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一昼夜的意思146句

昼夜的意思

1、昼的意思

(1)、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徧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碑下,裾拘必循其礼,似义。其洸洸乎不堀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处百初之谷不惧,似男。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津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長。

(2)、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对于此章的解释确实是随着历史的展开而不断变化。那么,哪一家的解释是更加合理、接近孔子之本意的呢?我们认为先秦孟子、宋明理学的解释应该是最合理、最接近孔子之本意的。而魏晋以来感叹时光流逝的观点则有些牵强,更多是当时人的一种主观发挥。

(3)、指代一切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或阴阳两个方面。

(4)、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昼夜,也就是24小时;而地球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也就是365天和366天。

(5)、第对于《论语》《孟子》中“不舍昼夜”在后人的引用中,我们看到一些将“舍”写作“捨”的例子:

(6)、首先,孟子去孔子时代还算未远,相比较之下应该最了解此章的真意所在。

(7)、北半球秋分日以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极开始太阳终日不出。一天24小时都在黑夜中度过,这就是极夜。直到第二年北半球春分日以前,北极全在漫漫长夜中度过。愈靠近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愈多。北极持续的极夜天数为174天。在这期间,北极半年黑夜。

(8)、唐元稹《人道短》诗: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

(9)、(造句):死生,昼夜事也。——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0)、首先,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正圆,所以当地球接近太阳时速度会加快,到达近日点时的运动速度最快;远离时又会减慢,到达远日点时的速度最慢。

(11)、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

(12)、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

(13)、生活中常用的举例很多,如昼夜、极昼、昼夜赶工、昼分、昼伏夜出等。昼夜指的是白天和黑夜。极昼意思为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的现象。昼夜赶工意思为夜以继日地不停工作。昼分指的是日正中之时,即中午。

(14)、其次,《论语》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就是相邻几章表达的意思有一定的相近性,并不是完全不相干,更不可能跳跃太大。就文本而言,这一章相邻几章都不是哀叹什么时光易逝。相反,它们一定程度上都在强调人任何时候都应该不断进取,不应有片刻松懈。此章前一章内容是:

(15)、从章节的连贯性上讲,孟子以及宋明理学的解释比较合理,魏晋时期的解释则不甚合理。

(16)、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昼夜现象:指在同一时刻,A地是白昼B地是黑夜的现象

(18)、总之,在东汉之前,人们对“逝者如斯夫”章或孔子观水的阐释主要为两种一一“进德”说和“比德”说。前者取水“往、进”之意,强调要有内在之本;而在比德阐释中,所关注的是“水”的各种品质。但无论“进德”还是“喻德”,实际上都强调有本,只是后者的内容更加宽泛一些而已。

(19)、毓秀学堂将在每周五推送《论语》中的成语,敬请关注!

(20)、出处: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觉昌安上城巡视,不分昼夜,每日指挥部众,极力防御。”(觉昌安去城墙上巡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每天指挥不下,全力做好防御工作。)

2、一昼夜的意思

(1)、综合这些,我们认为此章还是以孟子和宋明理学的解释为准,应该是借滚滚流水来提示人不断进德之意。

(2)、解释:不管(不分)是白天还是黑夜。例如:不分昼夜的工作。形容不管白天黑夜,一直在工作。

(3)、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4)、根据注解,《论语二十章》的内容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所以课文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应该也是以《论语译注》为参考。但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对于“不舍昼夜”中“舍”的注音是“上、去两声都可以读。上声,同捨;去声,也作动词,居住,停留。”对应于今天的注音就是shě和shè。从词义来看,读shě时,为舍弃之舍,后来又写作“捨”;读shè时,有停息、止息之义。

(5)、汉初经学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对山水之德做了一番歌颂,其中对水德描写到:水则源泉混混坛坛,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问,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鄣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初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因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这个解释和荀子的解释几乎一样,主要还是借水来喻德。

(6)、“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复返罢了,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义。《孟子·离娄下》、《荀子·宥坐篇》、《春秋繁露·山川颂》对此都各有阐发,很难说是孔子本意”。

(7)、昼夜,汉语词语,读音是zhòuyè,意思是白昼与夜晚。《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逝,往义。舍同捨。或训止,然昼夜不止,不当言不止昼夜。不舍昼夜者,犹言昼夜皆然。年逝不停,如川流之长往。或说:本篇多有孔子晚年语,如凤鸟章,美玉章,九夷章,及此章,身不用,道不行,岁月如流,迟暮伤逝,盖伤道也。或说:自本章以下,多勉人进学之辞。此两说皆得之。宋儒以道体之说释此章,亦一解”。

