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刘裕北伐93句

刘裕北伐

1、刘裕北伐失败原因

(1)、岂知,根深蒂固的南北矛盾不可解,沈田子、傅弘之等人完全信不过王镇恶,竟矫诏杀之。王修杀沈田子,又被其他南人将领,教唆刘义真将其处死。

(2)、刘裕虽然在几年后正式称帝,是为“宋武帝”,建立了南朝刘宋政权,然而有生之年统一天下的梦想,就此遗憾终结。

(3)、史载刘穆之病逝是因为刘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刘裕消灭后秦后,随着威望空前提高,政治欲望也迅速膨胀,他派王弘从前线回到建康向皇帝上表,请求授予刘裕九锡。九锡是九样仪仗用品,历来大臣被授予九锡,都是皇帝将禅位的象征。这也是刘裕在向世人昭示,他不久便要接受禅位当皇帝了。这本来与刘穆之没有关系,但他对刘裕派来上表的人选非常纠结。他自视是刘裕的头号心腹,又是坐镇大本营的重臣,这种事理当由他来领衔上表,但刘裕事先没有跟他通气,本性高傲自负的刘穆之心里很不痛快,竟然因此发病而死。

(4)、‍417年,东晋权臣刘裕灭掉后秦,他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长安,拜谒了汉高祖刘邦的陵寝,并且在未央宫大会群臣。此时关中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刘裕之手,然而他非但没有没保住这里,而且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几乎将这次北伐的战果丧失殆尽,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5)、而荆州江陵在多次内战后,来回被攻克数次,桓温时期能拉出四五万人北伐深入长安的西军,到了刘裕北伐时,出兵不过7000人。  

(6)、可以说,刘裕一直是在“以小博大”,精打细算下,凭自己的超卓军政才能,将一手烂牌打到了最好。

(7)、所以刘裕反其道而行之,这回偏偏派主力大军从外水入蜀,至于内水则是疑兵。结果谯纵立刻就懵圈了,谯蜀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刘裕拿下了。

(8)、当刘裕自己回彭城,关中不少的汉人士族、豪强大户失去信心,跟着他回去是事实,但是刘裕把自家亲儿子刘义真,和王镇恶、沈田子这些英才留在关中,当然不是为了送死的。而且,连傅弘之这种二流统帅都能在战斗层面击败赫连勃勃,足见得其马匪军团的战斗力并不强悍。

(9)、然而,刘裕统一天下的真正阻碍,并不在赫连勃勃这个形同马匪的胡夏政权,而在于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

(10)、虽然刘裕已经年过半百,但此时的刘寄奴正在其人生最为志得意满的阶段。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几乎垄断了庙堂中的一切。所以,出生于寒门(自己号称是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的刘裕几乎没有踏入朝堂的机会,只能在年轻时期就投身军旅,通过军功积累自己的政治地位。当然,刘裕是幸运的,因为他投身的是东晋最为精锐的“北府军”,而此时“北府军”的统帅是名将刘牢之,对刘裕的才能极为赏识。终于,刘裕依靠在战场上的一刀一枪的搏杀,打通了来通往庙堂的通道。

(11)、北魏王朝并不同于此前汉化程度较高的后赵、前秦、后燕等胡族政权,其一半疆土在长城之外,是长城内外各胡族部落的共主,能一次性啸聚数十万塞外胡骑,对中原地区展开一场大侵攻。

(12)、然而,刘裕北伐时,经过多次内战,铲除了桓玄、刘毅、司马休之等政敌,平定卢循、徐道覆的天师道军队,早已经稳固控制了东晋政权,心腹d羽遍布朝野内外,扬州、荆州、江州等南方重镇尽在指掌。坐镇都城建康的刘穆之的去世,并不足以当真让朝野动荡。

(13)、刘裕的决策,是一边接受宋王封爵,以兼顾南北的淮南淮北十郡为私人封国。他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兼顾南北。另一边,刘裕留下12岁的次子刘义真坐镇长安为名义主帅,关中出身的王修、王镇恶这一文一武主持军政,沈田子、傅弘之等部将为参佐。

