知句子网

精选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123句

韩非子法家名言

1、法家经典语录 韩非子

(1)、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 中古 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2)、(译文)国家太平强盛得⼒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只有实⾏法治,以法治国,社会才会安定,⼈民才能遵法守法。相反,若贪赃卖法,举事不公,阿曲权贵,⼈民⾃然不服。

(3)、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端正面目;人失去了大道,就无法解开自己的迷惑。)

(4)、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5)、(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蠹》。这两句大意是: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寻求粱肉;连一件完整的粗布衣服都没有的人,不会去期望有文采的锦绣。

(6)、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围绕“耕战”进行的,所以奖励耕战而重农抑商,《商君书·农战》记载: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意思是想要国家不衰弱,就不能“劳民”,韩非主张的“尽其地力,以多其积(出自《韩非子·五蠹》)”,也就和商鞅重视农战的思想不谋而合。

(7)、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8)、人不能同时用两手画出两种形状不同的图画,说明心无二用。此名句的深层意义是在强调治学或做事要用志不分,专心不二。

(9)、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11)、1凡说之难∶在之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凡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并能够用我的观点来适应他。)

(12)、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13)、1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有亡国的可能。)

(14)、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15)、(译文)千丈长的⼤堤,因蝼蚁的洞⽽溃决;百尺⾼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苗⽽焚毁。

(16)、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他的主张就是“法治”,商鞅劝谏秦孝公时,就明确地提出了“霸道治国”,深得秦孝公认可,他认为要强秦,必须变法,这就需要确立法的重要地位,制定法令,以此来让全民遵守。

(17)、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18)、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扩展资料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19)、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0)、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2、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

(1)、《和之说》是在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王殿明会长主导、聚思和谋篇下,由王殿明会长与河北师范大学路紫教授编著,经写作团队共同努力完成,是一部系统介绍和文化的精品佳作,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我们将分期刊载,以飨读者。

(2)、长达一千里的堤坝,常常会被一个蚂蚁洞弄决堤。

(3)、解释:统治人民的人,应在邪恶的事情尚未萌芽时便有所禁止。

(4)、由此可见,无论是阳术还是阴术,其实都是更注重驭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臣成为了威胁君主的隐患,所以申不害认为君主不能过于相信手下的大臣,要善于用“术”来控制他们,只有如此,才能抑制臣下独断专行,从而达到稳固君权的目的。

(5)、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即来于此。可用于劝诫人们立身、处事要防微杜渐,防患于萌芽状态之中。

(6)、(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冰块与炭火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严寒与酷暑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来到。

(7)、⊙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8)、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君主的奖励与赞誉微薄,而出言有难以兑现,臣下就不会为其效力,君主的奖励与赞誉丰厚而且很少食言,臣下就会拼死效力)

(9)、比喻有所凭藉,事业容易成功。现在可用于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可资凭借的条件越多越完备,事情就越容易做好。

(10)、1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性格怯懦而不敢坚持己见,虽有远见却优柔寡断,明知应该做的,却又不敢当机立断去执行,有亡国的可能。)

(11)、(译文)这句话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者的至诚忠告。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1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3)、感悟: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轻浮浮躁的人、急躁莽撞的人很难独当一面,他们要靠那些沉静的人、稳重的人。假如我们能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更加稳重、安静一点,那么你肯定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也会取得新的进步。

(14)、1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群臣之间相互争权夺利而致使国家灭亡的,都和虺是一类的)(说明∶虺hui3∶一蛇二头)

(15)、《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2)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16)、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17)、(感悟)自出《韩非子·解老》。这几句大意是和氏之璧,无须用五彩来装饰它;隋侯之珠,无须用白银黄金来装饰它。因为它们本来的质地已经美得无与伦比了,没有什么东西足以用来装饰它们。

(18)、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下等的君主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能够竭尽他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能够竭尽他人的智慧)

(19)、(译文)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他人的话才对我友好,那他也一定会因为他人的话来怪罪我。

(20)、1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胡人自己售卖皮裘就难以卖出去,士人自己称誉辩说就不会被信任。)(说明∶自己夸耀自己是不明智的举动。)

3、韩非子法的名言

(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2)、解释:圣人治国,未等用刑,人民就服法,这样国力就强大;未等开战,就稳操胜券,这样必胜无疑。

(3)、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

(4)、刑当无多,不当无少。(刑罚恰当就不会嫌多,刑罚不当就不会嫌少。)

(5)、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6)、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对于齐国法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慎到主张君权至上,被称为法家学说中的势治派,那么什么是“势”呢,其实就是权势。

(7)、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8)、1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进谏上言的臣下,不可不先了解君主的好恶然后进言。)

(9)、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10)、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

(11)、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12)、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1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14)、1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臣下行事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做事,竭尽全力也不会有怨言。)

(15)、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16)、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17)、⊙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18)、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为人也。

(19)、10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下闭塞君主获得信息的渠道,那么主上就会丧失其君位。)

