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简介100字
1、泰戈尔简介50字
(1)、清水安三连连点头,说:冈田先生三十年前在中国结识了一位叫辜鸿明的青年学者,这个名字与辜博士的大名十分相似,所以特来问一下。该不会就是您老吧?
(2)、审核通过的稿件会在二周内回复,未回复即视为不予采用。
(3)、PoonamMistry《印度剪纸在英国》
(4)、有的人在白天流涌着眼泪,有的人把眼泪藏在幽深的黑暗里。
(5)、“十年前向博士先生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我联想起孔子那句‘有教无类’的箴言。一个真正有教养的文明的人,不论他来自哪个国家,在我们的文明国度里,都会得到承认,都会得到同样的看待。”辜鸿铭这话的后半部,仿佛不是针对泰戈尔说的,而是为自己唱的一曲哀歌。
(6)、来稿如不许改动请加以说明,未说明者视为可以做形式上的修改,字数控制在300——1500之间。
(7)、“五四”之后的北大,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中,老师欠薪是家常便饭。叶圣陶1922年被中文系聘为讲师,只因欠薪,他的家底薄经不起久拖,就跳槽到了出版社;顾颉刚1925年的日记记载,他100元的月薪不但拖欠了半年以上,而且那千呼万唤始到来的欠薪,还是分次吐出的。
(8)、这种使命感,让他把助手派到了北京。1923年4月,英国人恩厚之到北大联系泰戈尔访华事宜,不想却碰了个软钉子:北大欢迎泰戈尔来华,但表示“因为种种困难不能担任招待的事”。
(9)、郁达夫回忆,徐志摩当时悄悄对他说:“诗人老去,又遭了新时代的摈弃,他老人家的悲哀,正是孔子的悲哀。”
(10)、泰戈尔在《新月集》中采用了三重的叙述视角:孩子,母亲,诗人。
(11)、 一一舒婷
(12)、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3)、泰戈尔的话真够耐人寻味。当他在印度渐渐成了诗哲、诗圣,并戴上“天师大神”的桂冠时,很有英雄气概也有哲人头脑且不乏天才气质、试图以东方精神文化拯救世界沉沦的辜鸿铭,在中国别说得到应有的尊重,就连见识也无人心会,还逐渐沦为一个发霉的怪物、疯子。今晚满座的中国人中,又有几个真正尊敬过辜鸿铭?人情贵远而轻近,可泰戈尔又有什么呢,值得受中国知识界如此的尊崇吗?想当初,辜鸿铭与人口诛笔伐时,还动辄倡言让泰戈尔过来辩护呢。现在这位印度圣哲就在眼前,而且当众称颂自己,可辜鸿铭竟不觉有什么面子,反而于心底里涌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涩。
(14)、辜鸿铭瞅一眼当年与他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泰戈尔,淡淡道:可惜,诺贝尔文学奖被你夺走了!
