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142句

网络语言的定义

1、网络语言的定义辞海

(1)、学术观点|向明友、贾勉:Leech的语用语言礼貌观

(2)、词汇后缀”……控“(指喜好……的人;英文原意为complex,日文常常将英文词汇前一二个音节转写为片假名来借词,complex的首音节con在日文互联网中成为词汇后缀,传播到中文互联网中经过音译形成的这一流行语,其原有的语法特点得到保留)

(3)、   最后,建设中国网络话语体系的构想。中国网络话语体系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化、融媒体时代,线上舆论场域和思想场域的激辩与传播现实地塑造着这人们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在寻求学科新范式、新路径、新理论、新概念的同时,坚持网络话语研究的问题导向或许显得更为迫切。姜望琪(2011:146)曾指出:“话语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既可以维持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又可以反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要把重点放在关注社会问题方面,而不仅仅只关注学科、理论和范式等。”这也正是文化话语研究所坚持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可以借鉴文化话语研究(Shi-Xu2014)的基本理念构建中国网络话语体系,提倡跨文化对话、目标是促进文化平等与多元文化繁荣,原则包括扎根本土,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文化—历史—辩证的方法展开网络话语研究、探讨中国网络话语体系建设。例如,在网络传播上,需要考虑协调不同话语主体适时发声、布局话语主题与篇章构架、拓宽话语渠道进行多方位传播(如国际传播中使用目的语在当地媒体发声)等等。

(4)、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人肉搜索、语言暴力及网络谣言等,“两高”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后,学术界和实务界均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随着“人肉搜索”行为入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刑法也逐渐重视对隐私权的保护,比如《刑法修正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法修改,包括对行为方式进行类型化处理以及扩大了保护范围,为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更高的刑法保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网络谣言和人肉搜索已被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且网络语言因为语言数量的规模化、语言内容的攻击性以及伤害后果的现实化具有“暴力”特征,“网络语言暴力”在数次立法修改中也都未被入刑考察。

(5)、网络流行语主要出现在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不具备教学意义,不引进教学领域。扩展资料:网络流行语有规范的部分,也有不规范,不健康的部分。互联网的持续繁荣发展,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一些网络流行语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如“给力”“蛮拼的”等,都很接地气,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网络用语,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涩的词。

(6)、对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科技属性决定了网络语言最初只能是一种小众的语言现象。同时,作为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信息以其键盘输入、屏幕阅读诉诸视觉的书面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自诞生之时起口耳相传的有声语言方式,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并延续至今的“白纸黑字”的书面语言方式,也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传播样式,如那些曾被广为运用的拟声词形式,以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的表情符号和表情包,就是为了适应网络传播的非现场性所造成的言语交际情态的缺失而产生的,以充分满足网络上表情达意的需要。

(7)、主题词:网络交际;语言暴力;(不)礼貌;关系管理理论;道德秩序;混合研究; 

(8)、推荐网课:扎根理论编码与Nvivo操作、SSCI期刊论文写作35讲、质性分析方法30讲

(9)、无非是想让诸多感性的东西能够参照上更多的前人思想,努力组织出来尽量科学地写下来。

(10)、我们这代人就成长在网络里头,开始认字的时候就爬在电脑上上网了。互联网就是一把巨大的梯子,能让人“身体”还未涉足之时就先入为主地感受到很多结论性的东西,透过前所未有的文字、图像、视频刺激感官大力促进所谓“脑部发育?”,没有实践却先学到了不少的理论和事实,并且规模和种类是空前的。这一代人比任何时候的人都“早熟”(至少在思想上),也懂得多,很多东西,不说,我懂的,你也懂的,但总归是没亲身经历过。

(11)、一是,2010年11月10日,网络词语“给力”出现在了《人民日报》头版新闻的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这个看似普通的标题,却被普遍认为是网络语言“转正”的标志,也由此带动“给力”的高频使用,“给力”也毫无悬念地当选2010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

(12)、囧(原义“光明”,被作为一类表情符号,赋予“郁闷、无奈之意”)

(13)、“同学朋友之间聊天,总不能还是之乎者也,经常引用诗歌和典故呀。日常生活中,我如果夸同学‘杰出’‘卓越’,不但生硬,被夸的同学也感觉十分尴尬,但换一句‘你真给力’,那感觉可好多了。”王鹤说。

(14)、   海德格尔说,人活在自我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由此观之,人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语言对人的塑造,对社会的塑造是客观而现实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不仅是网络文化的载体,而且是网络文化本身;不仅是网民的精神家园,而且是网民的实在居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语言安全与网络文化安全正如一体两面,不仅涉及到语言系统本身,还直接涉及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体系,涉及教育、新闻、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文化安全已经超出具化的疆土安全与传统的物质安全范围而渗透到民族的精神层面和社会整体情绪与文化层面,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与治理、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理论、着手建设中国网络话语体系已是应有之义,而且刻不容缓了,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技术手段准入机制、文化双向流动中的法律规范以及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的整体设计。

(15)、根据我们的检索结果,“网络语言”一词最早用在国内文献中的时间,是1991年,文中“介绍一种基于网络图论的编程方法——网络语言”。此后,“网络语言”也一直用来指称计算机及网络科学中的某种人工语言,如《更坦白的网络语言》中“系统是应用ASP、VBScript、JavaScript等先进网络语言、网络数据库技术和可视化程序语言开发的”。 

(16)、(17)王霞网络时代职业院校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7)、第不同形式的网络语言暴力是否存在不礼貌程度的差异?