(14)、东晋末年以来的孙恩—卢循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起义军攻陷了江东许多地区,将王、谢等世家大族的庄园洗劫一空,加速了士族的衰落和寒门的崛起。卢循起义后,刘裕对士族大开杀戒,如太原王愉、陈郡谢混、高平郗僧施等均被刘裕杀害。刘裕为首的北府兵的统治就更加稳固了。从412年到413年,刘裕又杀害了北府兵中的竞争对手刘毅、诸葛长民等,距离称帝也就一步之遥了。

(15)、刘裕以为众将能好好镇守长安,于是以儿子刘义真为主帅,以大将王镇恶、沈田子为辅,另有王修辅助刘义真,全面负责关中镇守。

(16)、然并卵,刘裕在灭掉后秦后留下一万军队防守关中后迅速回师没有再次北伐。究其原因绝对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需要比价长期的时间。理由如下:

(17)、但是刘义也就是刘裕的二儿子,非但没有继承刘裕的本事和一点智慧,还频繁搞事情。留下刘义真守卫长安,是败笔中的败笔。因为当时刘裕没有在长安,所以给遗留的叛d有了希望,于是发动了叛乱,刘义真没有发挥丝毫作用,沈田子杀掉王镇恶,王修杀掉了沈田子,而这个糊涂的刘义真却杀掉了王修。

(18)、东晋内部就发生了卢循的起义。结果,刘裕不得不赶紧撤回东晋平定卢循起义。而第二次,则是因为其留守东晋的心腹大臣刘穆之突然病逝,刘裕担心朝政失控,不得不立即班师回朝,稳定自己的朝政。所以,刘裕两次北伐都有突发原因。

(19)、当刘裕一度动了经略关中,西征秦凉(关陇),再图赵、魏(河北河东)的念头后,他麾下诸将征战日久,皆纷纷反对,提出东归之意。坐镇都城建康、主持后方大计的谋主刘穆之,偏巧在此时英年早逝。

(20)、只要外面乱成一团,那么蜀地就能安稳过日子。可惜刘裕把东晋的刺儿头挨个儿都收拾了一遍,实在是没事干了!只能对蜀地下手了!

2、刘裕北伐

(1)、所以在刘裕之前的数次北伐中,门阀士族的地方势力朝廷根本指挥不动,甚至一旦朝廷大军在外,地方势力还要蠢蠢而动。但是经过孙恩的农民军起义士族在地方上的实力大减,后来又有剿灭桓玄,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再次得到清洗。到了刘裕出兵北伐之时门阀士族的势力已经无力对抗中央。

(2)、那么,为何很多人会觉得,刘裕北伐是失败的呢?

(3)、王镇恶出色的指挥才能善于洞察先机,抓住对方的弱点并且一击致命;

(4)、公元416年8月(熙十二年)东晋王朝开始了新一轮的北伐。

(5)、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都会给你开一扇窗。

(6)、第总体方针如下:主力大军从淮水、泗水、黄河,一路西进,以此夺取洛阳。部分人马从武关出击,攻打潼关,直奔长安。再派遣部分人马拦截北魏援军。

(7)、或许很多人认为刘裕北伐最大障碍还是当时的北魏,这么说的确没错,当时的北魏的确无法和刘宋相比,因为北魏统一北方还是二十年后的事情,而且此时北魏拓跋焘也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和刘裕一较高下,此时的北魏当家人还是拓跋嗣,由于其父和其子的光芒太过于闪耀,以至于他很尴尬,因为论能力确实无法和这两人比较。

(8)、而刘裕想要在有生之年一统南北,就得指望在面对河北的北魏政权时,再次复制这种胜利,这实在太难了。  

(9)、再说了,如果刘裕不回去,失去了“诸葛亮”的刘裕,真的能保证健康没有反对他的人闹事吗?一旦这帮人团结起来,那刘裕很可能有家难回了!