(15)、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在(B)这八十多首诗中,有初恋的羞怯,相思的苦闷,期待的焦急,幽会的颤栗,新婚的快乐,生离死别的痛苦。诗人仿佛引导我们进入了神秘的爱情世界,领略其中的痛苦与欢乐,同时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16)、1920年底,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赴欧美考察。恰逢胡适的老师杜威在中国讲学,并大获成功。于是,请欧美知名教授到中国来讲学,成了蔡元培到欧美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在他列出的名单上,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重量级人物,蔡元培一到欧洲,就逐一登门拜访,以示诚意。
(17)、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泰戈尔对于诗歌格律和诗歌形式的认识有个变化过程。在《孟加拉掠影》里,他曾将有韵律的诗歌比喻为有河岸的河流,而把无韵律的散文比喻为无河岸的湖泽。其中写道:“河水在不再为河岸所制约,流散为一片单调的茫茫水泽时,便失去了自己的美。就语言而言,韵律起着河岸的作用,赋予它以形式、美和特征。正如河岸给每一条河以鲜明的个性一样、格律也使得每一首诗成为独创;散文就像那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湖泽。而且,河流会流动,会前进;而湖泽只会以一片茫茫大水将土地吞没。所以,为了给语言以力量,韵律的严密束缚是必要的;否则,它就会一再扩散开去,而无法前进。”(刘建译文)。这段话写于1893年,反映了他当时的看法。在这里他极力强调韵律和格律对于诗歌的作用,并且褒诗歌而贬散文。
(18)、敬仰着泰戈尔的中国东方文化人,虽然对辜鸿铭和他的言论多有不屑,但见他颇使泰戈尔投缘,倒也希望他们产生共鸣,以使泰戈尔消弭身在他乡为异客的那份孤寂。
(19)、A、1861年,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
(20)、宫里的大钟敲响十下,泰戈尔一行从神武门进入紫禁城,在迷宫般的宫殿中穿行,最终在御花园见到了溥仪。溥仪用英文与泰戈尔对谈,并在御花园内设宴,殷勤款待了客人,内务大臣郑孝胥以中国诗人的身份作陪。
2、泰戈尔简介150字
(1)、请知名学者访华,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南北各地巡回讲演,组织工作繁重,需要众多资源。梁启超曾在写给张东荪的信中明言,“讲学社经费政府每年补助二万元,以三年为期,此外零碎捐款亦已得万元有奇”。
(2)、泰戈尔从日本人那里看到了传单的英文翻译,大为震惊,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被骂为帝国主义的间谍,资本主义的助力,亡国奴族的流民,提倡裹脚的狂人……
(3)、而在中国学界看来,泰戈尔跟杜威、罗素一样,都是讲学社请来的。泰戈尔提倡“复活东方文化”,梁启超号称“东方文化派”,泰戈尔自然是梁启超的客人,或者说是梁启超领导的研究系用来“挟洋自重”的砝码。
(4)、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
(5)、5月19日晚,梅兰芳把泰戈尔一行请到开明戏院,专为他们演了一出新编京剧《洛神》。泰戈尔对此十分重视,特意穿上了他创办国际大学时的红色长袍礼服前往观看。
(6)、历史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7)、胡适苦口婆心,但演讲即将结束时,抗议者仍再度现身,现场顿时骚动起来,有人斥责抗议者,并把传单撕碎扔到他们身上。泰戈尔虽稍露不快,还是坚持到了活动散场。
(8)、言下之意,是辜鸿铭给足了泰戈尔面子,一旁其他人就有些微词了。泰戈尔似乎并不计较这语言游戏,挽了年长于他的辜鸿铭胳膊,照着记者的吩咐,在前面不远处的工字厅就座了。这两位同为亚洲呐喊的东方文化代表,都是一身地道的本土服饰,却都深通西学,向西方人宣传本民族文化,只不过,一位背负着悠久的印度文明,一位背后站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随着“咔嚓”一声,191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提名者一同摄入了历史档案。
(9)、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10)、泰戈尔善于学习和运用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活泼;在创作方法上,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是在抒情诗中,浪漫主义成分较重,在叙事性作品中,现实主义成分较多。
