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观看
(1)、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部经典中,作者用生动辛辣的笔调,将媚俗的实质反讽的揭露出来。而萨比娜在那里扮演了一个与媚俗坚决对抗的主角*。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理解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完美,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正因媚俗在那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对于“”的看法,一群善良的人发疯是最可怕的,正因媚俗掩盖了一切,人性*的真实被研磨在迷狂似的发疯的口号中。米兰昆德拉在那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2)、既然痛苦不能避免,那人类又该怎样过活?比如“你将如何恰好地规划自己成为你自身,规划自己成为这样的生命:渴望最终的永恒肯定和印记”?换言之,即把“永恒轮回”作为前提,生命周而复始,一切翻版重来,你可愿意?你又将如何应对?
(3)、外科医生托马斯结束婚姻,离开儿子、父母,游走于情爱之中;遇到特蕾莎之后再次步入婚姻,然而却仍然无法克制混乱的私生活。如果说将家庭责任视为“重”,把混乱的私生活看作对“轻”的追求,那么男主人公的这一系列选择可简单描述为由“重”到“轻”,弃“轻”取“重”,弃“重”择“轻”的过程。相反的是,特蕾莎相信忠贞的唯一的爱情,即“重”;显然,两人之间“重”与“轻”不对等,可想而知,冲突难以避免,感情陷入困局。
(4)、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5)、同时他也不是纯粹的“轻”之主义者,作为声名遐迩的外科医生,被辞退当起擦窗玻璃时,他曾有一种无事一身轻的快乐,这时他是脱离重负的,然而对于这种生命的无所着力,他只坚持了三年,就如同特蕾莎离他而去之后,他坚持不到一个星期。
(6)、这本电商常年打折的书,争议颇多。一派将米兰·昆德拉视为小资情调,对此嗤之以鼻,一派人觉得自己段位不够,看不懂。
(7)、初读该书是在高在人人自危,奔赴高考无暇旁顾的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是正因异国情味,不是正因超多的性描述,而是当时的我,16岁青年,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间的承诺,跨过高考这座桥就有无限可能,尽管会迷茫但依旧信心满满的我,无法明白这份“生命之轻”究竟是什么。生命是多么沉重啊,即使只有16岁,我也满心疲惫得感慨。
(8)、出自:法国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解荣章,马芳,&朱丽华.(2002).青少年自杀及预防对策.中国健康教育, 018(003),176-1
(10)、灵与肉两重性的古老命题终于被众多科学术语淹没,我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过时的浅见陋识而加以嘲笑。
(11)、(洛丽塔)改编自小说《洛丽塔》(1955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2)、佛兰茨是活在虚幻中的人,萨比娜离开后就成了他幻化的女神,但他以为自己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真实表示:不说谎、不欺骗、不隐瞒。
(13)、这部曾让全世界都为之颤动,奠定昆德拉“最伟大的在世作家地位”的作品,终于在2022年奥密克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首次迎来了中文全本有声书。
(14)、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和肉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和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最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5)、Sabina是一位画家,而没什么专场的Teresa很会拍照片,Tomas于是请求自己的情人帮自己另一个情人的忙,为Teresa引荐朋友推荐工作。Tomas拿Sabina当作红颜知己,然而Sabina显然有些嫉妒,她藏起了Tomas的一只袜子想以此来警告Teresa自己和Tomas的暧昧关系。硕大的窗框里,标志性的布拉格泰恩教堂露了一脸。
(16)、托马斯将一句话奉为圭臬:“只能活一次,就和没有活过一样。”
(17)、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18)、 孩子说:“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我。我在学校里受欺负,他们从来没有站在我这一边为我说过一句话。我越来越讨厌他们,他们总是对我讲大道理,虚情假意的,我都不愿意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19)、 家长要收拾好家里较尖锐危险的物品,让孩子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生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防止孩子产生自杀冲动后,能直接接触到危险物品实施自杀意图。
