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42句

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

1、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是

(1)、     由此可见,黑格尔是把“哲学”视为对“崇高”的追求,并把哲学的“理念”视为“崇高”的存在。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崇高”即是“理念”“,理念”即是“崇高”;对“崇高”的追求,就是对“理念”的认同,对“理念”的认同,也就是与“崇高”的同在。

(2)、存在论(正)——本质论(反)——概念论(合)

(3)、“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4)、     正是基于哲学史上的多样的哲学和纷歧的思想之间的“彼此互相反对、互相矛盾、互相推翻”的“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他认为由于“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全部哲学史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这样的情形当然就发生了:一种新的哲学出现了。这哲学断言所有别的哲学都是毫无价值的。诚然,每一个哲学出现时,都自诩为:有了它,以前的一切哲学不仅是被驳倒了,而且它们的缺点也被补救了,正确的哲学最后被发现了。但根据以前的许多经验,倒足以表明《新约》里的另一些话同样地可以用来说这样的哲学。

(5)、(2)(3)参见Martin Gessmann:Hegel,Herder,Freiburg.Basel.Wien,S.26-S.

(6)、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如果把哲学当作现成的知识去接受和套用,虽然可以使用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这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中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透过它们的头脑。

(7)、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逻辑学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也就是自觉到思维运动的逻辑。人是凭借思维的本性去思维,但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思维运动的逻辑。这正如人是凭借消化的本性去消化,但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消化运动的规律一样。

(8)、黑格尔认为,费希特这样做势必陷入一切事物、对象都说成只是我们主观意识建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而这就“会引起朴素意识的抗议”,并且这也是“朴素意识有权加以抗议的”。

(9)、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理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10)、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理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11)、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说描述的是“绝对精神”在还没有体现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以前的、丝毫没有物质性的所谓“纯粹概念”运动的规律和法则。

(12)、总之,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一方面,他是唯一客观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它构成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灵魂;另一方面,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作为主体辩证发展着的,宇宙万物,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以及人类思维的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辩证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都是“绝对精神”自己产生和创造的。

(13)、黑格尔认为纯粹概念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才产生和形成起来的,而这个过程是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即人类“克服”自然界的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14)、其黑格尔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哲学与它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同上书,第56页)同样,个人也是一样。“个人作为时代的产儿,更不是站在他的时代以外,他只在他自己的特殊形式下表现这时代的实质,——这也就是他自己的本质。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同上书,第56-57页)但他同时指出,哲学不是时代精神的简单反映,它又会超出它的时代,因为精神会不断地超出自身而向前发展,从而冲破旧的时代外壳生长出新的精神原则。

(15)、在机械性阶段,对象是作为“绝对外在性”出现的,相当于逻辑学的“存在论”中的范畴。“绝对外在性”就是说,部分与部分漠不相关,完全分散而无任何统一的原则,表现出盲目的、无穷的杂多性。

(16)、黑格尔: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其学说主要阐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17)、另一种哲学趋势是康德哲学,这种哲学的根基是怀疑主义,它认为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认识物自体,这样就消解了通过严肃理性去探讨自由、神圣与真理的可能,从而把根本的问题交给了信仰、情感甚至是个人的任性,这是黑格尔所深恶痛绝的,黑格尔不能容忍理性对无限的对象缄口不言,以至于将其拱手让给信仰、情感和启示来掌管。

(18)、不仅如此,黑格尔关于“花蕾、花朵和果实”的比喻,还会启发我们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去看待每个哲学体系自身的发展。在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每个概念都是作为“中介”而存在的,它否定了前面的概念,却又被后面的概念所否定。这就像花朵否定花蕾,花朵又被果实否定一样,使概念自身处于生生不息的流变之中,并不断地获得了愈来愈充实的内容。而这种概念自我否定的辩证运动,正是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哲学发展的逻辑。

(19)、黑格尔对哲学的命运充满了信心,这不仅因为彼时普鲁士国家建立起来了,而且黑格尔相信精神和理念本身的力量,凡是现实存在的东西无不只是理念以及符合理念的东西,凡是不符合理念的东西都将丧失存在的基础。