(18)、第有效引导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发展到今天,毋庸置疑,它已是我们汉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在为网民抑或是非网民所使用,决定网络语言朝什么方向发展的不是网络语言自身,而是使用和创造网络语言的网民群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民和他们创造的网络语言亦不能免俗,我们应树立多模态、分层次的网络语言规范观,在营造风清气正、宽松和谐的网络空间的同时,不断提升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网络原住民的自身素质和语言使用习惯,进而为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

(19)、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20)、英文互联网中常用缩写形式:BTW、ICQ、ASAP、OMG、FYI、GG(这些是广泛应用于世界互联网中的流行语言)

2、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1)、摘    要:网络发声现已成为人们表达自身观点的重要方式之但它也催生了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杀伤力和网络的影响力,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近期虽有研究提出视其为一种言语行为,但语用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网络语言暴力置于(不)礼貌研究视角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关系管理理论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及评价问题。

(2)、本文试图研究的“汉语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汉语语言为基础,主要存在于中文互联网中,用以进行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一类特殊的语言单位。互联网语境下的交流一般会隐去说话双方的身份,呈现一种匿名化、多元化、话语权平等的特征;而这种语言单位是以书面文字为主的形式存在,且大多都具有浓郁的口语化色彩;在现实交往中运用时,常常能够给人一种个性化强、新潮趣味的印象。两方面事实充分证明了网络流行语是汉语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站在文化浪潮的最前沿。研究网络流行语,无疑是我们把握民族语言发展方向,理解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手段之一。

(3)、当前在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已有数十篇重要文献成果。早期研究倾向于将网络语言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划分,如这一观点:“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李铁范,2005)。后来有学者将网络语言分为四种,如“互联网相关专业术语”、“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所使用的语言”(张云辉,2007),这种方式得到当时一些学者的认可,标志着网络语言分类问题上,学界达成了初步共识。本文拟利用这种分类观,文章所讨论的网络流行语,是除“专业术语”(如因特网、路由器、宽带)外的其余各类网络语言。

(4)、    网络语言暴力的蔓延使得学者们对语言暴力的研究扩展到语言系统本身。以往研究基本认可语言暴力的受害对象即各类行为主体的人,却忽略了语言系统本身。“语言暴力现象对于语言系统本身的破坏同样值得学界赋予充分的学术关注(毛延生2013:95)。从这个角度出发,毛延生进一步认为语言暴力指的是“用不合逻辑的语言手段,以一种语言霸权的形式造成语言系统内部能指与所指之间指称关系失衡”(毛延生2013:96)。这便从学理上直接指出了一些语言形式对固有的语言系统的暴力干预,造成了语言系统的失衡。

(5)、   其次,借鉴信息技术和语言理论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研究和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模型的开发。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评价理论,语用立场理论,语用身份理论等语言学理论,利用语言信息检索技术,都可以帮助监测和检索网络信息中的情感、立场和身份建构,判断网络信息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以及对信息客体的态度与立场,建构了信息生产者的什么身份,进而计算出对中国文化及相关领域造成的危害指数等等,这方面相关的技术模型和文化安全体系建构可以参见相关研究(例如王燕、杨文阳、张屹2008:64-Gcazaetal.2017:259-278)。

(6)、而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已在1982年9月19日诞生,这天上午的11时44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输入一串ASCII字符:-),最初将其定义为“发言者是在开玩笑”,这也是他“送给世界的小礼物”。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普通的笑脸,却开启一个网络表情的时代。

(7)、网友把这一事件看成是网络语言被认可的一个大事件,更有网友提出:报纸给力能否带动网络语言“转正”。网友“小小丫”表示:网络语言已不再属于小众语言,而变成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已有少量网络语言被词典收录,然而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期待着大部分网络语言正式“转正”的那一天。

(8)、纵观(不)礼貌研究的三次浪潮(Grainger,2011),如果说前两次浪潮体现了(不)礼貌的话语和关系转向,公共和情感转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评价和道德转向则是第二次和第三次浪潮的共同关切。上述论证和调查表明,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公开不礼貌行为;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情绪表达是网络语言暴力使用的主要原因。受网络交际匿名性、异步性的影响,施暴者往往可以肆意宣泄,逃脱处罚。网络语言暴力的不礼貌评价涉及多重因素,道德秩序更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若不加以管控,长此以往,势必产生道德滑坡,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9)、2022年1月24日清晨,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在微博长文:“阳光照在海面(上),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并且叙述了自己因为彩礼钱而被被亲生父母出卖、养父母身亡、校园霸凌以及遭受网络语言暴力的短短一生,随后三亚警方证实其已自杀身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网络所带的各种便捷的同时,也经常有人借此工具肆意妄为,导致恶意中伤他人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悲剧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清理网络不良环境、规制网民的网上行为、进行相关的法律规定成为了必要举措。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得认识到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入刑必要性是什么?对它具体入刑的设想又是什么?

(10)、三 群体:从“小众”到“大众”再到“分众”

(11)、作者:肖梦娟,湘潭大学法学院2021级法学法硕立法法务研究生

(12)、网络语言(internetslang)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

(13)、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1997)提出不同文明之间发生冲突的观点即文明冲突论,认为国际政治中未来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上。“实际上,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由国外学者眼中的“文化地震”引发的”(潘一禾2005:13),正如塞缪尔·亨廷顿和彼得·伯杰(2004:1)在《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一书中指出:“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文化地震——文化全球化,它几乎涉及地球的所有地方。文化全球化既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大承诺;也非一种简单的巨大威胁,而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多元化挑战。”那么伴随文化全球化和文明冲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外来语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及其对人们日常语言生活的渗透。当今网络流行的“暴走”、“写真”、“便当”、“人气”、“萌”、“宅男宅女”、“御姐”等许多词汇似乎已经进入日常交际当中。上述这些网络流行语均来自日本语的汉译。另外一个典型的网语“草食男”则源自日本作家深泽真纪《食草男正在改变着日本》一书,指的是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男性,他们性格温和,随意自然,一般不会主动追求异性。该类网络语言在日本本土扩散开来之后加速传播到大陆,但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语义变异。例如,“熟女”,一般专指向从事拍摄电影的30岁左右的女优,在日语文化中一般极少使用。传播到汉语中语义发生变异,甚至带有积极的意义倾向,常用来指有过恋爱经验,甚至已婚的会照顾男性的女子。可以想象,这个意义如果从中文文化圈向日文文化圈流动,随之附着在词汇本身上的语义变异便会带来局部的文化冲突。那么,建立在大量的词汇变异基础之上的跨文化交际在带来具体交际误解甚至交际障碍的同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把这种语义的差异逐步归因于文化上的差异,带来更大范围内的文化冲突甚至上升到文明本身的差异与冲突。

(14)、云玩家被很多游戏玩家鄙视,很多游戏视频中充斥着的“打得真菜” ,“这么简单还会死”,“要是我上……”的弹幕,大多就是云玩家的杰作。俗话说,观棋不语真君子。

(15)、针对这一状况,早在2012年,《人民日报》(徐毅成,2012)就曾发文指出,我们的精神世界正遭受语言暴力的残害,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治理刻不容缓。

(16)、Yysy/u1s1(有一说一)、tdl(太顶了)、tql(太强了)

