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海德格尔著作146句

海德格尔著作

1、海德格尔著作UK

(1)、(3)海德格尔:《路标》,美茵法兰克福,1996年,第326页。

(2)、AndsorryIcouldnottravelboth

(3)、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4)、上面已经提到,海德格尔认为这“自身的缘发生”中必有根本的转向(Kehre)和反转。其实,这既是这个思想枢机本身的特点,又与他本人30年代初开始的思想转向有内在联系。当有人断言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向意味着《存在与时间》的失败,意味着“从‘缘在’(Dasein)转向‘存在本身’”这样的断裂性转变时,海德格尔的回答是:这转向就是我思想本身所要求的。⑦

(5)、本文节选自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11月,孙周兴译。

(6)、12  UnterwegszurSprache (1950–1959)

(7)、我在此愿意强调的是与“硬译”原则相关的一个小原则,即:宁取“字面义”而勿取“解释义”。这一点前面已经点到过,这里还值得重复一下。译者从做事的角度出发,一般会倾向于把译文落实于“字面义”;而研究者因为觉得自己比普通译者和读者高明,有时候就比较任意地取了“解释义”,并且会以此来指责译者。比如前述的把Humanism译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见就是这样。我以为是在“捣桨糊”(上海话,意为“瞎搞”)。再比如海德格尔的Ereignis,我自己曾译之为“大道”,是理应受到指责的;后来在国内出了许多个奇奇怪怪的译名,诸如“本有”(孙周兴)、“本然”(张灿辉)、“本是”(陈嘉映)、“本成”(倪梁康)、“自身的缘构发生”(张祥龙)等等,自然也有译为日常性的“发生”、“事件”之类的。而且说不定还有我没见到的译法呢。算起来差不多已经有十几种译法了,算得上西文中译的译名中歧义最多者,堪称一绝。我自己在不同文本语境中竟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翻译,让别人讨厌,自己也是哭笑不得。现在我觉得,“大道”这个译名虽然并非全然胡思乱想,但确实倾向于“解释义”,所以是不妥当的。“本有”一译就比较靠近“字面”了,取的是Ereignis的“本来就有”、“居有本身”之义。英译本把Ereignis译为enowing,特别好,就比较接近于我们这里讲的要求了。

(8)、Somewhereagesandageshence:

(9)、③Heidegger:IdentitaetundDifferenz,S.

(10)、收入本书的《技术的追问》与《科学与沉思》均是海德格尔思考技术问题的名篇。在海德格尔眼中,技术并不是人类作为的产物,而是人的一种对待事物的方式。人以技术的方式对待世界,世界便呈现为无数单调的技术物。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危险就产生自技术的支配性地位。危险之中的拯救何在?海德格尔在本书中试图就此启发我们的思考。

(11)、除了上述这种“不”、“非”、“反”之性,“自身的缘发生”对于海德格尔当然还有肯定性的或真性的一面。这使他区别于虚无主义者。他写道:

(12)、这个最可思虑的东西显示于:我们尚未思想。尽管世界状况持续不断地变得大可思虑,我们始终尚未思想。

(13)、44 NietzschesmetaphysischeGrundstellungimabendländischenDenken

(14)、希恩为过去半个世纪主导海德格尔研究的经典范式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同时,他对海德格尔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有价值的重新翻译。这部重要的著作开辟了海德格尔研究的新道路,不仅将激发海德格尔研究内部的对话,而且将引起与现象学传统之外的哲学家以及神学、文学批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领域的学者的对话。

(15)、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

(16)、2  SeinundZeit (1927)

(17)、74 ZumWesenderSpracheundZurFragenachderKunst

(18)、另一方面是母语语境的问题。我们都在母语语境里活动,思想或者生活。我们的翻译活动自然要尊重母语和母语语境。我甚至想说,在翻译这件事上,我们必须建立起“母语优先”的原则。有的译者外文并不好,但母语感觉特好,能把译事做得很出色;相反的例证是,有的译者外文很好,竟做出不堪卒读的译文来,原因正在于他/她的母语没过关。我们的经验方式是由母语组建起来的,或者说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因此,在翻译这件事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母语始终是头等重要的。

