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
1、海明威人生历程中的事件
(1)、《海明威:最后的访谈》是一份不同寻常的记录,收集了海明威与《巴黎评论》《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所做四篇访谈。访谈中的许多回答,刻薄、迷人而真挚,一如受访者本人。他凭借一己之力重新定义并改写了美国文学的面貌。
(2)、海明威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写作进展,他用硬纸板做了一张表格挂在墙上,代表了他每天的产出:454125如果哪一天,数字比较大,就代表他完成了额外的工作。
(3)、《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是尼古拉斯·雷诺兹所著的有关海明威的传记。对海明威而言,生活做派也许远比文学风格更重要。生活做派它就是全部,像音色一样,摆脱不了——不要去寻找刺激,让刺激找上门,海明威就是这样让生活遭遇惊奇、戏剧感和冒险性。
(4)、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既是现代社会对战争的无畏,在迷茫下的奋力求索一丝希望,又是纯粹的原始美学,是他捕获大鱼,追逐狮子表现出来的原始力量。
(5)、海明威是众所周知的硬汉作家,但在死前的五十年里,他大约写了六七千封信!“寂寞得要死,快给我来信”“给我写信,我孤独得要命”这类句子在他的信里俯拾皆是。他在写给一位女友的信中,也直白地承认:“我写信是要让你开心,也因为我孤独。”在这些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硬汉之外的敏感和脆弱。
(6)、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
(7)、人间62年光阴里,海明威收获了物质和文学成就,体会过友谊和爱情的热烈,与世上最壮丽、狂野的风景交相辉映,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实现了价值与哲学的交互,也把“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海明威意志”,留给了几代追光人。
(8)、书展上会展示出非常大量的书,哪怕是国内最大的书城也没有那么大的展示量,无论是谁,都能在书展上看到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书,无论新老。所以,读者到书展现场是一次“发现之旅”,书展提供了一个超级知识大目录。这是书展存在的一个必要性。
(9)、有时去回溯一生的脉络时,会发现将来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轨迹。
(10)、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
(11)、《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12)、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状态的海明威,采访者多年坚持,多次碰壁,留下了宝贵的访谈资料。海明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处于怎样的生命状态?他对小说写作有什么见解?他的日常生活如何?从他对于作品的全身心投入中,可以瞥见一个与众不同的海明威。
(13)、 像其他爱国青年一样,哈里曾志愿参战,奔赴意奥前线,为国浴血奋战过;他曾经是个正直的青年,有过美好的理想和爱情;他也曾颇有写作才华,但最终却因迷恋金钱追求享受而过上了自甘堕落的放荡生活,并因此放弃了自己的写作才能。
(14)、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15)、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
(16)、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海明威的一只猫因为被车撞伤导致半身瘫痪。海明威细心喂完最后一碗牛奶后开枪结束了它的痛苦。
(17)、 海明威缘何如此偏爱对死亡的描写?这与他的传奇般的生活遭遇和独特的遇险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身心受到创伤,忧郁、恐惧如梦魇般纠缠着他。
(18)、讲座后,赵亚夫教授还与与会成员积极互动,回答了“怎么样寻找常识和课堂史料的关系”等问题,认为要把握课堂重点不论是在充分挖掘教科书史料时候,还是在添加额外史料的时候,都要把握课堂重点,时刻保持与学生交流,注重引导学生,以便合理利用分析史料,提炼常识。活动最后,山东师范大学楼建军教授作为教学法教师的代表,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对教学展示的两位同学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肯定,高度评价了赵亚夫教授的讲座,并强调了历史叙事在当代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19)、海明威是直率的。但同时,他非常地细心和敏锐,这种细心和敏锐我们不能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特色所导致的。所以总的来说,海明威是一位国际艺术家,他从没有放弃他作为美国人的标志性身份,但他所进入的艺术领域太深沉也太广大,以至于根本不能用任何单一国家的文化去界定它。
(20)、海明威自认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不停地吹嘘自己的成就、持久的活力和旺盛的精力,一点也经不住批评与反对,那些对他提出质疑、挑战的人都被他回敬以粗鄙的拳头或是言语,诗人华莱士 ·史蒂文斯就是和他在基韦斯特的一家酒吧里打了难忘的一架。
2、你认为海明威的早期生活经历和他的作品有什么关系?