(17)、依据《刑法》第13条规定,只有具备相当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才能施以刑罚处罚。由上文可知,网络语言具有“暴力性”特征,这也说明网络语言暴力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主要体现在:第语言暴力是对他人名誉权包括人格尊严造成严重的损害,人格尊严是个人人格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人之所以被当作人来看待的重要前提,人格尊严是不容他人随意践踏的;第网络语言暴力往往会降低受害者的社会评价,不管在这个过程中,实施者是捏造或传播了虚假事实还是可能仅仅是对某些未经证实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看法,一旦经过网络的传播,就会将当事人置于众矢之的,会在客观上对评价对象的社会评价产生巨大且恶劣的影响;第网络语言暴力会造成他人人身权与财产权的损失,网络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往往会因为持续的、不间断的外界侮辱、谩骂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被开除工作、造成误工,甚至会出现受害者自杀的严重后果。这便是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现实延伸,因此将其入刑确有必要性。

(18)、   再者,文化安全治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已成为世界范围抢占网络空间制高点的普遍选择(汪伟、韩璞庚2015:139-144)。网络文化安全现实冲突的解决需要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以开放的姿态对待网络语言,以科学的方法监测语言生活。网络语言的流变告诉我们野蛮干涉和强制某一语言或者语言变体的使用是违反语言生态和语言生长规律的。网络语言变体和异样网络文化的发生以及文化之间的此消彼长也有一定的符号与文化系统的生存轨迹,不需要采取“一露头就打倒”的极端处置方式。相反,我们可以采取开放的胸怀,在科学监测和预警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文化自省的同时我们需要建设我们的文化自觉,“不仅要强化民族意识、加强文化身份认同,而且要容忍甚至鼓励超民族意识的萌芽和‘去国界’观念的露头”(潘一禾2005:17)。在“引进来”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建设步伐。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引进来”和文化“走出去”是从技术上保障网络文化安全之外的一种文化安全治理的深度选择。

(19)、因此,关系管理模型虽然在宏观层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由于网络交际的独特性和(不)礼貌的复杂性,难以合理解释网络语言暴力微观层面不礼貌程度上的差异。陈新仁(2018)从理论上改进了关系管理模型,将利益、情绪纳入关系管理维度。上述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除交际目的、权利义务和面子外和网络交际语境下,交际者虚拟身份的选择和情感水平与上述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对网络语言暴力不礼貌程度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见图4)。

(20)、从不严格的意义上划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短信息……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具有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人情味浓、个性化色彩强的特点。

3、网络语言的定义和范围

(1)、首先,从面子角度来看,各类网络语言暴力直接损害了他人的正面或(和)负面面子,但在程度上难以量化。其次,就交际目标而言,网络语言暴力总体上趋向挑战或伤害关系(12),但某些暴力语言在团体内部起到了维持甚至提升关系的作用。如“#x滚出娱乐圈#”(13)在评论中出现了408次。该指令式暴力语言无疑是对大众与明星关系的挑战和伤害,但也成为“黑粉”(14)群体身份认同和建构内部团结的工具,造成“亲者痛仇者快”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它在不礼貌程度上的位置(图3)。

(2)、其语言须有内在的现实逻辑。日常语言始终被串联在一条可理解的线索上。

(3)、(11)宋煜.网络语言的语法特点浅析(J).大家,2010

(4)、网络语言具体是什么,它以什么样态呈现,对此,很早就有学者做出了明确的阐释:

(5)、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规范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网络词语的收录,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网络语言已不再是小众网民的专属,而是通用语言的一部分。至此,网络语言也完成了其大众化的过程。

(6)、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网络暴力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定义,而在我国学界常常将网络暴力定义为网络语言暴力——个体或群体有意识地通过网络传播攻击性言论,以针对某一明确的个人或团体反复、持续实施侵害的行为,侵害形式主要包括威胁、骚扰、侮辱和社会性孤立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定义的关键词在于“言论”二字,它主要是一种主观表达,根本无法涵盖“人肉搜索”所具有的行为性特征。当前主要存在两种学说:即“道德审判”与“言论自由”学说,但是这两种学说的描述均不够全面,对网络暴力的概括极具片面性。目前仅有“网络暴力区别于现实世界的暴力行为是现实社会暴力取向的延伸”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的支持,因为其肯定了有关网络暴力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即具备暴力属性,并且还揭示了此类暴力与现实世界中可直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的最大的不同——网络暴力行为只可间接侵犯这些权利,却能直接侵犯公民的人格权和信息权。

(7)、上述以论文形式写就的作文仅作归档处理,博君一笑;不看语句通顺也不看错别字了;保证事实性陈述查过,理论阐释就不用看了,因为是我照猫画虎仿写的。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刀正斧正锤子正,会记下来的;但是不知道何时有那个精力改正,我不保证

(8)、   全球化时代,网络信息量的绝大部分以英语语言表达。毫无疑问,在网络信息的交换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英语影响汉语系统在所难免,英语国家文化借助语言的强势和迅捷的互联网通道,会对汉语文化进行解构和同化。英语并非我国学生母语,且网络用语主要在网络仿虚拟环境下使用,通常不出现于教材等纸质媒介中,倘若不有意识、系统地掌握其语言特征,则可能招致交际障碍(冯薇、王立非2017:84)。因此,在使用网络外来语方面,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强调规范使用外语词,媒体是表率,公务员是龙头,服务业是窗口,学校是基础①。对于外来语使用,我们认为:第语言使用者要首先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文明规范,剔除语言运用中的低俗化与过度娱乐化成分;第媒体部门,包括各级各类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宣传语言使用规范,另一方面在文本生产过程中起到正面引领作用;第政府部门和语言文字主管部门适时加强语言文字监测,对网络外来语使用进行规范性诊断、加强善治。我们认为以上三条,同样适用于规范使用本族语的网络变异。

(9)、学术观点|李茨婷、任伟:二语语用发展研究的复杂系统建构

(10)、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11)、调查问卷和访谈词云显示,“人身攻击”“感觉”“粗俗”“常识”“直觉”出现频率较高。这表明(不)礼貌评价对主体利益和语言形式的关注,同时也说明评价标准具有公共性和非标记性。

(12)、危机?转机?互联网时代的主持传播(附一篇)