(11)、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12)、正如本文开头所述,他以写格律诗为主,他所写的诗大部分属于格律诗,他所出版的诗集大部分属于格律诗集。不过在格律方面他也有不少创造,如吸收孟加拉民歌韵律的长处,使这种较为自由的诗体登上大雅之堂;发挥孟加拉语发音的特点,改革抒情诗和叙事诗的韵律形式等等。事实证明,他的格律诗促进了孟加拉格律诗的发展,为孟加拉格律诗开拓了新领域。除此之外,他也写自由体诗和散文体集。尽管这些诗在总体上占少数,但其世界影响不可低估,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造精神。
(13)、泰戈尔一生共写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12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和20多部剧本,并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4)、来客清水安三恭恭敬敬地向辜鸿铭行个近乎九十度的鞠躬礼,而后又向弗兰西斯行了礼。为了不显唐突,他找了个很好的切入点:辜博士可曾记得一位叫冈田的日本儒者?他二三十年前曾到过中国。
(15)、从你的群花盛开的园子里,采取百年前消逝了的花儿的芬芳记忆。
(16)、我之所以把我的痛苦不当一回事,是因为我怕你会那样做。
(17)、早年对泰戈尔尊崇有加的郭沫若,借《泰戈尔来华的我见》一文与他“划线”,“无原则的非暴力的宣传是现时代的最大毒物”;林语堂则嘲弄说,泰戈尔以亡国奴的身份,来尚未亡国的中国大谈精神救国,本身就不够格;翻译过泰戈尔著作的茅盾,担心泰戈尔会给中国青年带来“不良影响”,旗帜鲜明地说“我们决不欢迎高唱东方文化的泰戈尔”。
(18)、第二层:泰戈尔为何选择如此平凡的生活景象入诗?泰戈尔有感于现实社会中人为物役,时时过着违背自然的生活,所以提醒我们抬眼望望湛蓝天空、熠熠星空下的世界。鸟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想歌唱就歌唱;黄叶春到发芽,秋到叶落,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人本也应与世界万物同栖同醒,但却沉迷于功利,执着于虚荣,早已对自然,也是对自己的天性熟视无睹了。黄叶之叹,实际上也是诗人之叹。叹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叹自然万物,人已倦于同心同唱。
(19)、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20)、20日晚,泰戈尔离开北京赴太原。当他走出寓所时,有人问他落下什么东西没有,他伤感地摇摇头说:“除了我的一颗心。”
3、泰戈尔的简介100字
(1)、Somehavetearsthatwellupinthedaylight,andotherstearsthatarehiddeninthegloom.
(2)、泰戈尔和爱因斯坦,1920年代二人先后访问中国。
(3)、《新月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
(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抗毒我不慌。
(5)、《沉船》通过青年大学生罗梅西曲折复杂的恋爱、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包办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许见面的陋习。《戈拉》则通过着力塑造爱国知识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见,实现各民族解放才是爱国主义的课题。两部小说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当时印度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尘世上那些爱我的人,用尽方法拉住我。你的爱就不是那样,你的爱比他们伟大的多,你让我自由
(7)、辜鸿铭武断地摇了摇头,引用乔治·艾略特的话来给自己助阵“如果有个人对你谈起加减乘除,那么你就可以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但是,如果有人和你谈什么无限大,那么这次你就无法知道,人家和你说的究竟是有道理还是胡说八道”。
(8)、泰戈尔诞辰150周年时,他的小老乡、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阿马蒂亚·森反思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泰戈尔在中国引发的对立并非无中生有,在西方受到的那种浮夸的赞扬误导了世界,也误导了泰戈尔本人,影响了他在国外对演讲内容的选择,过分地强调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9)、泰戈尔访华的高潮是5月7日的祝寿会,这天是他64岁生日。
(10)、一连串活动,让诗人有些疲惫,梁启超安排他在清华小憩,于是有了电影《无问东西》中鼓舞人心的一段:泰戈尔要学子“不要忘记天职,不要被恶俗势力引诱……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清华的大师们,梅贻琦、闻一多、辜鸿铭等站在他身边,将无形的精神力量注入一些学子的内心。
