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优缺点128句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受苏格拉底“德行可教”理论的影响,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有着直接和内在的联系,进而提出教育性教学的主张。所谓教育性教学是指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学的目的要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这个目的,教学要培养多方面兴趣,改变个性。多方面兴趣也因此具有道德的力量。

(2)、《普通教育学》(AllgenninePadagogikausdemZweekderErziehung)一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著作。尽管赫尔巴特晚年(1835)又写了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但从其体系来看,也是从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顺序来安排的,与《普通教育学》并没有大的差别。

(3)、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的第一人。他系统地研究了统觉、兴趣、注意力等心理学问题,建立了自己的观念心理学。

(4)、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为《普通教育学》。

(5)、凯程VIP集训营:集训营环境介绍 | 20集训营喜报 | 凯程暑期集训营 | 教育学集训营 | 暑期集训营开营 | 百日集训营 | 雏鸟班集训营 |

(6)、活动。管理的基础在于让儿童活动。如果满足了儿童身体活动的各种需要,就可以排除儿童的不安。另外,通过游戏、讲解图画、叙述故事等活动,也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秩序。

(7)、下翻内容核对答案,发现自己在知识点和答题思路方面的漏洞~

(8)、通过实验发现支配教育活动的一般法则,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及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9)、学生性格的形成与所受的训育是成正比例的。训育对性格培养的关系是双重的——间接的和直接的。

(10)、赫尔巴特过分重视古典教育,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和方法,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形式主义、机械主义的。但是也有其积极的因素,如注意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联系;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等。

(11)、(1)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12)、世界是由无数个“实在”所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一种“实在”。心灵自身的活动,便是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13)、因为儿童生来便有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对于这种“烈性”、“冲动”,不从小加以“约束”,不仅学业难成,而且有可能在将来发展成“反社会的倾向”。

(14)、(3)系统。经过“联合”阶段后,学生的新、旧知识和观念之间已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但是,还不系统。这需要学生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

(15)、公平或报偿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6)、(6)宗教的兴趣。即研究人类、社会和宗教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虔信上帝、服从教会。

(17)、在他之后,各国才形成了比较适合工业化需要的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追求实质的目的,即必须使学生学习有“实际用处”的知识,而获得这种知识的本身就包含着能力训练的作用,因而又形成了“实质训练说”。

(18)、赫尔巴特强调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获得系统的知识观念,从而实现教学最高的、最基本的目的——道德。

(19)、一个有良好道德性格的人,一方面具有“内心自由”、“正义”、“仁慈”等道德观念,并严格地受这些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他能够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并知道什么是他要容忍的。

(20)、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现代教育学第一本著作。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优缺点

(1)、传统教育之父(代表人物):与杜威的新三中心(现代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相比,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称为旧三中心(传统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称作传统教育学之父(代表人物)。

(2)、“道德”和“性格”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是人的内在性格的力量,个人意志力量的表现。一个人的道德性格取决于他对主观欲望的控制和对客观观念,即道德标准的服从。

(3)、(3)仁慈。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4)、通过实际练习,运用系统的知识,使之变得更熟练、更牢固。这时学生行动心切,心理处于动态的审思状态,教师可采用练习法,指导学生借助于各种练习,如做习题、独立作业等,运用知识。

(5)、②统觉理论的条件:赫尔巴特指出统觉的条件是兴趣。

(6)、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这对我国现行教育儿童道德所采用的说教方法相对应,教师对儿童进行道德事件的讲解,使儿童自己从内心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

(7)、此课程为启宏名师授课,网课配套同步6本纸质用书12份真题,(2本陕师大出版系统用书+2本考点梳理+2本强化练习+8份历年真题+4份模拟冲刺题)超长课时160直播+赠送94课时2019年全套联考网课。

(8)、在教学中,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那就是说,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9)、联想:所谓“联想”是指教学过程的第二步,即教师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相当于教师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而初步形成某种假设。例如:教师在讲解物理题的时候跟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并根据以往的经验找到一个相关答案,这就体现了“联想”这一步。

(10)、这一时期,赫尔巴特还撰写了包括《心理学教科书》等在内的重要的心理学著作。1833年,赫尔巴特重返格廷根大学任教,以讲授教育学为主。1835年,赫尔巴特还撰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11)、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在这个阶段中,主要的任务是明了各种知识,要对学习的内容逐个进行静态的学习。

(12)、赞扬和谴责。赫尔巴特认为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应当给予一定的赞许,学生内心也会感到愉悦。他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应用。相反,当儿童不遵守行为规则时,则要对其进行谴责,这是一种不愉快的艺术,但在必要的时候,这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训育方式。

(13)、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他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从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并毕生致力于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伟大尝试,开辟了教学论发展的新道路,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4)、③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15)、1797年,赫尔巴特到瑞士担任一个贵族的3个孩子的家庭教师。3年的家庭教师工作,使他积累了不少的教育经验,对他以后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①“可能的目的”:有利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17)、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等,对知识进行运用。

