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舒婷的诗歌代表作短诗117句

舒婷的诗歌代表作

1、舒婷的诗歌代表作最长的一首诗

(1)、(4)基 甫.世纪末诗歌的“口香糖”———舒婷批判(A).伊沙、张闳.十诗人批判书(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

(2)、洪子诚、谢冕等,《百年中国新诗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致橡树;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神女峰;四月的黄昏;致大海;北戴河之滨;向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真水无香。

(4)、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5)、《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代表作,诗中所抒发的对于独立人格与平等观念的呼唤,可视为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6)、舒婷诗中的“人”,已不单单是新旧“战歌”中的“政治的人”或“大我”,而是一个生活中的女性,一个真实的“我自己”。她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既是“与风雪搏斗”的“一代人的画像,又是一个温柔、忧伤,需要母亲与恋人对“人”的关切与对“爱”的呼唤,使舒婷的诗具安抚的女性。诗人一方面勇敢地“要求真理”另一方面也“不掩饰我的软弱”:“我钉在/我的诗歌的十字架上/为了完成一篇寓言天空、选择了我/我所不能胜任的牺牲于是,我把心高高举在手中……/可是我累了,妈妈/把你的手/搁在我燃烧的额上———《在诗歌的十字架上》” 

(7)、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8)、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9)、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10)、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11)、舒婷经典诗歌《父爱天空下,我是最幸福的那片云》

(12)、舒婷原名龚佩瑜,舒婷是笔名。1952年5月生,今年应当是68岁,已步入老年。福建泉州人,也有说她是晋江人,在厦门长大。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到福建省上杭县插队劳动,1972年回城当临时工,也有说她是以姨妈继女身份回城。当过水泥工、挡车工、炉前工等。插队时开始写诗,1979年发表第一首诗《致橡树》获得好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中国作协“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已出版的诗集还有《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等。她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13)、1965年生于湖北,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著有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等,另著有小说集多部。曾先后获中国年度诗歌奖、人民文学奖、十月年度诗歌奖、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等。

(14)、最终因为有声语音的介质表达完成心灵的共鸣。

(15)、 只要心在跳动,就有血的潮汐/而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 ——北岛 《雨夜》

(16)、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17)、最后两节是诗人假设自己死后的情景。诗歌的叙述语调由激昂重新回归温婉,并且浸润着淡淡的忧伤。“我”希望爱人在没有自己的日子里,不要沉浸在孤独与悲伤之中,而是要为理想重新站起来。“橄榄树”和“鸽子”都是和平的象征,是“我”用生命换回的和平。诗的结尾,“我”幻化成“会唱歌的鸢尾花”,在清晨被爱人发现。所有忧伤、犹疑、激越、昂扬的情绪在这个氛围中也变得更具有婉转悠扬、一唱三叹的艺术美。

(18)、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19)、这首诗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情感细腻、奔放,语言轻盈、含蓄、委婉而富有激情,具有错落有致的音乐美和精致立体的画面感。

(20)、(1)舒婷往往通过诗歌“比较自觉地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著的爱,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诗中,诗人从自己与祖国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下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如另外一些作品《献给我的同代人》、《这也是一切》中,舒婷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和实现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    。

2、舒婷的诗歌代表作短诗

(1)、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2)、舒婷1969年初中未毕业即下乡插队,1972年回城并开始“地下”诗歌创作,这首《致橡树》最初发表于《今天》杂志,1979年被《诗刊转载》,自此舒婷正式登上诗坛。

(3)、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4)、可见舒婷对此人并不满意,但仍然十分怀念,人生是多么矛盾!

