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花的诗句托物言志
1、关于菊花的诗句
(1)、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2)、《菊花》是明代诗人唐寅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3)、----蘅芜君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潇湘妃子簪菊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4)、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5)、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6)、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菊花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也有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霸气。
(8)、菊花年代:(唐)作者:(黄巢)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
(9)、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10)、菊花:《菊》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11)、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12)、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13)、首先菊花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想到的有傲雪凌霜,开在秋季,坠落多整朵消亡。
(14)、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是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心境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5)、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16)、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开成五年(840),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到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在杨弁之乱过后,他又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他自述此时自己“遁迹丘园”,“前耕后饷”,“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这首诗即作于此时。《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17)、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冤句人。举进士不第,广明作乱,破京都。后灭于泰山狼虎谷。
(18)、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19)、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作者托物言志,以菊花宁可枯萎于枝头也不会随风而去来表明自己宁死不屈,对祖国的忠贞。
(20)、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⑻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2、用托物言志写菊花
(1)、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2)、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3)、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4)、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⑹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5)、《不第后赋菊》作者:唐代黄巢原文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6)、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7)、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8)、释义: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9)、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10)、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2)、老旧园子里的小路旁已经长出了幽幽的花丛,一夜之间清露从天空坠下落在花上。
(13)、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14)、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⑶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尽百花杀。
(15)、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在一个没有阳光、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16)、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17)、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18)、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菊袁崧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19)、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秋朝野望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20)、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3、描写菊花的托物言志的诗句
(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⑶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尽百花杀。
(2)、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宋·杨万里《咏菊》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4)、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百花都已凋零殆尽,而我的菊花正肆意开放。花香阵阵,弥漫在整个长安城中,原来是满城金黄色的菊花盛开,犹如士兵的金色铠甲在阳光下闪耀。
(5)、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译文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6)、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7)、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朱淑真《黄花》)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9)、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10)、“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11)、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12)、石灰吟:《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⑵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14)、有了!他心中暗喜,缓缓说出首两句,众人一听未免有些失望,这也太稀松平常了吧。白居易看到眼里,稍作停顿,不疾不徐的说出后两句。
(15)、黄巢那种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唐朝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政权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后来,他被起义军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带领60万大军攻破长安,树起“大齐农民政权”的旗帜,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16)、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7)、释义: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无休止地长吟。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18)、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表现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品格。
(19)、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释)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20)、本文由 青烟翠雾文友授权,诗词轩编辑刊发,转载请注明。
4、描写菊花的古诗托物言志
(1)、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2)、解释: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3)、这首画菊诗托物言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饱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4)、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5)、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前句写出秋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使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6)、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用拟人手法写蝉。尾联“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7)、但其实最早提到爱菊花的是屈原,最早吃菊花的也是他,《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喝露水吃菊花,来表明内心高洁到不食人间烟火。古代文人之傲岸风骨,可见一斑。今天亦有此性爱自然之人,例如永保仙姿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食花瓣又居山川。
(8)、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寒菊》)⑼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10)、“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11)、杀:草木枯萎。《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12)、赏析: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13)、菊花年代:(唐)作者:(黄巢)体裁:(七绝)类别:(静物)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4)、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诗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融融”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感官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见诗人体物之精微。“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用“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代诗人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刘禹锡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16)、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17)、即言菊花不是片片凋落,而是整朵老于枝上,当时的朱淑真面临的是什么?是丈夫出轨又转诬陷她不检点,而她则用菊花自喻,不会像黄叶一样随风飞舞,即我从未变过心,失过名节与操守,才不像夫君你呢。还有郑思肖:
(1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19)、明·沈周《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20)、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感官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见诗人体物之精微。“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用“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5、描写菊花托物言志的诗
(1)、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2)、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蕉下客太多了..不知道够不够咧??。描写菊花的古诗有那些⑴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4)、吃鸭子: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鸭子的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5)、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诗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融融”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
(6)、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7)、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怡红公子对菊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
(8)、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⑺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9)、",后来郑板桥看不下去菊花在九月初十所受的冷遇了,便作《题十日菊》:
(10)、梅和竹、松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象征着一身傲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的习性受到人们的欣赏与敬佩,所以人们常使用梅花作为奋发图强的激励,在书房里常常作为装饰品。”
(11)、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12)、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⑹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13)、双十一又疯狂啦!五莲飞天宾馆有动静......