(11)、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2)、《黑牛集》是以诗人晚年居住的一间泥屋的名字命名的。泰戈尔一生喜欢到处旅行,当年事已高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旅行时,则不断改换住地,时而住在家里,时而迁居他乡。后来他又自己设计一间简朴的泥屋,请工人盖好后,于1935年5月7日他生日那天搬了进去,命名为“黑牛石”,正如他在一首诗的开头所写的那样:“我要造一间晚年住的泥屋,起名‘黑牛’。日后它坍塌,似同躺下睡觉。泥土回归土壤的怀抱;旧柱昂着头悲叹,但不会和大地发生对抗。残壁裸露着骨架,但绝不允许死去的日子的幽灵在其间栖息。”《黑牛集》没有收入上引《叶盘集》中那样激昂慷慨的诗歌,所描绘的是对梦境的追寻,对生活的思索,对往事的回忆,对旧人的思念,一言以蔽之,是既细腻又感人的。其中以思念伽登帕莉·代维的诗章最富于艺术魅力。伽登帕莉·代维是诗人的五嫂。诗人对她的感情十分深厚,因为在他母亲死后,她曾长期照料他的生活,关怀他的创作,帮助他的成长。但在诗人二十四岁那年,五嫂却突然莫明其妙地自杀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使诗人经久难忘,直到七十余岁高龄仍然念念不已。“你送来新鲜生活的美好形象,送给我心房第一阵惊喜和血液中第一阵激浪”——诗人在《天各一方》的开端满怀深情地写道。随后,诗人一一描述了与五嫂的亲密交往,和五嫂的可怕诀别以及对五嫂的长年回忆,一直到写这首诗时,“我的眼眶仍不禁涌满泪水”,因为“我弦琴的魔力来自你纤指最早的抚摸”,“是你首先从绿岸将少年的轻舟推入人世之河,轻舟才扬帆远航。如今我在河中央一唱起渔歌,你的名字便和歌声一起荡漾。”正如伽登帕莉·代维在诗人心中水远具有魔力一样,这首情深意长的抒情诗在读者心中也永远具有魔力。
(13)、北大广发“英雄帖”,但广种薄收,应者寥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均婉言拒绝了蔡元培的邀请。在西方压迫、统治全世界的形势下,中国人没有话语权,蔡元培请拔尖的知识精英来华屡遭婉拒,也就可想而知了。
(14)、他马上把恩厚之带到石虎胡同7号,与讲学社接洽。
(15)、被称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是:《吉檀迦利》。
(16)、泰戈尔关注自然,哲学和文学工作者永恒的主题,爱情!当然还有正在读诗的你,下面这首是泰戈尔写给你的诗,离泰戈尔重多诗集出版的时间正好百年左右:
(17)、这场中印文化交流的反响,无不受“五四”以来国内思想争鸣的影响。还是鲁迅目光如炬,将泰戈尔在中国的处境概括为“骂杀与捧杀”:“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制成一个活神仙,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现在可是老大的晦气。”
(18)、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病毒已经飞过。
(19)、眼看泰戈尔影响力日增,“反泰派”觉得此事事关中国的出路,必须争个你死我活,争论中的硝烟味也越来越重。
(20)、5月29日,泰戈尔在上海登上返程的客轮,徐志摩按照中国“十八相送”的礼节,陪伴其同去东瀛。在《告别辞》中,泰戈尔终于对那些“反泰派”作了明确回应:
4、泰戈尔简介30字
(1)、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2)、6月11日,泰戈尔访问归来再次经过上海,又到徐志摩家里小住。回国前,他拿出一件紫红色的印度长袍,对这对夫妇说:“我老了,恐怕以后再也不能到中国来了,这件衣服就留给你们作纪念吧。”
(3)、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4)、“你们一部分国人曾经担着忧心,怕被我从印度带来的提倡精神生活的毒症传染……我现在可以告诉曾经担忧的诸君,我是绝对的不会存心与他们作对,我没有力量来阻碍他们健旺与进步的前程。”
(5)、在你心的欢乐里,愿我感到一个春晨吟唱的活的欢乐,把它快乐的声音,传过一百年的时间。
(6)、关于这些诗歌产生的时代和内容,诗人在该诗集序言中写道:“印在这本书里的、从孟加拉文译过来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写作的年代,大部分比收在名为《吉檀伽利》那本书里的一系列宗教诗,要早得多。”(吴岩译文)
(7)、泰戈尔自亮家丑,倒使辜鸿铭省却了嘲讽之心。这时,一位记者上前恳求东方二贤合照张相。辜鸿铭用脚踢了踢手中那镂花拐杖,意味深长地看一眼泰戈尔。
(8)、翌日,泰戈尔根据既定安排,前往真光剧院发表演说。辜鸿铭谢绝了邀请,对梁漱溟说:他为什么要去真光剧院呢,那样的话岂不是跟梅兰芳一样了吗?你还是劝泰戈尔早点离开中国吧,就在印度唱他的赞美诗吧!
(9)、辜鸿铭听得一乐: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在拍我的马屁呢!