(10)、如果继续北伐必须巩固新占领的国土形成新的北伐基地,减少对江南漫长补给线的依赖。但是这都需要时间,不可速战。

(11)、沈田子在战场上是能够以一当十的猛将,凭借一股豪气总能打对方措手不及;

(12)、东晋自淝水之战后的几十年时间,孙恩之乱,桓玄之乱,连番大规模的内战,将益州、荆州、扬州、江州这些主要地域,全都被打残了。因此,此时东晋真实的国力,其实十分薄弱。

(13)、而且因为出身于贫民在军中是靠着每一次作战积累的军功升任的指挥,平时在军中与士兵同吃同睡,即使升为将军也毫无架子,跟随他起家的大部分又都是寒门子弟和刘裕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刘裕在军中很有威望很得人心。至于刘裕的手下很多也是那个时代雄杰,例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等都是威震一时的名将。这也是刘裕能北伐成功的坚强助力。

(14)、刘穆之因此而更受信任,刘裕配给他的佐吏人员也越来越多,最多时竟然达到两万多人。随着孟昶、诸葛长民、何无忌、刘毅等核心骨干相继战死或被杀,刘穆之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刘裕手下头号重臣和唯一智囊。

(15)、这情形颇有点类似于当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实是无奈,却要装出一副欢喜的样子,不过是为了苟全性命而哀哀乞怜罢了。

(16)、如果不出意外,未来5年内,刘裕便能再次建立一个大一统王朝。只可惜意外还是发生了!当刘裕在长安城内设下庆功宴的时候,一个噩耗从建康传了过来:刘穆之死了!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个大时代,虽然结果是迎来了隋唐盛世,但过程却是无比曲折残酷的,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从开始到后来的胡汉分治,再到后来的主动汉化,一直到北周末年、隋朝初年才彻底完成民族融合。应当说,隋朝统一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而刘裕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这会导致统一战争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因为胡汉杂居的客观事实无法用军事手段去改变。无论是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还达不到统一的条件。

(18)、刘裕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后者。为啥?原因很简单,刘裕可不想成为第二个桓温。现有的胜利果实,足以让他登基称帝,建立新的王朝。

(19)、刘裕在北伐过程中攻无不取战无不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裕掌握着当时东晋作战能力最强的部队——北府兵。所谓北府的意思就是指现在徐州至镇江的京口这一带,时间在倒放两百年至西晋,北府也是威名赫赫的丹阳兵募兵地。可以说这支军队有优良的传统,而且历经百战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20)、其次,慕容儁的儿子慕容泓和慕容冲,则在山西建立了西燕。

3、刘裕北伐几次

(1)、主战派希望继续进军,灭亡北魏、北燕、大夏这些菜鸟,完成统一大任。

(2)、晋军进展十分顺利,成皋、虎牢、洛阳,先后被攻下。王镇恶一马当先,不等刘裕的主力大军前来,便直奔潼关而去。沈林子、檀道济等人也从山西绕道,进攻蒲阪。

(3)、至于刘裕此后移兵南下后,关中地区被赫连勃勃夺占,则是因为此时的刘裕,已经没有信得过的重臣名将,能压得住场子的,足以镇守关中。如果他最有能力的弟弟刘道规不死,也许能镇住关中。

(4)、但是在当时北魏还有一个人物绝对值得刘裕忌惮,那就是拓跋嗣的首席谋臣北方士人领袖的崔浩,可以说在小编的印象里这是一个可以和前秦王猛一较高下的人,他辅佐了北魏三代君主,可以说北魏只要有他在,刘裕的北伐还是有阻碍的。

(5)、刘裕本欲继续北伐,进攻北魏。但此时,建康传来消息,刘穆之病亡。刘裕失去了“萧何”,担心后方不稳,草草布置了一下,就率军返回了。

(6)、但是,刘裕都还没即位,就开始着手笑里藏刀,让北伐的猛将们火并。直接原因,或是刘裕本人过重的猜疑。刘裕的性格是“轻狡无行”,即奸诈并且说了不算,加上也是将领发家,所以对荣誉将领有本能反应的不信任,担忧这群将领步它的覆辙。刘裕返建康前,留有他12岁曾孙刘义真领一万兵驻守关中,让王镇恶、王修、沈田子等一帮名将辅助。

(7)、后秦与大夏间的年年讨伐,进一步耗费和削弱了秦军实力,为晋代亡国后秦造就了有利的客观原因。晋代在击灭南燕后,刘裕原想乘胜追击向后秦攻击,但是因为卢循、徐道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靠近健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朝中急调刘裕重归,以前去镇压农民起义军。