(20)、你说托马斯和特蕾莎见面,一系列的,从时间上,比如说正好放什么乐曲啊,正好是几点钟,然后正好是什么……总是一系列的。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片段
(1)、媚俗让人鄙视,却没人能够避免。这样我们便能够理解卡列宁的微笑一章中的明媚与伤感,理解田园牧歌的美好和憧憬。但值得思考的是,昆德拉想将一切结束在田园牧歌的氛围中,却为何又让卡列宁的死毁了一切?这或许是一种讽刺,也或许是想再进一步阐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遗忘”,想要给人类提个醒,即便媚俗不可避免,我们也不要忘记最初那真实的存在。
(2)、★★一度被禁的高分电影原著,配音艺术家王明军演播;
(3)、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4)、一个人在他内在的黑暗中长得越大,他的外在形态就变得越小。一个闭着眼睛的人,便是一个受到毁伤的人。
(5)、他本该甩掉所有的负担,流连于多个情人之间,毫无羁绊,轻盈自由。但特蕾莎紧紧牵扯着他,把他从轻盈的空中拽向沉重的大地,他接受这种负担背后的必然性,并长期认为这种必然是他背叛生命之轻的诱因。
(6)、令我焦虑的是,我的乐章逐渐形成了,那些与我一同创作的人,却一个个消失在我的生活里,而我却没有那个精力再去创作新的一曲乐章。
(7)、一直以来都尽全力安抚和宠爱Teresa的Tomas此时也很无奈,
(8)、声音:“你和所有人一样,你没有个性的权利。”这种恐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她不断的改变着人生的轨迹,以便让托马斯追随她的脚步。这种考验,不是为了证明托马斯的价值,只是找到自己的那份重。因此在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充满了对这种爱的怀疑,她甚至觉得她对卡列宁的爱才是真正的感情,“她养它不是为了改变它(而男生总想改变女生,女生亦想改变男生)”只是期望它能够快乐。而在人类的感情中,幸福来的困难的多,正因我们的欲|望并不是“对重复的渴望”,时刻的变化让人处在一种永恒的无法摆脱的不安之中,谁都害怕被未来所弃,谁都不愿成为无足轻重。应为没有他者,我们什么都不是。
(9)、那么90年代的读者,甚至00后、00年这一批读者,他(她)是大商品化浪潮里面,时代汹涌啊,所以追溯这种“精神的超越性问题”的余地小多了。
(10)、最终托马斯与特蕾莎一齐摔下山崖,不管结局如何,他们始终在一齐。即使作者在对这两人的感情保卫战中始终扮演着冷酷法官的主角,冷酷近于残忍得揭露他们的虚伪,世上男女以爱之名掩饰其懦弱。
(11)、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12)、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他是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的。
(13)、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14)、 比如父母可以改变以往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从一些比较粗暴、直接的沟通方式,转变为一种有效的沟通,真正地关心孩子的发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时的孩子就会更能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从而使父母更能理解孩子的需求,进一步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15)、或许只是因为无条件的依赖吧,这个小姑娘因为一面之缘就只身来到布拉格,萍水相逢,她却将一生的幸福都压在了这个男人身上。与之相比,Sabina的前卫和洒脱、调侃式的玩世不恭都黯然失色了。
(16)、如果将人生定义为虚无。那么媚俗也就毫无好处可言,但是托马斯与萨比娜却依旧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绝;萨比娜是叛离的代表,托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们不自觉地极力持续着自身的独特性。而弗兰茨、特蕾莎则是在大社会环境中,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中,短暂幻灭的当下,他们媚俗、联系世界、渴望归属,可他们呢难道没有想反叛吗?
(17)、万红刚.(2014).积极陪伴:父母不可不知的亲子互动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9),51-
(18)、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19)、本来生命已经轻得他无法承受。但他没想到还有他更无法承受的,直到他的生命中出现了特蕾莎。从来不让女人在家里过夜也不在女人家里过夜的他,让她在自己家里待了一个星期。他害怕太晚回家,因为特蕾莎在等他。他在和情人上床的时候偷偷看表,想尽快结束。更有甚者,这个抛弃所有责任,渴望像原始人在森林里恣肆奔跑的男子,竟然为特蕾莎进入了婚姻!