(19)、海德格尔对于老庄之“道”的翻译努力,也在提示着我们。他深知这个中国的思想主导词是不可直译的,却还是试图用围绕“Weg”的一族词去译解它。在德文中,“weg”标志着一组很有自身的缘发生特性的(er-eignend)词簇。它既有〔在做副词和前缀时〕“离开”、“抛弃”、“除去”这样的“反”义,又意味着〔在做名词时〕“道路”、“通道”,由之到达和成就所意向者、独具者的“正面”意义。海德格尔要将这“weg”的反正两面打通,将它理解作“weegen”(开道)、“be-weegen”(驱动、开道)。(15)“weeg-”又牵挂上“wiegen”(摇晃、掂量)、“wagen”(冒险)和“wogen”(波动);“be-”则连到“be-langen”(达到、起-诉)、“be-hufen”(召集)、“be-hueten”(保护)和“be-halten”(保留)。因此,此道路应被视为一种域(Gegend),但却是正在域化着的域(Gegenend),“一块给予着自由的林中空地,在其中那被照亮者与那自身隐藏者一起达到此自由。”(16)细读这题为“语言的本性”的文章中关于“道”和“道路”的几页,让人惊叹于海德格尔从德语和一个中文词那里感受到的如此丰沛的缘构伟力,并表现为如此华采动人的语词变奏;而更奇妙的是,这语词的变奏总在生成着哲理思想的谐音(Anklang),或者讲,它们就是原—缘思想,诗化着的或创立着的(dichtenden)思想。这就是“自身的缘发生”!

(20)、31 VomWesendermenschlichenFreiheit. EinleitungindiePhilosophie 

2、海德格尔著作

(1)、从1959年到1969年间,海德格尔在瑞士泽利康(Zollikon)做了一系列讲座,集中处理了身体问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被一个重大困难所牵绊,这个困难就是存在问题与身体问题之间的张力。

(2)、II.Abteilung:Vorlesungen1919–1944

(3)、(12)《尚书·康诰》:“既道极厥辜”;《尚书·顾命》:“道扬末命”;《论语·宪问》:“夫子自道也”;《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庄子·齐物论》:“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庄子·天下》:“时或称而道之”;等等。

(4)、         鲜圣李茂鸣 郭毅 林孟春 

(5)、79 BremerundFreiburgerVorträge

(6)、人与存在以相互挑起的方式而相互归属。这种相互归属令人震惊地向我们表明这样一个人与存在〔互动〕的情况(dass),即人如何让渡自身给(vereignetist)存在,存在也如何奉献自身于(zugeeignetist)人的本性。在这个构架中盛行的是一种奇特的让渡自身(Vereignen)和奉献自身(Zueignen)。现在需要的是去单纯经历这个使得人与存在相互具有(ge-eignetist)的具有自身(Eignen);也就是说,去投宿到那被我们称之为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之中。③

(7)、86 Seminare:Hegel–Schelling

(8)、7  VorträgeundAufsätze (1936–1953)

(9)、所以,海德格尔在此书及后来的一些著作中,重提“神”(Gott,Goetter)的问题。他曾在其思想形成期(1919年前后)关注过基督教的原初神意所在,但在《存在与时间》(1927年)阶段压抑了这个问题。在《哲学文集(从Ereignis起头)》中,这神脱去了基督教的紧身衣(S.403),深入到一神论、泛神论、无神论的争论达不到的地方(S.411),而表现为“最后的神”(derletzteGott)。当然,按自身缘发生的“对生”理路,这神也是“开头的神”。

(10)、1916年4月,享有盛名的现象学哲学创始人胡塞尔来到弗莱堡大学担任哲学讲座教授。这使海德格尔得以有和胡塞尔直接交流的机会,这对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相互的学术交流中,他们两人都得到了思想的发展,以至于胡塞尔说出了“现象学,这就是海德格尔和我”的话。