(5)、2016月11月25日14:00,搞文艺参与其中的“新诗百年·第十届诗歌人间”原创诗歌音乐会将在深圳胡桃里音乐酒馆中心城店举行。(文末附观众邀请函)

(6)、其“出”与“入”。舒婷写有不少歌咏祖国、反思现实的诗篇,其中对于历史苦难的思辨并不是要走向偏激的否定或悲观的“离去”,而是转向于真实的面对和乐观的劝谕,忧愤而又热诚,表现了炽热的爱国情愫及勇于承担责任的中国式“入世”思想。典型的作品如《献给我的同代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代人的呼声》、《在诗歌的十字架上》、《会唱歌的鸢尾花》及《也许?》、《这也是一切》等诗,欲扬先抑,似“遁”实“即”,“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在追求祖国母亲的富饶、荣光、自由及“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上,在“要求真理”的信念上取得认同和统悲观的怀疑最终归结于对于责任的担负:“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这也是一切》)

(7)、 我说小雏菊都闭上了昏昏欲睡的眼睛,你说夜来香又开放了层层叠叠的心。我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暮春,你说这是一个诱人沉醉的黄昏。 ——舒婷 《黄昏》

(8)、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为一株木棉,是矗立在橡树傍边的矮矮的小树,这两棵树的枝叶紧密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犹如两个鼻翼同轴的并肩爱人一般,表现出诗人希望的爱情是可以长相厮守,比翼齐飞的观念,橡树与木棉坚定的站在一起,风吹不散、雨浇不烂,二者摇摆着枝叶,相互示意,表现出心意相通的意境。

(9)、第十至十三节,几乎是交替着“我”对爱情的流连和对历史使命的坦然承受。一方面“我”还是“你”的笨姑娘,不会变得让“你”辨认不清;另一方面“我”又充满骄傲与激情,迎着阳光,“站得笔直”。对“黄皮肤”和“黑头发”的强调,使“我”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的民族承担者的身份,因此在第十四节诗人假设了一个为祖国母亲而成长并最终献出生命的场景:“微笑着”“从母亲肩头滑下”,血仍在“燃烧”。这个假设是无怨无悔的宣言,轻灵缈远中流动着热血沸腾的青春,是那一代人对祖国母亲的承诺。

(10)、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舒婷主要作品著有诗集

(11)、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12)、《徐志摩诗全集》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全集,内容囊括了徐志摩的所有诗歌作品,包括《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和“集外集”五个部分。其中前四个部分是徐志摩诗集的单行本,最后的“集外集”部分,则是编者从报刊、徐志摩日记等处辑录的徐志摩未收入诗集的作品。书中收录了徐志摩已刊发和发现的全部诗歌作品,能让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品读徐志摩的诗作。

(13)、诗人以橡树和木棉热烈、诚挚和坚贞的爱情为象征,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14)、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15)、林徽因在诗情画意中,解读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分享了她的人生感悟。文字温婉淡雅,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绵延不绝的回味与感动。

(16)、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 《鹤冲天 黄金榜上》

(17)、1960年出生于福建,1976年高中辍学上山下乡当“知青”,1978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参与南京《他们》文学社,著有诗集《顽石》《适得其所》等。1991—1994年旅居纽约,以画谋生。现为“影响力中国网”诗歌栏目主执。

(18)、舒婷诗在艺术上的特别之处,在于她那“细腻而陈静、哀婉而坚强”的诗情同时就构成诗的审美风格,乃是女性心怀的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舒婷的抒情缠绵而清新,忧伤而不消沉。舒婷是现代诗人意象运用的代表,但她与其他朦胧诗人不同之处,是她很少刻意去构筑意象,她的意象也具有象征性,但其象征不是着意捏造而形成的,而是意象本身在自然运用中散发的。她的意象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在的。舒婷的意象串如一朵朵被串起的花朵,自然、明快、美丽,而没有其他人的扭曲、怪异和虚构,当别人使用刻满“高尚”标签的墓碑、黑夜给予的黑色眼睛、夜间行走的尸骨、天空漂浮的死者弯曲的倒影时,舒婷更喜欢使用大自然和生活中可视可感的美好形象,如海岸、帆船、灯塔、橡树、木棉、古井、老水车、巫山神女峰和背负着沉重负担的惠安女子。舒婷也善于运用通感,这种既现代又古老的艺术手法在舒婷那里活了起来,她在四月的黄昏听到了旋律的色彩,看到了旋律的游移和低徊。

(19)、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20)、“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揭示了女性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眼光,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感,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3、舒婷的诗歌代表作朗诵

(1)、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2)、..............................................................................................

