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1、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下载
(1)、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动人心魄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米兰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
(2)、此刻他猛然惊诧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行。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想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记,无人可以夺走。
(3)、那么,什么是“本体病”呢?很简单,那些感染了“形而上欲望”病毒的人,就是“本体病”患者。“本体病”患者把欲望的目标等同于欲望的中介,由此衍生模仿、攀比、嫉妒、竞争等各种荒诞剧。相对应于宗教体验的“垂直超验”,“本体病”也可以称之为“偏斜超验”。本体病患者,也可以称之为“虚荣人”,斯丹达尔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现代人为什么不幸福?因为我们虚荣。”虚荣是现代人最强烈的欲望。人只欲求他人所欲求的东西,所谓“最聪明的广告不对我们说某某产品质量精良,而是告诉我们‘他者’都跃跃欲试。”——“他者且只有他者能够激发欲望,不仅如此,当实际经验与他者相左右时,他者的意见轻而易举就可以占上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化情境下,无人可以避免,人人都是“攀附者”或“虚荣人”。
(4)、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5)、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6)、此刻他猛然惊诧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行。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想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记,无人可以夺走。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7)、基拉尔说,“受虐狂想跨越无法跨越的障碍,穿越从根本上说不能穿越之物,去寻求神圣。这个形而上意义,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忽视了。他们的分析停留在直觉的初级阶段,例如,有人断定,主体企望羞耻、侮辱、痛苦,如此而已。其实绝对没有人会追求这种东西。形而上欲望的所有牺牲品,包括受虐狂在内,都垂涎于介体的神性,他们是为了介体的神性,才在必要时(永远必要)接受乃至追求羞耻、侮辱、痛苦。”是的,不理解这些,你就永远理解不了“受虐狂”特丽莎,只有像她一样挣扎过,受到折磨过,你才会发现“受虐”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极致的精神化,才能把受虐的痛苦转化成为一种精神上的狂欢。
(8)、很多人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到有点晕,因为昆德拉在书的开头,就扔出了尼采的“永劫回归”的哲学命题。这个词有多种译法,包括众劫回归、永劫循环、永恒回归等等。尼采最初在他的《权力意志》里提出这个概念,昆德拉是这么解读的:
(9)、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10)、道歉,有时并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因而感到歉意。而是为了想挽回一些可能会造成遗憾的事所做的努力。
(11)、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12)、 根据托马斯“性友谊”的原则,他为特丽莎租了一间房子,并通过自己的女友萨宾娜给特丽莎找到一份工作。他仍然试图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被打乱。但是,他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改变:他越来越离不开特丽莎,特丽莎在睡觉时也紧紧握着他的手,不让他离开。他继续与过去的女友幽会时想着的也都是特丽莎。他感到特丽莎就像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的孩子,顺水飘来他的床塌之岸,他除了对她的同情怜悯外确实产生了爱情,就连特丽莎与别人跳舞他都非常嫉妒。他的女友们包括萨宾娜都不能像过去那样与他保持太密切的关系了。而特丽莎感觉到他外面还有女友时也特别受不了。他们结婚了,他还给特丽莎买了条狗,取名卡列宁,这条狗立刻成为特丽莎忠实的伴侣和重要的精神寄托。
(13)、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像。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14)、我们并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这对于译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样。
(15)、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16)、想通了这一点,再来看萨宾娜对于墓地的特殊嗜好,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墓地代表着一切生命的终点,也代表着背叛这条路的尽头。在长期背负着“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实际上的“重”)之后,墓地可以给萨宾娜带来最大限度的解脱。死亡,是对生命的终极背叛。
(17)、人人都存在于媚俗之中。人人都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形影不离。
(18)、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