(11)、普通与日常的揭示事物的意义的情况诸如某人能够熟练地吹奏长笛,或者将黏土模铸成花瓶,或者推断出被告人的清白。这些普通的实践、生产和理论的情况之中的每一个都的的确确把某个事物作为这般或那般揭示出来,但这些活动所聚焦的乃是去展示事物是什么,而并不去展示事物的意义是如何被揭示的。

(12)、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对生出自身”(在相互……之中赢得自身)的结构。所以,在《哲学文集(从Ereignis起头)》④里,海德格尔有时直接称之为“之间”(Zwischen)。比如:

(13)、9  Wegmarken (1919–1961)

(14)、《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15)、一切可思虑之物给予我们思想。但是,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给予,始终仅仅是因为可思虑之物已经「从自身而来成为有待思虑的东西了」。

(16)、创造是为质料性的媒介(石头、色彩、语言,等等)注入解蔽的艺术家的此在活动,这一解蔽乃是向来已活动着的世界的展开状态。解蔽的注入以如此的方式进行,以至于那质料性的媒介除了解蔽以外不从属于任何东西(比如说,不从属于“实用性”)。实则,对于任何经验它的人而言,媒介变成了对解蔽的直接解蔽。

(17)、①MartinHeidegger:IdentitaetundDifferenz,Pfullingen:G.Neske,1957,S.

(18)、60 PhänomenologiedesreligiösenLebens

(19)、I.Abteilung:VeröffentlichteSchriften1910–1976

(20)、1909年,海德格尔来到了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他马上发现神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而哲学对他却有无比强烈的吸引力。当时,胡塞尔的现象学正在学术界兴起,海德格尔马上对它产生了很浓的兴趣。胡塞尔的两卷本哲学巨著《逻辑研究》也成了他反复阅读的案头必备书。不久,海德格尔决定放弃神学学习,转攻哲学。

3、海德格尔著作时间

(1)、24 DieGrundproblemederPhänomenologie

(2)、这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就是神的经过(Vorbeigang)与人的历时(Geschichte,活的历史)的相关着的之间。(S.27)

(3)、“Ereignis”是海德格尔后期使用的一个词,被他称为“服务于思想的主导词”①。它的特殊地位早已经被少数学者(比如OttoPoeggeler)注意到。《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于1989年发表之后,学界就一致公认这个词的关键地位了。可以举两个理由说明这种地位:首先,海德格尔声称存在的真理可以通过这个词得到理解,②因而消灭了曾经流行的一种看法,即认为海德格尔一直未直接说明存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其次,第65卷的书名是《哲学文集(从Ereignis起头)》,它的副标题表明了与“Ereignis”的特殊关系,而此书在海德格尔著作中也占有独特地位,即以笔记的方式来直接揭示作者的核心哲思。它实际上是海德格尔为自己耕耘的一块秘密领地,或自炼神功的笔录,生前一直深藏不露,身后也要特选他百年诞辰之际才发表,表明作者及其后人对它的另眼相待。眼下这篇短文无力探讨这本大作的全貌,只能简述一下读解此主导词的几点心得。

(4)、77 Feldweg-Gespräche(1944/45)

(5)、《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是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 马尔霍尔。该书是对《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导读,在海德格尔生平与写作的背景下,作者提取其哲学观念中最为关键的概念入手,逐节对《存在与时间》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进而把握了海氏宏大而晦涩的哲学理念。

(6)、兴趣的意思是:处于事物之下,在事物之中,置身于某个事物的中心并且寓于这个事物。

(7)、《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海德格尔在作品中,对于人的生存状况从结构上作了分析,认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将通过情绪、领会、语言等方式与各色各样的物事打交道,世界也就在这种展开中同时成为人的舞台。

(8)、43 Nietzsche:DerWillezurMachtalsKunst

(9)、Gesamtausgabe(全集)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作品集的名称。该系列由维托里奥·克洛斯特曼出版社(VerlagVittorioKlostermann)出版。它是在海德格尔生前开始的。海德格尔自己决定了出版物的类型和各卷的顺序。完整的版本共包括102卷,目前每年大约有两卷出版。

