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格物致知115句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1、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知行

(1)、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2)、声明:版权属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禁止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3)、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4)、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5)、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6)、他说:凡是真正好的东西,多数都不太适合明面上大型推广。

(7)、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8)、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的高明境界。

(9)、但从宋代理学的程颐开始,则将其上升到联系“本体论”的“认识论”高度。

(10)、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11)、所以呀,王阳明的心学也好,佛法也好,道法也好,凡是这种比较极致的好东西。常常都被人捧得很高,好像你不读个十年古书,研究很多学问。有个几尺厚的哲学思维大脑,你就没有资格去干这些事。

(12)、我一哥们,很喜欢研究王阳明啥的,我常和他聊这些,有一次我就问他。我说王阳明现在大家都公认他是一个开悟的大圣人。可是为什么总感觉社会上没有去广泛认可他推荐他呢?他说:笑话,你难道要让大家走出去看到外面的大广告都贴着:让我们一起学习王阳明吗?

(13)、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14)、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15)、http://www.maxfcls.com/ (PC端)

(16)、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17)、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18)、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19)、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20)、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2、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格物致知

(1)、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2)、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3)、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4)、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5)、习传录中有句:“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7)、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8)、对于古人,我不是学者不便做评判,我只知道,王阳明心学中,有七点是对我很受益的,分享给大家。

(9)、点题: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10)、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11)、《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修生养心立德就是从当下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着手。活在当下每一刻,时时省察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吧。以最好现在等待未知的未来。

(12)、朱熹的儒学前辈程颐,已经将“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来论述了,只是还不是高度重视。

(13)、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4)、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15)、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

(16)、故事背景: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1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8)、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礼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9)、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0)、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3、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什么花

(1)、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

(2)、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3)、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4)、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6)、点题: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7)、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8)、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9)、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10)、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11)、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2)、白云冉冉出晴峰,客路无心处处逢。已逐肩舆度青壁,还随孤鹤下苍松。

(13)、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4)、他笑了:你别急啊,我也是一时激动说几句,我意思不是说不能学,我只是说,不能推而广之大行其道。因为世间人啊,能够趋之若鹜都是为名利啊,心是什么,早就丢在九霄云外了。

(15)、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16)、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17)、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8)、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19)、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20)、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4、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我心光明

(1)、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2)、  “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3)、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二百多年后明代王守仁,号阳明,与陆九渊为“心一元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格物致知”认识论,自然以“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5)、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6)、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7)、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8)、持刀忌触手,睨视不敢挥。艾草须艾棘,勿为棘所欺。

(9)、所以你就看吧,凡是被大家一哄而起弄得高高的,那绝对是摔得很惨的。真正的好东西就是一直安安静静平平淡淡放在那里,不妖不怪、不玄不神、不发光不闪眼、你懂他自然就是宝贝,不懂的即使天天上香跪拜背诵如流,也是一本纸片书而已啊。

(10)、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11)、《孟子》的‘良知’和《大学》的‘致知’中的‘知’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王阳明把两者联系起来,融合前人思想,提出‘致良知’!

(12)、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13)、——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14)、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15)、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16)、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17)、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

(18)、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9)、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20)、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5、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以及解释

(1)、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2)、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3)、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4)、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5)、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6)、另外, “理一元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心一元哲学”中强调的道德主体价值和个体自觉,都对后世思想家有一定的思想解放和早期启蒙的作用。

(7)、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8)、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9)、出自《静心录之外集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10)、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1)、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12)、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恶(wù)恶(è)如恶(wù)恶(è)臭(xiù),便是圣人。

(13)、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4)、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15)、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1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8)、故事背景: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9)、(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20)、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1)、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2)、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致良知”本身就是“知行合一”,也包含了“心即理”,所以王阳明把致良知看得很重,称它为“千古圣学之秘”,他甚至说“良知之外无学矣”!

(4)、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6)、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7)、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8)、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的高明境界。

(9)、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10)、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11)、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2)、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13)、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14)、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5)、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