(20)、     黑格尔最后的这个比喻也许过于刻薄,但却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学智慧的艰难。黑格尔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他们对于哲学的常识还无充分准备,然而他们可以毫不迟疑地,特别当他们为宗教的情绪所激动时,走出来讨论哲学,批评哲学。他们承认要知道别的科学,必须先加以专门的研究,而且必须先对该科有专门的知识,方有资格去下判断。这就如同人人承认要想制成一双鞋子,必须有鞋匠的技术,虽说每人都有他自己的脚做模型,而且也都有学习制鞋的天赋能力,然而他未经学习,就不敢妄事制作。唯有对于哲学,大家都觉得似乎没有研究、学习和费力从事的必要,但却在大言不惭地高谈哲学。”这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见“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中的“一致性与谐和性”。

2、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搞“轰动效应”或“明星效应”。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更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至许多很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因此黑格尔提出,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也是哲学的真正基础。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和功利的兴趣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些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其最终的真理。哲学自身,因而也就没有了活动的余地。

(2)、邓安庆,男,江西瑞昌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发展环节,哲学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哲学史。

(4)、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是个人意识的最初形式,它的对象是个别事物的存在。它的特点是表面上看它好像是最丰富的知识,但实际上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知识。

(5)、黑格尔批判康德认为矛盾只是所谓理性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质的观点,说它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他批判康德只举出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康德的根本缺陷就是停滞在所谓理性矛盾表明“物自体”不可知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矛盾是存在和思维的根本原则。

(6)、尽管使人敬佩,尽管使人疯狂,而它的内容却常常充满了人所熟知的支离破碎的事实。同样它的形式也仅仅是一点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聪明智巧,加以奇异的拼凑和矫揉造作的偏曲意见,但它那表面上对学术严肃的外貌却掩盖不住自欺欺人的实情。

(7)、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8)、黑格尔认为这样的精神就是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因此自由就是不依赖他物存在,是自己与自己相关。他说:“精神的自由并不仅是一种外在于他物的自由,而是一种在他物中争得的对于他物的不依赖性,——自由之成为现实并非是由于在他物面前逃走,而是由于对他物的征服。”黑格尔实际上是肯定人类历史是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

(9)、他从劳动、分工、财富分配方式等方面论证等级存在的必然性。

(10)、(2)黑格尔肯定康德提出对概念、范畴的批判研究,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进展,但他坚决摒弃康德在认识以前批判考察认识能力的“先验方法”。

(11)、(4)黑格尔是英雄史观者,但是,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不同的是,他认为英雄人物的行动之所以能带来巨大的历时事变,其根据主要不在于他们个人的性格、兴趣,而在于他们的意志与“世界精神”相联系。

(12)、他最不满意康德的,就是他从道德出发来解决现代性问题,当然也就更不满意他关于道德律至上性的阐释。他把现代问题首先看作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政治问题需要政治地解决,经济问题需要经济地解决,而道德只能归于主观意志的内心立法,这是他解决现代问题的出发点。而这一出发点源于他对现代性的自觉意识:正统天主教信仰的衰微和个人自由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因此,哈贝马斯说黑格尔是第一个把现代性作为哲学问题来思考的哲学家。个人自由与权利、民族精神和自然伦理、伦理国家和世界历史,都必须放在现代性的处境中重新思考。这一思考不是切断历史,而是在历史中发现其真正的生命力。通过对《耶稣传》的重写,他形成了不同于康德的伦理视角:爱、生命、精神这些伦理的东西,是克服外部世界二元分裂的力量。

(13)、     阅读哲学史,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个哲学家都自认为找到了“庙里的神”,即认为自己发现了哲学的真谛;而其他的哲学家则批判和反驳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并各自宣布自己所理解的哲学才是唯一真正的哲学;所以哲学家们总是互相批判,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家们互相讨伐的历史,也就是哲学自我批判的历史。