(9)、具体到国内。传统的红色管理思想虽然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原因,长时间以来不太认可儒家文化。但实际上其在很多方面传承了传统儒家的思想。例如毛泽东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共产d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内在的本,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能停歇,要像水那样“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这也进一步说明,毛泽东思想不只是继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继承传统儒家的结果。只是因为历史上其对孔子和儒家多有批判,造成人们对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始终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

(10)、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11)、乾嘉时期,经学大师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总结、列举了各家之注后,对于此章的解释仍旧是“明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已,与水相似也。”

(12)、当地球自转时,面向太阳之地面为"昼",背向太阳之地面则为"夜"。昼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称。昼夜交替是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因自转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13)、西方的文化则不是如此。虽然其也关注外在行为的合理性与善,但由于其认为人天生犯有原罪,所以不强调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即不重视有内在的本。其最终依靠的是外在的约束力量,即上帝,强调信众对于上帝的绝对信仰。这导致整个西方社会形成一种否定此世的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此世性格特征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14)、此后,太阳直射点不再北移,开始南移,北极极昼范围开始逐渐缩小,到9月23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经过赤道后,北极的白昼时间才算结束。

(15)、就现有的资料来看,孟子首先对此章进行了解释。《孟子·离娄下》记载:

(16)、在这段时间里,愈靠近北极,极昼持续的天数愈多,北极的极昼持续天数达191天。在这期间,北极没有黑夜,全是白天,也就是半年白天。

(17)、指代一切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或阴阳两个方面。

(18)、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19)、出处:出自《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有所成就的人,晚上连着白天,都在思考事情做得是否妥当。)

(20)、南朝梁皇侃所著的《论语义疏》认为:逝,往去之辞也。孔子在川水之上,见川流迅迈,未尝停止,故叹人年往去亦复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者也。斯,此也。夫,语助也。日月不居,有如流水,故云不舍昼夜也。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

(1)、当地球自转时,面向太阳之地面为“昼”,背向太阳之地面则为“夜”。

(2)、习俗:在过去,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极为重要的存在。因为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而中秋节也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秋祭月”还有游赏自然等内容,秋分节气天干而少雨,我国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山林进入一年之中最美的观赏期。

(3)、由于这个重要的特征,使得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北纬5°和南纬5°之间来回移动。

(4)、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当你在的地方转到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照不到光了就是黑夜。太阳自转的周期大约为24小时,即一天,周而复始,故昼夜交替。

(5)、朱子《四书集注》对此章的注解为: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愚按:自此至终篇,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6)、前面提到,孔子以水喻德,实际上是给弟子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并鞭策他们不断前进,要通过学习不断进步,要通过下学而上达提升内在的境界,要使得行仁由义成为一种不带任何勉强、没有任何间断的自觉行动。如此一来,中国文化成为一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重视内在之本的文化。而这样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成立,最后的根据则是儒家对人性的信任。儒家相信人性本质上是善的,所以可以通过“尊德性而道问学”提升到与道合一的状态,即由“知之”提升到“好之、乐之”的状态。

(7)、气候: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阜新地区此时的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初霜一般会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 

(8)、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征,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9)、“昼”字读法:zhòu,上下结构,字从旦,从尽省。“旦”指“日出”。“尽”本指“尺寸度量到头”,引申为“度量到光阴终点”(古有“一寸光阴一寸金”之说),“度量到日落”。“尽”与“旦”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阴”。

(10)、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春分的顺口溜也就变成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11)、这一章实际上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

(12)、除了郑玄和皇侃,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多化用或引用此章来感伤时光流逝和哀叹人的逝去。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句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13)、昼夜现象:指在同一时刻,A地是白昼B地是黑夜的现象

(14)、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

(15)、由于其中有“不舍昼夜”一句,所以后人多将孟子此语直接作为“逝者如斯夫”章的注解。而此章强调的是内在之本的重要性。赵岐《孟子章指》指出:“言有本不竭,无本则酒,虚声过实,君子耻诸。是以仲尼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明夫子此语,既赞其不息,且知其有本也”。

(16)、昼夜长短,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又不是竖直的与太阳中轴平行,而且是绕太阳椭圆轨道运行,在近端与远端时,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我们是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我们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所以昼长夜短,反之亦然

(1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体(一作往)。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张绎曰:“此便是无穷。”先生曰:“固是道无穷。然怎生一个无穷便了得他(一作便道了却他)?”

