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苏格拉底的代表思想101句

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2)、他们以修筑铜像和关闭训练场、运动场方式来表达悔恨。

(3)、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是将现成知识直接教授给对方,而是通过共同讨论,引导对方自己承认自身错误并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

(4)、他先进行假设或者接受对方的前提,然后辨证地考察其在不同场合下是否成立。

(5)、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基础,要尽可能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6)、电子版PDF:2022年考研真题与详解答案(回忆版)

(7)、“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西塞罗如此说道。

(8)、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

(9)、但研究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后,发现他在解释具体的自然现象时又放弃了奴斯,仍用物质作机械的解释。

(10)、这种道德高于法律规定的道德,因为它是完全关乎人自身的。(像有些法律规定的道德,并没有完全以人为考量,比如沙特对于妇女必须戴口罩的道德约束。)

(11)、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雅典公民,他为自己的城邦奋战过,用不畏生死的战斗捍卫雅典城邦的民主与自由。但他同时也反对当时雅典盛行的利用抽签方式决定国家官员的行为,认为只凭借抽签而不考察官员的德性,这样的执政者是不值得信任的,因此,他认为治国者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进行培养,使其德才兼备。

(12)、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13)、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有两件事必须公正地归之于苏格拉底,这两件事是:归纳论证和普遍的定义。”

(14)、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教育问题。

(15)、苏格拉底:他的学说主要是关注人,人是他的思想研究重点。不像他的前辈主要是研究宇宙,苏格拉底主要是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形而上学是重点。

(16)、到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民主制却走过了头,演变成了极端的民主,竟发展到用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官吏和陪审团团员,把城邦交给偶然中签的人管理,中签者良莠不齐,贤能者不能掌握城邦的命运。

(17)、因此,哲学对于政治是危险的;政治对于哲学同样是伤害的。

(18)、因此苏格拉底把道德水平看的相当重要,尤其是作为执政者。

(19)、文都(中医)考研交流QQ群:831436895

(20)、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2、苏格拉底的代表思想

(1)、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

(2)、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区别的。虽然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教育能够使人得到改善,不论是天资聪颖还是生而愚钝,都需要进行后天学习。越是聪慧的人,越需要进行教育,否则聪慧之人便会难以驾驭。同样,国家的治理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3)、于是他肩负起了哲学的任务,尝试着寻找出同一的基础及大众所普遍认可的准则——也就是尝试对讨论的事情下定义。

(4)、而苏格拉底说的道德绝不是因为法律习俗规定出来的,他的道德是人们内心真正认可到的,对于自己真正有利的道德。人是从心底自愿去遵守的道德。(真正的德行是一种关于强烈信念,即对于真正的道德“价值”的个人认识的事情......以知识的确实洞见掌握了这个原则的人,就不能在一些情况下应用它,而在其他的情况下不应用它。——《苏格拉底传》A.E泰勒)

(5)、他们没有认识到道德。当然,法律的道德当然不能算道德也不被他们承认——那只是人们规定的一种约束罢了。

(6)、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7)、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8)、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9)、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10)、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11)、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1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3)、当然这一过程也少不了对归纳法的使用——对各种其他例子的考察,归纳普遍的规律、结果,再把结果推到论证的特殊事例上。

(14)、政治生活就是封闭的洞穴;哲学生活则是外面的真实世界。

(15)、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的处死,正是“哲学”与“政治”之间本质冲突关系的体现。

(16)、而追寻哲学的生活方式一定是建立在不停提问的基础上,不会在任何权威面前止步。

(17)、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

(18)、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19)、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20)、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3、苏格拉底及其主要思想

(1)、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比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全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当时雅典的智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各自谈论各自的观点,从自己角度批判一切,破坏国家基础与道德根基。

(2)、在政治社会生活的人们,并不是依据理性及理性的思考为基础和根据的,而是被其“特殊的”信仰、传统和习俗支配着。

(3)、那真正能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绝对不会是将刑罚设定的越来越重,而应该是教育的普及,对于道德,正义的价值观的传递,引领社会的风气。

(4)、苏格拉底在其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或问答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步。

(5)、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要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应该要注重教育。

(6)、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8)、②方法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概括过程。

(9)、因此他也有这样的结论:“没有人会有意做不义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丢失善,意味着不快乐,也意味着对自己不利。我们可以把善理解为美德。