(14)、名满天下者,谤亦随之。1830年,黑格尔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哲学家,在《哲学全书》第三版序言中回应了启蒙派和虔诚派对自己的抨击。黑格尔的核心观点是哲学应该介入信仰,信仰必须变成一种精神的劳作和理性的知识。启蒙思想家提倡信仰自由,但是对信仰的内容却置若罔闻,黑格尔不满意这种消极的形式主义。而虔诚派天天念叨上帝,却始终没有把信仰变成一种学理的探讨。

(15)、黑格尔认为,“逻辑”的起点是概念;冥顽不灵的理智、无意识的理智,是展开了的概念;自然是逻辑观念演化成精神所经过的转化阶段;然后,体现或外在化于自然中的观念,复归于自身而变成为精神——在精神中观念向自己显示自己。

(16)、(2)自律理性是理性为自己设立的规律,是被自我意识在行动中实现的规律,他达到了意识和实际、自为和自在、个别和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17)、(3)怀疑派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二个形态,它否定现实的不自由。

(18)、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19)、可以想见,在“精神”在地球上的发展中,他把最高的角色指派给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实现绝对真理,作为自由的无限自决——以自己的绝对形式本身作为其旨趣的•那•种自由。”这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着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d口号,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当精神加给自己法律时,它做这事是自由的。照我们的世俗眼光看来,好像加给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但是从“绝对”的观点看来,君主与臣民的区别也像其它一切区别,本是幻觉,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狱里的时候,这仍旧是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黑格尔称赞卢梭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区分开。据推测,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不过体现全体人的意志。真是个便当好用的学说。

(20)、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的猫头鹰了。

3、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与名言

(1)、首先,哲学必须与时代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那种与时代无关的抽象理论似乎适应所有的时代,其实对所有的时代都是不适用的。

(2)、     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这就是说,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然失色。正因如此,黑格尔说:“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又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3)、    关于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经作过许多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比喻。我们在这里了解他关于庙里的神、厮杀的战场、花蕾花朵和果实、密涅瓦的猫头鹰、消化与生理学、同一句格言和动物听音乐这七个比喻。

(4)、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5)、有机性阶段是机械性阶段和物理性阶段的统一的统在这个阶段上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出现的理念了。它最大的发展环节有:

(6)、(1)黑格尔肯定康德区别现象和“物自体”是他在近代哲学史上作出的一大功绩。但他坚决否定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现象和本质之间有原则区别和现象是主观的观点。

(7)、在谢林哲学之前,各种哲学包括康德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道德、自然与社会、真理与历史之间设置了不少的隔阂,谢林则作出了意识历史与自然历史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猜测,试图把这两个被分割开的领域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继承并彻底贯彻了谢林的做法,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则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因此黑格尔哲学是第一次使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达到统一的体系。

(8)、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9)、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和形成全部知识的基础。正因如此,黑格尔把他的哲学视为关于真理的逻辑,并把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称为《逻辑学》。这种关于真理的逻辑,不是“教人思维”,而是展现人类思想发展的概念运动过程。人们通过研究思想运动的逻辑,才能自觉到概念运动的辩证本性,从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10)、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这就是说,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然失色。正因如此,黑格尔说:“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又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12)、认为人跟动物不同,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去加工自然的物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他肯定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13)、     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和形成全部知识的基础。正因如此,黑格尔把他的哲学视为关于真理的逻辑,并把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称为《逻辑学》。这种关于真理的逻辑,不是“教人思维”,而是展现人类思想发展的概念运动过程。人们通过研究思想运动的逻辑,才能自觉到概念运动的辩证本性,从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14)、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中的主观和客观的同一与差别就是它内部的最本质的矛盾,它就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克服这种矛盾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他把这种矛盾进展叫做精神运动的辩证法,实际上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矛盾统一的进展过程。

(15)、他认为自我意识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欲望”、“主奴关系意识”、“自由意识”。

(16)、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

(17)、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18)、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财富与贫困并行增长,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无力解决的。他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有一定的认识。

(19)、黑格尔关于“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的上述观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0)、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4、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有

(1)、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2)、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他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和逻辑化,把能动性逻辑化。