(1)、但有那么多姑娘倾心于海明威,可能是海明威身上所展示的硬汉柔情对她们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
(2)、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Manisnotmadefordefeat.Amancanbedestroyedbutnotdefeated)”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3)、非洲是野生动物的故乡,同时也是海明威的狩猎场。在非洲,海明威猎杀过无数动物,也打死过熊、豹和狮子等猛兽,最后还会与战利品进行合影。有一次他还主动去挑衅一头发怒的狮子,最后被抓得皮开肉绽。
(4)、海明威一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并在这里长大。后来随着一战的爆发,海明威曾前往意大利前线参加了红十字队,并与护士阿格尼斯相爱。后来又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莱搬去巴黎,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文学创作时光,期间他们还多次往返西班牙,参加奔牛节。和哈德莱离婚后,海明威和第二任妻子保琳搬到了基韦斯特,中间他还曾与好友一同前往过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打猎,并在1946年重访了非洲。在古巴,海明威写出了自己一生成就最高的作品《老人与海》,后来他与第三任妻子玛莎也曾在这里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二战时期,他还曾作为记者访问中国,走访了香港、桂林、重庆等地。饱经奔波后,海明威晚年定居在了太阳谷,并在1961年7月2日在家中饮弹自尽。
(5)、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6)、复合句与分句短语的使用比较符合正式文体,但句子过长使人看起来比较费劲,因而,海明威在对话中就力求克服这一缺陷,用简洁、流畅、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种文字表述常能产生视觉化的效果,
(7)、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
(8)、活动伊始的暖场视频,生动展现了社会历史学院近年来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师范教育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正式开始后由黄建兴教授致开场词,对我校办学特色与学科建设进行了介绍,并对我院多年来持续深耕,不断探索、积极鼓励历史教育教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9)、当我们重新回望整个20世纪历史,似乎很难找到在人生丰富性上与海明威匹敌的作家。
(10)、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11)、(美)特德•姜 著耿辉 等 译定价:00元ISBN:9787544779319《你一生的故事》
(12)、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13)、在书中不仅真实地再现狩猎动物的场景,还把他和他好友卡尔竞争之间表现的好胜心剖析得淋漓尽致。
(14)、其实,海明威的作品还有很多艺术特色,比如海明威对小说时间的掌握。一部40万字的《丧钟为谁而鸣》,整个故事就三天。《老人与海》,讲的故事也是三天。看来,海明威不愧为大师,有非凡的文学掌控能力。
(15)、海明威游历过很多地方,待过很多城市。倘若要去谈论海明威的一生,一定是绕不过一座城市,它就是巴黎。
(16)、 而哈里这些所思,所想都在海明威巧妙精湛的叙述描写中展开,让读者窥见哈里那纷乱的思绪,寂寞的心灵和勇敢积极,向往崇高的灵魂。
(17)、《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兄弟连》《血战钢锯岭》,正在热映的《决战中途岛》……关于二战,以书籍或影视的形式,人们一直在频频回望。难得有一本书,像这本《血战太平洋》,奠基于大量真实文献,融第一人称亲历感与宏大历史视角于一体,让人从中既能获得全景视角,又可体会个体参战者的细腻心路。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19)、“营商环境”,是时下的热门词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被全球各大经济体奉为圭臬;一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是优是劣,与营商环境评估十大指标息息相关。罗培新教授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国代表团成员之曾两度亲历营商环境评估全过程。
(20)、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
3、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简介
(1)、而几次非洲的狩猎之行把海明威的遒劲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长夜密林,旷原落日,神出鬼没的野兽让海明威的荷尔蒙高涨。他自己好像化为了一头雄狮,坦然自若地走在非洲这片旷野的土地上。
(2)、“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3)、但是,这种把海明威仅仅作为一个美国式的独特天才的认定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虽然他的主要小说中有3部是通过美国人叙述,并且(或者)是在美国人中叙述的,但是海明威小说中的主角是旅居国外的人,而且小说的背景环境被设定在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后来的古巴,而不是美国本身。
(4)、 如果他以谎言为生,他就应该试着以谎言而死。——《乞力马扎罗的雪》
(5)、人们津津乐道海明威那爆炸性的荷尔蒙,刚毅的性格,却鲜有人知道海明威内心的柔软。