(8)、王镇恶出色的指挥才能善于洞察先机,抓住对方的弱点并且一击致命;

(9)、况且这个人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人的失去就没有办法再帮他去出谋划略制定计策。而且这一个人的失去,也没有办法帮他稳固后方,然后运输粮草。这么多本来他不需要做的事情,因为这一个人的去世就不得不亲力亲为,更何况当时他亲力亲为,也会影响到他的作战,所以也导致了他最后功亏一篑。

(10)、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刘裕虽说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河西地区,但是北魏却仍然是一个最大的拦路虎。虽说论面积北魏并没有东晋那么大,但是蛋蛋从战争资源上来看的话,北魏和东晋可以说是半斤八两,而且东晋也缺少着一样特别重要的资源,那就是战马,所以和北魏硬碰硬的话,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11)、但这么一个纯穷屌丝出身的人,却极具军事才干,从小胸怀大志。自从军以后,一路开挂,在被世族门阀垄断的东晋末年杀出重围。从小小的军中司马成长为刘宋的开国皇帝,尤其是他的赫赫军功:

(12)、义熙北伐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战争,史学家们对此次北伐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次北伐的失利也基本上决定了南方不再可能统一北方。对于此次失败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例如司马光在描绘这次北伐时,便认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刘裕用人的失误。在其倾尽全力出兵北伐时,不应该让两个死对头留守关中,正是因为内讧才使得北伐的成果荡然无存。

(13)、而且刘穆之在后勤方面,给予了刘裕充足的支持。刘裕不管打到哪儿,刘穆之都能妥善解决后勤问题。

(14)、此后,刘裕便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稳扎稳打。城中的慕容超见援兵不至,求和又不能,好不容易挖了个地道突击,又被堵了回来,完全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15)、对内平定孙恩和卢循的起义,消灭桓楚、谯蜀、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16)、刘裕攻灭后秦,基本是传檄而定,并没有反复拉锯,关中地区也保存了充分的元气,绝不可能是一片废墟。

(17)、当时的刘裕,不但凭借着北府兵扫荡了南方一切反对势力,而且北伐灭燕、秦,收复洛阳、长安,建立了不世之功。他要称帝,已经是势所应当的事了。

(18)、后来桓玄倒行逆施禅代晋朝,刘裕在北府军的大本营京口,传檄天下宣布起兵征讨桓玄,并千里奔袭出其不意战败桓玄,恢复了晋氏朝廷尽收天下民心人望。但是刘牢之见桓玄势大摇摆不定,前期还曾投奔过桓玄因此失去朝廷的信任,被削除兵权。至此刘裕彻底掌握了这支南朝战斗力最为强劲的军队。

(19)、当时初生的北魏,尚没有任何内斗,局势稳定。北魏方面的大动乱,最早一出是太武帝拓跋焘死后的内乱,也得快30年后,这不是刘裕的寿命等的到的。刘裕没有这么长的寿命,哪怕让再活个10年20年也不够。   

(20)、刘裕的发迹,是从镇压孙恩起义开始的。这是一次东晋末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农民起义的前半场。孙恩势力最大时,挟众二十多万,对东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刘裕北伐路线

(1)、然而赫连勃勃却是一个天才战略家以及军事家,在那个时代他的战略眼光绝对是堪称少有,在后秦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以一支弱旅将整个后秦拖垮。

(2)、慕容德还算老实,在江苏、安徽、山东部分地区割据自雄以后,并没有轻易挑战东晋王朝。可他的侄子慕容超继位以后,估计是太闲了,居然跑来骚扰东晋。

(3)、因此,在东晋和北魏以黄河为界对峙的情况下,刘裕绝不可能把军队主力旷日持久地驻扎于孤悬西北的关中地区。

(4)、刘家世居京口,这个地方也正是北府兵崛起的地方。所以八百年后,辛弃疾路遇京口,有感而发,写下了宋词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笔力雄沉,寥寥几字就概括了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5)、因此,以当时东晋的形势,是难以控制作为突出部的关中的,如果关中能挡住其他势力,守将就能自立,如果关中挡不住,那就是历史的状况,被赫连勃勃这个马匪捡了大便宜。

