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16句

老子的道德经精髓

1、老子最有哲理一句话

(1)、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2)、飘风:狂风。狂风不会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用来比喻来得凶猛,去得也快。

(3)、在道德经中,道的内涵是多样的。好玩的国学认为,最起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4)、所以,像过马路闯红绿灯这样的事,我们不去做的同时,还要懂得,一定有别人会去做,而且不可能完全杜绝。

(5)、老子还在《道德经》中举例说明“谦德”的好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

(6)、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7)、《道德经》精选十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9)、人生的福气和祸患是互相转换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则,如果你骄傲自满了,就容易招致祸患;如果你奢侈浪费了,就会让福气偷偷溜走。

(10)、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上多少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最终不得善终,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功成名就之后,就该是时候隐退,将自己的位置让给年轻人,让给其他有能力的人了,否则只会遭到别人的猜忌不满,没有好结局。

(11)、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12)、第道是柔软的。而柔软的东西可以战胜一切。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水的精神,谦虚、清澈,能有包容人的宽阔的胸怀,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反映在人生智慧上,我们要以柔克刚,要不争,要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充满了无为和不争的精神。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要注意,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的人生精神,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积极的人生精神。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意思是,你只有不争,那么世上就没有人和你争,这样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13)、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14)、“守静笃”——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与“致虚极”现在引申为“虚极静笃”一个成语。其实和“致虚极”意思相近,当你达到静的状态时,不要觉得就成功了,要保持住,守住这份心里的宁静,才算达到目的,要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这份静,有的人打坐心里却乱成一团,有的人忙忙碌碌,心里却静成一片,所以要注重内在静,这才是根本。

(15)、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简单的事情变化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来的。

(16)、一切有形的都是器为下,一切无形的为上才是高明的!于是后人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劳力者役于人,劳心者役人!

(17)、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这样在运行着,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18)、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是一个词;在老子这里,“道”和“德”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哲学概念,上面我们说的就是“道”,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德”。

(19)、其实总结起来,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这4句话。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主要是介绍,“道”是如何运行的。

(20)、以,因为。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争。这话乍一听不好理解,实则蕴含着极深的哲理与极大的人生智慧。世人对于权势、利益往往都是争得你死我活、寸步不让的,但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而那些坐观壁上、不参加争夺的人,往往却能坐收其利。这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有些相似。

2、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历史上将会失去一个伟大的庄子,失去魏晋时代那些张狂的、痛苦的魏晋名士们,失去像严光、陶渊明那样的淡泊自守的隐士,失去仙风道骨的李白,失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失去了一大批在顺境中淡薄、在逆境中不失志向的知识分子。

(2)、遂,成功。天,指天然。道,指规律。所要努力实现的功业已经成功,便急流勇退,这是自然规律。做人要懂得见好就收,在人生的路途上作一个优美的转身比什么都好。其意是在劝勉世人千万不要贪恋富贵权位,大功告成之日就应该当机立断,从权势富贵的世俗圈内退出,回归自然,做一个逍遥自在的人;之所以要立功做大事,那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不是为了权位或富贵。

(3)、上等资质的人在听闻知晓了道以后,立刻会勤勉地去学、去做;中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会半信半疑,认为可有可无;下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就会大声嘲笑,大加讽刺。但如果这等人不嘲笑的话,就不算是真正的道了。

(4)、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也就是说,道法自然,其实是遵守自然之道。

(5)、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6)、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7)、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8)、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9)、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老子给我们描述了一整幅蓝图,那就是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和西方文化里的上帝创造万物差不多,他们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应该保持对上天的敬畏之心,而区别是:道生万物但不主宰万物不需要你给他提供什么(长而不宰),而上帝却是既生你也主宰你的命运,故而基于西方文化就产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各种宗教,教徒得不停的把自己美好的东西上供给他们的主!

(10)、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11)、人只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学习悟透很多道理,深刻体会大自然的奥秘。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说:我们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12)、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13)、最方正的物体往往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往往最晚才制成,最动听的天籁之音听起来好像没有,最崇高宏大的物象好像看不见。其中“大器晚成”一句,最为后世所常用,比喻圣人或杰出的人才在晚年才表现出与众不同,在最后有杰出的成就。

(14)、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5)、可以说,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半个文学史将会黯然失色。

(16)、从改造世界的角度看。道德经最后一章总结时讲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告诉我们,应该遵循自然法则积极有为,这样就会利万物而,反之若不遵循大道原则积极有为就会害万物!比如拔苗助长、杀鸡取暖、断凫续鹤,这些做法都会自遗其祸,这是天道!我们遵道积极有为的过程中能否不停的聚集财富呢?老子说为而不争,为什么?争则无度亦无极,何处是尽头,况且你多了他就少了,结局就是两极分化严重,然后通过一系列和平或不和平的手段,重新达成平衡。总之争的结局就是争斗不休、战乱不止,和平与战乱循环往复!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8)、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19)、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20)、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

(1)、(释文)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

(2)、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3)、你也许会想,道德我们大家都懂啊,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在听成年人的道德说教,心里都有点烦了。可是你再想一想,为何老子所讲的道德那样迷人呢?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成功者那般推崇这部经典呢?

(4)、(释文)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5)、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6)、说到这里,你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的人以悟道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看看我们的现实,我们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纠结?为什么会郁闷?为什么会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懂得规律,如果懂得了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我们心灵上的这些困扰就会烟消云散,这才是真正幸福圆满的人生啊!