(6)、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7)、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8)、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城公布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9)、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用他的话说:「只是为了找到最正确的词。」
(10)、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决选。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潜心十年,以扛鼎之作敬献圣地敦煌——心在云端,笔在人间。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说尽河西走廊的来路与归途,前世与今生。
(11)、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获得这样的承认要早几年,但他们各自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后者的奖项对海明威和福克纳两者的文学地位几乎没有做什么评论。和福克纳的小说《密西西比》相比,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语气和人物角色也显得更具叙事的特征。
(12)、从西班牙斗牛节上和公牛一起奔跑的照片,到写给妻子和出版商的坦诚的信,本书通过海明威常用之器物、所见之瞬间、每日之思想,对这位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致以独一无二的的致敬。
(13)、(本文图片选自《生活,在别处:海明威影像集》,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14)、 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我打败。把我打倒是我身体跌倒,但你永远打败不了我的心。——《老人与海》
(15)、海明威的作品是一个艰苦的挑选的结果,作品中每个单词都承担确定的叙事任务。语言上的精雕细琢,反过来在作品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上体现出来,不论这些人物是单纯的讲述者,或是逐步揭示情节的焦点角色。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作品中的必然表现就是,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推动情节发展:作品背后总是有一个联系和逻辑性的世界,作品中包含的每个细节(甚至是省略的细节)背后都有潜在的原因。
(16)、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海明威
(17)、《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隶属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的“牛津手册”系列,这套规模恢弘的丛书举全球学界之力,为各学科提供专业指南,以其权威性享誉世界。《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是其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此次首度中文译介。
(18)、①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
(20)、作为一代文学巨匠,海明威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加起来高达24部之多,半个世纪畅销不衰,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
4、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简述
(1)、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享年61岁。
(2)、读者期盼已久、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的《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
(3)、 他有许多东西要写:战争、爱情、旅行等可以有几十个有趣的故事。当哈里痛苦地反思人生,内心对死亡的厌倦、愤怒以及恐惧逐渐变得坦然,进而达到超脱时,这时哈里对海伦谈起对死神的感觉:你千万别相信死亡是镰刀和骷髅,它很可能是两个从从容容骑着自行车的警察或是一只鸟儿,或者是像鬣狗一样有一只大鼻子。
(4)、海明的艺术世界,也是他的心灵世界。在《老人与海》中,那个叫圣地亚哥的老人,打上了一条比船还长的马林鱼,结果是得而复失,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骨架和头了。
(5)、 虽然身死但是精神,灵魂却得到提升,这最莫过是哈利弥留之际最大的愿望,正如文中开头提到皑皑白雪覆盖下的乞力马扎罗山的被称为上帝的庙殿的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做过解释。或许豹子在寻找什么并不重要了,它在如此的高度上出现,本身就有了独特的魅力。
(6)、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海明威
(7)、海明威十五岁开始喝酒,酒量十分不错。他每天喝两三瓶烈酒(杜松子酒是他的最爱),吃饭的时候还要喝大量的葡萄酒。二战时,爱酒如命的他领着一队士兵,坐着坦克冲进巴黎,解放了他最爱的丽兹酒吧,并一口气要了51杯马蒂尼。在古巴哈瓦那的小酒馆里,至今还为他保留着座位。
(8)、金子不一定发光,良驹不一定会被发现,世上天才如过江之鲫,能在历史上叹一声怀才不遇的人已是何其有幸,毕竟发出的那声长叹回响至今,相比之下又有多少惊才艳艳之辈投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声“扑通”都没有。
(9)、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一天夜里,他被炸成重伤,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他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