(19)、什么是媚俗?昆德拉后来在多次演讲中都引用了这个源于德语词的Kitsch,指出这是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是人类心灵的普遍弱点,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
(20)、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但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从容面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我相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2、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完整版
(1)、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2)、重新回到轻和重的话题上来。昆德拉在全书中,一直试图引导读者思考的两大方向:
(3)、 最后,他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4)、中国作家们刚写过不少政治化的“伤痕文学”。因思想的贫困和审美的粗糙,这些作品的大多数哪怕摆在今天的书架上,也早已黯然失色。
(5)、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昆德拉其人。他1929年生于捷克,青年时期当过工人、爵士乐手,最后致力于文学与电影。在布拉格艺术学院当教授期间,他带领学生倡导了捷克的电影新潮。1968年苏联坦克占领了布拉格之后,曾经是共产d员的昆德拉,终于遭到了作品被查禁的厄运。1975年他移居法国,由于文学声誉日增,后来被法国总统特授公民权。他多次获得各种国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可笑的爱》(1968年以前),长篇小说《笑话》(1968年),《生活在他方》(1973年),《欢送会》(1976年),《笑忘录》(1976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年),等等。
(6)、她该怎么办呢?“受虐癖”是欲望受挫后的必然选择——“她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可以使她看到托马斯的不忠而不去责怪:他只须带着她,带着她去与情妇幽会!她的身体也许又会成为她们中间最佳的和唯一的。她的身体将成为他的影子,他的助手,他的另一个自我。”“我会为你去给她们脱衣服的,给她们洗澡,然后把她们带给你……”——这不是奴隶是什么?基拉尔说,“一切奴隶性都接近受虐癖,因为奴隶性把对方设置的障碍作为依靠,因为奴隶性仿佛附着在岩石上的软体动物,粘在障碍上。”当特丽莎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托马斯“唯一”的身体时,她毫不犹豫,一步迈入了深渊,那就是确认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且是“唯一”的奴隶。“她期望着他们两人融合,成一个两性人,其他女人的身体将成为他们的玩物。”——欲望在这里恶狠狠地变形,一个全新的“受虐癖”诞生了,她渴望成为“神灵”的工具,实现作为唯一工具性的价值,借此以找到自身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
(7)、反对媚俗而又无法根除媚俗,无法选择的历史又正在被确定地选择。这是废话白说还是大辩难言?昆德拉像并不多见的某些作家那样,以小说作不说之说,哑默中含有严酷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谎言,困惑目光触及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入俗和出俗,关于自由和责任,关于性欲和情爱……他像笔下的那个书生弗兰茨,在欧洲大进军中茫然无措地停下步来,变成了一个失去空间向度的小小圆点。
(8)、 托马斯在离婚单身这样生活10年后,遇到了特丽莎。从此,一切都改变了。
(9)、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0)、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11)、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12)、①卸了货的船,只有在灌入一定量的水,才能在暴风雨中更好地航行。灌水前,水手只知道船内进水会使船下沉,但却没像船长一样考虑到负重的船,行驶时会更稳。而在人生中,亦是如此。我们要做到的是:看到现象内在的真理,而非是其冠冕堂皇的外表。
(13)、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14)、再扩展到生命的意义上来说,每个人不管一生过得是多么轰轰烈烈、凄凄惨惨,到死之时,都是尘归尘、土归土,偶尔有后人记得一绝大多数都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中。那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只有一次”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一辈子的努力奋斗,到死了之后,有什么意义?即使是那些极少数能被后人记得的牛人们,他们的意义,如果是“被后人记得”,这意义是否是真正的绝对的意义?换句世俗的话来说,人都死了,被后人记得,有个屁用?王健林今天的那幅“先设定一个赚一个亿的小目标”的组图刷遍了朋友圈,可是他赚钱多就牛逼了么?赚几百个亿,甚至把全人类所有的财富都赚完好了,又有什么意义?等到地球毁灭了,人类不存在了,甚至宇宙毁灭了,这一切“存在过”的东西,都有个鸟意义?
(15)、作品主要讲述了托马斯与萨丽娜、特丽莎之间的感情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把读者带入了爱情和性两者间。
(16)、然而,生命之重便在我们最平凡的渴望中突兀而出,永恒轮回。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一发不可收。
(17)、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8)、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9)、(思考)你是否也时有叛逆之心,希望打破规则、找寻自由?在你看来,循规蹈矩、自由自在,孰轻孰重?
