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佛经金刚经的作用143句

佛经金刚经全文完整版

1、佛教金刚经原文

(1)、《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开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

(2)、⑦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3)、(回复50)男女之情皆有宿世因缘其中有什么启示?

(4)、《妙法莲华经》全文读诵|:附修持法和拜经仪轨

(5)、佛陀面前的香案上安置着香炉。画面左下角有一位长者恭敬地跪在地毯上,他双手合聆听佛陀的教诲。这位长者就是请法的须菩提尊者。

(6)、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7)、“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8)、但是很糟糕。依然编不动。我以为是我个人不具备能力与福德去做这件事。所以想了很多办法,花样百出就不一一赘述了。直到父亲离世,也没有能完成。

(9)、佛陀继续告诉须菩提:“如果另外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哪怕信受持诵任何一个四句偈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说。那么,他(她)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

(10)、“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2)、《楞严经》就像一面镜子,使得一切附佛外道原形毕露, 所以他们恨之入骨。佛预见末法时期将会出现“男女双修即身 成佛”一类邪说,针对其淫邪荒唐的法门于经中预言: “化诸 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 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 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贻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 正受当从沦坠。”

(13)、谢谢爸爸!你临走时的“谢谢你”三个字让苟活于世的我释然。

(14)、谢谢我的家人和工作室的同仁,谢谢麦刀、小美、兮兮、如是、如电!

(15)、于是,佛陀告诉须菩提:“所有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假如有人在见到一切现象的同时,就完全明白它是虚妄的假相,他就见到了真正的如来。”

(16)、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17)、“须菩提,我如今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用堆满了刚才所说的恒河沙总数那样多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你说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18)、“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19)、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20)、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2、佛经金刚经的作用

(1)、「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从最开始发心做这件事到结束前后陆陆续续用了近20年的时间。其间也经历了许多的事和人。不管怎样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或者并不能叫做圆满,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对母亲和父亲特别是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3)、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在日本京都清凉寺内,有一尊北宋时期的栴檀佛像,这尊佛像是日本僧人奝然从宋朝请回日本的。

(5)、如是我闻①。一时②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③千二百五十人④俱。尔时,世尊⑤食时,著衣持钵⑥,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⑦,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⑧已,敷座而坐⑨。

(6)、观音,梵文为Avalokite?vara,音译作阿缚卢织低湿伐罗,意译称为观世音、世音、观自在等,是大乘佛教中的十地菩萨。观音信仰自印度传入,分成显教、密教和中国化的观音三种类型,院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观音形象属于显教系统;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为密教经典的一种,其观音像即属密教观音;至于中国化的观音信仰,多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随类应化,观音化身可多达或三十三种面相。

(7)、《金刚经》是般若,是如来,是纯净污染的,而梧桐只是一个充满了贪执、傲慢和无明的普通人,也因此,若有不当错谬之处,皆由梧桐承当其果。

(8)、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9)、《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佛教著名经典,“能断金刚”意指比金刚还坚固,“般若波罗蜜多”指智慧,《金刚经》主要讲述的是:通过最究竟的智慧,到达成就的彼岸,获得解脱。

(10)、“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11)、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用其心,即充分了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即是说,你要知道,万物皆无常,寂静为归宿。当你真正寂静之时,无有过去、现在与未来,无有心安与不安的问题,无有知行无法合一的问题,你充分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并且运用它,此即,善用其心。

(12)、世尊,我却丝毫没有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大阿罗汉。世尊,倘若我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果。世尊就不会称赞说:须菩提是了不起的寂静行者。正因为须菩提根本就没有造作的身心行为,所以如来称赞须菩提,是了不起的寂静行者。”

(13)、“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14)、佛陀听完须菩提的回答后,很慎重的说:“假使有人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5)、(回复72)涉及自己命运的事,为什么不去反复思维

(16)、第二部分以请法者须菩提为中心。须菩提尊者身后有一位一国王,合掌跪在方毯上,文字标注着“舍卫国王”,国王身后,“给孤独长者”与“祇陀太子”在交谈着。

(17)、“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18)、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虽然是一往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先升天一次,再回到人间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而实际上,他的心并没有往来之相,所以叫做二果斯陀含。”

(19)、《金刚经》是最早在卷首绘画说法图的佛经。从唐咸通本以后的一系列经卷,都附有大体相似的说法图像。然后《宝箧印陀罗尼经》《法华经》等也出现了类似的说法图扉画。所以学者认为,佛经扉画作说法图的形式,是从《金刚经》开始的。