(3)、但是黑格尔在建立他的“绝对精神”的发展体系之前,必须回答“我是如何认识到绝对精神的存在的”这个问题,因此,从认识顺序来讲,他又必须先通过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考察,说明“绝对精神”的发生过程。“精神现象学”就是他作出的回答。

(4)、柏林时期(1818-1831),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府柏林大学教授。他起初看到的是一个有改革起色的普鲁士,支持他的是教育大臣、改革派人士阿尔腾斯泰因。在改革派主导下,普鲁士确实在适应世界潮流改革自身;拿破仑法国政治制度和英国经济制度,这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度,都在普鲁士有了一定的尝试与改革,所以,黑格尔改变了以往只把他家乡符藤堡的“士瓦本”视为“可爱的祖国”而厌恶普鲁士的态度,希望能在柏林这个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能够同时成为科学与哲学中心,建立起一个“思想的自由王国”。当然这是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复辟并存的时代。新世纪的曙光与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无时不在进行明争暗斗的较量。他到柏林后表面上的风光与实际上与普鲁士当权者的貌合神离也一直主导着他的生活。他的哲学在登上高峰之后也遭到非议,在作为“官方哲学家”的错误印记下,实质上也被告密,引起普鲁士当局的不满,甚至得到当面的和书面的警告。哲学这一自由的学问,只要还是作为官方的工具,就不可能按照其自身该是的那样发展。任何直觉不自觉试图成为官方哲学家的人,也必然承受着政治这个残酷镣铐的命运,谁也别想留给自己的只有幸运!黑格尔死后迅速被当作“死狗”,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5)、黑格尔在柏林时期公开出版的著作只有《法哲学原理》,它的主标题本来是法哲学课程的名称:“自然法与国家学”。这门课程已经在海德堡大学讲过两次,黑格尔到达柏林后几乎每年都讲授它。他在柏林第一次讲授法哲学是1818/1819的冬季学期,而《法哲学原理》第一次出版是在1820年10月,虽然出版扉页上写着1821年。这本来也是为了“自然法与国家学”课程而发给学生的课本。由于黑格尔是国王任命的教授,到柏林后的第一部著作当然备受瞩目,但是,1819年春普鲁士发生了所谓大学生“政治谋杀”的问题,前校长著名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都被作为大学生的精神领袖参加了大学生的集会,因而受到牵连和怀疑。政府颁布了“卡尔斯巴德法令”对新闻出版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得《法哲学》的出版一度推迟。

(6)、(3)第二类的观察理性是对自我意识与外界事物关系的观察,表现为逻辑学和心理学。

(7)、(1)认为“理论理念”是狭义的认识活动,它是主观性自己否定自己的主观性活动,表现为力图把存在着的世界接受到自身内来,以消除主观性自身的片面性,并以真实客观性来充实自己的抽象确定性。

(8)、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9)、     真正掌握哲学智慧,不仅需要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需要丰富深刻的阅历,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里所带来的含义和效果不同一样;

(10)、“知性和自觉意志作用的世界,并没有委给偶然,而是必定表现为自知的理念的样子。”

(11)、这里的“密涅瓦”即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

(12)、黑格尔认为,从意识到理性的发展阶段是个体意识的发展全过程,理性结束了个体意识,还要继续发展为精神。精神是主观精神外在为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的结果,它是客观的,因此精神环节就是客观精神环节。它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历史的发展阶段,分别是“伦理”、“教化”、“道德”。最高阶段就达到了绝对知识。

(13)、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14)、“国家”的环节:国家法——国际法——世界历史

(15)、老师: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是一以贯之的,构成其哲学史的一个基本理念。在他看来,哲学史所要把握的是蕴涵于历史中的“普遍精神”,而这种精神又不是“老站着不动的”,而是一道澎湃的洪流。所以,每个时代的哲学不过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16)、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是所谓“绝对精神”,他来源于谢林的“绝对”概念。但是,他对“绝对精神”的理解和谢林是不同的,是对谢林的“绝对”加以改造的结果。比较而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如下的特点:

(17)、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主要有:

(18)、黑格尔在“存在论”里着重考察了由质到量和由量到质的互相转化,他在这里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质量观合发展观,阐发了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辩证法,这是“存在论”中最重大的“合理内核”。

(19)、b.双方离开了自己否定的一方即无自己一方的存在,互相依存;

(20)、在这一时期,黑格尔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著作,其中1802年完成了他第一篇自然法方向的论文(一般简称为“自然法论文”),标题很长:《论自然法的科学处理方式,它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定法学之关系》;同时还有另一篇手稿(20世纪初才被整理出版):《伦理体系》,这两本书堪称黑格尔柏林时期(1818-1831)《法哲学原理》的雏形。在“自然法论文”中,黑格尔批判了近代所有的自然法思想,把霍布斯、洛克、卢梭甚至普芬道夫的自然法学说统统归结为“经验主义自然法”,把康德和费希特的自然法思想归结为“形式主义自然法”,认为他们都以知性思维没有正确阐释“自然法”既是事物的自然本性,又是事物之本质的理性规定,而只有作为事物本性的理性规定,法才具有自然正当性,才是“理性法”以事物的“本质规定”来范导“事物”成就自身的天性与天命。对自然法的正确理解,需要哲学的辩证思维。在辩证思维中,“自然”就是“自由”,“自然法”因而就是“自由法”。后来《法哲学》中的“法作为自由意志之达在”这一著名定义,在《自然法论文》中就有了端倪,但确实没有明确这样表达。他所表达出来的,是把“自然法”作为“伦理上的绝对”或“绝对的伦理总体”,这依然是在坚持谢林的哲学立场。而这一“绝对伦理”在古希腊是“正义”,在现代则是自由和正义的结合。自然法既然在起点上作为“绝对伦理总体”这一抽象的规定,那么通过把“伦理”作为“第二自然”,“伦理实体”所实现的自由状态于是就成为自然法的实现状态。他就是这样,在现代条件下通过发展亚里士多德潜能—实现学说,实现了对自然法的辩证思维,既奠定了现代的伦理原则,也明确了现代的发展目标。在保证个人自由的条件下,确立个人和整体的一致性,确立伦理和自由的统个人自由和普遍正义的统一。

5、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1)、     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如果把哲学当作现成的知识去接受和套用,虽然可以使用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这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中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透过它们的头脑。

(2)、(1)观察的理性是实验科学的知识,它是从外到内的发展过程。

(3)、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4)、图宾根时期(1788-1793)是学徒时期,也是其哲学和神学思想孕育时期。每一个取得助学金而进入图宾根神学院的学生,学制5年,2年哲学,3年神学。这所公爵们建立的神学院,目标当然是培养为正统宗教和公爵服务的神职人员,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狭隘目标非常明确,因此学院实行的是严格的管理,各种清规戒律限制着理性精神的公开运用。但这毕竟是一个启蒙时代,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个体自由、反对专制、发展科学、遵从理性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5)、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6)、文学上他熟读了莱辛的著作,古典学教授则使他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有了苗头的对古希腊的爱好变成了迷恋性学习。宗教上他受康德理性批判的影响,主张理性为宗教立法!在所有哲学家当中,对于热爱政治的年轻黑格尔而言,这时他尤其重视卢梭,因为在卢梭身上,他能把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予以把握和反思;但康德是他哲学形成的起点和基础。他和荷尔德林和谢林一样,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康德主义者,他们用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康德哲学中最著名的“不要说谎”的道德戒律,他们立誓发现世界之假象隐瞒下的真理,组成“真理同盟”。全面被管制的环境下的大学经历,让他们直接从反面否定了之前相信的一切,严格的戒律没有禁锢住他们青春的思想,反而只是让青春的思想褪去了稚嫩的印记,带着理念的深沉在规定者未来的广阔视野和自由精神中开放。这是每一个以禁锢思想为目的的教育者必须深刻反思的现象。