(20)、本文作者:李昀哲 指导教师:孙延堂
3、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1)、待她不好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记忆,他无能为力,是记忆将她从爱情区域排除出来。
(2)、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3)、小说中有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数字“六”对于特丽莎的意义,旧礼帽对于萨宾娜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对于托马斯的意义,……与其说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引导了人物,不如说他们本身是人物精神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多芬四重奏里的“非如此不可”的主题,正象征着生命之重,所谓的重是一种必然,人必得走完所有的路程,才能恍悟为什么“重”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合情合理的东西。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对的是”能够承受的生命之重”。和托马斯更多地感受到“重”不同,萨宾娜的人生是轻盈的,她背叛一切“非如此不可”的事物——她的父亲、丈夫、爱情、祖国,大量降临于她的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她却突然发现:四周空空如也。
(4)、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通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5)、托马斯懂“特丽莎”,但他不懂“女人”;相反,弗兰茨懂“女人”,但不完全懂萨宾娜。那么,弗兰茨看来,“女人”是什么?书中并没有具体去解释,但从弗兰茨对母亲的那段讲述,我们基本能够了解——所谓女人,就是他的母亲,具备他理想的价值观,有伟大且隐忍的一面,但也有无论看上去有多么强大,都无以掩饰的脆弱。弗兰茨有一位极为出色的母亲,这保护了他的天性,也养成了他的慈悲。正是对这种“女人”性的尊重,他不忍去伤害克劳迪——面对分手她曾经以自杀来相胁——为了回报她的伟大感情,他和她结婚了——“尽管克劳迪再未重视过那种伴以自杀威胁之词的热烈情感,而他的心中却记忆长存,思虑常驻:决不能伤害她,得永远尊敬她内在的女人。”为什么不是尊重克劳迪,而只是克劳迪“内在的女人”?可见,克劳迪从未进入他的“女人”价值体系评判标准,然而,当她宣称要自杀时的那一刻,再现了母亲当年“脆弱”的处境——这也是弗兰茨“女人”价值标准的一部分。最终他背叛克劳迪,因为他感觉自己受到了蒙骗——克劳迪从来不像他想象得那么脆弱,相反,她显得那样的虚荣,富有有攻击性,“伟大爱情”也不过是一场自我粉饰的表演。
(6)、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7)、—粪便象征的人类生存中基本上不可接受的价值范畴实际上相当广泛,因人而异。例如,萨比娜在镜子里看到了手淫的兴奋。我们不能说这是不道德的。这是身体的自然感觉。如果你认为这是不道德的,那就意味着你在讨好庸俗。失去或鄙视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不再觉得生活中有任何动静。《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是一部关于爱和责任的生命寓言。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实质上是一部哲学小说。
(8)、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从整体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节奏主要由省略、概述和扩述构成,对不同速度的选择和并置不仅反映了音乐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昆德拉的小说理念。例如第一章《轻与重》中,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的生活却只用一句话“他和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来概述,显示前妻在托马斯生活中的轻。
(10)、弗兰茨在做爱的时候喜欢闭上眼睛。闭上眼的世界,在他看来是无限的,当整个人融化在黑暗的无限之中时,自己也就变成了无限。他同时体会到,一个人在他内在的黑暗中长得越大,他的外在形态就变得越小。读到这里时,我对弗兰茨这个一向软弱、被动、古板的男人,倒是有点刮目相看。
(11)、在我看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对昆德拉的这种艺术创作理念的绝佳展示。
(12)、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那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
(13)、弗兰茨死了,托马斯和特丽莎也死了,他们的死代表着“形而上欲望”的终结。昆德拉的小说结尾和基拉尔宣告的伟大小说结尾是统一的。这死亡却不是肉体的终结,而是精神的死亡——确切地说,是“自负”精神的死亡。基拉尔认为“西方人一直没有放弃争取个体的自主和主人地位的努力,一直没有放弃他们的自负。天才小说家却没有盲从,他们尽力向我们指出这种信心的虚妄。”从塞万提斯到斯汤达,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天才小说家的结尾注定都是平庸的,因为认清楚自负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皈依”。“克服欲望,比登天还难。普斯特说,必须放弃我们每个人都不知疲倦地追求的那种停留在自身表面的动人谈话。必须‘丢弃最宝贵的幻想’。小说艺术是现象学所谓的一种‘悬置’,但是,真正唯一的‘悬置’,哲学家却闭口不谈,这一种悬置永远是对于欲望的胜利,是对于普罗米修斯式的自负的胜利。”
