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论语十则孔子语录68句

孔子论语十则

1、孔子论语十则拼音版汉字

(1)、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白话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4)、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5)、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6)、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7)、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8)、这样的天,听起来像是具有某种“人的位格”,亦即一般所谓的“人格神”。许多学者认为孔子不应有人格神的观念,所以想尽办法说那是“比喻式”用法,或者说那是指所谓的“理”而言,甚至说那是指人的“心”而言。

(9)、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10)、君子应该“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32》),立志走在人类应走的正路上。他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8》)早上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无妨。

(11)、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1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3)、其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

(14)、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15)、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

(16)、其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17)、(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18)、(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19)、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20)、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2、论语十则孔子语录

(1)、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2)、他提醒人对神明不可谄媚。他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篇24》)去祭拜不是自己该祭拜的鬼神,即是谄媚;见到该做的事而不做,即是无勇。

(3)、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4)、以然,“温故而知新”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

(5)、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6)、做前,可以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7)、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8)、 这样的一套思想可以称为“人性向善论”,其重点是肯定:真诚使人由内而生动力,要求自己主动行善。而善涉及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9)、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1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

(12)、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3)、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14)、《论语集释》收集此章的别解还有很多。这么多大家、学者的解释,谁对

(15)、这句话清楚指出:先要“知”天命,接着还须“畏”天命。因此,对于这样的天,人若得罪了就无处可以祷告;人不管做任何事,都不可欺骗天(《论语子罕篇12》)。人若做了不对的事,可能得到“天厌之”(《论语雍也篇28》)的结果。

(1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7)、能领悟正道,立志决心走去,则生命之质已趋向完美,其他一切外在条件与行善数量,皆不妨随缘而定。

(18)、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0)、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回忆、感悟与总结。

3、孔子论语20句

(1)、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盖人人本有灵觉之,本无物累,本无不说,由其迷此本体,生出许多恐惧忧患。今学,即是始觉之智,念念觉于本觉,无不觉时,故名时习。无时不觉,斯无时不说矣。

(2)、……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4)、简析: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比如现代提倡新课改,就可以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来理解这句话。

(6)、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新”也有多种理解,一种理解为新知识、新体会,即“今所得”;一种理解

(9)、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10)、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11)、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12)、译文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13)、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6)、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17)、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8)、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我们也读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篇12》)这句话描写:孔子祭祀时有如受祭者(祖先)真的临在,祭神时有如神明真的临在;接着是孔子对自身虔诚态度的说明: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在祭祀的态度。

4、孔子论语大全原文

(1)、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崇拜?”孔子说:“这可能是宽恕!”不要把你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

(3)、白话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4)、  我不否认这世上真有嗜学如命的怪咖,但至少对大部分人(包括我)来说,学习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即使是一些学霸,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为了开豪车住洋房娶美女嫁帅哥改变人生命运……如果某些知识不在考纲范围内,我不信那些学霸也会朝九晚五的去“学而时习之”。

(5)、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见义勇为:语本《论语·卫灵公》“见义勇为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厥后泛用“见义勇为”暗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该该推委。

(6)、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7)、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