(10)、就在照完相后的谈论中,辜鸿铭开始对泰戈尔的哲学、宗教主张开始抨击了。
(11)、《晨报》一则不足百字的短消息,预告了泰戈尔乘船抵沪的具体时间,也点明“他是应讲学社之聘来华演讲的”。
(12)、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13)、 横睡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难识哥们真面目,只缘防毒在家中。
(14)、泰戈尔到底是受邀而来,还是不请自来呢?旅程中的一些波折,由此埋下了伏笔。
(15)、弗兰西斯情知,面对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辜鸿铭的孤寂和失望与日俱增,这话未尝不是他的内心衷曲。他以同情的目光看着辜鸿铭:辜大人,日本有你那么多的崇拜者,何不前去纠合将勇,竖起复兴儒学的大旗?
(16)、梅兰芳特意赶到车站为诗人送行,泰戈尔略显伤感地说:”两三年后我还会再来。我爱北京的淳朴的风俗,爱北京的建筑文物,爱北京的朋友,特别使我留恋的是北京的树木。我看过伦敦、巴黎、华盛顿,都没有看到这么多的栝、柏、松、柳。中国人有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都城是值得骄傲的。”
(17)、他看着泰戈尔,冷语相向:孔子不仅不赞成使用隐喻,并且主张语言最宜明白易懂。他几千年来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乃因为最深入地理解了“文以载道”的道理,而且他写作正是为了使人民理解他。伟大的诗篇如果不是朴实无华,也会失之偏倚,古代的荷马便是例证。爱默生在谈到浪漫主义诗人时,力言“英国人已经忘记这条真理,写诗是为了表达思想的规律,任何润色渲染和想象驰骋都不能使人忘记和代替这一点”。总之,我觉得博士先生的文章是太过于华丽了,文章要是过分地华丽,反而会失去力量……
(18)、 千家聚会绝,万径人踪灭。孤身宅院中,独抗疫情切。
(19)、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20)、《泰戈尔诗选》选录了泰戈尔多个诗集中的诗歌,其中包括《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采果集》等。诗歌的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主题十分丰富,如《新月集》中的散文诗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飞鸟集》中的散文诗极其富有哲理内涵;《园丁集》中的抒情诗多关乎人生。泰戈尔的诗歌优美的同时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读来十分富有趣味。
5、泰戈尔简短介绍
(1)、胡适是“科玄之争”的主将,玄学派的主要反对者,讲学社请泰戈尔来中国时,他曾冷嘲热讽,但与泰戈尔对谈后,却在文学革命中找到共识,惺惺相惜起来。
(2)、他的诗歌影响着数代人,但很少人知道这些安慰人心的话出自于他。在那个战争年代,他把诗情、浪漫的情绪,注入诗歌,让人在苦难中,向往美好,看到生命的美好: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3)、《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是以喜剧脸谱活跃于舞台上的悲剧角色,他的传奇人生以及亲历的事件是一段很值得表述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一位幽默大师、怪诞情种,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该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奇人怪杰辜鸿铭的一生,将他幽默、睿智、怪诞的言行举止一一展现给了读者,并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在非凡的年代特立独行中,成为中国和南洋、西洋、东洋外交史上绕不过至今仍发生影响的怪杰的精神所在。
(4)、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5)、他首先澄清泰戈尔是在“科玄之争”前,主动到中国来的,并非给玄学派助战;然后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青年去了解泰戈尔的伟大人格;最后强调中国是君子之国。
(6)、周恩来:“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
(7)、历经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的知识界早已出现分化,有讲“问题”的,有谈“主义”的,在中国应该如何改造这个问题上,陷入了深深的分裂。
(8)、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徐氏在翻译泰戈尔的英语演说时,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的小诗,飞瀑流泉,淙淙可听。
(9)、这是何等悲愤的事啊。自己背负效国救道之志回来,在风雨如磐的岁月自觉地担负起了中国在西方世界发言人的职任,连洋人都敬重三分。本是时势造英雄,可国人非但没有给自己戴上英雄的桂冠,还硬是给自己抹了“白鼻子”,把自己所活跃的舞台看成了一个杂耍场。这是自己的尴尬吗?不,是中国的尴尬,是那些不识货的国人的尴尬!
