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读书方法推荐和分享怎么写132句

读书方法推荐

1、读书方法推荐手抄报

(1)、六十年代钱穆写信给留美求学的余英时,建议他读《学籥》这本书(记载于《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可见重要。

(2)、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

(3)、p14:反复回味已读已看,贪多求新无法产生见解,老友总比新友意味深(此条于我而言很关键);无疑处尤要细看,无一字闲;读书不贵多只贵熟,能熟自能多,能多不能熟,融释一件,再看一件,泛观博取,不如熟读精思。

(4)、如果和自己所知道的不一样,就会写书详细考证,直到没有疑问为止。

(5)、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部《昭明文选》,毛泽东上学时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读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到了七十年代还读了好几次。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6)、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锺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7)、比如PPT制作技能,你先看了一本相关书籍,你也记得差不多,但是,接下来你没有及时应用,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内容在你脑子中的留存将会越来越少。总的来看,带着“学以致用”的思维来看书,效率比较低。我们再来推演一遍“用以致学”的逻辑。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非常现实的需求,比如说,提升写作能力,提升演讲能力,或者是刚才说的提升PPT制作的能力。

(8)、读书之前,一定要先摒弃杂念,收收心思,端正读书态度,我们不仅仅是用眼看书,更要用心看。

(9)、群读,即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10)、顾炎武出门时,常常需要一只骡子,两匹马,带着一车的书上路,每路过一个地方,都要停下来和当地人聊聊天,考察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11)、规则七: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如果没有这样表述,你需要架构出来。

(12)、但是,毛泽东听课听得特别认真,而且非常仔细地阅读教材,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课本上。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做批注。

(13)、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14)、选择读。朱光潜说: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他认为:“你与其读千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15)、这种学习力的锻炼为未来战争的胜利做下了坚实的铺垫。毛泽东说,攻书一定要攻到底,攻书最大的敌人是不深入,不到底。

(16)、此法是说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心里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这才知道《三国志》却比自己《魏书》好,于是当即烧掉了自己的书稿。搞研究或者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17)、一味读下去没有用,快用笔记法管理你的读书生活吧!

(18)、因此,他认为这三个时间段,最适合用来读书。

(19)、面对混乱的时局,他给出了一个中学生的治国方案。看到这段历史时,我肃然起敬。他在政论里面写到,应该请孙中山来当总统,康有为来当内阁总理,梁启超来当外交部长。后来也的确是孙中山当了大总统,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保皇派,是不可能和孙中山合作的,这一点是少年毛泽东没有意识到的,但是,他头脑中“问题导向、用以致学”的思维将让他受用终生。后来,毛泽东考上作为中专的长沙师范,师范毕业后他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那时的毛泽东根本没想到自己将来要成为军事家,指挥重大的战役,但,后来,从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意识到“军事指挥”是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是他就开始学习,从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中学习军事指挥艺术,这个阶段伟人读的主要是无字之书,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方法论,

(20)、你需要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通过行路来获得人生阅历。

2、读书方法推荐和分享怎么写

(1)、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2)、豆瓣评分5分,非常不错的成绩。该书介绍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不仅是读书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一部国学指导教材。不过如果想从这里找到实用性的读书方法论还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是让我们从古人的读书智慧中汲取一些营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3)、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4)、建国后,他号召领导干部多读书,其中有个传奇将军叫许世友,是少林寺出身,武艺过人,胆略超群,就是对读书非常有抵触。毛泽东多次劝他读书,并点名让他读《红楼梦》,而且,至少要读五遍。后来很神奇,许世友还真是读了进去。

(5)、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识无限,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但我们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读一本书,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这才是聪明的读书方法。

(6)、选一本好书,把它读透,把它读成我们自己的书,这样看上去耗费时间,实际上却更节省时间,因为它能够让自己读过的书真正物尽其用,让自己不忘记书中的内容,使书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内心,变成我们自己的实践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生命智慧。奥野宣之说,这,才是聪明人的读书方法。

(7)、意思是说,读记事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读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抓住精髓。

(8)、在生活中,读书也是这样,好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把问题研究透彻,真正领会书中的要义,带着目的去读书,你能更快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