(7)、这些早期神学著作是启蒙理性反叛宗教神学精神统治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批判,使得一种现代人的自由信仰变得可能,并具有了理性与道德的基础。信仰与理性、神学与政治这是现代性,从而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核心问题,黑格尔早期神学思想为现代性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使现代真正成为“现代”。在这方面,黑格尔比其他哲学家更有优势和特点的就是他花了很大气力去研究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对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市场、危机与希望有较深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很难望其项背,后来卡尔·马克思在黑格尔被打成死狗的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既没有人在经济学的知识方面,也没有人在罗马法的知识和宗教史的知识方面超过黑格尔。经济、法律和宗教的研究,使得黑格尔的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8)、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界作哲学的考察,其任务就是指出自然界是精神的生成过程,是精神扬弃其异化的过程,自然界本身的发展阶段则是精神力图超出其异在的意图的结果。它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与之相对应,自然哲学也就由“机械论”、“物理论”、“有机论”三个部分构成。

(9)、罗蒂的描述实质上反映出当代哲学在厌倦“分析—大陆分裂”传统之余,试图开辟一种新的思考路向。塞拉斯是通过清晰揭示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所予神话”而开启了复兴黑格尔思想的一条前置线索(他将“所予”与黑格尔式的“直接性”等价,并认为黑格尔是直接性的大敌而引为同路人);布兰顿则是在解决规范来源的问题时进入到黑格尔哲学,并在黑格尔的相互承认概念中找到他的规范语用学的基础,据此激活了英语世界对黑格尔的新研究与新解释。同为匹兹堡学派成员的麦克道威尔则是通过将黑格尔观念论对知识的解释阐释为对康德的彻底化,而试图将黑格尔拉到分析哲学的舞台上。

(10)、这三大理论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

(11)、真正掌握哲学智慧,不仅需要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需要丰富深刻的阅历,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里所带来的含义和效果不同一样;

(12)、其哲学家对于哲学的思考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理论上,而是要结合一个民族的特定发展阶段,探究贯穿其中的民族精神。哲学作为精神的自我意识,在每一历史阶段都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原则”,我们既应该从整个精神的发展来理解每个历史阶段上的特殊的原则,又应该从这一特殊的原则出发来理解其与之相联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

(13)、黑格尔认为,事物的本质就表现在现象中,现象也就是本质的显现。因此,离开了特性或规定性就无所谓事物,离开了现象也无所谓本质;而认识了事物的一切特性或规定性也就可以认识本质。

(14)、因而,在他来讲,“自由”所指的可说无非是服从法律的权利。

(15)、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16)、在“作为实存根据的本质”这部分,黑格尔着重阐述了对立统一即矛盾规律,批判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各种观点与谬论,因而包含着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合理内核”。

(17)、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但是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18)、(2)黑格尔并不否认历史中的偶然性的存在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但是,在他看来,历史绝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19)、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20)、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宇宙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1)、他认为只有转到客观唯心主义,把思维看作不是我们的思维,而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本质的“客观思想”,把它看作是不受任何东西“推动”而完全能动地发展的,才能避免主观唯心主义,彻底克服康德的“物自体”,战胜唯物主义,把唯心主义贯彻到底。

(2)、(1)他认为,在世界历史中,国家、民族和个人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外壳或皮囊,只不过是世界精神自己实现自己的工具。他们的兴衰成败均取决于世界精神这个最高裁判官的裁决,即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世界精神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说,世界历史是一个合理的,也即合乎世界精神发展的过程。