(3)、《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林徽因经典诗集,该作品共五辑,收录了林徽因诗篇60余篇,其经典篇目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深夜里听到的乐声》等,其诗作融入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每篇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

(4)、近30年来中国的女性文学,大致呈现为“服饰———欲望———肉身”三个进程,而每个进程又各各展现出互不认同、辩证反思的阶梯性色彩。(1)服饰阶段:政治斗争的工具与装饰———(以男性为主体的)爱与婚姻的配合物和润滑剂———伦理道德的附属品或辣味调料。(2)欲望阶段:“女性之灵”的黑色臆想———放纵声色的肉体狂欢。(3)肉身阶段:性别角色(类)的本位意识———女性个我的生存之思。

(5)、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

(6)、一九六九年,我与我的同代人一起,将英语课本(我的上大学的梦)和《普希金诗抄》打进我的背包,在撕裂人心的汽笛声中,走向异乡。月台上、车厢内一片哭声。我凝视着远山的轮廓,心想,十二月革命党人走向流放地时一定不哭的。我要在那里上完高尔基的“大学”。

(7)、我的英语练习:Iloveyou,loveyou

(8)、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开头即以“我如果爱你——”展开了关于爱情的联想。同时,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赋予此诗独特的理性气质。

(9)、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起组织评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从1900——1999年是百年,共选出小说51种,诗歌23种,散文17种,报告文学2种,戏剧7种,共百种。《舒婷的诗》入选,可见舒婷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10)、当然,舒婷诗中的女性意识,并没有超出广泛的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范畴,这是即使在“朦胧诗”备受诟病的时期她的作品也仍然赢得广泛赞许的深层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舒婷的诗歌不同于冰心女士的“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繁星·一五九》其道德承诺与伦理依附不是建立在“超人”的“爱的哲学”之上,而是包含了更多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内容。仔细考察,舒婷诗歌之所以获得中国读者的普遍称誉,并不是因由某些批评者所说的“撒娇美学”(4),而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因素的成功调和:

(11)、   如果说《致橡树》为自己和女性树立了正面的理想爱情模式、《双桅船》表现了爱情遭受挫折时所应持有的态度的话,那么《神女峰》则从反面对中国传统爱情给予女性的不平等的压迫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不仅来自男性单方面的压迫,也来自男权制度下长期形成的女性自我意识。巫山神女在宋玉的《高唐赋》中与楚王欢会,成为古代描写艳遇的常用典故。而在《神女赋》中,巫山神女当正于相悦之人缠绵而将接欢情之时,却突然“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于是“欢情未接”,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与肉体的痛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爱人。在《神女赋》中,直接压抑女性的是女性自己,而形成女性自我压抑的则是男权社会长期制造出来的文明(理)的结果,女性对这种观念的接受本来是被迫的,久而久之却成了自然。在这样的语境中,女性须在情与理之间做出选择,不得不以个人的痛苦去屈就文明之理。弄通了这一层,解读《神女峰》就不难了。当一群一群的女性以心理惯性在向象征者坚守贞操的神女峰挥舞各色手帕之时,只有一个人用手帕捂住了自己泪水奔流的眼睛,这个人就是觉醒了的诗人。她突然意识到女性在不平等的爱情观中的可怜和可悲,她质问:“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到诗的末尾,她已不能自已,压抑的心声冲口而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虽然作者说这是被煽动的“背叛”,其实正是人性的复归。

(12)、《双桅船》是1982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作者是舒婷。主要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

(13)、第六节的最后一行,“但是……”是全诗的情感转折。

(14)、本期诗歌赏读将以《致橡树》《双栀船》《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走近舒婷的诗歌艺术。

(15)、顾城是一位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他的创作是当代诗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书主要节选作品有:星月的来由烟囱、对宇宙大声发问、怀念、铭言(二首)、割草谣、找寻、我赞美世界、生命幻想曲、友谊、一代人巨星、梦想、梦痕、眼睛、石壁、摄、山影、眨眼……