(20)、《金刚经》主要是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宗,展开探讨,以种种譬喻、因缘、本生等故事为证据,说明“离相伏心”、“无住生心”的般若妙用,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等。

3、

(1)、《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昕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2)、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姚秦释鸠摩罗什译明宣德七年(1432)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姚秦释鸠摩罗什译隋释闍那笈多译重颂明泥金写本

(3)、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4)、“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5)、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6)、在这么多唐代保留下来的《金刚经》中,最负盛名的是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这本,它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一个叫王玠的善信为父母请造的《金刚经》,学者们把它称为“王玠本”,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

(7)、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8)、也没有固定的佛法可让佛陀来说的,因为佛陀所说的法都是因人的根基而说;如佛陀您所说的佛法,都像虚空一样永不变异,但虚空是不可取得的,虚空的广大及虚空的恒久性也是难以言说的,所以佛陀您所说的法,有又好像没有,没有也好像是有,就好比虚空来说,虚空本来就有。

(9)、(回复54)如果你恶业重、善业少,事事你都不顺心?

(10)、《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Ta的意思是说,在你之内,有金刚一般的佛性,就像那东方大日安住于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一般,无牵无挂,无量无边,安宁寂静,却又充满活力。

(11)、(回复63)这三种观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窍诀!

(12)、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13)、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1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15)、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6)、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男信女,不但不会执著我相(自私心,执著自我)、人相(对待心,计较得失)、众生相(分别心,杂念纷纭)、寿者相(欲望心,贪得寿命);更不会执著一切万法的名相(因为一切万法只是渡众生到达彼岸的工具而已,而本性是佛,万法非佛,即是成佛,万法皆空。)

(17)、大家仔细看图中的地砖,上面刻满了花纹,想必,它们来自给孤独长者的布施,而佛陀头上的树叶,大概就是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木了。

(18)、佛陀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菩萨有没有在庄严清净的佛土呢?”

(19)、(原文)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20)、(回复57)怎样才能活的像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那样美!

4、

(1)、你要知道,像这样的人,他们在过去世,绝不仅仅在一尊佛、两尊佛,或者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已经在数不清的千万尊佛面前种过善根。”

(2)、《金刚经》通篇讲述的是空的智慧,但全文却没出现一个“空"字。从众生“空"讲述到法“空",说白了主旨就是要“降伏其心。"如何“降服其心"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则空,则降服其心。《金刚经》的经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此经的经名和主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玄奘等所解释的,认为烦恼至成佛方能断净,烦恼深细难断,如金刚一样难于破坏。二是鸠摩罗什为主,把金刚比喻为般若(智慧),般若能破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用金刚来喻般若(智慧)能断众生种种妄执疑惑。因佛法弘布四方,佛法入华是中国人的文化选择,中国人与佛教大乘空宗特别有缘,也许是大乘佛教的空宗的“空”“色"概念与中国道教主张的“无"“有"概念有特别相近之处,而大乘佛教空宗对"空""色”(无,有)”阐述在某些方面更能使中国人容易理解“空(无)""色(有)"的根本(《心经》色即空,空即是色)。因《金刚经》以"无我"则空为主旨,也就受到中国人千年之久的青睐和欢迎。

(3)、“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4)、“须菩提,你怎么想呢?难道菩萨真地会去庄严佛土吗?”

(5)、须菩提!一切有为法皆是方便法门而已,只有现在我所说的法(金刚经)才是真实之法,但我说真实之法让你们听,你们仍然不可执著,为什么呢?因为让人开悟的佛法,一旦让你开悟了,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佛法只是对迷昧的众生说的,在佛的世界里就用不上了。

(6)、《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7)、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8)、“法会因由”意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法会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当于现在的“章”、“节”等。第一品讲述了佛是一个平常的人,但在平凡的生活里时时处处在修行,进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饭,洗足,敷座,都自然体现乞士的威仪,这就是后来禅宗所谓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9)、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10)、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11)、须菩提听了之后说:“如果以我的体悟,去解释佛陀您所说的含义,应该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可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因为佛法是说给众生听的,菩提果也是说给众生听而已,在佛的世界里哪有什么菩提果位。

(12)、初心,这个词源自佛经,而并非简单地望文生义,以为所谓初心即是某个最初的梦想或是动机。《华严经》言,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又言,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13)、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14)、“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15)、(回复48)禅修静坐正确姿势——双盘莲花坐的完全详细图解

(16)、“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17)、须菩提听完之后又向佛陀说:“世尊!您方才所说的话真是太妙了,我听了之后能感觉非常真实,但是众生的智慧有限,疑心病重,他们会相信您所说的话吗?”