(11)、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12)、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如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曾这样写道,男人躺在帆布床上,他越过含羞树的浓荫向阳光炫目的平原望去,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蹲着,还有许多在展翅翱翔。海明威用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就是为了突出物象的清晰度与可视可感度。
(13)、这些经历冒险和风土人情的所见所闻足以让人回味,成为取之不尽的谈资。若是海明威跟一群人在酒吧喝着朗姆酒谈天说地,我想,没有谁会介意他成为话题的主角。
(14)、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印象派大师塞尚密切相关,从塞尚那里海明威学会了怎样控制读者的目光,如在早期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中海明威就将视点集中于年轻姑娘莉芝·科茨身上,随着她的眼光描写景物,以此来暗示其纯洁无邪、乐观天真,对未来充满憧憬。
(15)、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16)、 决不要同你并不爱的人一起出门旅行。不要搞任何花招去迎接任何一种俗套。——《流动的盛宴》
(17)、《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群自我流放并辗转于巴黎的男女青年之间的故事,文字着重突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绪。
(18)、海明威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橡树园镇出生、长大。橡树园镇代表了一个节欲的社会:那里没有酒精,亦无种族或宗教混杂现象。橡树园镇没有黑人,犹太人也很少见。小镇反映了海明威即将形成的人格,以及他人为他塑造的人格:他是个好孩子,乖巧听话,常常出入教堂,是教堂唱诗班的一员(不情愿倒是真的);他酷爱读书,继承了橡树园镇的亲英传统,上至莎士比亚,下至狄更斯,他都读过;另外,作为好学生,他还曾被老师选中,于1917年6月13日做毕业演讲。
(19)、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一个人的伟大或许在孩提时代,在每一个异于常人的选择当中就已初显端倪。
5、海明威的经历简单概述
(1)、出版时间:2018年4月-2019年10月
(2)、乞力马扎罗这个梗是指“赤道的温度从未融化乞力马扎罗的雪”,意思是“一个人的热情无法融化另个人的高冷”。
(3)、在巴黎这座世界艺术中心里,世界文学舞台为海明威拉开了帷幕,虽说海明威还未成长为大师,但是与那么多蜚声文坛的作家同台交流学习,使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4)、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
(6)、不仅如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满腔热血的海明威竟然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
(7)、《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小说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湾流中搏斗的故事而展开。《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并相继获得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8)、 但是,一切已为时过晚,在狩猎中,一根荆棘刺破了哈里的膝盖,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伤口已感染并转为坏疽。死亡已触手可及,指时可待。死亡成了哈里最终的也是必然的命运归宿。
(9)、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10)、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直接描写死亡,以生与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哈里作为主人公,在病重将死之际半昏迷半清醒的状态下回顾了自己一生中脑海中还存有的一些记忆,而这些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尤其是战争带给哈里的巨大创伤,对死亡他由原先的恐惧,暴躁到愤怒,厌倦最后是坦然的接受了。
(11)、人和书是讲究缘分的,我们总是在错过好书,需要有人来牵线搭桥,这才是书展的价值所在吧!
(12)、这样对爱情颇有真知灼见的句子真是直叩她人心扉,可谓是一支笔抵过千万朵玫瑰。
(13)、海明威先后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明威刚好高中毕业,本想入伍参军,但遭到了父亲的拒绝,最后去了《堪萨斯城星报》当实习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的内战战场,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还曾到中国报道了有关中国的抗日战争。战争与创伤是他记者生涯的主题,也是他写作的主题。
(14)、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
(15)、他有很多经历。跟不同女人的经历,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不同职业的经历,他都想写下来但却没来得及写。
(16)、但我们在现实中,也总听到这样的说法,实体书店复苏,网络购书便捷且便宜,何必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举办书展?
(17)、海明威还在被他自己称为“命运的归宿”的古巴钓过一只重达一千多磅的金枪鱼。
(18)、今天推荐的书单中,除了有你我熟悉的“硬汉”海明威,还有偶像、浪子、猫奴、战士、情人的多面海明威——显然,来这个世界一遭,他想要去尝试,去品味,去感受,去迎战自身的极限。对他来说,只有直面才华、权力和危险,一个人才能绽放出自身卓越的一面。
(19)、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