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王阳明名言及翻译及解释143句

王阳明名言及翻译

1、王阳明经典名句带译文

(1)、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2)、在王阳明看来,当时的社会道德问题,并不在于去书册上体认儒家的伦理,而在于人们缺少道德实践的勇气,能知而不能行,应把儒家的伦理用之于道德实践,即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与行合但对于知的解释,不同于朱熹。他从心学的立场上给予解说,他认为,与道德实践相对应的知,并不是对于外在事物之理的认识,而是对于引起或指导道德实践的主观意念的克制与省察。知行合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万一有不善之念,就将不善的念彻底克制掉。王阳明把“一念发动”的促使行为的意识,纳入道德实践的范围,道德修养从道德行为本身扩大到道德意识,这是道德主义发展到极至的一种表现。

(3)、照《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的论说,产生神智学、产生《绿野仙踪》的,是这样的美国:“正面思考不仅只是儿童故事里的主题,也是深嵌在美国灵魂中的理念。……安德鲁·卡耐基这位强盗式资本家是又一位因正面思考通向成功的信徒。他认为,‘让人富有的是其内心’。他相信成功有着简单可循的模式。……狂野西部、淘金热潮、镀金时代、咆哮的二十年代——这些无一例外都是美国狂野与不顾一切的青春的组成部分。暴富的强盗式资本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物,这种精神坚信内心所想并努力实现。”那么,此时此地,我们需要心灵鸡汤而又产生了心灵鸡汤,也是出于相近的社会内因吧。此时此地,资本不也在“野蛮生长”吗?“成功”不也将我们逼入生活的死角吗?

(4)、出自明代王阳明的《答罗整庵少宰书》:“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5)、大难不死的王阳明被贬到贵州,当时的贵州为烟瘴之地,基本被流放到此的人都是有来无回。

(6)、责善的要点在于“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诫,态度委婉,对我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最忌极力职责,另其无地自容,更不用说那些以揭发别人短处,彰显自己正直的人了。

(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8)、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9)、但对于王阳明来说,他永远最感兴趣的依然是:做圣人。

(10)、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

(11)、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2)、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3)、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14)、稿件内容:读书、观影、赏乐、情感、生活、励志、职场、亲子、旅行、美食、时尚等各类原创文章。

(15)、这篇文章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王守仁在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作《教条示龙场诸生》四则,包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里所选的是《勤学》一则。

(16)、有一天,一个路过的和尚看到了王阳明,端详很久,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17)、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8)、道之全体,圣人亦难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9)、具体说回王阳明和于丹。同是突出主观能动之力,大抵王阳明是积极的,他引禅入儒,高扬个人的自主和自信,不妨说是有为的禅宗,是有儒家精神的禅宗;而于丹却是消极的,回避政治社会的灰暗面,一味藉驼鸟策略以求自我安慰,则近乎阿Q化的国学了。是改造社会的兴奋剂,还是逃避社会的麻醉品,这是需要我们分辨清楚的。

(20)、王阳明对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事都不遗余力、心无旁骛。

2、王阳明名言及翻译及解释

(1)、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2)、直到翻看一本完全不相干的书,我才恍然有所悟。

(3)、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4)、“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5)、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6)、两次落榜之后,二十七的王阳明高中进士,成为六品兵部主事。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9)、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今说这里补个敬字,那里补个诚字,未免画蛇添足”。

(10)、颜子箪瓢,人知其贫,谁知其富,此箪瓢中万事皆足。

(11)、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12)、改过之人,最忌认为改过无事于补,信任也无法重修,便沉浸在羞愧猜疑的心理中,只有不因此自卑,才可以充分改过就善。

(13)、此四事规一脉相承,细说无非都是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世人所忽略,王阳明总结:“只有真切为善的心,就必能勤学,必能见善即迁、有过即改,见到不善,也会不自觉劝其向善。”倘能如此,便成“如种树然,自然日夜滋长,枝叶渐茂。

(14)、修身齐家治学悟道平天下附:王阳明传及后世评述

(1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6)、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17)、(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8)、他便一头扎进了竹林,紧紧盯着竹子看,以求悟透圣人之道。

(19)、作为中国古代集立功、立德、立言为一体的“三不朽”标杆式人物,“明朝一哥”王阳明的思想学说至今依然是我们汲取不尽的智慧源泉。而奔走于红尘,阳明心学实为指引我们前行的一盏明灯。下面是舒生综合整理的王阳明智慧箴言,也许其中不少你已读过几遍,但那有什么要紧呢!他的智慧值得我们反复研读,100遍也不为过!