(10)、本书以现象学的方法、从存在论(本体论)的角度诠释了“人生在世”的现象。这一有别于科学方法的对人生问题的处理方式,将人设置为存在论这种第一哲学的主题。

(11)、   正如艺术家必然地以某种方式成为作品的本源,其方式不同于作品之为艺术家的本源,同样地,艺术也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确凿无疑地同时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但艺术竟能成为一个本源吗?哪里以及和如何有艺术呢?艺术,它只还不过是一个词语而已,再也没有任何现实事物与之对应。它可以被看作一个集合观念,我们把仅从艺术而来才是现实的东西,即作品和艺术家,置于这个集合观念之中。即使艺术这个词语所标示的意义超过了一个集合观念,艺术这个词语的意思恐怕也只有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才能存在。抑或,事情恰恰相反?惟当(4)艺术存在,而且是作为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而存在之际,才有作品和艺术家吗?

(12)、(1)1960年雷克拉姆版:此项尝试(1935/1937年)依照对“真理”这个名称的不当使用(表示被克制的澄明与被照亮者)来说是不充分的。参看《路标》第268页以下,“黑格尔与希腊人”一文;《面向思想的事情》,第77页注,“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任务”。——艺术:在本有(Ereignis)中被使用的自行遮蔽之澄明的产生(Her-vor-bringen)——进入构形(Ge-bild)之庇护。——作者边注

(13)、78 DerSpruchdesAnaximander

(14)、 所有作品都具有这样一种物因素(dasDinghafte)。倘若它们没有这种物因素会是什么呢?但是,我们也许不满于这种颇为粗俗和肤浅的作品观点。发货人或者博物馆清洁女工可能会以此种关于艺术作品的观念活动。但我们却必须根据艺术作品如何与体验和享受它们的人们相遭遇的情况来看待它们。可是,即便人们经常引证的审美体验也摆脱不了艺术作品的物因素。在建筑作品中有石质的东西。在木刻作品中有木质的东西。在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在语言作品中有话音。在音乐作品中有声响。在艺术作品中,物因素是如此稳固,以至我们毋宁必须反过来说:建作筑品存在于石头里。木刻作品存在于木头里。油画在色彩里存在。语言作品在话音里存在。音乐作品在音响里存在。这是不言而喻的嘛——人们会回答。确然。但艺术作品中这种不言自明的物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15)、61 PhänomenologischeInterpretationenzuAristoteles

(16)、25 PhänomenologischeInterpretationvonKantsKritikderreinenVernunft

(17)、⑥此句话德文是:“DieFragenachdem‘SinndesSeyns’istdieFrageallerFragen.”它还可以译为:“对‘原是的意义’的发问是所有发问之发问。”不管如何译,都应该照应到“Seyn”(Sein的变体或原体)与“ist”之间的关联。

(18)、基于这些考虑,我曾将它译为“自身的缘发生”或“自身的缘构发生”,有时简称为“缘发生”或“缘构发生”。现在看来,将这种翻译与相关的一组亲缘词(比如“zueignen”、“Ereignung”、“Eignung”等)做对应化处理也是可能的。

(19)、(14)见王庆节《也谈海德格尔“Ereignis”的中文翻译和理解》,载《世界哲学》2003年第4期,第3页。

(20)、这“之间”正是“Er-eignis”中的“Er-”的深层含义,意味着某个对子之间的发生创立,所以它不是指两个现成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像阴阳那样的对子之间的生成,是为“缘发生”或“缘构发生”,⑤由此而使“自身身份”、包括对子双方取得的身份得以可能。

4、海德格尔著作顺序

(1)、主要栏目有(学术资讯)、(哲学翻译)和(资料汇编)等,欢迎志同道合者订阅、投稿。

(2)、1 FrüheSchriften (1912–1916)

(3)、96  ÜberlegungenXII–XV

(4)、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导论》

(5)、16 RedenundandereZeugnisseeinesLebensweges (1910–1976)

(6)、10 DerSatzvomGrund (1955–1956)

(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TD58qn0WcCs3OwW-Xkk5w密码:c6vq书名:海德格尔的根