(16)、(1)舒 婷.人啊,理解我吧(J).诗刊,1980,和读者朋友说几句话(J).飞天,1981,

(17)、19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曾参与“第三代”先锋诗歌运动,为“非非诗派”成员。199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著有诗集《梦见苹果和鱼的安》《6个动词,或苹果》,小说集《女巫之城》,长篇小说《潘金莲回忆录》《爱情歌谣》等。现居成都。

(18)、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19)、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20)、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4、舒婷的诗歌代表作朦胧

(1)、(视听合诵)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节选)朗诵:洪伯&鲜美儿

(2)、1965年生于江苏海安,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村庄与田园》《北凌河》等,另有对话录《陌生的朋友:依兰-斯塔文斯与小海的对话》,随笔集《旧梦录》等。编选《<他们>十年诗歌选》。

(3)、第一节中诗人熟练地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造成一幅婉转流动的画面。第二节颇具童话色彩。“我”的梦境中出现了“雪地”、“森林”、“斜塔”、“圣诞树”、“溜冰鞋”、“神笛”、“童话”、“焰火”、“喷泉”等诸多意象,这些意象如此密集地出现,烘托出充满异国情调的童话般的世界。第三节转入现实生活的回顾。每句都用“我”作为开头,在农村插队时的劳动,回城后脚手架下的辛苦,补习文化知识,孤独而惶惑的漫步,一个个场景叠加,这是“我”挥之不去的往事,也是一代“知青”共同的生命体验。第四节用了四小段排比,都以“让我做个……的梦吧”的祈使句开头,“宁静”、“安详”、“荒唐”、“狂悖”这四种不同的梦境,表达了对爱人的依恋,对相互信任的渴望以及对纯情和激情的向往。

(4)、(视听)天堂雨诵读舒婷《致橡树》视频:天堂雨

(5)、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6)、北岛是“”后期兴起的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他最著名的诗歌如《回答》、《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等,曾经震撼了无数国人,表达了在“”中成长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后的批判与否定、怀疑与茫然。北岛的诗歌冷峻、思辨,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他曾说过:“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7)、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 《雨霖铃》

(8)、 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的,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 ——王安忆 《长恨歌》

(9)、    舒婷的诗中也有这样的流露,但她是理性的、自立自尊的,刚强而不感伤。如《路遇》中表达的激动、平静、幻觉、态度。

(10)、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名称是如何来的,来自于诗歌评论,来自于批评。1980年章明在第8期《诗刊》发表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11)、生活不断教训了我的天真。然而这个人间大学给予我的知识远远胜过任何挂匾的学院。

(12)、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13)、现为香港诗歌协会会长、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诗学顾问、《圆桌诗刊》主编。著有诗集《纸屑》《昭阳殿记亊》《台北翅膀》等,编有《灯火隔河守望——深港诗选》等。曾获“香港中文文学奖诗歌奖”“新北市文学奖新诗奖”等。

(14)、(合诵)丁建华&乔榛诵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15)、解读:绝不申诉个人的不幸,耽误的是一代人,不是说我个人。一代人的“青春是错过的”,一代人的灵魂是扭曲的、变形的。在彻夜难眠痛苦的反思里,推翻了那些所谓定义、真理,打破了层层枷锁,获得了思想的解放,告诉世界,我不相信!触目的废墟也是文革的废墟,但我们要在废墟中奋起。舒婷的诗总能给人以力量,是积极的、向上的。镣铐、烈士、铁窗滋味,这些革命战争年代坐国民党、日本人的牢房,文革中又坐自己人的牢房,但这里主要指的文革中受迫害的人群。“露宿街头的画面”指文革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群众的贫困。“祖国的这段空白”“民族的这段崎岖”十年浩劫造成文化和思想的空白,这十年是曲折的,要呼唤真理,这就是一代人的呼声。同样出名的还有《也许》。