(3)、关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辩证法的关系

(4)、布兰顿在分析语境中使用黑格尔的“承认”概念所招致的批评是多方面的。许多黑格尔的研究者认为,布兰顿错误解读了黑格尔看待社会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因为它强调社会性的优先性而违背了黑格尔哲学强调理性对社会性的首要性。在批评者的视角中,布兰顿的这种理性后置性的危害是双重的:其如果理性是通过社会承认过程而规定的,所有参与承认性资格的对话过程的个体都是“伪装自主”(pseudo-autonomy)的主体,那么这种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自主性的话语实践如何能够确定规范及其效力?其这种解读与黑格尔文本有抵牾,意味着对经典文本的无视甚至擅加篡改。实质上,这种批评从总体上反映出当代黑格尔研究圈中对黑格尔进行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解读的竞争性关系。对布兰顿作出上述批评的研究者认为,如果布兰顿理解了黑格尔的承认概念与真无限概念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作用,他就不会错解黑格尔的真正哲学意图而对其做出这种非形而上学的解读,因为真无限概念能够说明思想的自发性且能够解释真正的自主,从而也就确立起理性对社会性的首要性,并最终说明整个黑格尔体系所承载的雄心壮志。而赞同布兰顿观点并认为他的工作对于推进分析哲学和黑格尔研究至关重要的学者而言,上述批评只能被看作对布兰顿哲学雄心的不理解或只是从细枝末节处去纠缠而远没有窥见其哲学全貌。

(5)、人们在生活中常常用格言来说明生活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而且得到的效果也是相差极大。黑格尔还具体地提到,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子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小孩也懂宗教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他还未曾理解和体验生活和整个世界。

(6)、     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搞“轰动效应”或“明星效应”。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更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至许多很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因此黑格尔提出,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也是哲学的真正基础。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和功利的兴趣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些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其最终的真理。哲学自身,因而也就没有了活动的余地。

(7)、d.矛盾自我扬弃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

(8)、应该承认,哲学思想是指导新闻传播活动的最基本的思维基础,而新闻传播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并且掺和着许多现实因素而形成的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根本、最直接的指导思想。

(9)、(3)在欧洲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把质量互变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律提出来。

(10)、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把哲学视为“理念(”即“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而把人们对哲学的学习视为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伟大过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认为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光”。

(11)、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12)、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而是一些逻辑化的、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神秘主义的最高哲学是不可教的,它讲究悟性、慧根,这就是神秘主义。

(13)、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4)、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唯心辩证法的因素,把它系统化了。但是,黑格尔又是在批判康德等人的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体系的。

(15)、a.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

(16)、这是一个很美的比喻。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实;但花朵的怒放正是否定了花蕾,果实的结出也正是否定了花朵,由此看来,这个否定的过程,不正是以新的形式与内容肯定了先前的存在吗?如果这样来看哲学史,它就不再是一个“堆满着死人的骨骼”的战场,不再是一个徒然否定、一无所获的过程,而恰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结出果实的过程。这样理解的哲学史,才是哲学的发展史。

(17)、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环节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社会,实际上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在他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包含了许多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辩证分析。

(18)、在黑格尔看来,意识阶段是个体意识向外的阶段,它以外物为对象。它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

(19)、黑格尔关于“同一句格言”的说法,会使我们想起辛弃疾的一首词。在《采桑子》这首词中,辛弃疾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大概就是老人与孩子对“愁”的不同感受与表达吧。

(20)、在布兰顿看来,康德的规范转向是他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性贡献,但是真正阐明了规范来源的却是黑格尔。缺乏历史感成为康德的“硬伤”,而黑格尔正是以其社会历史性阐明了规范来源问题。在《先哲旧闻》中,布兰顿将黑格尔提供的洞见简明地描述为“对黑格尔而言,所有的先验设定都是社会的规定物”。这个观点成为罗蒂所称的分析哲学的黑格尔阶段的关键论述。布兰顿进一步主张,黑格尔将规范性的基础放置在社会性的承认实践当中,所有概念承诺作为社会性成果都是立于相互承认的基础上,通过承认概念在语言和精神概念之间就建立起了特定联系。概念、规范和相互承认之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布兰顿的规范语用学理论,建立起对规范来源的系统性说明。

(1)、(1)黑格尔肯定谢林提出“真实的东西”,即“真理”或“绝对”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了谢林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理解为“无差别的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2)、(3)黑格尔在肯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同时,又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在他看来,人类的活动为“世界精神”所主宰;但“世界精神”恰恰又是借助于人类的活动而实现自己的。认为个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兴趣、私利等(统称为“热情”)和“世界精神”的结合构成了世界历史。