(8)、前面讨论了学术翻译的四项原则,或者说四个重要的角度:语境、硬译、统一和可读。总括起来,我的四项原则好像也没有超出严复先生所讲的译事之“信、达、雅”的理想要求。这没办法,严复老先生太有高度了。当然,无论是我说的“四项原则”还是“信达雅”,都还是高谈阔论,离实际的译事操作还有距离的。译事毕竟是手工活,可能更重要的是“行规”而非“理想”。做出中规中矩的活来才是最要紧的。

(9)、52 HölderlinsHymne»Andenken«

(10)、29/30  DieGrundbegriffederMetaphysik.Welt – Endlichkeit – Einsamkeit 

(11)、海德格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在哲学上的早熟和天赋。在18岁的一天,海德格尔从一个乡村牧师手中借到了一本题为《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含义》的书,立刻迷上了它。由此,便产生了20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这个让年轻的海德格尔如此着迷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不知多少位哲学家,但海德格尔希望自己能给它一个解答。

(12)、89 ZollikonerSeminare

(13)、64 DerBegriffderZeit (1924)

(14)、说它几乎不可或很难(sowenig)翻译,而非完全不可译,是因为语言并非只服务于传输概念和观念化含义,它还有一个非概念化、非述谓化的“自身的缘发生”的构意维度,比如在诗歌、特别是荷尔德林的诗歌中显示出来的维度。

(15)、《艺术作品的起源》是海德格尔最具挑战性的文章之其初稿写作于1935年,而直到1950年它才以一个扩充版本的形式得以出版。在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区分了作为一种特殊物品的艺术作品(如,一首诗或一幅画)和艺术本身,后者被理解为一切艺术作品的本质或起源,而非其集合名称。海德格尔询问什么是艺术本身,而他所发现的答案乃是:一种独特的解蔽。

(16)、15 Seminare (1951–1973)

(17)、(5)此处“符号”(Symbol)亦可译作“象征”。——译注

(18)、21 Logik.DieFragenachderWahrheit

(19)、88  Seminare:DiemetaphysischenGrundstellungendesabendländischenDenkens.EinübungindasphilosophischeDenken 

(20)、⑨参见拙著《海德格尔传》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书前所附海德格尔的手稿、比梅尔对于手稿的整理及比梅尔与我的通信。

5、海德格尔著作阅读顺序

(1)、⑧Heidegger:IdentitaetundDifferenz,S.

(2)、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同一与差异》

(3)、IV.Abteilung:HinweiseundAufzeichnungen

(4)、第一件艺术作品使我们看到了揭示一个特殊的意义世界的根本的张力。海德格尔将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理解为某种“争执”(Streit或者polemos),这种争执在给定的世界与其大地之间、在一系列的人的可能性的自我扩张的迫切与诸可能性扎根在某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一事实之间发生。在这里,“争执”指的是解蔽这一事件,凭此解蔽,一个特定的世界被开启并得以保持。一件特殊的艺术作品所揭示的乃是一个特定的争执,此争执揭示出一个特定的世界——例如,帕埃斯图姆的希腊拓殖者的世界。

(5)、56/57  ZurBestimmungderPhilosophie

(6)、②MartinHeidegger:UnterwegszurSprache,Pfullinger:G.Neske,1959,S.260(Fussnote).

(7)、42 Schelling:VomWesendermenschlichenFreiheit

(8)、(7)有关此题,现在可参看孙周兴:《存在与超越——西哲汉译的困境及其语言哲学意蕴》,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第28页以下(即本书第六篇文章)。

(9)、39 HölderlinsHymnen»Germanien«und»DerRhein«

(10)、                     2001年12月10日初稿

(11)、1 NietzscheI (1936–1939)

(12)、Gelassenheit (1959) 《泰然任之》

(13)、其实,海德格尔之所以在中国经久不衰,读者甚众,可读和好读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4)、83 Seminare:Platon–Aristoteles–Augustinus