(16)、全书意境朦胧,语言节奏感强,诗体富于散文美,风格哀婉、清新,充分展现了戴望舒诗文的独特艺术价值。

(17)、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 ——张爱玲

(18)、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 徐志摩 《我等候你》

(19)、蔡琴唱着席慕蓉的《渡口》、齐秦唱着徐志摩的《偶然》、罗大佑唱着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周云蓬唱着海子的《九月》,还有那被传唱无数的《再别康桥》……

(20)、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舒婷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5、舒婷的诗歌代表作双桅船原文

(1)、(合诵)支离疏&思聪精彩演绎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2)、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她创作的《致橡树》《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神女峰》等诗作,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3)、(4)诗歌的意象,多来自于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舒婷偏爱修饰性的词语,这和她曲折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相关。另外,舒婷大量使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而且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4)、注:创作出《会唱歌的鸢尾花》后,诗人搁笔三年。这首诗可以看做是舒婷早期诗歌思想探索历程的总结。

(5)、诗词中的橡树代表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相中的爱情人物,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单纯的表现出诗人自身的热烈的爱情思想,而是要表现出一种具有爱情理想的思想信仰。通过对橡树的具体亲密描写发挥其具有的内心形象,具有托物言志的意境。是表现出一种可以比翼齐飞,风雨同舟,共患难的难得的爱情观念。

(6)、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7)、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8)、但是,中华民族历来不是没有梦想,只是以往的共和梦、改良梦、洋务梦都没有实现。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9)、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0)、朦胧诗,多数我都读不懂,当然这该怪我才疏学浅,但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我不但读懂了,而且也很喜欢。朦胧诗是否都那么朦胧我不敢妄自揣摩,但这首朦胧诗的意象却是那样的鲜明,将橡树和木棉树以人格化,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理想化的人格,这样的朦胧诗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和喜爱,否则朦胧得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写出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11)、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12)、《纵然你有柔情,我有眼泪》——戴望舒经典诗集,该作品共8辑,收录了戴望舒诗篇80余首,其内容或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或是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是表现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或是描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他不刻意雕琢。

(13)、从第九节开始,这首诗的格调渐趋激昂。“三角梅”和“野天鹅”都是诗人的自我比喻,一个真正的抒情主人公开始了充满自信的咏叹:拒绝“在花瓶上摇曳”,拒绝在“栏杆的春色”中流连,充满生命力地在风雨和严寒中接受洗礼。接下来的一段,“民族”第一次旗帜鲜明的出现在诗中。舒婷这一代诗人对祖国、对民族怀有深沉的责任感和真挚的爱恋,“跑道”、“冲刺”、“终点”点染的是田径场上赛跑的景象,这也曲折地表达了整个民族经过十年文革,已经被时间落在后面,而“我”作为历史的承担者之“没有权利休息”,只能永不停顿地与时间赛跑。

(1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5)、 罪责也许不会消失,悲哀却是会过去的。—— 川端康成 《千只鹤》

(16)、第六节是对两人世界的进一步描绘,“月球”、“高速列车”、“旋转”、“雪崩”等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意象似乎令人眩晕,而“田野”、“阳光”等传统意象带来的又是寂静和谐的审美感受。第五节诗将这反差很大的两极并置,一面是世界向后倒去,时间疯狂旋转;另一面是画中的田野,淡淡的阳光。诗人以细致的敏感捕捉到了爱情给人的两种不同感受,并通过这两组意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17)、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诗歌评论家陈仲义、“第三代”诗人于坚、吕德安、杨争光、小海、何小竹、张执浩,身兼诗人和翻译家双重身份的高兴、汪剑钊、金丹实,“80后”诗人春树,港澳诗人代表姚风、秀实,还有诺贝尔大热门、韩国诗人高银,俄罗斯诗人库普里扬诺夫共16位中外诗坛名家将出席音乐会,并把他们的代表作交由14位音乐人谱写成歌,现场诵唱。

(18)、龙泉明主编、赵小琪副主编,《中国新诗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9)、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等。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

