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译文104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拼音

(1)、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2)、既然老顾明确划分了“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人,那么“保国”和“保天下”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国”和“天下”的区别是什么呢?

(3)、如果别人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就会心生不满、抱怨和愤恨,这就是责了。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由顾炎武说的。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5)、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6)、已经到了近20世纪,虽然时代在变迁,也经历了几百年,可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并没有消退,在面对国家危机。

(7)、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8)、“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0)、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1)、“匹夫”也推卸不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是讲述的这层意思。顾炎武在表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大概是在17世纪的中后期,而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8个字。

(12)、战争中凡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不管口头上怎么宣扬,都逃不掉两点:要么是企图从挨打的那方抢来些利益,要么就是借战争转移内部矛盾,总之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春秋战国时,打仗都是贵族人自备兵马全家出动,不关老百姓的事。

(13)、后来梁启超把这句话概括成八个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4)、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15)、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6)、所以匹夫既不是骂人的话,也不不是夸人的话,只是古代平民百姓中的男子代称,在古代文学意义延伸的基础上,慢慢地“匹夫”一词被扩展到了普通人身上。

(17)、(2)“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指出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

(18)、看到这里感觉老顾这人不错是吧!挺替底层百姓考虑的是吧!

(19)、用主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说话、去行事,

(20)、责备和责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其根本在于责字下面的贝(利益),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译文

(1)、此后,顾炎武继续潜心于学术研究。他精力过人,又没有其他嗜好,直至老年,几平天天沉迷于阅读各类书籍,晚年还注重经学的考证。顾炎武对宋明理学非常不满,认为理学家“著书不如抄书”。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博学鸿儒科来招揽明朝遗民,顾炎武先后三次表示了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决心。他称自己是年已七十的老翁了,别无所求,唯缺一死;如果朝廷真的要步步相逼,他只好以死明志!

(2)、最后出个思考题:史可法在面对清军攻打扬州时,作为守城主帅,以“节”为始,拒不投降,最终裹挟全城老少,以“政治正确”的名义,让几十万普通老百姓一起陪葬,“扬州十日”惨案的发生就是这么回事情,今天的我们对史可法的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呢?

(3)、(3)“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提出维护社会道德,保天下人人有责。

(4)、“天下兴亡”之大事,又与每一个“穷”、“达”之人的小事密不可分。整体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从个人视角出发,教育我们该如何做好自己,从而为天下做贡献。

(5)、在治学方面,顾炎武主要是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等义理,主张把儒学当作“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来看待,而不是仅仅把它看成个人“安身立命”的依据。他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认为作为“道”的义理和作为“器”的实践两者是不可分的;君子治学的目的在于明道,在于救世,如果只是专注于文章诗词,那只是所谓的雕虫小技,不值一提。他毕生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主张,除研读经书外,注意结合实际,考察和研究社会,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6)、文章名字叫《正始》,是曹操曾孙子曹芳的年号,整篇文章也是围绕魏晋的事儿来讨论的!

(7)、如果一味地厚古薄今,搞祖宗崇拜,认为祖宗永远是正确的、完美的,现在的一切都不如祖宗高明,显然是罔顾事实,极其荒谬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不会越滚越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楚。

(8)、“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9)、顾炎武是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认为,其实每一个朝代都一样,如果像上一个朝代一样,灭亡之后只是换了一任皇帝,生活方式和统治思想方式不变,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灭亡。和汉族统治不一样的是,如今还需要考虑满人的生活方式、思想。

(10)、这就意味着亡国之后不仅换了一个统治阶级,还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统治思想,甚至要原来的政治统治观念都需要改变,否则最终会亡天下。顾炎武的思想在经过了朝代国运的变迁下,家族的盛衰中形成,他在结合了明朝的盛衰史,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安邦治国之道,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11)、若干年来,当我们说话、写文章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把“天下”和“郭佳”划等号的,认为二者意思完全相同,“天下”和“郭佳”不过就是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而已。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3)、这里的“天下”其实在现代即是代表祖国,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14)、至于“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亡天下”!听起来很恐怖的样子!具体什么意思呢?