(20)、还记得他们婚礼上的证婚人和他的小猪吗?现在小猪已经长成了大猪,依旧戴着红领带。在乡下的日子是清苦又快乐的,Tomas由一个脑科专家变成了农夫,却对眼下的生活甘之如饴。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isbn
(1)、16岁初读时震撼。20岁再读,竟有些宽慰。
(2)、对萨比娜而言,这就是她与托马斯之间的诗化记忆,也就是两人之间的画面场景。
(3)、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4)、可是Teresa说不出那个迫使她离开的里悠,只是哭泣着说,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去过平静安宁的生活。
(5)、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6)、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7)、(布拉格之恋)改编自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米兰昆德拉)
(8)、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9)、于是,Tomas失业了。失业后的Tomas只好去擦玻璃养家糊口,布拉格的地标建筑泰恩教堂又一次出现在窗框中。
(10)、对于媚俗的含义,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用“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和“排泄行为”做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解释:他认为前者是信仰者的态度,后者是质疑者的策略。换言之,媚俗是信仰者的美学理想,他们否认排泄,否认污秽和不美好。“这是一种需求,即在美化的谎言之境中看自己,并带有一种激动的满足感认出自己。”(《小说的艺术》)
(11)、可以看得出来,托马斯并非一个单纯的浪荡子,而是一个对生命慎之又慎,常常严肃而深入地思考它,真正认真生活的人。而无数在生活重面临选择的人也该跳出选择本身,来思考这个困扰着托马斯的问题。
(12)、我怀念的东西,大部分是被背弃的,有些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有些不是,但无一例外的,都是不可逆的。那些不可逆的东西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如果一个人持续沉浸在不可逆的东西里,真实就会变成虚幻,这种虚幻永远伴随着他,出现在他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13)、该书的中文译本最早由韩少功、韩刚于1985年翻译,作家出版社1987年出版。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南京大学教授许钧重译的版本,书名也变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台湾,皇冠出版社于2004年根据最新法文译本再次出版繁体中文译本,由尉迟秀翻译。
(14)、粗暴地讲,外科医生托马斯可以说是一个“淫棍”,而且还是一个有文化的“淫棍”。他最奇葩之处,就是忠于对妻子特蕾莎的爱情的同时,还睡了二百多个女人。这也是被很多重视道德的读者们不屑的地方。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如果我们非要把他当成一个“淫棍”,那么去读这本书就毫无意义,相反,如果我们去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也许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加认真的生活。
(15)、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在背叛,或者是自己,或者是爱情,或者是自由,又或者是意义。而在所有背叛之途里,萨宾娜是走得最远的,这也是我觉得或许她才是小说主角的原因。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生命之重,这会让他们难以意识到之所以无法停止,是因为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和大段空白。而萨宾娜却一直执着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坦然拥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6)、人们通常从灾难中逃向未来,用一条拟想的线截断时间的轨道,眼下的灾难在线的那一边将不复存在。
(17)、但作者也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悲哀,他们痛恨媚俗,却又时时刻刻体现出媚俗。就像作者所说的;“不管我门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轻,那有如何,我们需要力量来抚慰我们时刻恐惧着的心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帝和科学是一样的,媚俗和反媚俗也是一样的。
(18)、 点击阅读《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全国第一本专注疫情期间家庭心理自助的图书
(19)、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20)、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免费下载
(1)、特蕾莎的忠诚是维系他们感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马斯是如此的滥交。因此似乎本书中最该同情的主角就是这个可怜的女生。她竭尽全力的想摆脱自己往日的生活,脱离由母亲、小酒吧所代表的肮脏、低下、无耻、不加掩饰的生活。她抓住命运的契机,以为能够摆脱。但她却悲哀得发现,她依旧与别人一样,托马斯的滥交使得她的身体毫无独特之处。于是她埋头工作,她尝试与陌生人做爱,她劝说托马斯到乡下。当她最后独享托马斯的时候,她却意识到自己爱卡列宁(狗)超过托马斯。
(2)、这段戏还是挺有张力的,Sabina在镜头下闪躲,又不得不按照Teresa的指令摆姿势。随后她拿过相机说,现在到我了。一个妻子,一个情人,一场无声的战争,一卷无需言语的动作影像。后来这俩个或仇人或伙伴又笑作一团,直到Franz到来。
(3)、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4)、 父母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了你平时努力学习,想要和周围的朋友好好相处,但是他们总是欺负你,你一定觉得很难过,很悲伤,很痛苦,是不是因为其实在你心里也想和他们一起好好相处?是不是你也想得到公平对待?”