(20)、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是青春勃发的季节,春天是诗的季节,春天的女性比花和诗更美。在这样的季节里,美丽的翡翠山城的宣传部门要举行“女性自我意识与性别平等”赏诗会,真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文学胜事。我很荣幸被命参加,并且受命做赏析《致橡树》的演讲,心情如春天的小鸟一样激动呢。我在青年学子的时候,也曾是一个朦胧诗的热爱者和热心写作者。我就想,要想懂得《致橡树》,不懂得舒婷怎能行呢?要懂得舒婷,不了解朦胧诗怎么行呢?要懂得舒婷的爱情诗,不多读几首代表作怎么行呢?于是我不揣固陋,就自己给自己增加了点任务,从朦胧诗说起,说到舒婷诗的抒情特点,说到舒婷诗的艺术特点,并选取了舒婷四首爱情诗的代表作进行了分析。因为主办方给了我时间的限制,所以也不能任情谈开,因此各部分都很简要,代表作的分析实际只是导读,所以题目就叫《舒婷诗简说》吧。兹呈奉给如春天一样健康美丽的女士们以及以平等相待女性的男士们,希望带给你一些愉悦,并希求你的批评指正。

(1)、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1985年,应邀访问西德,法国.1986年,应邀去美国举行个人作品朗诵会.1987年,应邀出访意大利.

(2)、《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3)、林夕为梦诵舒婷经典诗歌三首《赠别、思念、童话诗人》作者:舒婷

(4)、北岛三十余年的诗歌写作,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命史,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史,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见证与高峰。

(5)、  三 想象你在红桌巾后面⁄握手发言风度很亲切⁄笑容锈在脸上很久了⁄孤独蚀进心里很深了⁄七月的流火在你的血管里⁄一明一灭⁄万仞峰上的巨隼不是你⁄风口岩的夜半松涛没有你⁄那么,你对七月是个幻觉⁄那么七月于你是个空缺⁄想象不出你怎样强迫自己相信⁄说--你已经忘却    

(6)、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7)、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8)、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9)、有哪些文学作品的经典开头或段落让你爱不释手? - 桃子WANG 的回答 有哪些你第一眼看到就爱上的句子? - 桃子WANG 的回答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 桃子WANG 的回答

(10)、《流水线》《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诗集,作家出版社,2009)《很是惭愧,父亲》等。

(11)、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12)、桃子WANG_的微博 不定期更新 ~~~ (*^__^*) 嘻嘻……

(13)、可以说,通过“我自己”来感应世界,表现“人”,是舒婷的诗最突出的特点。她使“人”脱离那些长久以来被人为地强加在身上的种种光环或桎梏,呼唤人与人的理解,不独表现祖国之爱、人民之爱和生活之爱,也表现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恋人之爱。她的作品所表现的“自我”及“爱”的主题,既承接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的传统,又具有新时代鲜明的精神特征。她以真实的“我自己”作为诗歌的表现对象,着眼于自我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既有那勇敢追求理想的“沸腾的我”、“深思的我”,也有忧伤地抒发内心苦闷的生活中“迷茫的我”。她的诗里,“小我”与“大我”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表现个人(自我)“沉迷的痛苦”、“苏醒的欢欣”与表现时代的“不可抗拒的召唤”,在作品中达致了有机的统一。这种新的女性自我的出现,使舒婷诗歌既和以往的“情诗”绝然不同,又与作为反叛众人一腔的“战歌”、“赞歌”而爆发的“另一种战歌”(即“朦胧诗”)有所偏离,内涵繁复、深厚,不独探寻着“人”的归来,而且预示了“女性”的苏醒。就在这一支支新的“人之歌”、“女性之歌”中,舒婷以女性之躯对于传统文化心理和家庭道德伦理的承担,在“政统”与“道统”的狭缝中挥舞一张花手帕,柔弱而又坚强,展现了女性温柔生命中最令人惊悸的“绚丽的美”。

(14)、                                            

(15)、(2)鲁 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16)、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文诗歌作为开端,中国新诗随着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向百年。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一大批新诗化成了旋律萦绕在我们耳畔。

(17)、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舒婷诗集欣赏《致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