(15)、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16)、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惛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17)、把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固,建立在进行教化,提高人们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是中华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大智慧和优秀传统。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说足食、足兵、民信三项立国的要素,必不得已而要去其则去兵、去食,“民无信不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见梁惠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指出“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都是强调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立国之基。顾炎武明确地区分保国和保天下,并说明二者的关系,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挥。

(18)、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9)、其实,这八个字是梁启超总结的,当然这个思想的确是顾炎武的,顾炎武生活在明末,距今大概有300多年了,说起他的学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亡国与亡天下。

(20)、你以为敌人就没有人性需求吗?在一次近身肉搏时,保罗连捅对方几刀后,看到痛苦求生的敌人,唤醒了保罗的同理心,赶紧爬过去救敌人,结果敌人还是死在了自己手里。保罗摸到他口袋里一堆证件,打开一看,敌人也只不过是一位印刷厂的工人,怀里还揣着妻儿的相片。保罗开始痛恨自己,我们为什么要互相厮杀?揩去敌人脸上的血迹,保罗趴在敌人身上,向他保证会帮他把照片带回家。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整首诗

(1)、你真的能够在主流媒体灌输下,分清亡国跟亡天下么!

(2)、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4)、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5)、(1)“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兽相食,谓之亡天下。”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并且加以区分。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政权更替;亡天下则是指道德衰颓,人相争斗,社会风气败坏,动乱不安。

(6)、站在百年之后,我们知道这是场宣言沙文主义的演讲,但在当时青年人都以为,这是用小我的奋斗成就国家的大我,是为理想而战。热血澎湃之下足以让他们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在为军国主义卖命。因为身体和心智正处于迅速膨胀的高中生,多数都急于向父母向姑娘向老师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勇敢和伟大,他们犹如一堆急待燃烧的干柴,这时国家许诺他们一个最好的证明方法,谁能不群情激奋无限神往呢?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罪”针对的是内外侵略。前者针对的是中华的文化,针对的是民族;换一句话说针对的便是“异族入侵”,如在汉族人正统的明朝,清军八旗入侵就是汉民族的生存危机;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肉食者”还是草民。

(8)、在《西线无战事》里,导演根本不关注谁是英雄,不在意哪方胜利,也没打算评判这场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而是以上帝的视角,平等地展现敌我双方每个生命的人性,提醒观众不要把在战争里死去的士兵,淡化成一个个没有生命的符号,每个死亡士兵的身后,都有一个家庭和无数双哭泣的眼睛,在战争里没有什么自豪感,只有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我的无尽深渊。

(9)、总的来说,“天下兴亡”与每一个“穷”、“达”之人密不可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此来担起“匹夫之责”!

(10)、电影一开始,展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打时,一个年轻的德国士兵亨瑞奇葛柏,在一边苟且一边前进中,与敌人厮杀时牺牲了。也许你想不到,士兵战死沙场后的最大剩余价值,是他身上的那套军服。被前线男人们扒拉下来后,经过后方女工们的浆洗和缝补,又做成了漂亮的制服,三年后这套军服发给了新兵保罗。

(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2)、每一个人都应该担当起自己所负的责任和使命,

(13)、顾炎武之后,清代一些儒士发挥“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说:

(14)、从这首歌里,其实能看出这群年轻人真正的愿望,是想娶到自己心爱的姑娘,一起过咖啡美酒的生活,这是作为百姓的正常需要,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只要是人,就会有生存需要和爱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重视和满足,构成了对人性的尊重,相反对这些需要的漠视和践踏,就是对人性的摧残,而战争直接毁灭的就是每个个体的这些基本需要。

(15)、《明末“启蒙思想”之星星之火》篇发出后,有朋友在后台问,顾炎武思想最有名的一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怎么理解?

(16)、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17)、那么亡天下呢?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如果老百姓还饿着肚子,而你们家养的宠物吃的都比老百姓还要好,这就叫率兽食人,底层民众活不下去了,饿殍遍野,易子相食,折骨为炊,人间地狱,这就叫人将相食。

(18)、提醒一下各位,历史上不乏那些借着“亡天下”之名,发动无辜民众,以图“保其国”的案例……

(19)、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我已经报名上前线了,最后怎能把我留在后方?