(19)、老舍《二马》第四段九:伊牧师脸上瘦了一点,因为昼夜的念中国书,把字典已掀破了两本,还是念不明白。

(20)、秋分时节,民间挨家挨户送秋牛图。送秋牛其实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便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

4、万结愁肠无昼夜的意思

(1)、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2)、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

(3)、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4)、除了孟子,荀子对此篇也有所涉及。《荀子宥坐》篇指出:

(5)、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 这句孔子说的话,作为《论语二十章》中的一章,入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初中教材。因新冠疫情肆虐,上海大多数中小学都开展了网课教学,有些收听“空中课堂”的师生发现,对于《论语》这一句,空中课堂的老师是读成shě的。这和中学文言文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舍”字注音不同,字典在shè字注音列举的义项“休息、止息”下,正引用了《论语》的这句话作为例证。这种差异原因何在?究竟孰是孰非?我们试着进行分析。

(7)、昼夜是白天后黑夜的合称。昼夜交替是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因自转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8)、9月23日阜新天气预报:午前多云局部有阵雨,午后到夜间多云转晴;西北风5到6级转3到4级;气温17-6℃

(9)、地球是一个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10)、王力、岑麒祥、林焘等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11)、东汉末期,对于此章的解释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郑玄注释此章时认为“逝,往也。言人年往如水之流行,伤有道而不见用也”。这里的“往”是过往之意,而后的“伤”字则奠定了此后魏晋“伤逝”阐释的感情基调。

(12)、昼光(zhòuguāng)经漫射或反射后的太阳光和天空光,与太阳光和人造光有区别。

(13)、解释:意思是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14)、这一章很有名,今天只要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此章。但是中国人对于此章的“误解”恐怕也是最深的了。一般中国人对认为此章表达了孔子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感叹与哀伤。这也是近代以来绝大多数解《论语》者对于此章的一种解释。实际上这一章的解释大有来头。因为从先秦到两汉、魏晋,再到宋明、近现代,中国人对于此章的理解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15)、农事:自2018年起,秋分日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将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兼顾我国南方和北方,便于城乡群众参与,也有利于展示农业的丰收成果,具有鲜明的农事特点。目前我市秋收作物处于成熟后期,预计秋收集中期多晴好天气,收晒阶段可能受短暂降雨影响,总体秋收正常。

(16)、古地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西北 孟子去齐,宿于昼。——《孟子》

(17)、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意思是遂明国全是一片黑暗混沌,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天黑夜。

(18)、极昼(jízhòu)极圈以内的地区,每年总有一段时期太阳终日不落。

(19)、指代一切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或阴阳两个方面。

(20)、当“舍”字写成了“捨”,“舍”显然读上声,我们可以说杨雄《法言》、王俭《褚渊碑文》和李善注引用的《论语》中的“不舍昼夜”都读上声。

5、不舍昼夜的意思

(1)、第魏晋时期的理解一定程度上有矮化孔子之嫌。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几载,虽不得志,却一直保持着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所谓“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也。如果将此章解释为哀叹时光流逝,则孔子似乎成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这应该是不妥的。如果解释为像水那样勇往无前、永不停息的进德,则是更加合理的,不但符合孔子的乐观精神,与《论语》一书的整体框架也是吻合的。《论语》一书表明,孔子非常强调道德上不断地学习与进取。在其看来,人一时的行善有德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长时间的保持“仁”的状态却是很不容易的。即使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其余的人则只能“日月至焉”。而长时间的保持“仁”的状态才是为人的最终目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只能不断地修身学习,从“知之”变成“好之、乐之”。论语中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的。例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就说明此章借水来表示进德是更合理的,符合《论语》整体的结构。解释为哀叹时光流逝则与《论语》之整体结构不相符。

(2)、后人对于《论语》这句话的理解,如果着眼为“止息”,常常理解为“昼夜不止、川流不止”等,这时候“舍”是不及物动词,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頌篇》:“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皇侃《论语义疏》引孙绰云:“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时已晏矣,而道不兴。所以忧叹也。”还比如前文提到的王观国的“言川流无止息。”也就是说,这种理解下的“舍”并非“不舍昼夜”之“舍”,而是“昼夜不舍”之“舍”。

(3)、可见,近代对于此章的流行解释又回到了魏晋时期的立场。

(4)、第在《诗经》等早期的文学经典中水意象所蕴含的诸多含义里,并未见其有时间流逝之意。有研究者曾指出了《诗经》中水意象所代表的诸多含义,如“善恶动静寄于清油”、“心潮渗游托于涌泉”、“鱼跃之喜及鱼潜之忧”、“寒泉行療,母爱君恩”等,多为借水喻德,用来抒发情感,从没有借水的流逝哀叹时光流逝的用法。

(5)、北宋以后,对于该章的解释又开始有了更多的理学色彩。在这一时期,以理学为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兴起,重新确立了儒学的主体地位。理学家们开始从理学的角度注解儒家经典,舍魏晋六朝之说,甚至认为魏晋“伤逝”之解释是为谬误。“逝者如斯夫”章在这一时期被理解为孔子对“道体”的描述,然后儒者们提倡“君子法之”,法“道体”而进学、修道不已。实际上对于此章的理解相当程度上又恢复到了孟子的解读上了。例如程颢认为:

(6)、“佛言前后际断,纯亦不已是也,彼安知此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此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