(18)、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9)、「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20)、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

5、

(1)、bǎiqiānwànjiénánzāoyù,

(2)、“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3)、“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4)、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5)、“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6)、“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7)、佛陀又说:“须菩提!假使用恒河(印度境内的一条大河,河内的沙非常的细,也非常的多。)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去比喻一条恒河,即一粒沙一条恒河,恒河的数目,和沙的数目一样,而那么多的恒河里面还有那么多的沙,你看这样沙的总数多不多?”

(8)、本章是讲述善现(须菩提)向佛请教的事情。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善护念”。

(9)、“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10)、金刚经:让你在浮躁的年代里,持一颗沉静的心

(11)、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这都是因为一切凡夫、贤人、圣人,在无为法的证悟方面有所差别,如圣人见山是山,不执著山,已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贤人见山不是山,因为怕起欲念私心,所以排除一切外相外缘;凡夫见山是山,执著山,因为凡夫是贪心不足的,常常为了身外之物而起争执。所以凡夫、贤人、圣人差别就在于此,也就是无为与有为的差别。”

(12)、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斯陀含所谓的修行人,虽然尚须天上、人间往来一次,所以名叫“一往来”,但是他们已没有往来的想法,如果他们还有往来的想法,即是一种执著,而证得斯陀含果的圣者是心无执著的,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13)、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罗汉(已证四果的圣者,阿罗汉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有三种意思,应供——也就是应让世人供养的意思。杀贼——杀掉一切烦恼贼。无生——永不在三界受生。)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吗?”

(14)、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15)、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17)、⑤世尊:对佛的尊称,所谓佛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xx、无xx。⑥钵(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铁制成,圆形,略扁,小口,平底。

(18)、(回复73)念佛时的妄念怎么越控制反而越有

(19)、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0)、(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1)、“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世尊,您称赞我得到了远离分别的无诤三昧,在所有的人当中是最了不起的,是第一离欲大阿罗汉。

(3)、佛陀听完之后,又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你不必怀疑,虽然我说的佛法非常深妙,但是仍然会有人深信不疑的,就是等到我圆寂后,经过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及最后的末法时期五百年,总共是两千五百年,(很接近我们现在的年代,因佛陀圆寂于西元前三八零年至五四四年这是各家推测的年代,今年西元为一九九一年,因此佛陀已圆寂二三七一年至二五三五年,所以我们何其幸运,能生长在这个年代。注:末法时期共有一万年。)

(4)、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5)、流通本的加工:⑴字数的添加:《金刚经》从824年柳公权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寿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经文字数不断增多。(2)"冥司偈"的添加:以历代藏经的校勘记看,《金刚经》有文字上的琐碎变化。其最大变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尔时)慧命须菩提……"一段并最终定型,这是从菩提流支译本移植来的。添加的时间不很明确,后来佛徒为其编造了"僧灵幽"的公案,该段经文因此叫"冥司偈"。(3)首尾附件的添加:从咸通印刷本开始,经首已出现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经文前后的颂词、真言、奉请词、发愿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6)、一念之间,等于一呼一吸的时间,佛教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人就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

(7)、须菩提!要作为一位大菩萨应该要做到忘记布施给谁,忘记布施多少,以及不求名、不求利、不求褒奖;为什么菩萨布施要达到这种境界呢?因为这样的布施心量才能广大,在广大的布施之下,他的福德才能增长,达到无限量之大。

(8)、真正的布施,是免于期待他人的感激与回报,是立基于平等心而非只是同情,就如《金刚经》所言的,“无住相布施”,而最殊胜的布施莫过于法布施。当我们在供养或布施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完全不希望任何的回报,因为如果我们希望回报的话,那就不是很优雅的供养和布施。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10)、金刚经全文念诵完整版,细听一遍,带您深入领悟金刚经智慧

(11)、世尊!但是众生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如何使发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使它不退失?及如何降伏妄想心使它不起妄念呢?”