(14)、 这段受伤的感情经历使托马斯对妇女产生一种恐惧,他既渴望女人又害怕女人,为在渴望与害怕之间找到一种调和,便发明了一种“性友谊”:男女双方都不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要求。为了确保“性友谊”不发展成为带侵略性的爱,他与关系长久的情妇们见面也讲究轮换周期,与每个女人的幽会每次至少相隔三周,而避免与某个女人连续三次幽会。这种原则使他既能与一些女人私通,同时又与其他许多女人继续保持短时交往。而且他也决不和女人们过夜,或者是他自己离开,或者把对方送走。对他最理解的是女画家萨宾娜,她说:“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无媚俗。”
(15)、⑥人生如同一趟没有往返的履行,如同往空船中注水降低重心,使行船更加稳定,脚踏实地才能使自己不再浮躁,因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16)、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17)、你可能只是实际上的一个人,但对于某人来说,你就是全世界。
(18)、媚俗的反面例子,是托马斯。萨宾娜说过,她喜欢托马斯的原因是他毫不媚俗。比如前文提到过的,托马斯对于女人的欲望来源,来自于她们有别于其她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再比如他在写了有关俄狄浦斯的文章之后,当局希望他签署反悔声明,所有旁人都“媚俗”地认为他肯定将签字时,他以自己的工作和地位为代价,用断然拒绝的方式,激烈地反抗媚俗。
(19)、 背叛即对固有价值的消解,对既定意义的解构。人生而处于一套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中:对亲人的依傍,对故土的眷念,对友谊的诚挚,对爱情的忠贞,对社会、历史责任的承担。这一切像地心吸引力一样使人的行为有所依托,但有时会以戏剧性的方式让人经受选择和决定的考验,它们这时就成了负担,令人感到不堪其重。轻,则是层层消解之后无重力吸引或牵制的感觉,它既可能产生自由不拘的快感,又可能产生无所依凭的空虚和恐惧。
(20)、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通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但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4、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线
(1)、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2)、我们在没有被忘记之前,就会被变成一种媚俗。媚俗是存在与忘却之间的中途停歇站。
(3)、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只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接着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4)、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书的开篇就说过这样一段话。
(5)、 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昆德拉举了17世纪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人物作例子:唐.吉可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未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昆德拉认为,这就是人类的真面目。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9届原创预测)
(7)、文学之妙似乎常在于张力,在于两柱之间的琴弦,两极之间的电火。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张力,有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张力,有情绪与情绪之间的张力,有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张力。爱森斯坦的张力意指内容与形式之间,这大概并不是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要求形式脱离内容,恰恰相反,形式是紧密切合内容的——不过这种内容是一种本身充满内在冲突的内容。
(8)、“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活过一样。”这是男主角托马斯的人生信条。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既贪婪,想尝试各种可能性,又害怕,不想承担后果。
(9)、——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10)、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一个女人而言,爱情是不是人生的全部?