(6)、王镇恶认为沈田子“拥兵不进”,沈田子认为王镇恶想占据关中作乱,至此双方的矛盾非常尖锐。最后,沈田子与傅弘之设计,将王镇恶骗到傅弘之的营中,然后将其杀害。王修得知此事后,认为沈田子擅杀大将,于是“收杀田子于长安稿仓门外”。内讧还未结束,刘义真在身边侍从的鼓动下,又把王修给杀了,至此“人情离骇,无相统一”。

(7)、在这种情况下,刘裕的北伐成功,说到底是刘裕个人军政才能的成功,并不是东晋国力军力鼎盛的体现。

(8)、桓玄作乱的时候,谯纵便带兵封住了蜀地的出入口,在这里自立为王,建立了谯蜀政权。那时候东晋内乱不断,所以谁也没工夫管蜀地的闲事儿。

(9)、刘义真是刘裕的次子,根据史书的记载,他“美仪貌,神情秀彻”。但是刘裕生子比较晚,虽然刘义真排行第但他出生于407年,当时只有11岁,还是一个孩子,根本无法处理具体的军政事务。刘裕安排刘义真担任雍州刺史,只是让他做名义上的主将,实际上的工作则由几位心腹将领负责,但这个决定也是一个错误!

(10)、后来曹丕想要代汉立魏为了取得士族的支持也为了压制曹氏门亲的势力,推出九品中正制,又给了士族极大的政治权利。所以地方势力和士族交织形成了门阀势力。以至于到后来东晋朝廷的建立也是由门阀士族所拥立起来的,东晋建立时民间一度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而"王"指的就是江南最大的门阀势力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马则指皇族以司马睿为代表。可想而知门阀士族有多大的影响力。

(11)、刘裕北伐的成果,首先表现为战役的胜利和灭国的数量上。

(12)、刘裕趁机发起第一次北伐,与燕军激战于临朐(今山东潍坊市临朐县)之南。在两军僵持之下,刘裕采用部下胡藩的建议,派军绕到燕军背后,趁虚袭取了临朐。慕容超兵败,单骑逃脱。刘裕则率军一路穷追猛打,一直打到广固城下(今山东青州西北)。

(13)、但是如果阴谋论,说刘裕故意希望沈田子干掉王镇恶,那也是荒谬之论,干掉了王镇恶,谁来守关中?沈田子的能力足以胜任的话,刘裕直接让他留守不就好了,何必多此一举?

(14)、士族不敢嘚瑟了,皇族也一如既往地像个憨憨。刘裕先后灭掉了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两位皇帝,东晋皇族连个屁都不敢放一个。

(15)、刘裕作战十分勇猛,而且胆略过人,几次硬仗打下来,将起义军打得散了架,连首领孙恩也被他逼得投海而死。刘裕自此崭露头角。

(16)、朱龄石是当时十分少见的文武全才,这让他经常被委以重任负责最艰巨的任务,他为刘裕分担了很大压力。

(17)、与同是上升期的胡夏、北魏如果硬扛的话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

(18)、刘裕大军北伐的诸多主将,王镇恶,王仲德是北人晚渡的,沈田子,沈林子是南人三吴豪强、胡藩是江州豪强、朱超石和其兄弟是桓玄系统投过来的,傅弘之是东晋雍州系统的,只有檀道济和刘遵考算是京口集团硕果仅存的嫡系。

(19)、有人曾经断言,假设刘穆之不死,那么凭借刘裕的雄才大略,那么古中国的统一大业至少会提前一百多年,那么有这种可能吗?很遗憾的说,不可能。

(20)、此时,“却月阵”面临着被北魏铁骑直接冲击的危险。如果,阵型一旦被冲破,那么背水列阵的东晋军队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此时,朱超石使用了最为致命的“杀手锏”。此次,背水列阵,东晋军队携带了上千支长槊。朱超石将长槊截断,每段长约四尺,然后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让人想不到的是,“一槊辄洞贯三四虏”。一时之间,北魏骑兵人仰马翻死伤惨重。虽然,这样的杀伤并足以全歼北魏骑兵,但是足以让北魏骑兵肝胆俱裂。于是“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5、刘裕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