(10)、2)他的哲学充满神秘色彩,鼓吹神是衡量万物的尺度,鼓吹灵魂不灭和灵魂转回。

(11)、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12)、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3)、(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14)、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知识才是最有保证的,那些自然界的知识是无法证明其正确性的。他同时还强调没有知识的人是一种无耻的存在,苏格拉底希望人能够承认自己知识的匮乏,由此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去汲取知识,从而对自己完成一种升华。苏格拉底还强调体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德与健康的体魄相互结合才能完美,所以他建议人们要多多参加体育锻炼。

(15)、苏格拉底方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16)、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17)、此外,当时社会上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靡的风气不断滋长,人们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传统的宗教信仰业已动摇,而当时活跃于雅典的智者却大力宣传足以导致无原则、无是非、无道德的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18)、但往往,人们只顾自己利益时候是对大环境利益的破坏,使很多人为此受到伤害;而有时候大多人为了集体利益的维护,会使少数人受到难以承受的痛苦。

(19)、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20)、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苏格拉底的思想有哪些

(1)、他所理解的只是“粗鄙的美德”。(“那是人们给予一个被接受的行为法典的外在的尊重......仅仅合乎礼仪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活动,因为他们的社会习惯希望他们那样做,而且他们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招致不快。”——《苏格拉底传》A.E泰勒)。

(2)、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3)、苏格拉底方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它的使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4)、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5)、我更同意苏格拉底说的:保持德行对于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问一个人要不要有德行,就像问一个人要不要健康一样,很荒谬。

(6)、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7)、总之,整个雅典城邦呈现出一幅动荡、衰败的景象。

(8)、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该方法第一次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9)、它关心的是人们服从自己这套体系下规则,有条不紊的生活;而不关心这样的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不是真的好。

(10)、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11)、(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将苏格拉底的第一篇文章呢?那就有一个例子,辩证法和归纳法的使用。)

(12)、小提示:没有看过第三篇的同学可以历史消息补一补噢,三四篇是这系列最重头的两篇!

(13)、苏格拉底于哲学,他开启了新的时代;于公民,他始终给予善。

(14)、就像喝水对于口渴,吃饭对于饿,医生对于病人。

(15)、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16)、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17)、如何去认识真理?苏格拉底给出了答案——他把辩证法看作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

(18)、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

(19)、苏格拉底政治思想就是希望建立一种英才治国或专家治国的模式,让有能力的人来掌握国家。

(20)、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5、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1)、善变的政治立场再一次与苏格拉底追求的善的一致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2)、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3)、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4)、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德行,而智慧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的,因此智育与德育密不可分。

(5)、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说那些有意犯罪的人也是没有认识到道德而无意犯错的了:因为他们以为通过犯罪就可以得到利益,却不知道这样损害了德行,是多么不利于自己。(恶行总是基于对善的错误估计。一个人干了罪恶的勾当,因为他错误地期待由它而获得善,得到财富、权力或享受,而没有估计到这样一个事实:灵魂的犯罪不可比拟地重于这些设想的收获。——《苏格拉底传》A.E泰勒)

(6)、古典历史学者John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A.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7)、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8)、这时起,人们讨论哲学,不再是毫无目地说着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在定义后,努力探讨出真理。(孟子的人性本善也是如此吧)

(9)、纸质用品:教育学专业基础答题卡、教育学院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10)、首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使知识”。他认为人们通过受到的教育能够展示出自己本身的美德,简单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身上的善性展现出来。这些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他还阐述了“善”的概念。他认为善就是勇敢,也代表着正义。当然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升华的过程,苏格拉底看到了过程的重要性。当然在这里说的知识不代表着自然界全部的知识。

(11)、一次教师资格笔试成绩,可以考多个教师资格证?

(12)、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13)、苏格拉底反对之前学者重视自然而忽视人类自身的观点,他认为哲学应该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所谓教人就是帮助其学会做人,道德不是天生的,好的道德品质是依靠后天学习获得。既然后天可以发生学习行为,那么道德也是可教的,培养道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14)、我个人认为斯东这样说是因为没有理解到苏格拉底的美德究竟为何?

(15)、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16)、江苏下半年教资认定9月20日起报名,收好这份超详细报名操作手册!

(17)、柏拉图在这里揭示了苏格拉底的悲剧。也说明了,哲学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不同。

(18)、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19)、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20)、苏格拉底不能同意,他坚信有种人间的真理。(从洞穴喻你应该能够了解。)

(1)、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