(9)、a.死啃不懂处反复看,读史当若接续其人,若亲历其事,专守一经,专熟一代,专读一人,断断不可浮,万万不易,扎硬寨打死仗。

(10)、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11)、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就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提出“计字日诵”的读书方法。

(12)、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员,能经得住时间考验,不被世人淘汰,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好书。

(13)、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4)、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

(16)、有空的时候,多读书;忙的时候,可以抽空读。

(17)、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18)、这种读书法,要注意力集中。用眼睛扫描页面,主动去抓住每一行的关键词,顺着这些关键词,从上往下看,不断寻找重点。

(19)、而当对方继续问“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面对这么多问题,你才突然发现,要想好好消化一本书,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0)、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会用正确的方法存精华,去糟粕。

3、读书方法推荐100字

(1)、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好书应该时时读。首先是论语,再次是孟子。还有老子、庄子、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上述七部书,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

(2)、跳读法的好处是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快速、高效达到阅读效果。当然,跳读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要读懂,有的时候,读书遇到疑问或难懂之处,为了保证阅读的流畅,直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读到后面也许就可以前后贯通。

(3)、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结合,你写的过程可以更加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4)、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5)、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

(6)、折扣书券由一张1折券(500元优惠额度)、一张5折券(300元优惠额度)和一张8折券(200元优惠额度)组成,分别适用于本活动页面(用券下单售价1折专区),(用券下单售价5折专区)以及(用券下单售价8折专区)指定电子书。

(7)、“我读过的书都要堆成山了,可从来没派上过用场。”

(8)、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9)、王者速度法主张30分钟读完一本书,是速读法的一种。王者速读法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可以说王者速度法是把帕雷托的二八原则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读书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0)、对抗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诵,如果你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背诵,可以通过熟读加深记忆。

(11)、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不同类型的书时,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到书中的重点,真正把书读懂。

(12)、规则六: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从中找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13)、“虽然是本好书,但是读过以后没什么深刻的感受。”

(14)、p17三纲领:少看熟读,反复体玩,埋头理会。读书当兼读旧书,绝不当兼读新书。

(15)、这种读之于心,入之于眼,诵之于口,传之于耳,全身心投入式的读书,一定让你读书更高效。

(16)、于是就有了井冈山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但是,后来博古李德掌握军事指挥权,犯了左倾错误,结果红军开始长征。

(17)、后来,有同志指责他,说你打仗没啥技术含量,都是按照《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来指挥的。毛泽东当时很生气,于是就反问道,你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来打仗,那么,请问《孙子兵法》总共多少章节,第一章写的什么内容。对方哑口无言。其实,真正能够按照《孙子兵法》来指挥打仗,这才叫高手。

(18)、P:Preview(预读)Q:Question(提问)R:Read(阅读)S:State(陈述)T:Test(考查)

(19)、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

(20)、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4、读书方法推荐广播稿

(1)、(9)写读法:包括写读书笔记、抄写原文、撰写书评,或者在书上写注释、做标记等等,任何与写有关的方式都算。

(2)、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3)、二则,他们所说的是泛读,除此之外他们肯定会精读一些书籍。如果认为他们读所有的书都这样子,这就是在混淆读书的基本分类,更是忽视了精读的重要意义。

(4)、②重读: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见上图)。

(5)、现在假设,10天后你有一场演讲,非常重要的演讲,接下来你在为这个演讲做准备的过程中,就会有一种紧迫感,你为了能够出色演讲,你会看一些介绍演讲技巧的书籍或视频,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状态和以前不一样了,你会主动地为知识添加“用”的属性,你会主动地将知识与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甚至,你还会根据实践效果,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6)、一个人读书总是有些寂寞,你可以选择加入一些读书型的社群或组织,大家一起读书。

(7)、如此,善于利用零碎时间读几页书,积少成多,有益无弊。达尔文曾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其实秘诀就在这里,那些大成就者的渊博可能就来自于这里。繁忙,对我们来说这是事实,关键是你怎样利用好业余时间读书。只要肯于抽时间读书,就一定能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使人生不断臻至更高境界。

(8)、通读是指把一本书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 通读法能对一本书的内容、结构建立全面的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路径、理论架构,提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能力。阅读比较经典、需要精读的书可运用通读法。