(13)、看作拼音缩写后进行转义——“别摸我”、“别买我”、“弼马温”、“把妹王”……

(14)、网络语言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网络语言被很多中小学生变相利用,特别是在写作文上,有些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一旦运用在作文之类的写作上,就会不注重文字结构的严谨,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我国的汉字是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筛选而留下的精华,代表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庄重而威严,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网络语言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国汉字中的每个汉字能经得住千锤百炼,而网络语言经不起推敲,不仅会乱了语言文化的阵脚,而且显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不利于中国汉字的发展。

(15)、自Brown&Levinson(1978,1987)的礼貌理论以来,面子一直是(不)礼貌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不礼貌也因此被定义为“故意实施的未进行缓和或加剧的面子威胁行为”(Bousfield,2008:72)。而权力又是威胁面子行为的三个变量之从这个角度出发,权力失衡与不礼貌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学者(如Lakoff,19Culpeper,200Bousfield,2008)认为不礼貌必然是有意而为,但也有学者(如Holmesetal.,200Terkourafi,2008)指出无心之过同样可能引发不礼貌。此外,听话人的感知也被视为不礼貌的定义属性之一(Culpeper,200Terkourafi,2008);是否公开或重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为的不礼貌性。

(16)、譬如在贴吧等中文论坛上,至今存在“巭孬嫑勥烎”(功夫不好不要强力开火,表示告诫他人不可妄加评论)、“丁页”、“弓虽”用在回帖中,能够强调回帖者对发帖者的支持、“木仓”(把“枪”字拆开,意欲规避平台对敏感词的审查),“煋”(即“火星”两字的拼接,等数个用法。这些都是鲜活生动的例子,其余在此不在赘述。

(17)、BMW(宝马汽车品牌,英文全称BavarianMotorWorks)

(18)、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目前语言学领域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主要存在概念界定模糊、视角趋同和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文主要基于(不)礼貌理论的视角,采用包括演绎推理、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在内的混合研究方法,在关系管理模型框架内探讨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研究问题展开:

(19)、(6)孙静坤.追溯网络词汇普及化的原因及影响(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09):1

(20)、日常语言,仿佛继承了古典诗学的传统一般,讲求一种规范的原则。这种语言上的规范原则,被嫁接到社会道德的议题下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文明”。倘若我们细究得体原则的构成,就会发现,它实际上由四条分原则构成:

4、网络语言指的是

(1)、“语言就是语言,有它自己发展的规律。从网络聊天出现的那天起,大家为了提高聊天的效率,为了诙谐或是逗乐,就逐渐创造出了网络语言。”王琳是三辩,也是正方最终发言的辩手,她上台后先就给网络语言下了定义,“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独特语言,它活泼、生动、有趣,符合当代人在网络上使用的需要。”

(2)、1987年9月14日,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向德国发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这可以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起始之年。中文互联网目前为止已经走过三十三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在本年第一季度达到98%;而网络语言已经从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向常态化的语言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部分网络语言成功实现了其自身的经典化,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认可。这里略举一例,如“给力”这一网络流行语本为汉语方言词汇,后在搞笑动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本中得到使用,随即得到广泛传播,最终该词条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词义固定下来,被运用至今。但观察这些已经得到“经典化”和“固定化”的网络语言,不难发现,其外在形式大多依旧符合规范现代汉语的语法标准;而正因为如此这些词汇才有了能够被网络语境中分离出来,放诸于规范语体(包括书面语和口语)的可能,这类词也是网络流行语中最有语言价值的一批,真正实现了现代汉语的现代发展。

(3)、第理性认识网络语言的生成与发展。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的变异是经常性的、绝对的,语言规范则是阶段性的、相对的。网络语言是网络传播工具与传播环境的必然产物,应运而生,它加速了网络时代的语言变异。可以说,网络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变与不变,它既有效地保证了网络的信息传播,又不断给我们带来各种新鲜感。网络语言也必然会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使用群体的需求与应用而迭代发展,一方面可能会在一种程度回归有声语言传播,另一方面也会跟随年轻群体的代际脚步继续它的分众化。

(4)、的确,网络语言刚刚在网民的键盘上跳跃、进入国人视野的时候,网络交际场景还较为简单,如最初人们经常使用的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版(BBS)等,以及经常上网冲浪的各种网络社区;网络传播技术还没有现在这样强大,表现手段也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样,网上聊天和BBS就成为网络语言的主要策源地。网络语言更多地表现在词语层面的嵌入式使用,按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就是“语码混合”,即在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中,字母、数字以及电脑所能提供的各种符号,与通用汉语文混杂在一起。下文可以视为网络语言多语码混合的经典案例:

(5)、计算机技术标准和地域性、民族性文化不同,它是普适于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非拉丁字母体系语言都需要一套适用于自身的输入法,在以英语为基础的QWERTY键盘上实现输入。无论何种语言的输入,都离不开键盘上已有的字母、数字和可输入的各类符号,更是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常用的。这就是汉语网络流行语呈现出英文、汉字、数字和符号并用的一个原因。早期的中文互联网流行语,都集中体现了这个特征,如:

(6)、弓虽(强)、丁页(顶,中文论坛语境下表示对发帖人(楼主)的支持)

(7)、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2011:141)指出,“语言是有力量的,可以说服人、欺骗人,实际上就是控制人”。“我们必须谨慎用词,总有一日我们能够衡量话语善恶的力量。”(MayaAngelou)②网络语言暴力无疑充分体现了恶语的危害。然而,网络交际中人们如何定义语言的善恶?话语善恶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8)、kksk(日文kokosuki,我喜欢这里)、nbcs(nobodycares,没人关心的)

(9)、学术观点| 姜望琪:论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以“我不责怪中国”为例

(10)、互联网,简单地理解,就是无数台电脑和存储设备的联结。这些高科技的电脑和上网设备曾经价格不菲,再加之昂贵的上网资费,都使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因此,当那些网络交际用语以其非常态、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它还属于一种小众化的语言消费品,因此就有人将那些网络词语视为黑话、秘密语,甚至嗤之以鼻,称《网上黑话一箩筐》(1999),认为《网络语言冲击现代汉语》(姚玉成,2000)、《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闪雄,2000)。这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11)、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得到发展和推广证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在流传过程中如果失去控制,打破了应有的度,就会造成不良后果。网络用语近些年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超速的发展下,一大部分网络用语在很大程度上已脱离了传统的规范语言体系。另外,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用语已经逐渐走入现实生活中,甚至学生在写作及交流中都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这不仅影响着学生正常的语言水平,还会影响原有的规范语言体系,使其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12)、   然而,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德与礼”、“和与中”、“尊与谦”等要素遭到大批网络语言的溶解与稀释,甚至颠覆与解构。“屌丝”、“人肉”、“逼格”、“茶婊”、“草泥马”这些网络语言的流行、无意识的使用与传播或许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我们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其在一定范围的使用、嬉戏与狂欢,并理解其生动性、新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和畅快,但是我们更要以一种文化自觉的视角审视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过度传播与过度消费。从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网络语言客体和教育自省的角度进行监测与过滤。

(13)、(5)沈颖.基于微博语料库的网络新词语义变异现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

(14)、学术观点|胡范铸、曲卫国:语用学是否存在逻辑断裂?