(15)、69 DieGeschichtedesSeyns

(16)、1925年冬,马堡大学提名海德格尔担任该校的教授,但教育部没有批准,理由是他没有正式的著作出版。于是,海德格尔便将他对存在的多年思考所得,选其中成熟的部分写了出来,整理发表了。这就是使海德格尔一举成名的、20世纪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这本书在出版时有40多万字,但只是原写作计划的1/由于种种原因,后面的部分没有续补。但海德格尔宣称他后来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基本展现了他哲学思想的全貌。由于这本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17)、因此之故,从现在开始,在下面讨论中,我们把自古以来、因而总是不断给予思想,并且先于一切地、因而永远给予思想的东西称为最可思虑的东西。

(18)、《哲学文集(从Ereignis起头)》更明白证明海德格尔对自己思想转向的判断有内在的依据,并非强为己辩。此书写于30年代后半,属于作者的思想后期,但其中不但大量使用《存在与时间》的关键词,比如“Dasein(缘在)”,而且也力图从思路本身打通前后期。这里只试引一段话:

(19)、所谓“统一原则”,我指的是“译名一贯性和统一性原则”。这个原则是前述“语境原则”的必然要求。相关问题我已在多处议论过。(6)我的意思是:对于同一个词语或者概念,我们要尽可能做到一以贯之地、统一地翻译之,无论是在个别思想家的文本中还是在不同思想家共现的文本语境中。这一点大家都不会反对,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兹举例说明之。

(20)、考虑到已经指出的情况,“自身的缘发生”现在就应被当作一个服务于思想的主导词而发言。作为这样被思考的主导词,它就如同希腊的主导词“逻各斯”和中国的主导词“道”(Tao)一样,几乎是不可翻译的。⑧

(1)、87 Nietzsche:Seminare1937und1944

(2)、(注:这篇短文应该是某次讨论课程所散发的阅读材料,写作时间为1998年)

(3)、邮  箱:qsjsg1986@qq.com

(4)、可是,对当今的兴趣来说,重要的只是有趣的东西。这个有趣的东西让人见异思迁,过一会儿就对它满不在乎,并用另一个有趣的东西来取而代之,而后者与它所取代的前一个有趣的东西一样也很少与人相干。

(5)、13 AusderErfahrungdesDenkens (1910–1976)

(6)、我们举Dasein和Existenz两个概念为例。海德格尔的Dasein,现有的比较为学界所同意的译名是陈嘉映、王庆节做的“此在”。我认为这个译名是好的,恰当的。有挑剔者说:Dasein之Da也有“彼”的意思嘛,为何非要译成“此”?我以为这个责难不能成立。中文的“此”弹性较大,且比“彼”要宽大,我们总说“如此”而不说或少说“如彼”。

(7)、保存则是相应的保持艺术作品当中的解蔽力量的此在活动,它通过决断地使解蔽在艺术作品中持续地开显着来实现这一保持。创造与保存是两种此在“筹划”(开启与保持)被置入艺术作品当中的解蔽的方式。创造与保存的统一乃是艺术本身,海德格尔称之为Dichtung——不是“诗歌”而是poiesis,那创造着-并-保存着的向揭示性的媒介当中置入媒介的活动。

(8)、但是,这个“使某某得到自己身份的发生过程或事件”对于海德格尔还有进一步说明,即它是由某个对生结构发生出的。在他的著作中,凡正面讨论这个词,几乎都涉及一个对子,比如时间与存在、人与存在、世界与大地、开启与遮蔽、人与神、抛出与被抛、一个开端与另一个开端、建基与去基等。请看这一段:

(9)、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为前些年流行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拉郎配”现象张目,例如,把海德格尔与老子、庄子、王阳明,甚至朱熹等拉在一起“配种”。这样的“配种”,首先已经设定被配双方是“同类”,最后得出结论确是“同类”。我所谓遵从汉语语境,意在强调两点:其中国的西学研究者必须充分地自觉我们的研究的“中国性”或“汉语性”,从思想-语言的共属一体性的角度,去体悟中-西思想之间的近与远,同一与差异。其从技术性角度讲,我们在做翻译时,特别在确定译名时,必须照顾到既有的学术语境,例如要充分考虑译名的基本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否则就会流于“无度”。在这方面,目前学界(特别在海德格尔著作的译介中)已出现许多混乱,可谓译名上的“百家争鸣”了。“百家争鸣”当然好,但不可无边无际,乱了方寸。我觉得,这方面最大问题是,一些人往往以词语的“解释义”代替“翻译义”,譬如前几年有人主张以“人类中心主义”代替“人道主义”(Humanismus),有时甚至是故作惊人状,从而动摇了译名的基本恒定性和一贯性,对于学术讨论并无好处。

