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马革裹尸还的前一句68句

马革裹尸

1、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

(1)、如果说,战时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是军人的终极荣誉;那么,平时忧军备战、尽瘁事国就是军人的核心价值。

(2)、隗嚣作为军阀,手握重兵,称霸一方,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隗嚣就想争夺天下,便派马援先到成都公孙述那里,希望说服他,能助自己一臂之力。马援和公孙述是老乡,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好办,于是就去了,本来想以老乡的名义谈谈,没成想,公孙述也是一个野心家,知道马援来此的目的,便整装上阵,兵甲同行,接待马援用的是王侯礼仪。马援一看,觉得公孙述真是一个井底之蛙,便回报隗嚣。隗嚣又让马援游说刘秀,马援一见到刘秀,就被其风度所倾倒,认为这才是天下之主。后来,隗嚣想起兵造反,马援百劝不听,便离开隗嚣,投奔了刘秀。(马援在兰州镇守大西北)(金城 兰州)

(3)、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4)、这下刘秀被激怒了,他召集文武商议讨伐隗嚣策略,马援为表示忠心,上书刘秀,献上分化瓦解隗嚣之计,刘秀看完大喜,派给马援五千人马,伺机游说凉州大将高峻、任禹等人,颇见成效。

(5)、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6)、公元42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等人造反,声势浩大,刘秀以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征讨,汉军长途跋涉赶到浪泊,一阵大杀大砍,打败叛军,敌众四散奔逃,次年,马援军肃清叛贼,并亲自斩杀二征,传首洛阳,朝廷加封马援为新息侯,厚加封赏,马援不为一己,全都拿出犒赏三军,一时欢声雷动。

(7)、抗日战争时期,不少英烈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马革裹尸。

(8)、公元33年,马援以大夫身份作为副将驻军长安,抵御羌族的侵扰,战绩斐然,两年后官升陇西太守,多次率军大破羌敌,并上书刘秀,请求固守破羌后的城堡,开导水利,鼓励边民发展农牧业生产。经过六年恩威并施的治理,陇右一带从此安定,公元41年,马援被召回朝廷,官升虎贲中郎将。

(9)、he xu ma ge guo shi  huan

(10)、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1)、(马革惊心)清·王士禛:“乌啼溅泪逢寒食,马革惊心裹战场。”

(12)、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13)、成语出处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14)、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15)、李大哥,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就算战死杀场、马革裹尸也不枉男儿七尺之躯,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李大哥,难道不想不想报效国家?

(16)、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7)、(马革裹尸)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邵长蘅:“纵然马革裹尸还,九尺昂藏一男子。”

(18)、在这个以儒修行的世界,文弱书生以才气驰骋天下;沙场浴血,马革裹尸。

(19)、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20)、(裹尸还)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2、马革裹尸还的前一句

(1)、所以成了很多男生的女神,反正那件事确实是个误会,这些男生为了自己的女神,自然是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士兵战死战场,马革裹尸,留下家人无限的伤痛。

(3)、官方小程序《闯关成语》,来挑战下吧。(点击上图即可参与)

(4)、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5)、                廴       匚

(6)、   《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7)、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8)、qing shan chu chu mai zhong  gu

(9)、译文:男子汉就是要战死沙场,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安葬。

(10)、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11)、(包马革)宋·汪元量:“人谁包马革,子独衣羊裘。”宋·陆游:“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12)、    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13)、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14)、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15)、    捐躯疆场 以泽量尸 决一死战 肝脑涂地 赴汤蹈火 马革盛尸 战死沙场 粉身碎骨

(16)、李大哥,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就算战死杀场、马革裹尸也不枉男儿七尺之躯,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李大哥,难道不想不想报效国家?

(17)、马援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无以养家,他便对哥哥马况说,要去西北戍边垦田。哥哥说,老弟你是大器晚成之人,好好努力,终会干出一番事业。马援便到了边境,屯田养士,等待机会。等到衣食无忧之后,马援说,家有巨财,应该赈济百姓,否则就成了钱财的奴隶了!便散尽万贯家财,只身投奔了陇西天水军阀隗嚣,以实现自己的雄伟抱负。那一年是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即位。

(18)、陪同马援一起出征的还有中郎将马武和耿舒,耿舒一直嫉妒马援,所以处处和他作对。除了这些人,朝廷中还有一个人恨马援恨得咬牙切齿,那个人就是驸马梁松。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马援和梁松的老爹是朋友,有一次梁松来拜见他,马援觉得自己是长辈,就没有尽到礼仪,别人劝马援,说梁松是驸马,你怎么能不懂规矩?马援说,我和他老爹一个辈份,梁松即使现在很尊贵,也不能在我面前乱了辈份。梁松闻言就很不高兴。