(9)、将读后感转变成文字保存下来,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10)、网上阅读一般容易无计划,跟潮流。如果要“充电”,就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还要注重经典性,多选适合“悦读”又启迪心智的作品,而不能采取网上阅读的那种姿态,只跟随潮流或者完全由着性子来读。

(11)、遇到英雄人物、科学家等记他(她)的名子并看他(她)的简介

(12)、这样,你不会感觉读书与工作是一种对立关系。当然,也不会有人觉得你是在不务正业。这是很多优秀人士成功的秘诀,既获得了专业的启发,又得到了身心的滋养。

(13)、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14)、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15)、书的种类多种多样,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是精品书呢?

(16)、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17)、首先,你需要准备几样文具用品:笔记本,最好是活页的那种,小一点,要适合携带,但不要太精美,普通包装的就可以;铅笔,便于随时在书中写下点什么,我一般都会在所有正在读的书中间夹一支铅笔;便签纸,我特别推荐大家养成利用便签纸记笔记的习惯,便签纸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在阅读,读的很爽的时候,你一般都不愿意停下来做笔记,这个时候你可以在便签纸上记下一两个关键词,事后通过这些关键词回忆你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产生的思维启迪。

(18)、首先,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选择一个“重读笔记时间”,睡前或是洗完澡以后都可以。另外,在出差途中乘坐飞机或火车时,读书看报期间感到疲劳时,甚至是闲得无聊时,都可以拿出笔记重读一遍。总之,要为重读笔记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就像出于好奇而翻读旧报纸,为了消磨时间而翻看字典或图鉴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信息。

(19)、要想全面、清晰地了解一本书的思想和内容结构,阅读时要先读书的序言,了解内容概要,再读书的目录,对书的基本结构有初步了解,再进入到正文的阅读。读完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太理解的章节内容,再次阅读,以便加深理解,真正懂得。

(20)、③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接下来,再读一遍③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5、读书方法推荐和分享

(1)、好了,以上就是我对笔记读书法的简单介绍。如果你听到了一两句值得记下来的东西,请你把它记在你的笔记本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我将运用笔记读书法,跟你一起一篇一篇地阅读《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请准备好你的笔、便签纸和笔记本,明天见!

(2)、同样淡泊寡欲的“素心人”钱钟书,他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里说:

(3)、钱穆先生的代表作《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都是交由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首先出版的。

(4)、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5)、先看一看目录和简介,再细读,遇不明白再读一遍

(6)、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7)、建国后,这个同学托人将这本书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看到后百感交集。如果我们看到这本书的话,一定会深受震撼,震撼于伟人少年时读书之认真和深入。但更让人震撼的是,毛泽东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着,在井冈山、在长征路上,在延安,在西柏坡,在中南海,只要读书,他就会批注。

(8)、毛泽东小的时候,他父亲不让他读书学习,后来经过艰难的斗争,他17岁才去东山小学上小学。因为年龄比较大,再加上他爱读书,自学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很快就去长沙上中学。上中学的时候,他经常看报纸,当看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时,他和别的同学一样激动,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会思考中国将何去何从,而且,他不仅是思考,还认真地写出了一篇政论。

(9)、你读过的书,都变成了你骨子里的修养气质,甚至改变了你的精神面貌。

(10)、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11)、(3)跳读法:跳过你不感兴趣的或者你认为不重要的地方,直接读你感兴趣的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12)、记下平时的感悟,这与日后的选书息息相关。跟书有关系的信息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里。看电视、跟朋友聊天、走在街上触景生情的时候,都是灵感闪现的好机会:“啊,有没有这种题材的书呢?”“好像以前有本书,我特别想读读看。”“我感觉读读那本书能帮我解决眼下的问题。”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呢?捡起这些日常中闪现的点点滴滴,积累在笔记本里吧。不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进行分类整理,只要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在笔记本上就够了。

(13)、摘抄也需要技巧,有时候我们读一本好书时,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都摘抄下来。这时候,便签纸的作用就开始显现出来。你可以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把那些启迪思维的关键词记录在便签纸上,重读时,便签纸上记录的关键词,就可以帮助你筛选出更重要的、值得摘抄的信息。