(7)、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所说的第二宝“节俭”不仅可以“俭以养德”,还可以“节俭生福”,因为德行好了,勤俭持家,开源节流,才能让福气越聚越多,细水长流。

(8)、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

(9)、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老子 《道德经》第5章

(11)、大道生育了万物,万物又成了呈现大道的载体和形式。圣人告诉我们:格物即能致知,也就是通过理解万物的客观规律,来了悟大道的存在与规律。若是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等同于掌握了天地间万物的一把总钥匙。

(12)、释义: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的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13)、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可信的话语往往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往往不会狡辩争执,狡辩争执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吹嘘,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14)、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5)、“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16)、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17)、为什么我们现实社会所追求的都是与老子倡导的理念相反呢?因为遵循他的理念就会复归大道,而人类一直在背离大道方向上前进。所以他讲: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也!

(18)、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19)、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20)、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4、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1)、就是说“道”这个东西,就像我上面所说,就是按照那样一个规律在运行,这个就是“可道”。但是“道”是不是就这样,一直一成不变的运行呢?

(2)、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3)、释义: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4)、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5)、阳势能代表生发、壮大、成果,阴势能代表隐去、衰退、消散。这两股势能,是对立的,也是平等的,顺应规律而变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10)、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11)、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2)、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3)、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14)、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15)、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16)、关于《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17)、释义: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18)、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19)、老子所说的“俭”,不仅包括勤俭持家,还包括我们做事、说话上面的“俭用”,甚至还可以是对生态环境的“节俭”。正如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要少说话,避免使自己陷入困境。

(20)、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道德经25个金句

(1)、有了和气,世界上的万物,包括我们人类,才开始出现并繁衍。

(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3)、哲学是人类探讨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和如何去改造这个世界的学问,可以说是所有其他学科之源。那么在中华文化里,道德经之于中华文化的作用就堪比整个人类文化中的哲学!

(4)、同理,圣人要领导老百姓,必须用言辞对老百姓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做人,遇事谦退无争,厚德载物,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所以说,谦虚做人是一种大智慧,我们要好好领悟。

(5)、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6)、通俗地说,我们喜欢生,害怕死,须不知,对自然规律而言,生和死,是平等的。谁能逃脱?害怕它,不如改变心态,客观看待它。

(7)、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8)、智慧的人不一定知识渊博,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此言有智慧与知识渊博不能画等号。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有没有智慧,那是与天赋有关;而知识渊博与否,则与后天学习努力有关。

(9)、首先“道”很大,这是老子自己形容的。不过虽然大,却并不死寂,而是在不断地运行着,这就叫“逝”。然后运行着、运行着,就无边无际了,这就是“远”。不过不要担心,它不会永远无边无际下去,最终还要回归到初始的状态,这便是“反”。

(10)、那么接下来问题出现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面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轻之轻者上浮成为天,浊之浊者下沉成为地,于是天地就这样形成了,阴阳二气也便产生了。

(11)、狂风骤雨往往都不会长久,做事、学习、修行都是这个道理,不能因为一时兴起而做事,结果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注定做不好事情,只有持续地努力,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12)、第道起作用的方式就是无为,它不会去特意干涉什么,道是没有情感的,它只是按照自身应该具有的那种方式去行事。这叫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启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也许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要去干涉他,就让他按照自然而然的存在吧。这种哲学运用到生活上,就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有阳光灿烂的时候,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刻,有春风得意,也有失败消极,这些都是自然之事,我们应该做的,要像自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淡然待之。这就叫做清静无为的生活。

(13)、由此可见,坏人背道而驰是显而易见的,但好人也并不等同于悟了道的人。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看清了自己和坏人的真面目,也就知道了,人生唯有悟道,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急不可待地问:我们怎么才能悟道呢?这就是下面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的主题。

(1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5)、从这类生活现象我们知道:即使你是好人,也未必是懂得规律和悟道的人,那就有可能不按照规律做事,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做大、做成。至于坏人,他已经背离了天地人间正道,即使掌握了一些术,得到的也不是受益,而是罪证,失败是必然的,这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16)、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8)、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例行,就必然会有例外。

(19)、《道德经》共81章,文意深奥,很多人没有耐心读完或者读不懂。其实,要想读懂《道德经》,悟透这3句口诀就可以了。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思想精华都浓缩在这3句口诀上!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20)、《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以上是老子的总原则,如果不是很好理解,那么请看下面两句: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2)、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

(3)、想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一定要从头到尾都保持谨慎,人往往在最后关头放松警惕,结果往往就输在了最后的疏忽大意上。

(4)、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5)、(释文)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6)、(释文)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7)、世界运转的本质,是阴阳两股势能的来去交替,此起彼伏。

(8)、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9)、原来,老子所讲的道德,跟我们所熟悉的道德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平时听到比较多的是关于道德的教条,而老子所说的道德却揭开了天地万物与人生的秘密。

(10)、大象无形、大音若希,越是大人物越和蔼可亲,越是不会让你轻易掌握他的“形”,无形则难以找到应对之策!道德经中精髓太多,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完!

(11)、就像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我们把它视为“可道”,就是大家都应该遵循的规律。那么一定会有人不遵循,这就是“常道”。

(12)、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13)、形象。老子很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社会现象中提炼出哲理名言,并以此回答人世的难题,“治疗”人生的困惑,启迪大家的智慧。比如《道德经》一书的中心思想是“道”,但“道”具体是什么?非常玄妙,很难说清楚,老子很聪明,他用水喻道,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停留在低洼的地方,甚至是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它自己很卑微,但实质上却很伟大,这就很接近于“道”。这样一来,大家对“道”就有了很鲜活的认识。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5)、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16)、由此可见,“道”在先,“德”在后,“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心悟道。因此,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有“道”才能有“德”,无“道”自然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