(19)、此时,匈奴和乌桓又开始在边界闹事,马援刚从交趾回来就继续西进,平陵县的孟冀赶来劳军,马援对他说,现在匈奴和乌桓又开始骚扰北边,我请缨上阵,“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孟冀感慨万千,连说:“对!作为英雄就应该这样!”(马援病死南征途中又遭受谗言)光武帝建武23年,公元47年,马援已经垂垂老矣,这个时候,武陵南蛮子又开始聚众造反,马援请缨上阵,光武帝说,贤卿,你老了,就不要去了。马援说老臣还能披甲上马!于是跨上战马,豪气十足,光武帝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是一个矍铄的老战士啊!而这次出征,将是马援人生的终点。

(20)、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3、马革裹尸受人尊敬的伏波将军是

(1)、出征前,很多亲友为马援送行,马援手捋长髯笑对众人曰:“我受汉廷厚恩,无以为报,就怕年龄紧迫,时日不多而老死家中,大丈夫理应效死疆场,以马革包裹着尸体归来,那才算千古幸事,今日老夫喜获出征机会,便死也甘心了,哈哈哈哈!”说完,率军扬长而去,兵马于第二年到达临乡时,蛮兵来攻,马援亲自带兵迎头痛击,杀得蛮兵大败,一战便斩首二千余人,马援挥鞭继续进攻,人马便逐渐深入蛮人腹地。

(2)、(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4)、父亲曾说过“誓死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绝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他做到了,我们只有坚持战斗到底,才能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5)、据《后汉书·马援列传》,有人曾对马援说:“将军得胜回朝,皇帝定会重赏,您这辈子算是圆满了!”马援却说:“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埋葬!”这便是成语马革裹尸的由来,形容对战争的一种态度。

(6)、在征战的途中,马援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想走平坦但是遥远的的路,而决定走险阻但是非常近的路!结果,他们遇见了南蛮军,被堵死在了险处动弹不得。那个地方,瘟疫横生,炎热非常,老迈年高的马援将军没过多久,就病死在了军中。

(7)、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8)、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9)、时为公元49年三月间,蛮兵窜入竹林深处,凭高拒险,紧守关隘不出,汉军水土不服,很多人都得了暑疫而丧命,马援竟也被传染,但依然拖着沉重的病体往前方探查敌情,手下士兵见状,多被感动的痛哭流涕。然而,马援终因年老体衰,很快一病不起,竟死于军中,最终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10)、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马革裹尸造句你当山中高士,我自马革裹尸,如果下一世真生在太平盛世,我来杭州,跟你看尽锦绣山河。君子在野

(11)、[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12)、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13)、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4)、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着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15)、这一骑横冲直撞,街上行人、摊位纷纷避让,避让不及的就被骑上的一根鞭子抽飞,也不落的马革裹尸的下场。

(16)、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17)、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18)、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19)、曾经年少爱追梦,大学不远不成行。也想马革裹尸还,英雄何处不青山。大学毕业许多年,浑浑噩噩到今天。终于决定要开店,证明来过人世间!开业有请,弹衣相迎!

(20)、当时,金城远在天水之西,山高路远,有大臣就上奏光武帝,说金城太远,贼寇横行,不好守卫,干脆就不要了吧!马援坚决不同意,说,金城那地方是国家的门户,一旦失去,将没有屏障,贼寇很容易就入侵三秦大地。他亲自前往金城,修葺老城,安抚百姓,周围的少数民族纷纷赶来投奔,名震一时。(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光武帝建武15年,在南方交趾(越南)出现了两个特别牛逼的女子,姐姐叫征侧,妹妹叫征贰,史书上说她们“甚雄勇”,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男人婆。姐姐有一次犯事,太守就将她绑了起来教训了一顿,便怀恨在心,纠集妹妹就开始扯旗造反。她们联合周围的郡县,一口气就拿下了65座城池,还自立为王。交趾太守只好关门自守,上报朝廷。

4、马革裹尸的拼音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

(2)、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3)、《东观汉记·马援》:“(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

(4)、(甘同马革)清·蒋士铨:“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5)、“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6)、东汉时期有个名将叫马援,他不但辅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还带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为了给这位猛将嘉奖,刘秀赐予了他“伏波将军”的称号。伏波其命意为降伏波涛。

(7)、刚刚!国家明确了!全体中小学教师彻底炸锅了!

(8)、成语解释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