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知人之明的意思解释词语98句

知人之明的意思

1、知人之明的意思

(1)、(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2)、(绝德至行):绝、至:极,尽。极为高尚的道德品行。

(3)、[典故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4)、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5)、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6)、“知人之明”的意思是:具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7)、(失身匪人):失身:丧失自身应坚持的节操;匪人:指品行不正的人。指丧失节操而依附于邪恶的人。也指女子失节于品质恶劣的人。

(8)、(绝德至行):绝、至:极,尽。极为高尚的道德品行。

(9)、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10)、(铜臭薰天):铜臭:铜钱的气味。充满铜钱的臭味。常用以讥讽有钱人品行不端。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11)、(译文)“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姓名,我怎么可以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呢?”

(12)、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正如韩信对刘邦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13)、(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4)、好自为之 (hǎozìwéizhī)为:干,做。喜欢自己亲手去做。

(15)、(出处)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16)、(山不厌高):山不嫌其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

(17)、(举例造句): 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最有知人之明。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18)、(篱牢犬不入):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19)、(禽兽不若):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20)、(砥节励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砥,磨练。励,振奋;振作。

2、知人之明的意思解释词语

(1)、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2)、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3)、(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顽皮赖肉):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也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同“顽皮赖骨”。

(5)、(译文)“凡是争斗的人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6)、(出自)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7)、(大人君子):大人:古代尊称;君子:指品行好的人。指才德兼备的人。

(8)、(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9)、(狗鼠不食汝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0)、(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11)、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苏轼曾说“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灵相契的朋友。

(12)、(禽兽不若):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13)、(目无流视):眼睛不往四处看。形容人品行端正。

(14)、(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5)、(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观不虚心。

(16)、拼音是zì zhī zhī míng,意思是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出自《老子·二十三章》 。

(17)、(顽皮赖骨):①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②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18)、[成语解释]术:手段。指能识别人的才能和品行的眼光。

(19)、(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20)、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陈寿在《三国志》中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领兵北伐,“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伐失利虽不能归咎于诸葛亮一人,但陈寿认为诸葛亮对此有很大责任。

3、知人之明的意思和出处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木秀于林):秀:出众,突出。高出森林的大树。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也措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

(3)、(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4)、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给刘备指出了一条“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路。隆中对策的故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语: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有先见之明的人有格局有远见,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绸缪不是亡羊补牢。

(5)、(知人则哲):指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

(6)、(禽兽不如):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7)、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后去;丧魄销魂.”  

(8)、(蕙心纨质):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9)、(砥廉峻隅):峻:高峭。通过磨砺,使可分解更加分明。比喻磨炼自己使品行更加端正。

(10)、(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11)、(砥节厉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

(1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3)、(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14)、(君子之过):过:过错。品行高尚的人犯错误就象日蚀和月蚀,别人看得很清楚,只要改正,别人仍然敬仰他。

(15)、有自知之明的人常常转动心中的明镜鉴照自己。

(16)、(反义词)不自量力、不知高低、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17)、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8)、(品貌非凡):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19)、人生路总是布满荆棘,先见之明可以帮助你趋利避害,寻找机会,减少路上的阻碍。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人能够见微知著,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大致方向。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二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20)、(品貌非凡):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4、知人之明的意思和拼音

(1)、乾隆的时候,一次殿试,有两个人的文采难分伯仲,于是这皇帝亲自出了一上联,让他们对下联。此上联是:烟锁池塘柳。

(2)、(清清白白):品行纯洁,没有污点,特指廉洁。

(3)、(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4)、(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5)、(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6)、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也别高估自己。生活中高估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只不过是碰到了好的机遇或是得到了伯乐的赏识,要知道不论是运气还是赏识都需要实力。

(7)、(屈己待人):委屈自己,以礼待人。形容谦虚、忍让的好品行。

(8)、解释:牵,牵挂;萦,萦怀。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思念情切。也作"魂牵梦绕"。

(9)、(宁可清贫,不可浊富):清、浊:指品行的好坏。宁可清白的贫穷,不愿污浊的富有。

(10)、班门弄斧 (bānménnòngfǔ)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11)、(玉洁冰清):象玉那样洁白,象冰那样清净。形容人心地纯洁,品行端正。

(12)、(退食从容):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13)、(顽皮赖肉):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也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同“顽皮赖骨”。

(14)、(砥节励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砥,磨练。励,振奋;振作。

(1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6)、(文人无行):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17)、(砥廉峻隅):峻:高峭。通过磨砺,使可分解更加分明。比喻磨炼自己使品行更加端正。

(18)、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9)、(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20)、(屈己待人):委屈自己,以礼待人。形容谦虚、忍让的好品行。

5、知人之明的意思解释

(1)、(释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2)、(失身匪人):失身:丧失自身应坚持的节操;匪人:指品行不正的人。指丧失节操而依附于邪恶的人。也指女子失节于品质恶劣的人。

(3)、(声华行实):垢:声誉;华:显耀;行:品行;实:朴实。形容声望很高,品行朴实。

(4)、(大行受大名):行:品行,德行。有大的德行,一定有大的名声。

(5)、诸葛亮:人要有三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6)、(邪魔外道):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7)、(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8)、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一再邀请。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是看到了刘备的这份良善,诸葛亮才甘为其驱使。

(9)、虽然他已经是大学生了;可他远在家乡的妈妈总是~地放不下心来

(10)、关于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的典故:

(11)、(知人则哲):指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

(12)、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

(13)、(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

(14)、(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15)、(丧伦败行):丧:丧失;伦:人伦;败:败坏;行:品行。丧失了人伦,败坏了品行。

(16)、(行比伯夷):行:品德;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拟。形容品德高洁。

(17)、(德高毁来):品德高尚却招来毁谤。形容坏人总是嫉妒和毁谤品行高尚的人。

(18)、(君子之交接如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