(7)、昼日(zhòurì)白天。昼日则见鬼。——汉·王充《论衡·订鬼篇》

(8)、第在化用《论语》此处典故入诗词,有“舍”字作为韵脚字的例子:

(9)、主流的西方管理学也是如此。应该承认,西方管理学也不否定道德的重要性。领导学、营销学等学科一直在强调道德和诚信的力量。但是,其似乎没有意识到道德和诚信不止是一个知识的问题,主要还是一个“工夫”的问题。人需要不断的“诚意、正心”功夫将“知”化为崇高的境界和人生理想,如此才会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才会始终如一地行善。没有这个功夫,所谓知将永远无法转化为源源不断的行。西方管理学的科学身份决定了其不会强调、重视儒家意义上的修身工夫。因此其所谓的道德与诚信只会停留在口头上,永远不会变成现实的“行”。

(10)、第一种看法认为当读上声,以唐陆德明为代表。《经典释文·论语音义》注云:“不舍,音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论语》《孟子》两处,皆注“上声”。杨逢彬先生《论语新注新译》也持这种观念,并从“不舍”的音注以及当“舍”后接抽象名词一般读上声两个角度进行了考证。

(11)、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一书中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

(12)、近代以来,随着政治局势的动荡以及由此导致的战乱、灾荒、瘟疫等的流行,魏晋时期关于此章的解释又开始流行了起来。例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认为:

(13)、地球上一昼夜还存在不同,比较特殊的就是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有时候,好几个月都是白天,下半年都是黑夜。所以不同的地方,一昼夜是不同的。

(14)、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

(15)、昼夜现象这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没有直接关系,假如地球停留在了公转轨道的某一点,既不是自转也不公转,那么他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另一面是黑夜,昼夜现象依然在发生。

(16)、昼夜现象这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没有直接关系,假如地球停留在了公转轨道的某一点,既不自转也不公转,那么他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另一面是黑夜,昼夜现象依然在发生。

(17)、第二种看法认为当读去声,以唐颜师古为代表。《匡谬正俗》卷八“舍”字条:“舍字训止训息也,人舍屋及星辰次舍其义皆同。《论语》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谓晓夕不止息耳。”洪兴祖《楚辞补注》:“《论语》曰‘不舍昼夜’,谓晓夕不息耳。今人音捨,非也。”王观国在《学林》卷九“舍”条下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言川流无止息,逝者已往,愈远而不可追,犹川流之无止息,孔子所以兴叹也。舍当读音赦。”

(18)、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此章的理解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乃罕见乱世,战争、灾荒、瘟疫几百年来连绵不绝。这一时期,人生飘零如浮萍,不免有一种朝不保夕的焦虑和人生易逝的感慨。同时,这一时期传统经学已经开始没落,玄学和道教开始兴起,这种大的转变也决定了此时期对于很多儒家经典的解释不会再坚持旧有的立场。具体到这一章来说,自然会偏离秦汉以来的主流观点。

(19)、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转叫做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即一昼夜,有24小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

(20)、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1)、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极太阳全天不落。一天24小时都在白昼中度过。这就是极昼。以后,随着太阳的直射点北移,北极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到北半球夏至日,极昼扩大到北极圈。

(2)、对于《论语》《孟子》的这两处“舍”字的音义,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争议了,主要也是上去两读的不同。

(3)、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2018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4)、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发展以后,上帝的存在被质疑,西方社会转而开始强调科学。但是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其只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更无法将道德伦理之“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建立在意志、情感基础上的“行”。所以科学时代的来临,固然有助于走出宗教神学时代的迷信与来自神权的奴役,但是在失去了上帝这样一个外在支撑力量之后,西方社会里人的道德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力量,导致全社会道德建设的严重滑坡。西方近二百年来资本主义的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战争屠杀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近代西方文明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二百年来对于这种科学主导的文明形态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批判。例如尼采呼吁、赞美酒神精神,希望以此超越科学理性对于人类的主导和控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则指出,“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就了只见事实的人”。可见,近代以来科学理性主导下的整个西方文明是有严重缺陷的。而其本质的问题则是因为其在打倒基督教神学后无法给全社会找到一个可以支撑道德建设的内在力量,无法解决“应该做什么”这类问题,更解决不了从“知之”向“乐之”、“好之”的提升问题。

(5)、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转叫做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即一昼夜,大约为24小时,一昼夜在一年当中的长度会每天不停地改变。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征,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这个重要的特征,使得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北纬5°和南纬5°之间来回移动。

(6)、秋分期间还是客家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7)、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

(8)、(解释):舍:停止,停留。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比喻夜以继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

(9)、南极的情况与北极相反,只是白昼和黑夜天数与北极不同。所以,我们说南北两极,一年就是一个大昼夜,半年白天,半年黑夜。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