(12)、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13)、“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三果阿那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14)、wúshàngshènshēnwēimiàofa

(15)、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16)、这部金刚经是佛陀亲口说出来,是我(佛陀大弟子之一-阿难)亲自听到的,很可惜佛陀已经入灭,所以后代的人再也无法听到佛陀说法。为了能让后代的人也能知晓佛法,因此我(阿难)再一次重新讲出,让人记录下来流传后代。

(17)、1954年,人们对佛像进行保护性维修的时候,在其腹内发现了四幅北宋时期的版画,其中一幅就是这张《金刚经》插图。卷末有北宋雍熙二年(985)发愿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位叫做吴守真的善信开版印施,并将助印经书的功德回向给父母。

(18)、“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来真地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吗?如来真地有法可说吗?”

(19)、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20)、但广义来说,证得阿罗汉果位只是小乘果位而已,只修慧未修福,只度自己未度别人,不如大乘的菩萨乘,福慧双修,度己更度众生,两全其美)圣者,在声闻乘的修学方面,早已无法可学,无法可修,所以才称为阿罗汉;世尊!假使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那么他已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怎么有资格叫做阿罗汉呢?

(1)、它们既不是实有的法,也不是虚无的法。道理何在呢?因为一切解脱的贤者和圣人们,只是因为对于无为法证入的深浅不同,而显现出了表象差别而已。”

(2)、不是离于二元分别的念,其中没有善念或是恶念的区别,就像读到《金刚经》的“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不会说这句金刚语是好的,或是坏的,而只是认同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和合现象。就像看到秋风吹落桂花游荡在马路上,你不会说这是美的,或是丑的,而只是了知花开花落,成住坏空。而当你离于二元的分别,你会直接当下,专注于每一个瞬间,而不会活在过去以及未来。

(3)、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

(4)、“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二果斯陀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斯陀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5)、这张插图从右向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佛陀说法为中心,佛陀头顶宝盖,身后发出佛光。

(6)、「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7)、佛陀听了之后说:“你说对了,世间一切有形体的东西也是一样,都是不实在的,因为他们都会毁坏,都会变化,所以世人眼光所见的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假相,怎可执著虚幻的假相,来蒙骗自己呢?

(8)、“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9)、(回复70)今生可能是你无量生命里最美好的一次

(10)、特别感谢那位督促我的朋友——宁波香山教寺的老佛爷。

(11)、“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12)、「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13)、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⑦,应云何住⑧,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14)、“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初果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他会这样想吗?”

(15)、《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为Vajracchedikā-praj?āpāramitāsūtra(DiamondSutra)。在梵语中,金刚意指「锐利、摧毁一切」;般若,则指「智慧」,此经乃是摧毁愚昧,得到智慧的典籍。由于《金刚经》属于大乘佛教的般若经典,除了读诵受持之外,书写经文亦为功德修行之法,因此有些书法名家也参与写经之列,展品中便有南宋张即之、叶鼎、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四位名家写本,风格各具特色,极为珍贵。

(16)、“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7)、中国是一个大乘佛教的国家,佛教艺术的题材丰富,佛、菩萨、天王等无所不包。本展柜特选本院历代佛画的七件精品,以大家最为熟悉的西方淨土教主──阿弥陀佛作为主尊,两侧分别以行愿第一的普贤菩萨和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为脇侍,两侧再配上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最外侧则是两尊天王,形成七尊像的组合。在这组佛释绘画中,佛的端严殊胜、菩萨的和蔼亲切以及天王的威武勇猛皆展现无遗。

(18)、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19)、《金刚经》有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佛陀开示的摆脱烦恼的方法:世间一切事物、情感,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有生就有死,有存就有灭,没有什么永生不亡的东西;虚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只是不能永住世间,因缘尽了也就散了;如果能了解存在和消亡的根本在于因缘,认识到有存在就有消亡,存在的过程就是消亡的过程,消亡的过程可以产生新的存在,存在就是消亡,消亡就是存在,从而以平淡的心境看待进退得失,以淡然的态度对待贪欲执着,那么就可以摆脱烦恼,见到心中的如来了。

(20)、但是很糟糕。依然编不动。我以为是我个人不具备能力与福德去做这件事。所以想了很多办法,花样百出就不一一赘述了。直到父亲离世,也没有能完成。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张即之写本

(2)、(回复56)菩萨教你学会消业障最快的方法!

(3)、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你想得到或测量出有多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