(20)、1夫曰∶“言语辩,听之說,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所谓“言语动听,令人高兴,却不合乎常理”的话,必定是不可信的话。)

4、韩非子法家名言有哪些

(1)、君子去泰去甚。(君子行为处事要适可而止,不应过度)

(2)、(译文)宰相⼀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3)、1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使他国之人显贵而凌驾于国内旧臣之上的,有亡国的可能)

(4)、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5)、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6)、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认为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

(7)、1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勉强君王去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停止君王去做他所不能停止的事,这样一来,就会危及己身。)

(8)、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9)、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0)、无偸赏,无赦罚。(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11)、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12)、(感悟)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这两句大意是兔子死了,再也用不着猎狗,就把猎狗煮吃了;敌国灭亡了,谋臣再也用不着了,就把谋臣害死。

(13)、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认为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

(14)、⊙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15)、(译文)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事的⽅式⽅法也要相应变化。

(16)、⊙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7)、边塞地区的老人丢掉了一匹马,又如何能知道这不是福运呢。

(18)、⊙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19)、⊙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20)、1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之焉,如此者身危。(君主有时行事得当而想自居其功,而进言的臣下也参与其中,这样就会危及自身。)(说明∶反正什么功劳最终都是老板的,就算有成绩,也懂得及时急流勇退)

5、韩非子十大经典名句

(1)、韩非在这里以用刮骨疗毒方法根治大病作比喻,说明了君主能听进逆耳之言,严于律己,改正错误,就能挽救危亡的国家,换来长治久安的政局。

(2)、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3)、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4)、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5)、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6)、1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口若悬河而不守法度,头脑聪慧却不知以法术治国,君主才智出众却不依法行事的,有可能亡国)

(7)、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韩非子》

(9)、1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一国的安危决定于君主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决定于国力的强弱)

(10)、比喻有所凭藉,事业容易成功。现在可用于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可资凭借的条件越多越完备,事情就越容易做好。

(11)、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12)、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13)、1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长久地责难犯小错误的人,经常侮辱别人而换得一时之快,屡次用恩惠来补偿给别人带来的灾祸,这就像是断掉的手又用玉接上一样,所以君主才有易位的祸患。)

(14)、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即来于此。可用于劝诫人们立身、处事要防微杜渐,防患于萌芽状态之中。

(15)、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16)、(译文)不要遮盖别人的优点,也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这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所应该具备的。

(17)、1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舆人造车,就希望有人富贵;匠人造棺材,则希望有人早死。)

(18)、(感悟)自出《韩非子·安危》。这两句大意是针刺骨上的病毒,局部感到小痛而整个身体却得到长远的健康;耳听深刻的忠言,心里感到小不舒服而国家却得到长久的洪福。

(19)、意思是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20)、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1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采取同样行动的人,不可不加以审查[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2)、如果韩非只擅长写书,那他充其量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但韩非身为韩国公子,他看着韩国日渐衰落而整日忧心忡忡,心中有强韩之策,于是“数以书谏韩王”,但结果“韩王不能用”,如果是布衣士子,国君不采纳自己的主张,换个国家效命就是,从山东六国投秦而受到重用的士子,比比皆是,这也是一条出路。

(3)、(感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大意是:以肉去除蚂蚁,不但没有把蚂蚁除掉,反而会引来更多的蚂蚁;用鱼驱逐苍蝇,不但没有把苍蝇赶跑,反而能招致更多的苍蝇。

(4)、(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5)、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6)、荀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而主张法家思想的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徒弟,所以说韩非法家思想的形成也是深受荀子的影响。

(7)、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8)、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9)、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10)、1三人言而成虎。(三个人说有老虎大家就会相信)

(11)、1医善吮人之伤,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疮口的脓血,二者之间并非有血缘关系,只是存在利益罢了。)

(12)、本篇笔者就从韩非的生平说起,聊聊在法家思想上走在韩非之前的“前人”,继而说说韩非的“法”。

(13)、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更把它发展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14)、(译文)不要吹开⽪上的⽑发去寻找其间的⼩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病。韩⾮⼦以两个通俗易懂的⽐喻,说明古代顾⼤体者不察寻细微,陷⼈以罪。

(15)、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16)、1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防止奸邪的办法,最好是禁止产生奸邪之心,其次是禁止传播奸邪的言论,再次是禁止奸邪的行为)

(17)、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18)、⊙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19)、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使臣下所任职务不相干涉,相互之间就不会发生诉讼;使一个人不兼任多个职务,就能令其充分发挥才干;使臣下建立功绩不同,就不会发生争执。)

(20)、(感悟)自出《韩非子·喻老》。这几句大意是:千丈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

(1)、10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臣以为百。(君主的权势不可以借由臣下使用,君主失去一点权力,臣下就会得到很多的利益。)

(2)、(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有严厉家长的家庭里没有凶悍暴戾的奴仆,而溺爱子女的慈母却惯坏了不肖的败家子。

(3)、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