(14)、当然,如果你觉得纸质书太重了,不方便带着,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一些读书APP,比如微信读书、蜗牛读书、拿铁阅读等等。

(15)、选择好书进行精读,一些看不看随便的书可以泛读

(16)、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在笔记本上做做摘抄、写写读后感,或是在上面贴一些象征这次读书体验的小物件,将这次读书体验封存在笔记本里,就当这本笔记本是记录自己真实体验的“旅行日记”“冒险日记”。

(17)、规则九: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8)、所以,读书一定要用对方法,边读边理解文中传达的思想,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起来。

(19)、还要读博闻类的书。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20)、涵盖钱穆先生史学、经学、诸子学等方面的经典之作

(1)、第其他的书。阅读其他的书可以帮我们阅读某一本书。尤其对于所谓的巨著.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互相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阅读前一位的作品可以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

(2)、先读简介,了解适不适合,合适了再去仔细阅读

(3)、Kindle电子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截图

(4)、接下来,就聊聊笔记的使用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5)、可见,他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在他看来,读书和采菊锄地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人的活动,不要附加太多的东西。

(6)、放下是非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朱熹倡导“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在没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由于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对那些争议较大,特别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见,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听取诉讼,更容易听见真理的声音。

(7)、第工具书。最主要的有两种:字典与百科全书。

(8)、反而是我们的眼睛不够快,那我们就解决眼睛不快的问题,方法就是用手指或者笔头引领你的眼睛。可以用手指(或笔头)从第一行第一个字斜着划向第三行最后一个字,注意眼睛跟上,你会发现这段内容你也看懂了,起初会觉得有难度,很不习惯,但是多多练习你就会发现一目三行甚至多行是可以做到的。

(9)、从目标出发,总能找到你想要或者需要学习的知识。这个时候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清单,规划一下接下来一段时间要看那些书籍。

(10)、他第一遍读《汉书》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11)、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12)、类似目标阅读法,强调带着问题阅读。读书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什么?我想要得到什么?

(13)、Q:Question(浏览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14)、记笔记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一个目的: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15)、奥野宣之提醒说:我们应当把所有的日常思考、读书笔记都写在一个本子里。这一方面会给人带来一种成就感,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记录下了厚厚一叠的素材,这种成就感会促进你继续做笔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写在一个本子里,便于我们随时翻阅笔记。

(16)、规则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这需要从书名、序、目录、前言等入手。

(17)、看来,古人早就知道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的重要性。

(18)、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19)、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急于了解什么是“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怎么学呢?《论语》里没有说。《大学》是曾子转述孔子的话。讲了怎么教,学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一作‘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20)、规则四: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1)、你可以在环境适宜,相对清闲的上班路上,坐在地铁公交车上看会儿书,纸质书或电子书可自由选择。

(2)、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

(3)、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4)、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

(5)、我们都知道读书好,要好读书,读好书,但绝对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6)、三毛与余秋雨的阅读观截然相反,她说:“存心做学问之人,老以为不存心而也读书之类必然浪掷光阴。”她读书在于“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论语》中的“游于艺”,她深得其味。“痴到深处,三宝必现,迷到终极,另有天地。”“就连只爱看书之人,其中多少而今靠笔乐饭。”

(7)、古人云,善读书者善用“三余”时间,欧阳修所主张的枕上、马上、厕上,皆是读书时间。再繁忙的工作也总有许多边边角角的时间,比如候车、坐车、开会前一刻钟,入睡前半小时以及晨起一刻钟等等。这些时间利用好,读一小段文字,会有受益与乐趣,而这一定要是一种非功利阅读,即不是为了某种直接目的的阅读。由于无所牵挂,不计其功,读起来更容易得书中三昧。所以,能在繁忙间歇转入阅读,又能在该应对时由静到动,从容转换,是一种涵养,一种功夫。

(8)、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众人擦出火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用”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我们的前人。

(9)、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具体内容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下些随笔或者笔记呢?除了读书,做其他事的时候你有这样的习惯吗?

(10)、二是,要有固定的业余时间,形成一个习惯,长期坚持,才能积少成多。

(11)、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12)、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读过的书真正记在脑子里?让我们每读完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