(5)、 用开放、乐于倾听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寻找孩子想要自杀的背后的原因。
(6)、什么意思啊?人只能活一次不是很正常吗?活过就是有所经历,怎么可以说没有活过。这句话好像出自于一个没有爱过,快乐过,悲伤过的人之口,难道所有的人生经历对他来说都一文不值吗?
(7)、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8)、“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
(9)、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父母首先要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其次,父母要能够共情孩子的这些情绪反应;再次,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放松或者降低孩子的不良情绪;最后,父母要理解孩子情绪所要表达的深层需要,并寻找满足孩子深层需要的途径。(具体的方法可以参照《家安心安》一书的相关内容)。
(10)、1985年,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解释了“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因为:
(11)、托马斯由轻变重的过程,正是特蕾莎不自觉由重变轻的开始。
(12)、季成叶,&陈天娇.(2009).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其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02),22-
(13)、我们说青年其实有三大任务,一个就是“认识世界”,然后“认识自我”,再其次更扩大,就是“认识生命”。
(14)、 但其实简单粗暴地回应是不合适的,作为父母应该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传递出关心,提供支持与陪伴。
(15)、我们想表达我们生命中某种戏剧性情境时,曾借助于有关重的比喻。我们说,有些事成为了我们巨大的包袱。我们或是承受这个负担,或是被它压倒。我们的奋斗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那么萨宾娜呢?——她感受了一些什么?什么也没有。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只是因为想要离开他。他迫害她啦?试图报复她吗?没有。她的人生一剧不是沉重的,而是轻盈的。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16)、Sabina开车前往瑞士日内瓦避难,和Tomas夫妇做了匆促的告别。而Teresa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她用胶片记录着布拉格的灾难和疮痍。
(17)、既然生命只能活一次,那为什么不活得轻松一点?因为秉持着这样的生活理念,所以他放弃对与前妻的孩子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从来不留女人在自己家过夜,只维持性伴侣的关系。过上了自在的生活。
(18)、(理智与情感)改编自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简·奥斯汀)
(19)、似乎偶然有一种神秘的东西。看似神秘,其实不是。
(20)、这正是昆德拉让人感动的地方,无论他的喜剧多么讽刺,都有一种温柔的特质。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与机缘的碰撞中度过。更准确地说,是在与人和事的偶然相遇中度过,我们称之为巧合。
(2)、如果说特蕾莎是托马斯的孩子,那么萨宾娜就是托马斯心里的一个纹身。他无论如何不会忘记的女人。
(3)、出自:法国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所以你看这个小说,外部的时代和这个世界,我们以前是在农业社会里边,是给它整理得特别清楚的,春种秋收啊什么,然后善有善报,恶意恶报,这些都是很简单的。
(5)、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正因年轻,读书喜爱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因此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6)、关键是,助手没怎么讨价还价就真的脱了,搞得旁边屋子里的医生和病人一通血脉喷张自叹不如。
(7)、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
(10)、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
(11)、因为他发现他无法承受的是自己给特蕾莎带来的痛苦,特蕾莎的所有情绪都牵动着他,令他无法起飞。
(12)、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13)、Sabina并不依赖Tomas,她游走在这场爱情游戏中显得那么熟稔。她太过聪明,太过了解托Tomas,而自由从来不会使人回归。相反的,依赖往往能唤起沉睡已久的责任感。Tomas叼着面包在地上逗狗的样子真是可爱的一塌糊涂,为了妻子,这个贪玩的孩子也学会了去做底层的工作养家糊口。