(11)、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後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12)、二是萨宾娜所代表的,为了寻求未知的欲望所驱使的,习惯性的背叛。
(13)、一艘刚卸完货的轮船在海上遇上了巨大的风暴,船在暴风雨中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于是船长下令向所有货舱灌水,水手疑惑不解:这不等于自毁吗?但是,水手知道,在船上船长的命令是必须执行的。于是往船舱灌了一定量的水,船在暴风雨中稳稳前行,从而使全船人逃过了一次大灾难。当船驶出了风暴区域,船长告诉水手:“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
(14)、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15)、 如何避免这种“不可承受之轻”?现代社会里人们从事的健康活动如敬业工作,创办事业,正当地赚钱,旅游,读书、写作,锻炼身体,回归自然,自虐式吃苦,救助贫困,救援灾区,捐献钱、遗产、身体器官、献血,成立基金会,做志愿者,环境保护,为社会做各种有利的事。这些都不失为充实自身,避免精神空虚的方式。
(16)、最糟糕的不在於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於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17)、“爱情”是这部小说的关键词之一。人物都思考并寻求爱情,但他们与所爱之人的爱情往往有种种同床异梦的误读,即使是彼此渴望的也在有意无意中相互疏离。理想的状态似乎只在理想之中。当特丽莎终于看清楚托马斯的爱,他们却即将走向人生的尽头。这也许是悲剧,但是在活着的时候还有机会达成深深的体谅,难道不也是值得庆幸的吗?
(18)、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9)、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20)、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5、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阅读
(1)、读者沉迷其中的同时,无疑也在感受着自己生命中的轻与重。
(2)、基拉尔说,“有意寻求障碍,乃是向死亡前进”,“形而上欲望的真实乃是死亡”——尽管昆德拉对弗兰茨的“受虐癖”身份认定是犹豫的,但是他仍然安排了弗兰茨的死亡,绝望是昆德拉小说的底色。弗兰茨当然不是死在“伟大进军”的信念中,而是死在萨宾娜的“神”之视角里,死在了一次普通的暴力事件中。面对欺凌,他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正义的拳头,那一刻,他想起的是萨宾娜关于自己“软弱”和“感伤”的评价——他用死来证明,那评价是不公正的。
(3)、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4)、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5)、迷途漫漫,终有一归。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 在特丽莎刚离开的两天里,托马斯甚至有种轻松感,他们之间的爱既是美丽的,也有些令人厌倦,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而且是特丽莎的选择,他又可以回到过去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很快他便感觉到,他忘不了特丽莎,而且他不想与萨宾娜或者其他女友联系,她们都只会使他想起特丽莎,5天后,他赶回了布拉格,两人再次相聚。
(7)、视觉受双重限制: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和完全彻底的黑暗。
(8)、《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显然是一种难以严格类分的“读物”。第三人称叙事中介入第一人称“我”的大篇议论,使它成为理论与文学的结合,杂谈与故事的结合;而且还是虚构与纪实的结合,梦幻与现实的结合,现代主义先锋技巧与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结合。作者似乎想把好处都占全。
(9)、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如何打造100000+爆款文背后的秘诀,我们被咪蒙周冲们所撩拨的情感G点,我们被无穷无尽的鸡汤所淹没的不适感的背后,都只是媚俗在作祟、而我们所幻想着成为X日热门上的爆款,其实也正是追求媚俗的过程。
(10)、媚俗的例子,是极权主义。极权统治,需要在被统治者的生活中,清除掉一切侵犯媚俗的东西。以集体为纲,不能有个性化的展示;不能存在怀疑的情绪,要相信你被告知的真理;对一切事物的态度都要严肃,不能有嘲讽或戏谑;不能有非主流的想法,要拥有共同的观念……媚俗,是极权统治最好的帮手——
(11)、 他们卖掉了汽车、电视机、收音机,从一位搬家进城的农民那里买了一栋小房舍和花园。与以前所有熟人中断了联系,开始在集体农庄生活。正当他们逐渐开始适应乡村生活时,他们的狗——卡列宁却患了癌症。眼看着卡列宁一天天衰弱下去的痛苦样子,他们亲手让它无痛苦地死去并埋藏了它。特丽莎唯一真正忠实的伙伴和她最后的精神寄托也永远失去了。