(3)、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4)、黑格尔在这里的思想包含了一个有价值的猜测:人不是自然界的现成产物,人是自己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类从必然到自由的历史过程的产物。

(5)、(2)认为“矛盾”就是同一中的差别发展或展开、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它暴露出两个对立面之间这样的联系和性质:

(6)、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把哲学视为“理念(”即“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而把人们对哲学的学习视为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伟大过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认为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光”。

(7)、     对于学习哲学,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呼唤人们对崇高的渴求。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批判地对待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但是,在进入哲学思考时,仔细地品味黑格尔这7个关于哲学的比喻,我们起码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初步的体会:

(8)、     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批判,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徒然的否定,而是如同“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一样,在否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而哲学的历史是哲学发展的历史,是肯定之肯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

(9)、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10)、     黑格尔的这个比喻告诉人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种体会真切的情感,在每个人那里,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其含义也不尽相同。生命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与发展,而且是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因此,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还必须要有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体会、领悟、品味、咀嚼乃至顿悟或渐悟。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不是僵死的概念,不是刻板的教条,学习哲学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突击”,更不能“速成”。因为哲学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体验的过程,陶冶的过程,它是人把自己培养成人,而不是“某种人”(冯友兰语)的“终身大事”。

(11)、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12)、费尔巴哈: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他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位主动与基督教神学思想公开决裂的思想家。

(13)、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说:“自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这套观念可被用于证明或批评个人行为和生活以及社会习俗和制度,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个人道德思想和社会政治思考的框架。而‘哲学’就是希腊人赋予这样一套反映现实结构的观念的名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希腊文化终生为伴的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实质上是最为集中、最为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哲学的传统理解:即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并从而“使人类崇高起来”的“太阳之普照”。

(14)、理查德·罗蒂在为塞拉斯的《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作的引言中,将匹兹堡的思想家们描述为完成着某种哲学规划的探寻者,这种哲学规划的总体路线图是:(塞拉斯)将分析哲学引出它的休谟阶段,引入它的康德阶段→(布兰顿)将分析哲学引出它的康德阶段,引入它的黑格尔阶段。

(15)、黑格尔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也相当重要。在荷尔德林介绍下,黑格尔终于离开了伯尔尼,来到了法兰克福这座大城市,特别是能够与好友同学荷尔德林在一起,虽然依然干的是家庭教师工作,但对于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别有利。这几年当中发生的最大事件首先就是谢林在费希特提出“知识学”之后,迅速提出了超越费希特知识学的“自然哲学”方案,因而被歌德看中,帮助他在1798年24岁时就“一步登天”直接成为耶拿大学的教授。第二件大事就是黑格尔父亲在1799年去世,他对于妹妹更多地关照。第三件事就是黑格尔撰写了《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第四件事就是康德公开发表《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说费希特的“知识学”根本不是对他哲学的发展,跟他的哲学没有关系,两人公开决裂;费希特不仅像往常批判康德哲学那样继续批判康德的物自体,甚至批判康德本人并不理解康德主义,指责康德头脑不健全等。

(16)、黑格尔的历史观虽然是认为精神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但是它却包含了这样一种合理的猜测: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遵循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7)、     当代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的任何一种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游戏必须依据和遵循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是无法进行的。所以,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或学习任何一种知识,也就是掌握和运用某种游戏的规则。但是,规则又是必须不断更换或更新的,否则就不会产生更好的“游戏”,就不会有新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艺术创新等等。哲学的“反思”,就是批判地考察各种“游戏”规则的活动。因此,它必须是以“游戏”的存在和某种程度的发展为前提,它只能是在“黄昏”中“起飞”。

(18)、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douglaskh@1com

(19)、现实:实体和偶性——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

(20)、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1)、黑格尔哲学是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体系

(2)、按照黑格尔的理解,逻辑学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也就是自觉到思维运动的逻辑。人是凭借思维的本性去思维,但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思维运动的逻辑。这正如人是凭借消化的本性去消化,但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消化运动的规律一样。

上一篇精选最新对联大全下载66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