(18)、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9)、③综合教学:通过综合教学,由单纯提示所提供的清晰表象和分析教学产生的对表象的区分,形成观念的联合,即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概念。

(20)、赫尔巴特伦理学的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

(1)、在他早年的时候在瑞士伯尔尼不莱梅当家庭教师,这促使赫尔巴特对教育有了很浓厚的兴趣,这个时期被叫做赫尔巴特的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年-1802年)这段时期主要研究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论,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思想,这个也在他往后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再之后去了哥廷根大学,做了哥廷根大学的哲学教授,这段时间被称为哥廷根时期(1802年-1809年),在这所大学里赫尔巴特进行了很多关于哲学的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叙写了自己的教育名著《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教育著作,还是第一个系统的论述了教育问题的著作,更是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规范的学科。

(2)、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3)、三为“仁慈”的观念。这一观念要求个人意志与他人意志和谐一致,当个人意志与他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服从他人的意志。

(4)、教学过程:提出四阶段论——“清楚(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过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5)、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都是思想的转变,从思想上明确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传统的教育而是为了着眼于未来的世界,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未来10年、20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教育的一个任务。他认为“在兴趣中,一个人可以容易地去完成他的各种决定。”他关于学生兴趣的观点对我们的影响是:基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做到:一是教学观上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建设者;二是使学生由被动地装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6)、教学过程形式阶段理论: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其四阶段教学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教学过程形式阶段理论的形成,同样,也标志着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成熟。

(7)、19世纪中叶以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欧美的中学教育,尤其是古典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大。他的门徒、教育家T齐勒尔、O.维尔曼、W.赖恩等努力宣传形式阶段教学法。

(8)、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重视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性教学的含义,就是教育道德教育。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9)、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虽然在追求教育的科学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绎的成分最终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性

(1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寻求结论和规律。这个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教师可采用综合教学,将知识形成概念、定义、定理。

(11)、(2)完善。指人调节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12)、兴趣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属于认识周围自然现实的,是经验的兴趣;另一类是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

(13)、思想传播全球,形成三中心论:教师、教材、教室。后称为旧三中心论。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教育科学性,但是也具有机械性。

(14)、(4)方法。这一阶段是学生对观念的进一步深思,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这时,学生要求通过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运用。

(15)、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16)、这个知识点是四大部分中的哪一部分,哪一章,哪一节?(即定位);

(17)、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思维发展的阶段,杜威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五步教学法”。分别为,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18)、众所周知,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伦理学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着依据。赫尔巴特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分别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内心自由,就是指内心在进行一定的道德判断,对对与错,善与恶进行判断,判断之后根据结果行事。完善,人调节自己的意志作为判断的尺度。仁慈,他认为,仁慈才是一种绝对的善,人们通过教育要达到仁慈。正义,赫尔巴特吸取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认为正义的观念就是守法。公平与报偿,即对待他人要公平懂得感恩。

(19)、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将心理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

(20)、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3种。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两大理论支撑

(1)、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构建的新的标准和思路,其主要观点如下:

(2)、1788年,进入奥登堡文科中学学习。1794年,升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是,赫尔巴特对法学不感兴趣,却被这所大学浓厚的哲学氛围所吸引,潜心研读了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为以后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3)、二为“完善”的观念。这一观念要求意志本身在深度、广度和强度3个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发展。

(4)、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他继承了前人的合理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

(5)、在以上的5种道德观念中,“内心自由”和“完善”的观念是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而“仁慈”、“正义”和“公平或报偿”的观念则是指个人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这5种观念包含着意志道德的一切类型,并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

(6)、传统三中心: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7)、③第三阶段——柯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

(8)、同样,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那就是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9)、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体系中,心理学与伦理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他们之间存在直接和内在的联系,认识,情感和意志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在伦理学和心理学所建构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

(10)、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给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此前,教育研究基本以哲学思辨为主,并未形成科学与哲学的对立。

(11)、赫尔巴特在书中曾形象的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一艘大船,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起到舵手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心智的成长完全依靠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追求和定势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是被动的。

(12)、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应当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

(13)、建立教育学学科,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虽提出了兴趣培养和师生交往的重要性,但对兴趣内容的划分缺乏科学依据,把学生置于可塑的受动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观念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活力,消解了人的个性与自由,这种主知主义倾向割裂了生动饱满的教育生活。

(15)、心理学:首个提出把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16)、理论基础:主张将伦理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7)、五为“公平”的观念。这一观念要求当某人的意向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意向时,必须有适当的报偿,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求公平。

(18)、②分析教学:在单纯提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作用在于对同时出现在感官前的事物、物体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儿童对当前刺激的反应更为清晰,从而为观念的联合做好准备。

(19)、生于德国奥登堡。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20)、赫尔巴特重视心理学对科学尤其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其心理学著作的序言中,他提出希望通过改善心理学纠正对哲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误解。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第二点是教材中心论的曲解。他在第11页时对自己两个孩子教育中谈到自己犯的错误要求他们作精准的文法分析,其实开始只需要教词的变化的主要特征就行了。从这个实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赫尔巴特关注学习规律的把握,同时在《教学的材料》一节中也再次说明教学的材料存在于各种科学中,所以说通常我们说的赫尔巴特的教材中心说是错误的,他也主张教育是经验和交际的补充。