(12)、基拉尔的《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是一本我翻了将近二十年的书。不仅因为他谈到的五位小说家每一位都是文学史的重量级人物,也因为他建立的体系足够庞大,与其说这本书是一部小说文论,不如说这是一部社会学和哲学的皇皇巨著。因为,他谈的不只是文本,他谈的是人性,而且,他谈的是人性中最复杂也最微妙的部分,就是人的欲望结构。这么多年,在我不断的回味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昆德拉的文本,只能用基拉尔的理论来解读。写到这,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基拉尔的《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写于1961年,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写于1984年。整整晚了二十多年。我们可以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视为昆德拉向基拉尔的致敬,也可以视之为昆德拉的野心——靠近基拉尔所列的五位伟大作家梯队的途径。昆德拉做到了,他不仅靠近了,甚至在某些部分已经超越了。
(13)、在共产d当局和法西斯主义的后面,在所有占领与入侵的后面,潜在着更本质更普遍的邪恶,这邪恶的形象就是人们举着拳头,众口一声地喊着同样的口号的齐步游行。
(14)、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15)、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责任、世俗、规矩等负担,总是感叹生命中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都想快快卸掉重担轻装前行。
(16)、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我在你身边的时候我是谁。
(17)、媚俗的覆盖范围,当然也包括他自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身,也是一本热门的、媚俗的书。这样说,你会不会觉得好受一点?
(18)、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19)、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20)、 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1)、简单来说,“永劫回归”的反面所揭示的,是“只发生过一次的事请,就是压根儿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昆德拉将其进一步推论至生命——“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推论至历史也是一样——“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历史和生命,从不再重复的角度而言,都是“不能承受之轻”。
(2)、当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存在变卦的可能,当生活中有了太多的不确定,唯有那单纯而执着的爱是一种永恒。只有人的同类之间,不再视他人为异己。而是同处于平行,和谐的位置时,生活的虚无才会得以解脱,意义才得以丰富,幸福得以重现。
(3)、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4)、困难在于,媚俗是敌手也是我们自己。昆德拉同样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从中逃脱。
(5)、——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6)、小说描写了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男主人公托马斯与妻子特丽莎、情妇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而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机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7)、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8)、之所以要做这么多“轻”和“重”的思考,并在人物之间做各种形式的交叉对比,是希望读者们能理解,昆德拉的这些人物性格的设置,对于轻重的解释甚至是隐喻,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同一概念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变化性)。“轻”和“重”,对于不同人而言,或者对于同一个人的不同角度而言,或者对于同一个人的相同角度的不同阶段而言,其定义都可以是不同的。
(9)、往期推荐,点击可阅读 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又全完了
(10)、再回想到特丽莎,对她而言,保留隐私是她逃离母亲的阴影的唯一希望,在这一点上,她和萨宾娜对于轻重的定义,观点是相同的。有趣的是,两个人却分别是“重”和“轻”两个极端的典型代表。
(11)、但是在这样的生命之轻中,最终压倒他的,却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12)、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
(13)、投稿、荐稿可留言或发邮件:2479791180@QQ.COM
(14)、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15)、在这部作品里他通过几个人物的境遇带领读者进入哲学问题的讨论
(16)、2018年8月作文专辑出炉,欢迎选用!