(10)、《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重要的著作之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

(11)、48 Nietzsche:DereuropäischeNihilismus

(12)、第一件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解蔽本身。开启一个特定的世界的活动仅是aletheia的普遍活动的一个实例,aletheia:从此在被置入其中的绝对的不在场那里“攫取”意义本身。如此,一件艺术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特定的揭示世界的争执,而且使我们看到了解蔽本身的“源始争执”(Urstreit),凭借这种争执,从由(alethiea的,译者添加)内在隐蔽和(此在的,译者添加)沉沦而造成的双重遮蔽那里,意义被攫取出来。

(13)、我这里就来说说学术翻译的做法,当然不是说要推广自己的什么法子,好像自己有多么高明似的,好像我有多少宝贵经验可传授似的,或者,非把自己的一丁点儿东西发扬光大一下似的。——我哪里敢!只不过自己做事时也经常地、不断地受着种种困惑,往往想之不通,所以愿意端出一些想法来跟大家讨论。

(14)、3  KantunddasProblemderMetaphysik (1929)

(15)、95  ÜberlegungenVII–XI

(16)、同样艰难的是Existenz。此词有译“实存”的,有译“存在”的,也有译“生存”的,很不像话。于是就有:康德的“实存”,萨特尔的“存在”(以及所谓“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生存”,其实,用的都是同一个Existenz。这就让人犯糊涂了。

(17)、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18)、Thoughasforthatthepassingthere

(19)、我本人对于这个词的翻译,即“自身的缘发生”或“自身的缘构发生”,不如以上诸译法精炼,但旨在突出这个“自身”的非实体性、非现成性、非中心性和纯发生性。而且,以上第二节的翻译表明,它也可以适用于相关词族。当然,由于以上所引海德格尔的“几乎不可翻译”告诫的真实分量,以及中文与印欧语系文字之间的巨大结构差异,我们所有的提议都是在做非线性的逼近。但这岂不恰是“Ereignis”要传达的一个意思?没有哪个译名是终结者,并不意味着没有更好的、更合适的译名,以作为“另一个开头”。它的真义或谜底就在这“传递”(Zuspiel)、“相互传递”或“冲气以为和”之中出现。

(20)、(资料汇编)对相关学术资料、研究方法和心得的汇编

(1)、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根据律》

(2)、    本书收录的第一个讲座聚焦于人之生命的问题。海德格尔区分开了人生在世的前理论层次和理论层次,并以具体的对这两种层次上的人之生命的描述向读者证明:前理论的本源生活才是更为基础的层次,一切的理论活动均植根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

(3)、这种展开,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相应的对应样式。《存在与时间》从“此在”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把时间看成此在存在的境域,对“此在”、“世界”以及“在之中”的阐释都是依据“时间性”来进行的。“在之中”不是一物现成地在另一物之中,不是空间上的在。他尽管也说“依寓”、“逗留”、“居住”,但其突出的是“在之中”的过程性。

(4)、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

(5)、Andhavingperhapsthebetterclaim,

(6)、艺术作品让我们直接地、经验地在其全部的光辉中得见向来活动着的(alreadyoperative)人的历史在自然之中的根植与自然向人的历史之中涌现的相互作用。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艺术通过将世界和大地的揭示性的争执“置入”特定的艺术作品之中而将其固定下来(zumStehenbringen),如此,在这一媒介并通过这一媒介,解蔽在美之中“大放异彩”。