(14)、“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15)、每个女生都渴望一个男生的身体压在自己身上。“最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但于特蕾莎而言,托马斯的肉体毫无重量,正因他同太多然做爱;对萨比娜而言,弗兰茨的身体毫无重量,正因他是一个未断乳的婴儿。
(16)、这里面写的这个人,写到最后的时候,两个人终于真正的从骨头里面同命运,到中间也经历了那么多,一种颠簸的过程,所以生命的互相认识是太不容易了。
(17)、但“Esmusssein”最终是需要被甩开的,人们需要看到自己逃离必然的宿命安排后,是什么样的世界,至少对托马斯而言是如此。
(18)、女人、音乐、游行、光明、美、忠诚,对她而言,都有些烦人、伤心、不堪回首的记忆。相反的她更喜欢与之对应的黑暗、丑陋与背叛。
(19)、这个画面好有喜感啊,然后女主就砰的一下出现了。
(20)、“加缪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荒谬的世界,而昆德拉则揭发了这个世界荒谬合法化的可笑过程。”
(1)、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无论孩子有生理缺陷、犯了错误或存在其他问题,父母都不应该因为他们年龄较小就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该营造与孩子同伴式的平等关系,尊重孩子的人格。要用平等、爱护的角度呵护孩子的成长。不要用“家长思维”想当然认为孩子有自杀倾向只是为了让父母感到被威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2)、关于生命中轻重的话题至此终结,其实,我认为,人生的轻与重,就在于在生命旅程中的每一个选择,这也正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小说中的特蕾莎,托马斯,萨宾娜,他们的选择不同,生命所承受的轻与重也不同。
(3)、那么,今天的新一代的,90后这一批读者,就不一样了。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第二位出场的哲学家是巴门尼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英文译作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也可理解为存在,既然是对于存在的探讨,自然就提到了巴门尼德。
(5)、弗兰茨是个选择“重”的热血男人,他渴望革命式的进攻(这和特蕾莎相信忠贞不渝的爱的劲头十分相似),而结局却是在“伟大的进军”中丢掉性命。
(6)、译制片:《名侦探柯南》《变形金钢》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007》系列、《谍中谍》系列、《黑衣人》系列、《超人》《红与黑》《傲慢与偏见》《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拿破仑传》《英国病人》《哈姆莱特》《克莱默夫妇》《死亡诗社》等。
(7)、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本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8)、书里的媚俗并不是我们生活所指的媚俗,相反,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它是对俗本身的一种支撑。
(9)、在从拉丁语派生的所有语言里,compassion(同情)一词由前缀com-和词根passio组成,该词根原本表示“苦”的意思。
(10)、特蕾莎与托马斯,这是许多必然叠加出来的巧合。在特蕾莎听到贝多芬音乐的时候,她遇见了托马斯,于是,她告诉他她的房间号是六。他们坐在黄色的长凳上,一种无名的爱情在悄悄生长。
(11)、而萨宾娜一直钟情的那顶礼帽,她喜欢赤裸着带着这顶帽子的意义,就在于这是女权对男权的赤膊相见,是对整个媚俗时代的反戈一击。如果她再有多一点的耐心,她和弗兰茨的词汇或许会像害羞的情人,慢慢地、怯生生地走到一起去,像一种旋律自然地融进另一首歌曲。或许在弗兰茨的真情感化下,她会重新成为一个自愿放弃攻击性的女人。
(12)、卡列宁是一只忠实的狗,它曾经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当然这是特蕾莎曾经一个荒诞也唯一快乐的梦。特蕾莎从小家庭不幸,童年的那些心灵创伤在成长的岁月中又逐一渗入经脉,不放过任何一个器官,细胞里都是羞辱和背叛的汁液。无论特蕾莎做什么,母亲都会讽刺嘲笑并恶言相向。家庭对于特蕾莎是一种从懂事起就想逃离,但无论逃到哪里,这层巨大的阴影都会罩在心上,无处可逃的咒符。她生命中所有失败落寞的时刻,母亲那种“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脸总会准时挂在天边。
(13)、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14)、《理智和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猜你喜欢:
(15)、昆德拉的说辞让我找到了部分答案:“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