(14)、释义: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15)、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
(1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元稹《菊花》
(17)、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18)、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19)、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是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心境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0)、重阳正是赏菊的佳期,此次宴会之所又刚好菊花盛开,满目所及,金黄一片。酒过三巡,一位宾客提议每人赋诗一首,并且商定由白居易来压轴。
(1)、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2)、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
(3)、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4)、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5)、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⑹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6)、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7)、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8)、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9)、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10)、“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11)、⑶罗含:字君长,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12)、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13)、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作为四君子之则象征着世外隐士。菊花在晚秋时节傲然开放,不顾秋风的萧瑟,不惧山林的寂寞,就像是隐居山林的隐士,不趋炎附势,只是默默坚守自己的理想。
(1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郑思肖
(16)、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17)、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8)、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19)、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20)、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1)、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梅花生长在驿站外面的断桥边,人迹罕至,寂寞荒凉、无人照管,无人赏识,备受冷落,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可即使这样,还是找来了群芳的嫉妒。这两句借梅花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2)、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3)、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4)、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唐代李商隐《菊花》
(5)、丛丛秋菊围绕房舍,好似到了陶潜的故居。围绕篱笆观赏菊花,不知感觉太阳西斜。
(6)、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7)、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寒菊》)⑼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9)、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⑻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10)、翻译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11)、野菊颇象菊却生长于原野,因而“菊”前冠了“野”字以示品位远低于菊。张镃咏它时,既未脱离也没局限于它固有的“花”性,而是融入合情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拟人化和象征等艺术手段,赋予野菊以活脱脱的“人”性、“人”品——不自弃却总被人弃,冀有为却无可为,含蓄地表达了被遗忘者的孤苦愤懑心态。
(12)、提起关于菊花的诗,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是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黄巢的这首菊花诗,颠覆了人们对菊花的印象和它原有的象征意义。诗人科举落榜后,写下这首诗,在诗中托物言志,借咏菊来抒发自己的抱负,把菊花写得气魄恢弘,格调雄迈。
(13)、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14)、百合花开:429481908@qq.com
(1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中写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蹐不堪看。
(16)、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时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前两句写满园金菊中有一朵白色的,后两句马上自比,说好似自己年纪大了却还可以与这些年轻一辈同歌同酒,别致新颖。和其他诗词都爱感叹流光易逝,好景难再不同,诗人豁达的表达了自己不惧衰老,仍然青春的兴致,颇有情趣。
(1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寒菊》)⑼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18)、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诗人借菊花以自比。
(19)、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20)、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1)、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2)、赏析:作者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3)、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4)、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5)、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6)、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7)、《立春偶成》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一——立春《春夜喜雨》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二——雨水《菩萨蛮·春雨》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三——惊蛰《赠范晔》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四——春分《长安清明》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五——清明《题鹤林寺僧舍》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六——谷雨《大林寺桃花》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七——立夏《小满四月中》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八——小满《北固晚眺》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九——芒种《山亭夏日》丨二十四节气诗词之十——夏至《小暑六月节》丨二十四节气诗词十一——小暑《夏日山中》丨二十四节气诗词十二——大暑《立秋》丨二十四节气诗词十三——立秋
(8)、此诗是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尘世难逢,为何不及时行乐,插满菊花,但醉酩酊,不恨斜阳。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何必为了这人生无常而心灰意冷呢,还不如与菊花一样,不管秋风,笑傲霜雪。
(9)、除了上述,菊花也有表思乡的意象等等,表情的意象有很多很多,仍需要我们不断地体悟。你也会言菊花也用在葬礼上等等,这是西方的文学,西学东渐的结果,包括各种颜色菊花的花语等,均是西方人的浪漫。
(10)、(陈佩《瘦菊为小婢作》)⑽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