(7)、50 NietzschesMetaphysik/EinleitungindiePhilosophie

(8)、82 ZueigenenVeröffentlichungen

(9)、《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10)、62 PhänomenologischeInterpretationenausgewählterAbhandlungendesAristoteleszuOntologieundLogik

(11)、海德格尔全集不是一个历史考证性的版本,而是一个最后版(AusgabeletzterHand:指由作者本人编辑和监督的作者作品的最后版本);这意味着顺序是由海德格尔自己决定的,并且各卷也不包含索引。虽然海德格尔的注释和一些改动被单独显示出来,但文本的历史并没有在手稿和版本的基础上被系统地显示出来。特别是,全集在处理与国家社会主义和犹太人有关的段落时受到了批评。除了掩饰海德格尔本人后来的改动外,还有海德格尔家人和全集编辑被指责造假。为了澄清指控,全集的出版商克洛斯特曼(VittorioE.Klostermann)在2015年找到了编辑,要求对可能的抹平或删除进行澄清。在随后的辩论中,克洛斯特曼以声明和致函等方式发声。

(12)、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13)、今天人们常常以为,发现某物是有趣的,就是对它表示了莫大的尊敬。实际上,人们在做这种断定时,早已把这个有趣的东西抛入漠然无殊和索然乏味的境地中了。

(14)、   本源(2)一词在此指的是,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个东西如其所是地是什么,我们称之为它的本质。某个东西的本源就是它的本质之源。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按照通常的想法,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是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的。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从何而来成其为艺术家的呢?(3)通过作品;因为一件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惟有作品才使艺术家以一位艺术大师的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与作品向来都是通过一个第三者而存在的;这个第三者乃是第一位的,它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这个第三者就是艺术。

(15)、40 EinführungindieMetaphysik

(16)、集中讨论Ereignis的《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的中译本将于明年春天出版,我作为译者是特别希望引发一些讨论和批评的。(5)

(17)、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的“荷尔德林热”,也使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成为当代哲学和诗学的一个重要论题。海德格尔认为自己的思想与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并且说荷尔德林是一位“指向未来、期待上帝”的诗人,因而不能仅仅被处理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对象。海德格尔明言,他对荷尔德林诗的探讨,并不是做文学史的考证工作,也不是做荷氏诗歌的“入门”或“导读”之类,而是出于“思想的必然性”。

(18)、38ALogikalsdieFragenachdemWesenderSprache(NeueditionnachdemOriginalmanuskript)

(19)、不过最后我仍得说些大话。今天汉语世界所谓的“学术翻译”差不多就是西方/欧洲学术的翻译,如果再明确一点说,主要是指西方/欧洲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就此而言,这事在中国还是新鲜的。古有佛经翻译,近有科技翻译,但都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学术翻译”,即西式人文社会科学的翻译。这事我们已经做了一个多世纪,虽然艰难曲折,但已经做出了个大概,基础工作应该说已经完成了,故确实应该有一些反省和反思了。

(20)、   比喻和符号给出一个观念框架,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描绘就活动在这个观念框架的视角中。不过,作品中惟一的使某个别的东西敞开出来的东西,这个把某个别的东西结合起来的东西,乃是艺术作品中的物因素。看起来,艺术作品中的物因素差不多像是一个屋基,那个别的东西和本真的东西就筑居于其上。而且,艺术家以他的手工活所真正地制造出来的,不就是作品中的这样一种物因素吗?

(1)、艺术本身乃是一特殊和不寻常的此在的揭示方式:它通过将解蔽置入一件艺术作品的物理形态来揭示它。这一置入有两个瞬间:艺术作品的创造与保存。

(2)、28 DerdeutscheIdealismus (Fichte,Schelling,Hegel) 

(3)、100VigiliaeundNotturno

(4)、33 Aristoteles,MetaphysikIX,1–VonWesenundWirklichkeitderKraft

(5)、⑦见海德格尔《给理查森的信(1962年4月)》,W.J.Richardson:Heidegger:ThroughPhenomenologytoThought,Hague:M.Nijhoff,1963,p.xvii。此外,拙著《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第七章等)和《海德格尔传》(第十二章等)都讨论了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动机、含义与后果。

(6)、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