(15)、这里还需要提及另一些现象:有些流行语则是将既有的汉语词汇转写成英文词汇,两者之间建立的是一层同音的关系,有时人们甚至运用表情符号继续转写,这就能产生多种形式,然而所指始终保持不变。

(16)、(10)贾占旭.预防性刑法观视域下涉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修订(J).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04).

(17)、“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入罪的又一难点在于对它行为危害后果现实性的怀疑。这一怀疑产生的原因是:与现实的暴力犯罪相比较,言论行为“暴力”属性并不那么突出。我国《刑法》中共有35处明显提及“暴力”,规定“暴力”作为犯罪手段的具体犯罪条文就有26个,其中既有以人身为对象的犯罪也有以财产为对象的犯罪。有些学者认为,具体犯罪中所指的“暴力”是指针对人的身体或是具体财物实施的具有侵害或者破坏作用的侵害力。针对财务的暴力需要是有形的力才能达到财务毁损的事实效果,但是对于人身权,特别是对人格尊严的“暴力”,必然是有形力的观点不无疑问。而对于“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暴力”特征的认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第网络语言的“暴力”属性首先体现在对他人言论表达权利的剥夺。这主要是由于个人言论自由权利的滥用而造成的。个人在发表其言论时往往未经过缜密的思考与推敲导致其得出的结论极其片面化甚至是不正确的。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所产生的话语对双方都有支配权,但是双方支配权的力量是有大小之分的,弱势的一方的话语权经常会被狠狠的碾压,这也是为什么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语能够转变为语言暴力的原因。正是因为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权利分配的不平衡关系,所以网络语言暴力经常包含戏弄、欺凌、嘲讽等内容。第网络语言暴力的暴力属性与言论发表的动机和形式存在偶然联系而非必然联系。言语发表的动机为道德批判或者恶意中伤;语言形式是事实阐述,它并不是语言具有“暴力”的决定性因素,反而是“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性质认定的衡量要素之一。只要是处于社会中,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评价,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攻击的行为对象。网络语言暴力的施行者均认为自己为道德的一方、从而对其自视为不道德、不公平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然而,随着事态的逐渐发展,他们会超出事件本身进而对当事人的形象、言语、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人身攻击。即使是原本正当的意见表达也会由此转变为侵害他人权益的“语言暴力”。第网络语言暴力能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表达。在这多种方式里,最为普遍的便是网民针对某一网络事件进行评论所引发的舆论攻势。人们常说的网络语言暴力的规模性指的是发表言论的数量多而不是所参与的网民数量,即使是同一个网络账号不停地对另外一个网络账号进行不断地侮辱、谩骂也应当视为网络语言暴力。这也是与“网络暴力”的群体性特征区别所在,即网络语言暴力既可是网络空间中一种群体的极化行为,也可以是某个个体的侵权行为。第判断是否构成网络语言暴力与事件的真实性无关。往往在事件被爆出没多久就会形成舆论,此时事件的真假是尚未得到证实的。因此,相关事件是否被证实并不能影响“网络语言暴力”的认定,就算是真实报道的事件,只要相关人员实施了不符合大众道德观念的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也是“语言暴力”。通过这一点也能区分“语言暴力”与“网络谣言”,在刑法的解释学里,谣言与虚假信息是理解差异并不大的,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既可以针对虚假、不实的消息,也可以针对正规报道的消息。

(18)、网络语言暴力属于一种言论型犯罪,根据言论内容的规范性可以衡量言论自由和语言暴力之间的不同。根据“网络语言暴力”言论内容的性质,首先将“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定性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然后再和刑法上类似的犯罪构成进行对比。因为:第“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法益是“侵害他人名誉权”。“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它能侵害公民的名誉权、人身权和财产权等等。而在这些受损权益中,仅有名誉权是它所侵害的直接法益。而且,“网络语言暴力”并不必然会侵害到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尽管对其“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的认定是根据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来最终认定的,但是这两者也往往只是对名誉权造成的损害的拓展。第“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是“在网络空间针对某一事件的相关人员大规模、集中性地对其发表侮辱、谩骂以及其他人身攻击的评论”。发表言论和言论内容是言论行为的两个侧面。网络言论型犯罪往往易忽视作为网络言论型犯罪行为组成之物的“网络言论”内容本身。从发表行为这个角度来看,法律应当维护媒体或者公众的发布事实或是针对某一事件对特定的人进行评论的自由言论表达的权利。网络言语暴力是因为其言论中包含大量侮辱性、谩骂性以及其他对他人人身攻击的内容才具有违法性。所以,只有当网络语言存在对他人的人格进行侮辱、谩骂的内容时,其行为才具有“语言暴力”。第在网络上,通过捏造事实、散布谣言而造成他人名誉权的损害与“网络语言暴力”不具有行为类型上的一致性。从行为内涵上来看,“网络语言暴力”的核心是通过言论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谩骂和人身攻击的行为,这是通过其所发表言论的内容来确定的,比如包含有歧视、嘲笑、威胁、羞辱等等带有攻击性的文字、图片甚至是录音录像。而且,不论相关人员是基于真实还是虚假的事实进行言论发表,均符合“网络语言暴力”的本身。因为,“语言暴力”更多是通过评价性的言论来使他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遭受痛苦和伤害,所以,即使是基于真实事实在网络上传播评论也能对他人名誉权进行侵害。故,应将“诽谤型”言论行为和“侮辱型”言论行为进行区分。

(19)、学术观点|何刚:话语、社交、文化——文化驱动的社会语用视角

(20)、网络传播爆炸式扩张的特点,导致传统犯罪所引发的社会危害性在网络环境中被无限扩大,即使是一个轻微的危害行为在经过网络的不断发展之后,其危害结果也会相应地剧增。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不少的社会治理问题,其中最极端的就是犯罪率的上升以及公民安全焦虑感的上升。面对这种情形,我国在最近的几次刑法修改中采取不断加大社会治理方面的处罚范围、加重相关的处罚力度并且将个罪条款概括化等一系列举措,以此来回应社会广大需求。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社会治安防控成为当前阶段法治建设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首要任务。在这过程中,刑法更多地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将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5、网络语言的定义特点分类叫什么大类