(1)、南燕王朝,本为后燕分裂出来的一个小的割据势力,其统治的地区仅为今山东济南以东,枣庄以北至渤海之滨,在东晋十六国后期为一区区小国。它既无开明的政治措施,又不发展社会经济,只有封闭式的割据统治与压榨。北中国的百姓早已对这种割据分裂,兵连祸结的混乱局面,恨之欲绝。特别是原来从北方随东晋东迁的吏民,更怀有热切统一北方、回归故里的愿望。故而,刘裕兴师北伐,适应了当时人民的要求,使晋师所到之处,呈现出一片“华夷大悦”的局面。这便成为东晋制胜政治上独有的优势。

(2)、对于大权在握的刘裕来说称帝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刘毅也想通过北伐来提高自己的声望,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408年,南燕乘东晋内乱不断进攻淮河一带,并将许多居民俘虏而去,卖为奴婢。409年,刘裕带领大军北伐,到第二年攻破广固城,生擒其国王慕容超,南燕灭亡。经过了这一次北伐,刘裕的功绩就足以和祖逖、桓温抗衡了。

(3)、后秦国主姚兴死前3月,即公年415年10月,或许姚兴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就把闺女西平小公主送至魏国联婚。魏国国主拓跋嗣将姚兴闺女列为妻子,“宠遇甚厚”。两国之间演出了一场最典型的孙刘联盟。

(4)、刘裕的军事能力足以硬抗北魏,但是真要渡过黄河,河北决战,就是太大的军事冒险,一旦失败,不仅可能连淮北都保不住。而且国内也会出大乱。

(5)、自汉代来,洛阳便是中原帝国的擒雄都城,洛阳的地理对正朔认可极其重要,前燕乃至还出现了以自然地理奉正朔的观点,因而得洛阳者得擒雄。

(6)、外患刚平,內患又起。卢循率领的起义军又来了,江州刺史何无忌战死,豫州刺史刘毅大败,建康告急。

(7)、当年谢玄对抗前秦时百战百胜就是带领着北府兵,当年朝廷募兵攻打孙恩起义军时刘裕就参加了北府军,第一次上战场靠着作战勇猛和农民起义军组织程度低,刘裕很容易获得了大胜得以逐渐在军中站稳脚跟积累声望。后来消灭孙恩起义军后,北府军也分为了三部分,刘裕此时被封为建武将军统领一部分;名将刘牢之在剿灭叛军时也曾纵横南北立下颇多功劳,所以刘牢之统领一部分;剩下一部分由当时朝廷中的权臣桓玄统领。

(8)、刘裕能凭借“却月阵”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除了在南燕时期积累的经验之外,那就是朱超石临阵指挥能力极强,东晋士兵面对敌军可以坚守不退,才能更好的利用强弓硬弩进行杀伤。

(9)、吞燕灭秦虽然不是连续的过程但是也就六七年的时间,所以占据的青州、豫州以及后秦的关中地区都需要时间来巩固、消化吸收。这种情况和南宋北伐的情况类似:此时距离东晋南迁已过百年,而此时关中、豫州、以及青州百姓经过北方胡人反复厮杀荼毒对于中原王朝的认可已经降到一定程度。这里如果需要恢复华夏正统的认可,必然需要长期的时间。

(10)、如果留守的晋军将领们,不是彼此势不两立,南北内斗,等到过得几年时间,充分消化了关中,组建了新军,荆州益州地区也部分恢复了元气后,关中当然是有可能守住的。   

(11)、刘裕进入长安后,本想好好经营关中,不料,健康突然传来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害怕丢失根本,布置好长安防务之后匆匆返回。

(12)、朱超石又命将士把千余张槊,截断为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四名魏军。简直像穿肉串一样,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所以魏军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魏军逐渐抵挡不住,溃败了。

(13)、之后,刘裕又解决掉拥兵自重的刘毅。然后挥师西征,灭掉了盘踞在四川的谯蜀,顺带也收复了被仇池所占的汉中。最后吞并司马休之占据的荆扬二州。至此,南方全境归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