(20)、文章不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语),现在听来依旧振聋发聩。

4、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原话

(1)、天下兴亡间,总有人伦惨剧发生。其间每个人都自带属性,无法逃离,就像对于地球生物地球就是天下,对于中国人中国就是天下一样,若不参与、若不奋起,就如浮萍,未来不可知。

(2)、接下来,年级组长刘庆来发表了主题讲话。在讲话中,他结合最近的“华为事件”,用真实案例去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具体内涵。他要求同学们:青春正当,就应该去拼搏、去践行、去前进、去寻找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是由拼搏与坚持凝结出来的。

(3)、在顾炎武看来,“郭”就是“郑全”(那时候叫朝代)。那个时代的“亡郭”和现在的“亡郭”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顾炎武的“亡郭”指的是郑全的崩溃、覆灭,等于现在的“政息”;“亡天下”则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现在我们说的“亡郭”,意思更接近于顾炎武的“亡天下”。

(4)、“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5)、“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6)、却往往很难用责备、苛求他人的心态来要求自己。

(7)、林则徐从小就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8)、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9)、刚开始土匪四起,整个家族都往安全的地方搬迁了,他恋坟!他不走!

(10)、回家是每次战争里,每个战士的愿望,很多人被洗脑,以为有国才有家,其实“家”是自然形成的,而“国”是阶级的产物,哪个在前面不言而喻。让百姓安全的是你的“家”,那才是你需要去维护和经营的,而“国”是政治机器,是某个统治政府的家,发动战争一定是统治阶级为了获得利益。

(11)、孟子进行借用以外。创造性的发明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借以区别劳心者统治劳力者。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式”。依此作为中国东方封建政治的理想范式。后世由于这个论断,而演化出学习治天下的体制。`

(12)、事后侍从想要洗惠帝的衣服,惠帝说“莫洗,这上面有绍哥儿的血”!

(13)、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14)、“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15)、就这样保罗与同学们,满怀着热情与期待报名参军了,前面死亡士兵的军服,被他们当做是特意为自己定做的军装,穿上它感觉自己离梦想就近了一步。还未来得及训练,这群高中学生穿上军装,排成整齐的队列就成了军人,然后踏着欢乐的脚步,唱着“喝杯茶,糖与咖啡,再来杯酒,亲爱的姑娘,我爱你,但现在还不能娶你,再等一年就能成真”的歌曲,开始了他们憧憬的军旅生涯。。

(16)、责字,上面是一个王字多出了一点,这就变成了主人的主了,

(17)、不管山有多高、云有多厚,也挡不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

(18)、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原文: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0)、何为天下?从字面来看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其实对于天下的理解却各人不同,这也就有了各人的看法和做法差异。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加翻译

(1)、       你看,宋人将家置于国之前,“家国”,我们今天将国置于家之前,“国家”,由此可见各自重视程度不一。《说文解字》注:国,邦也。邦呢,国也。看着好像邦国不分。实际上还是有个小区别,按周礼注:大曰邦,小曰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尚未统大邦小国构成一派繁荣,秦一统天下后,邦国概念的差异逐渐消亡。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3)、“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是率兽而食人也”!

(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5)、原文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保天下者,匹夫与贱与责焉耳矣”。意思是说,保卫国家是帝王大臣,有权有势的人谋划的事,保天下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

(6)、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7)、可是,这个“是”字在这里是起解释作用的吧,解释说前面那些现象就是“率兽食人”了!

(8)、“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扩展资料: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9)、那么前面都是些什么行为呢?“老百姓都饿死一大堆了,而士大夫们圈养的用来吃肉的牲畜、马匹们饮食充足,甚至还在为减肥发愁,后世有个类似的说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孟子称这种行为是率兽食人!!!

(10)、“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人们熟知的名言,现在常有人把它说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词之改,看似无伤于原意,其实是丢掉了原话的根本精神。

(12)、儒家对于文化的高度自觉的担当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过许多曲折,有过多次易姓改号,改朝换代;有过周边族群入主中原;有过列强入侵,面临瓜分亡国危险等等。而我们民族能够度过这一切,屹立在东方,几千年古老文明未曾中断,绵延发展。儒家高度自觉的文化担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13)、一个人如果为了众人的利益而努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个责是责己。

(14)、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15)、“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16)、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17)、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18)、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19)、在顾炎武看来,他儒教礼法的天下想要兴的话,希望就寄托在王裒这样的人身上了!

(20)、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释义: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而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扩展资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在原文

(1)、《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借君子统治与小人被统治。

(2)、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3)、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4)、顾炎武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老百姓是可以不管保国的事的,说的再直白一点,那就是政权的更替那是当权者的事,跟小老百姓没有一毛钱关系,既得利益集团需要拿命去守护,因为一旦更替,他们除了利益,可能连命都不保,所以“殉国”只适用于食肉阶层,食草阶层既没有“殉国”的必要,更没有“谋之”的资格。

上一篇精选李逵的板斧冒牌145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