(1)、使用现代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方式,进行构造。

(2)、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标准,健康向上,不低俗,更要考虑其不同使用范围。在公众场合,特别是传统媒体中,要杜绝出现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以更好发挥其榜样作用。在社会语言生活和网络空间,特别是私人交际场合,网络语言的使用边界应该略宽。

(3)、社会危害性仍旧是不法行为受到刑法规制的关键因素

(4)、精神损害应当被评价为“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危害后果

(5)、(13)张旋.论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

(6)、(不)礼貌语言的使用可以看作是出于关系管理的需要,又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形成良性或恶性的动态循环。这在Spencer-Oatey(2000,2008)的关系管理模型中被归纳为关系的提升、维持、忽视或挑战,上述交际目标与面子、社会权利与义务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关系的基础。这一模型被证实能够较为全面、合理地解释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礼貌行为。那么,对于网络空间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网络语言暴力,这一模型能否在微观层面解释使用者(不)礼貌评价的差异呢?

(7)、专著推荐|辛斌、陈新仁、魏在江、徐玉臣等“国家社科”结项成果

(8)、为全面了解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我们以“网络语言暴力”为主题在知网搜索,截至2019年2月,共有语言学领域的文章52篇,最早的研究出现在2007年。借助可视化分析图谱可以发现(见图1,Q=0.75,S=0.75⑦),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形成四个聚类:0模因顺应论、1网络语言暴力行为、2语言暴力、3网络语言。相比语言暴力和网络语言相对独立的研究,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语言形式、使用群体及认知语用形成交叉相关的两大网络。

(9)、王琳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我的观点是语言本就该丰富多彩,网络语言是汉语在网络上的有效补充和发展。两个人聊天,是为了互相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只要便捷有效就可以。不论在网络还是现实,更重要的应该是与人交流,而不是封闭自我,至于用什么工具,是语言、视频还是音频,纯属个人爱好。既然连不是语言的视频都可以,为什么要对网络语言战战兢兢呢?”

(10)、由表2可见,网络语言暴力至少违背了七条基本礼貌行为准则。鉴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意图性,发话人在实施这一行为时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在网络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语言暴力不仅存在于网络,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发话人既可能将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搬到网络上,即语言暴力向网络语言暴力的转化,也可能反之,将网络语言暴力现实化。某些暴力语言“骂人不带脏字”,需要读者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无形中实现了知识的分享。如在我们收集的语料中反复出现“氧化钙”“氧化钙你全家”这样看似与语境毫不相关的表达。经查证后发现,这是由于氧化钙的化学式“CaO”与訾语“操”的拼音相同,因此被网友广泛使用。这一借用既满足了网友的猎奇心理,又可以规避网站的语言筛查。在传播过程中,使用者与读者分享了知识,实现了信息传递。不过,从语言使用规范角度来看,这种传播方式并不可取。

(11)、也有形式相似,但来源并非汉语拼音方案的,这些多为外文互联网向中文互联网的输出:

(12)、去年,一篇小作文横空出世,形成了破圈效应:“我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啊。可是嘉然小姐说她喜欢的是猫。我哭了。我不知道既不是狗也不是猫的我为什么要哭,因为我其实是一只老鼠。”(1)与此相应的,是嘉然在一次直播中读到一位打工人写的表白小作文时,深受触动,对直播间的观众们说道:“要好好吃饭。”

(13)、交际行为是否礼貌是由语境、说话人的产出以及听话人的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脱离语境,仅仅根据理论对话语本身进行(不)礼貌分析无法真正反映语言使用情况。Leech(2005:20)指出,礼貌到不礼貌是一个存在程度差别的“连续统”。在这一连续统中,不同类型的网络语言暴力占据了怎样的位置呢?

(14)、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中文互联网语言已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征。总结归纳当下网络流行语的特殊形式,可以归纳出“析字”、“重构”、“综合运用各类符号”等数种手法。网络流行语的外在形式与产生时所流行的网络文化和交流方式联系紧密;而贴近生活、内蕴丰富、在形式上符合现代汉语标准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5)、其语言须是描述对象或表达行为的。日常语言不能如梦呓般令人迷惑,而应当“言之有物”。

(16)、(7)石经海,黄亚瑞.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04).

(17)、不过回想一番,小时候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当然现在我觉得我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心,抗拒对自我进行“哥白尼革命”。小时候留下的几根问题的弦现在我还留着(当然还是在搜集一些实证材料,不过认识稍微深化些)比如这个:年年都有互联网流行语,应该是亲眼见证了十一二年来的演变,那演变是啥?怎么概括、描述、归因?

(18)、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风靡整个网络世界,甚至延伸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从21世纪初到今天,互联网平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网络语言在网络文化的推进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深受青少年的喜欢,然而网络用语的爆炸式增长,对我国传统汉语言的使用带来了挑战。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文化内涵、现代规范语言的内容并研究了网络语言对现代规范语言的影响。

(19)、如果上述两个类型还只是特殊符号在网络语境下的简单运用的话,那么,十余年前曾风靡一时的“火星文”表达方式,则将计算机的语言输入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火星文”所用的词汇、语法依旧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但是表现形式却拥有相当的冲击力。不识“火星文”且不理解恶搞文化的人们,难以理解这种属于青少年的“网络狂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20)、(‧_‧?)(什么事啊?)、(*^_^*)笑(打招呼)、T_T(哭泣)、==#(生气了)

(1)、按照笔者的观察,汉语拼音缩略手法在近二三年的热度有所回升,在运用的动机上更贴近早期互联网语言研究中提出的“语言经济性”解释,省去人们在设备上打字的时间。举个范例,在观看带弹幕的在线视频时,使用“awsl”缩写代替“啊我死了”、“太厉害了”等汉字发出弹幕,能够获得更加顺畅的观看体验。观察微博、朋友圈等各类社交平台,这些缩写组合也是和一般的现代汉语搭配使用的,在视觉上也增添了一份灵动。

(2)、烎(原意同为“光明”,被拆成“开火”,形容人斗志昂扬霸气沸腾等)