(2)、①明了: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3)、——选自《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4)、良好的健康状况。赫尔巴特认为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循循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

(5)、所谓“审思”是指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活动中对个别事物的认识集中起来,使之互相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活动和审思活动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6)、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具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他认为伦理学为教育指明目的,而心理学则指出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因而,他也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并由此确立起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教学论体系。

(7)、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

(8)、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的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9)、(2)联合。对学生而言,这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的观念、教材与以往已有的观念之间产生联系,即使学生的新旧观念之间建立联系。

(10)、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目的;二是“必要的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即道德。

(11)、赫尔巴特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拥护普鲁士君主制度的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12)、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年~1809年)。1802年,赫尔巴特担任了哥廷根大学的教授,他写下了诸多的著作。在他的教育理论形成过程中,在这个时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个时期,他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其教育理论。

(13)、回复”619“ 可获得面试密训课程信息及中冠名师在线指导

(14)、通过实验发现支配教育活动的一般法则,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及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5)、所谓分析教学是在单纯提示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单纯提示的教学虽然具有生动性,但为了清楚地感知观念,必须有分析教学作进一步的补充。

(16)、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从教师观出发,以教师为主导,没有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

(17)、通过检索关键词“课堂中心”发现这个词语除了和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有关联,在其它学说中一般都是以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表述。而赫尔巴特的课堂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正如前面所论述的他也同样的强调无论是兴趣多面性的培养还是道德性格的养成都需要在实践和交际中完成。我们的课堂不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更多的是我们生活的广阔天地,利用可以一切利用的社会资源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生活中不断的延续,从而从众多的专心中产生审思,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开创新课堂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新的责任。

(18)、1809年,转赴哥尼斯堡大学,被聘任为康德哲学教席。哥尼斯堡大学的20多年,是赫尔巴特学术生涯的高峰期。期间,他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等,努力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19)、凯程网课辅导:教育学硕士网课 |  教育硕士网课|北师703 | 北师333+901 | 西南大学666 | 西南大学333+904 | 首师大774 | 首师大333 | 东北师大333 | 东北师大625 | 广州大学333 | 专业课二网课 | 

(20)、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赫尔巴特

(1)、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赫尔巴特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3)、他提出“旧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是传统教育的特点。   

(4)、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教师要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5)、 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 )

(6)、只有体现这5种道德观念的性格才是道德的性格,也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7)、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多方面兴趣产生于这些事物与活动的富源之中。创造这种富源,并把它恰如其分地奉献给儿童乃是教学的任务。所谓兴趣,就是专心所追随的、审思所积聚的对象。因此,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

(8)、尝试作答。包括有哪几条,怎么叙述,论述题还需要考虑怎么联合实际。

(9)、仁慈是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10)、完善和内心自由是进行个人调节作用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这就是他的伦理学的思想。

(11)、赖恩并把第一阶段分为预备、提示两个阶段,连同联系、统合、应用一起,称为五段教学法。这种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盛行于欧美;传入中国后,曾对中国旧时的中小学教学有一定影响。

(12)、③优点: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

(13)、(1)教学进程理论: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

(14)、①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第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兴趣相一致。

(1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6)、因此,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个性的核心——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意向,这就是德育的目标。

(17)、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18)、(1)明了。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由教师传授新教材。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应尽量明了、准确和详细。教师主要采用提示教学,也可辅之演示,包括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了新观念,掌握新教材。

(19)、准老师,你好!今天小冠为你带来教育基础知识高频考点之—

(20)、(1)经验、兴趣与课程。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课程要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联系,注重直观教材的使用;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兴趣有经验兴趣和同情兴趣,不同的兴趣对应不同的课程。

(1)、分析教学。教师帮助学生对不同的观念和表象进行区分,有助于形成观念的复合或者融合,为观念的联合做好准备。分析教学有两个阶段:第教师要求学生指出并命名当前出现的事物,然后转向尚未出现的事物;第讲述某一个整体分割成的各主要部分,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它们的联系与变动。

(2)、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赫尔巴特认为必要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3)、赫尔巴特,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4)、杜威,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5)、由于这一阶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期待,希望知道新旧观念联系起来所得的结果。这时,教师主要采用分析教学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自由谈话,使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合。

(6)、“三中心”是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首先纵观《普通教育学》一书我们可以看出赫尔巴特并没有明确说要以教师为中心,例如第69页作者提到“使听者仅仅处于被动状态,并强迫他痛苦地否认自己活动地一切方式,本身就是使人厌恶与感到受压抑的。”他反而强调教师的课堂若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就不要再连贯讲下去,并且允许学生穿插意见打断课堂,由此可见他并不赞成以教师为中心。

(7)、在“方法”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行动”。在教学法方面,教师可采用练习法。指导学生通过练习、作业等方式,将所领会的教材应用于实际。

(8)、(5)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立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