(17)、——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
(18)、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19)、弗兰茨是真正慈悲的——慈悲是因为强大,而看见他人的弱,是一个人强大的表现。而为了保护萨宾娜“弱”,弗兰茨所作出的抗争也是强大的。当他发现到妻子克劳迪有意羞辱萨宾娜时,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回击,但这次回击,曝光了自己和萨宾娜的爱情,也把自己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而萨宾娜更气恼的,却是他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她把弗兰茨对自己的追随也当成了一种幼稚的崇拜——如果不是欲望的障碍,如果她的“受虐癖”发作不是那么严重,她原本可以认请这一切的——弗兰茨既不幼稚,也不懦弱,他只是缺乏经历和经验。在蒙特帕里斯墓地,当萨宾娜清晰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之时,想起了她和弗兰茨之间的种种误解,她才明白了他的意思。“她为自己待他那样不耐心而遗憾。如果他们能在一起呆得更久一些的话,他们是能够开始理解对方用语的。他们的词汇会象害羞的情人,慢慢地、怯生生地走到一起去。那么,一支旋律就会渐渐融人另一支旋律。但是,现在太晚了。”
(20)、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直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责任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责任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1)、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这本书以六十年代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期为背景,揭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对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2)、这是媚俗的第一层含义:同一性。昆德拉举出了几个例子:忘恩负义的女儿,被冷落了的父亲,草地上奔跑的孩子,被出卖的祖国,第一次恋情。这些都可以引起人们普遍的感情共鸣。
(3)、 按照昆德拉的哲学,作为人类,我们决定用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去做的事情应该是有重量的,我们的一生应该有物质、精神、知识、成熟和目的。选择厚重的人生是一条更为漫长、更为艰难的道路,但因为选择了厚重,我们的人生将有所意义,这些意义最终会将我们整体上沉重的生活负担升华到轻盈的状态。昆德拉还说,由于人生活得有价值、有同情之心,我们不仅把自己提高到了轻盈的位置,还能减轻他人存在世间的沉重感。
(4)、 人生需要有目标,一个人要想真正活着,必须活得厚重,但心中要有向往轻盈的长远目标!
(5)、建议作者对照升格作文,好好思考一下文章的思路与脉络,以及使用事例的时代感,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作品的深刻性与丰富性,联系实际,强化文采。
(6)、②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的是真相。盟军战机在每次空战中损失都很严重。为解决问题,专门成立一个小组,讨论应该在哪里增加防护。在统计了返回的飞机中弹情况后,军方建议在中弹多的机翼增加防护,但沃德驳回了,进而提出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中弹少的地方。因为回来的飞机不是损失的飞机,损失的是那些无法飞回的飞机。而这个幸存者偏差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轻易地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一切事情面前,我们应该更理性去思考,而非拘泥于表象。就像沃德,他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只经简单的思考,就进行判断,提出观点,而是在经过深入的调查后才得出最终结论。所以,真相并不总会浮于事件的表面,它是需要分析的。
(7)、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纳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8)、你可能只是实际上的一个人,但对于某人来说,你就是全世界。
(9)、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忌过去,我要向前走。
(10)、前文主要分析了四大主角,从其各自角度出发的“轻”与“重”的概念,及一系列概念间的对比和转换关系。本文为此书最后一篇书评,主要分析昆德拉想要表达的一些关键理念,并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做一个总结。
(11)、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12)、 前不久发生的北京大兴灭门案,29岁的男人杀了父母、妹妹、妻子和两个儿子。他家很有钱,他不是因生活重负而导致。
(13)、托马斯和特雷莎的相遇奠定了爱的不可知性,但特雷莎是幸运的。尽管托马斯徘徊在多个女人之间,彼此交换着友谊和身体,但特雷莎获得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爱情。
(14)、这句话出自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最出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经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后正式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5)、昆德拉也写政治和社会,但如果以为他也只是一位“伤痕”作家,只是大冒虚火地发作政治情绪,揭露入侵者和专制者的罪恶,那当然误解了他——事实上,西方有反苏癖的某些评论家也是乐于并长于这种误解的。对于他来说,伤痕并不是特别重要,入侵事件充其量是个虚淡的背景。在背景中凸现出来的是人,是对人性中一切隐秘层面的无情剖示。在他那里,迫害者与被迫害者同样晃动灰色发浪并用长长的食指威胁听众,美国参议员和布拉格检阅台上的共产d官员同样露出媚俗的微笑,欧美上流明星进军柬埔寨与效忠苏联入侵当局的强制游行同样是闹剧一场。这才是昆德拉。作者以怀疑目光对东西方人世百态一一扫描,于是,他让萨宾娜冲着德国反共青年们愤怒地喊出:“我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是反对媚俗(Kitsch)!”
(16)、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17)、“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就像托马斯和特蕾莎是在6次偶然事件发生的前提下相遇的一样,一切事情都是在众缘和合才偶然地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事情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