(3)、(1)朱琼瑶.网络用语产生的社会基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

(4)、第客观看待网络语言对现实语言生活的影响。早在2001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就曾认为网络语言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一定的“烧伤度”。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给语言使用、语言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雁过留声”的各种网络低俗语言、杀人于无形的网络语言暴力,但这种冲击更多地来自网络语言的陌生化与应接不暇。如同一百年来,现代汉语的发展所经历的“五四”运动、改革开放的两次高潮,网络时代则是它的第三次高潮,二十年过去了,汉语依然是那个汉语,只是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满足互联网的思维与表达。

(5)、语境二:dei劲 意思就是带劲,西北方言的一种意思就是,爽,棒极了

(6)、网络交际是“网民为实现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目的,利用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谢朝群等,2015:33)。网络交际虽然发生在虚拟空间,但真实性不容置疑。与面对面交际相同,网络交际中也存在不礼貌行为。

(7)、第二部分12条暴力语言评论平均得分38(SD=.682),介于“1-非常不礼貌”与“2-比较不礼貌”之间。根据言语行为分类,六种网络暴力语言不礼貌程度各异(见表5)。按得分高低排列,宣告类与承诺类得分最低(21,22),最为不礼貌;其次为表达类(27)、断言类(39)和混合类(51);指令类(69)得分最高,不礼貌程度较低。为明确差异是否显著,我们利用SPSS软件对它们进行了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具有显著差异(χ2=1085,df=5,p=.000)。

(8)、其言语作为行为具有某种影响力。这种影响施加于听众与对话者。

(9)、而在拼音的缩写意思中,DS内涵则较为丰富,有“屌丝”“单身”“大师”等含义,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屌丝”,比如女生叫男人“ds”往往就是形容这个男人是屌丝,屌丝的含义在网络世界中是“平凡、普通、没品味、没钱”。

(10)、为适应交流的快节奏,网络用语一般都非常简短,表达的意思通过几个字甚至是一个符号就能够表现出来,应用的是书写符号的开放性思路,颠覆了传统语言体系中的一些用法及意义,给予其全新的定义。比如说“官宣”、“666”等字母词、数字词,它们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与传统语言体系截然不同,但却更能完整、便捷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和思想。网络语言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沟通的速度,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且其含义依然在大众理解的范围内,赋予了原有语言更新鲜的内涵,使其现代规范语言体系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11)、(6)陈纯柱,马少盈.网络语言暴力的治理困境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

(12)、一个例子:大可不必——DUCK不必——?(Emoji符号)不必

(13)、由于此次受访者性别比例差别较大,所以我们未检验网络语言暴力不礼貌评价的性别差异。但以专业为分组变量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文史类与理工类大学生之间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也进一步说明(不)礼貌评价标准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属性。

(14)、(2)陈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及刑法规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02).

(15)、于是,面对虚拟主播,人们可以彻底地敞开心扉,暴露出完全的真实:所谓“物极必反”,网友“发病”(4)之猛烈,正源于现实的压抑。因此,在网络世界发现一处伊甸园后,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展现真实的自己:摘下所有面具,躲在一个虚拟的身份背后,去流露内心压抑的情感。也正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甚至不敢与异性说话的内向宅男,可以在网络上写作长篇的“发病小作文”,就如同一个人即使不是同性恋,甚至不是男性,也可以在“男酮文化”(5)之中寻找快乐。只要能在虚拟世界用力地抒发,不论抒发的何种情感,都强于虚假的现实。于是,这些抒发往往用着拙劣的文字技巧,读来也并不雅致,甚至是鄙陋的,但却比任何文学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被叫做“发病”的网络语言,如其名字一样,是症候性的;但同时,也是一种彻底的迷狂,是真正的酒神精神,它要让那种看似持重端庄、实则自以为是的高雅文化无地自容。——我们这里,没有你的位置!在电竞圈,“莎士比亚”已经成了“又臭又长”的同义词;这并不是在否定莎翁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他的作品被选为高雅文化的代表,被立为一个标靶,成为电竞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亚文化圈子的对立面,亚文化圈得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的反抗性。莎士比亚的诗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与发病小作文的句子“我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啊”,就情感的表达而言,难道有什么高下之分吗?高雅艺术在今天沦为一种粉饰,一种门头,它那看似无可置疑的纯洁性,掩盖不了它在当今时代作为一种符号的装饰性,与它对文化霸权的不断生产。要击碎这种装饰,推翻这种霸权,就必须用一种极端游戏化的语言将它引爆:这就是网络语言:一种尚未在文化领域产生革命性,但终将产生革命性的话语。

(16)、再者,互联网文化目前呈现一种多元化,亚文化流行且高度圈层化的倾向。而当前我们互联网生活中所生产的大量网络语言,本质上也是归属于不同的圈层文化属性的。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行业语”、“隐语”等概念,它们也只是被亚文化圈层内的人们所使用。上文所提到的“火星文”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属于这种情况,与其说它是一种极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毋宁说这只是属于少数人的狂欢。但当圈层内的“行业语”实现“出圈”之后,它们往往会被赋予新的含义,同时自身所带的特殊形式也会被消解掉,或是融入规范化的表达;或是被新的文化潮流所覆盖。总而言之,网络语言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它和现代汉语的发展紧密相连,自身构成了当前诸多语言现象的一部分,愈发占据主流,值得我们长期关注。

(17)、(1)丛璐.网络语言暴力的刑法规制(J).经济师,2022(01).

(18)、上学期有个专选课《儿童文学概论》,侯颖老师讲,是成人界定并建构了“儿童”和“儿童文学”这两个概念,所谓儿童自身也有着很强的主体性。第二章讲儿童观时,提到一个尼尔波兹曼写的《童年的消逝》,从传媒学角度切入的。没看过,大意好像是——印刷术和现代学校制度导致了“童年的产生”,信息传媒时代图像传递知识导致了“童年的消逝”,打破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那道壁垒。里面还提到“性”的合法性问题——“性”对成人合法而对儿童“不合法”,然后还探讨到儿童的“不知情权”问题等等等等.......