(10)、A、《新月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诗集,明确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艺术地回答了人应该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
(11)、泰戈尔受到印度传统宗教和西方人性论、人道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交触互动,诞生了(C)。
(12)、《沉船》通过青年大学生罗梅西曲折复杂的恋爱、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包办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许见面的陋习。《戈拉》则通过着力塑造爱国知识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见,实现各民族解放才是爱国主义的课题。两部小说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当时印度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戈拉》是泰戈尔编写的一本歌颂了新印度教徒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热爱祖国的思想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14)、辜鸿铭终于结束了一段长话,以恬淡的微笑,似带歉意地看着弗兰西斯:我说得太多了吗,你又要说我是喋喋不休的辜老太了吗?
(15)、13日,他在中国的第一次发言就开宗明义,强调此行的目的:“只不过是求道而来罢了。好像是个敬香者,来对中国文化界敬礼的。”他还一再声明,“我不是一个哲学家”,人们只须作“诗人看待”。
(16)、陈独秀的评论越发不客气:“他在北京未曾说过一句正经,只是和清帝、舒尔曼、安格联、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及梅兰芳这类人,周旋了一阵。他是一个什么东西!”
(17)、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广泛阅读。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8)、而他对语言、诗歌本身的了解和认知使得他的诗诗风多变、诗体丰富、诗情广阔,故事诗、抒情诗、散文诗、哲理诗,从一个讲故事的人逐渐成长至超脱文化本身达到哲学境界的哲人。
(19)、我不能从春天的财富里送你一朵花,天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片金影。
(20)、1924年4月12日,大雾散去的上海汇山码头,泰戈尔在他“梦中的天朝”留下了第一串脚印。
(1)、泰戈尔见辜鸿铭沉默不语,只道他谦虚,旋又道:辜先生能巧妙地把中国的思想翻译成英语,而且能译出比汉字所表达的思想更为深邃、更为含蓄的英文,真是前无古人的盛事。
(2)、 新冠病毒,悄悄地你滚吧,正如你悄悄地来。你挥舞的毒手,带不走我们的云彩。 一一徐志摩
(3)、辜鸿铭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服饰,连瓜皮小帽也换成了红结黑缎平顶帽,上缀一颗祖母绿,可那根细细的杂着红丝线的辫子却还是使得他鹤立鸡群、滑稽可哂。
(4)、《园丁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诗集,共收诗85首。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它融入了诗人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了恋爱中男女的幸福与忧伤,在回味青春的同时,又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思考。
(5)、(泰戈尔访华图片,左边的漂亮妹子是林徽因)
(6)、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7)、难道今后自己真要老死荒野?就在辜鸿铭被这个问题袭扰得精气神儿全无时,忽地接到了欢迎会见泰戈尔的邀请。
(8)、泰戈尔是一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歌格律和诗歌形式方面也不肯格守传统成法,囿于固定模式。
(9)、两天后,泰戈尔在清华大学演说。辜鸿铭受邀而来,但听不到一刻钟,便疾首蹙额,寻找旁人讲话:我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有位讲授——形而上学的教授,同学们给他取个外号“信口开河”——他反复地给我们讲笛卡尔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而且滔滔不绝地大讲不存在、先存在、后存在、已存在的个体等,大家都把这叫作脱离现实的演说。泰戈尔那高深的形而上学,是儒家学者、真正的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10)、为什么不到十年,陈独秀就从“泰粉”转为了“泰黑”?
(11)、 一一鲁迅
(12)、“物质发达,真趣丧失”,对这样的中国,他无疑是遗憾和失望的,他担心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不会有多大实质性的帮助:“只做什么无聊的诗歌,我如何对得起中国盼望我的朋友?”
(13)、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很久了。
(14)、台湾日据时代诗人王白渊留学日本期间,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学及哲学思想产生兴趣,同时也对甘地的印度独立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致盎然,并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别在1927年撰写《诗圣泰戈尔》,1930年撰写《甘地与印度的独立运动》,两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艺复兴与独立运动,视为亚洲从帝国主义解放的先声。
(15)、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