(19)、(19)刘春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

(20)、使用汉语拼音系统,尤其是首字母缩写组合。这是一种自网络语言概念出现之后,就持续至今的手法。就以近来的几个流行语来看,譬如:

(1)、(3)敬力嘉,胡隽.网络暴力法律规制的完善路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

(2)、袁周敏,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文化话语研究。

(3)、礼貌与否还受到交际者对礼貌行为预期的影响(Graham,2007)。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文化、不同教育水平的交际者对不礼貌评价的差异。事实上,目前对(不)礼貌评价相关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跨文化、跨语言层面,对个体间差异的研究相对匮乏(Haugh&Chang,2019)。在网络交际日益流行的今天,探索“不同新兴媒介的演变对(不)礼貌准则和预期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网络交际(不)礼貌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Graham&Hardaker,2017:808)。

(4)、上述三类情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均属于对汉字本身形体结构的再理解,具有“语言游戏”的性质,抛弃掉语言符号本身的涵义,力图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而汉字本身的表意性质、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正是进行此类“语言游戏”的基础。从语用角度来看,语言视觉形式的变化自身就能够反映出说话者的价值态度,那些具有特殊视觉形式的汉字也被挖掘了出来,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5)、最后,网络交际中个体平等享有表达态度观点的权利,同时肩负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义务。Stevanovic&Peräkylä(2012:298-299)把权利义务与道德秩序联系起来,即参与者认为“必须的、被允许或禁止的”。Haugh(2015)进一步把道德秩序分为道义秩序、受益秩序、认识秩序和情感秩序四类。

(6)、如表3所示,网络暴力是对网络话语权的滥用,往往容易引发争端,不利于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人肉搜索、道德绑架、造谣生事等形式的网络暴力,无疑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将他人的错误扭曲放大。此外,从(不)礼貌判断的五项道德基础来看(Haidt&Kesebir,2010:822),网络语言暴力不同程度地违背了各项道德规范,尤其是权利尊重、同情关爱和公平互惠。

(7)、最近,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礼貌领域出现了“不礼貌转向”(Xie,20谢朝群等,2015:4)。对于不礼貌是否是“礼貌寄生物”(Culpeper,1996:355),学界仍存在争议。Leech(2014)主张在现有礼貌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不礼貌。以Culpeper(2011)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不礼貌应该独立于礼貌研究。我们对此采取折中的态度,一方面两者的地位和重要性相当,不礼貌值得作为独立的课题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其独立性并不影响对礼貌研究成果的借鉴,相反还可能促进不礼貌研究的发展。

(8)、(11)宋宗宇,李廷浩.网络言论暴力及其法律控制——兼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01).

(9)、读书小札|FranciscoYus:网络语用学-网络语境中的交际(冉永平教授导读)

(10)、$_$(见钱眼开)、@_@(眼睛花)、π_π(打瞌睡)、(⊙o⊙)(目瞪口呆)

(11)、     语言安全维系着民族的存在和国家的安全。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反映出某个历史空间的民族情绪与社会心理,客观而现实地塑造着语言使用者及其社会现实。网络化背景下加强网络语言监测与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体系乃是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除了从技术上保障网络文化安全之外,文化“引进来”和文化“走出去”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深度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建设中国网络话语体系。

(12)、另一是,历时5年修订完成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于2012年6月面世,其中不仅收录了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网络词语,如“博客、播客、博文、微博、网聊、网购、超媒体、物联网”等,还收录了“被XX、粉丝、给力、雷人、山寨、土豪、宅男、宅女” 等反映网民在线生活的新词新义,虽然这也招来某些质疑,但却受到广大网民的热捧。

(13)、推荐读物:《网络语用学:网络语境中的交际》

(14)、(8)钟莹,王洪涛.积极刑法观下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治理路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1).

(15)、国内学者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存在不同意见,总体可分为行为观(如吉益民,20王漱蔚,2013)和现象观(如王任华,2018)两类。然而,无论是将它视为一种“不道德言语行为”(吉益民,2012:293),还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暴力形式”(王任华,2018:59),网络暴力的实现都离不开“语言攻击和语言控制”(许婷婷,2015:10)。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暴力语言正是利用了语言以言行事的功能对他人造成无形的伤害。刘文宇、李珂(2017:122)明确指出,“从语言角度分析网络暴力是一种直接有力的方式”。这也为我们角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16)、(4)赵丽,杨轶男.“键盘侠们的狂欢”该结束了(N).法治日报,2022-01-26(004).

(17)、我国网络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并且进入飞速发展期间,尽快对网络衍生犯罪进行规制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代的重点难题。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结果极其严重,然而,目前的相关的立法却依旧很匮乏。因此,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应将“网络语言暴力”确定为“侮辱型”的言论犯罪即为“网络语言暴力”入刑确立了基本的罪名选择——侮辱罪。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系统审视刑事立法,考察侮辱罪的规范内容,从而将“网络语言暴力”纳入侮辱罪之中。

(18)、语境一:大兄dei 的dei是弟的意思 意思就是大兄弟

(19)、“网络语言暴力”作为一种“侮辱型”的网络言论犯罪,侮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主要包括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和精神损害。名誉权是指享有名誉的权益,是人格权的一种;人格尊严是具有伦理性品格和社会属性的权利,是公民主体作为一个社会人,对自己尊重和被社会其他人尊重的统是社会公民主体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并且受到他人和社会最基本的尊重。特别是在网络社会中,人们隔着网络与他人交往,对他人往往缺乏直观的认识,都是通过网络上有关其相关的信息了解一个人,这就使得个人的社会评价变得极为重要。对公民人格尊严贬损的判断,不能只是考虑该公民个人主观自身感受,更要从客观的角度考虑其社会范围内对其评价是否降低。与此同时,作为“侮辱型”的言论犯罪,“网络语言暴力”不以他人社会评价降低为必要,而是言论内容的本身即可证明侮辱的存在。受侮辱之人受到刑法保护的必要并不是因为其名誉受损,而是因为侮辱而导致的精神痛苦。当一个人的名誉受到侵害,他人对其社会评价降低或者可能降低时,受害人的精神状况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表现出烦闷、焦虑、羞愧等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失眠、记忆力衰退、神经质等症状,严重的可能造成长期的精神方面的障碍或疾病。对他人名誉的毁损最终造成的侵害将现实化为对他人的精神损害。因此,精神伤害应当被认定为“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主要的危害后果之一。

(20)、“网络语言暴力”的施暴者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

(1)、积极刑法观的确立以及法治治理的功能转型,预示着我国刑法在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中应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网络语言暴力”是不同于“人肉搜索”和“网络诽谤”的一种新型的暴力行为方式,因此将其入罪具有一定的刑法必要性与可行性。

(2)、第如何从(不)礼貌理论的视角定义网络语言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