(20)、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3、王阳明语录及翻译

(1)、翻译一下就是:你30岁时可以在学问上有所成就,40岁时可以有完善的思想体系,50岁时可以将学问运用到事业上,人生圆满。

(2)、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

(3)、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4)、《平凡的世界》最走心的20句话,总有一句让你热泪盈眶!

(5)、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6)、晚上他都睡在自己做的石棺里,思索理学成圣之道。

(7)、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8)、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随意地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耳里都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此,如此立志,方算立志!

(9)、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0)、翻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11)、 由于王学思想博大精深,本版《王阳明箴言录》在选取了有关修身养性等与每位读者息息相关的名言之外,也无法忽略王阳明在治学悟道方面的精妙见解。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每句名言都配有力求精确的译文,在需要的地方附有注释。力争使每位读者读得懂,用得上。

(12)、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3)、吾家子弟或忝科第,未可遽进入仕,必侍所学开明而自试上不误君上委任之心,下不失民人倚赖之意,九祖乃祖于此无恨矣。

(14)、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5)、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1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7)、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9)、★点校细致入微,语句层级节节分明,文本结构焕然一新。

(20)、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4、王阳明精典明言

(1)、翻译:忽然在半夜突然顿悟格物致知的要旨,朦朦胧胧中好像有人在说话,情不自禁欢呼跳跃起来,身边的奴仆都十分惊讶。这时才明白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自己心中有支撑自己的理义,就不外求于他人。

(2)、人生启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吧,盯在自己的心上。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能放开而坦然从容。心坦不坦然、从不从容,也本是心自己的事。

(3)、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4)、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5)、(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完善心的功能就是完善性的功能。

(6)、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

(9)、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10)、但《传习录》版本奇多且良莠不齐,近期上海古籍出版的全本全注全译《传习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1)、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12)、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13)、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了。

(1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5)、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16)、为了达到“为万世开太平”的目的,少年王阳明迷上了兵书战策。

(17)、《阳明与禅》一书过去甚罕见,我曾在上海图书馆复印过一套,可现在却得来不费功夫了。前一阵买到一册《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系迎合“王阳明热”的出版物,但汇辑了近代中日诸家对阳明学的论述,便于查检,其中居然就收入了《阳明与禅》——只是未交代出处,完全抹去了汪精卫和褚民谊的痕迹。

(1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20)、原文: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5、王阳明经典名句翻译

(1)、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写明,圣贤之路,唯有四事相规: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2)、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4)、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5)、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6)、(解释)是非之心,不用思考便知道,不用学习便具备,这是真正的良知。

(7)、王阳明说,改过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种则是被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被迫,即是借助外力,君子理应规劝别人向善,这就是“责善”。

(8)、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9)、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10)、当时的明朝官场宦官当道,大太监刘瑾权势熏天。

(11)、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12)、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13)、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4)、在王阳明的眼中,勤学,不仅是品质,更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他说,世上有太多人,腹中空空,却装作很充盈;明明没有学问,却装得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嫉妒别人的长处。

(15)、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16)、浮躁的年代,王阳明的三句话就会让你的心静下来~

(17)、人之大患在于自满而以为己贤,故终其身学无所成。学者无求于外,此学之要说。

(18)、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

(19)、(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20)、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 王阳明是明朝一代大儒,更是中国整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直受到后人的无限景仰。本册《王阳明箴言录》是从王氏传世的著作中,甄选其中最能体现王氏思想,对现代人最有价值的金玉良言,智言警句,辑结成书,以飨读者。不管是对王阳明本身怀有兴趣的读者,还是想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学识的读者,都一定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最直观、最睿智的帮助。

(2)、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3)、(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4)、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5)、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6)、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7)、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8)、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9)、为了有助于大家读到原滋原味的阳明心学精髓,我略去了现代翻译的部分,只保留其著作原话。虽然这不免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我想,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本就要我们自己去亲证体悟,所以在此我没有为了通俗易懂而作任何注释。纰漏之处,敬请朋友们见谅

(10)、有人不敬重他吗?各位同学看看这两种人,就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求学了。

(11)、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2)、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所以如此说。

(13)、“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

(14)、翻译:我不看花的时候,花与我的心同处于寂灭状态。我看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心就都鲜活起来。如此便能知道,花与我的心同在。

(15)、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6)、(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17)、王阳明十一岁时,其父中状元入翰林院,王阳明便来到京城上学。

(18)、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9)、《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

(20)、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备受历代国人景仰关注,他留下的宝贵文字中最精华的无疑当属《传习录》,而本书则主要是从《传习录》中甄选择取王氏的金玉之言,加以解读注释、辑结而成,并加以创新地分为修身、齐家、治学、悟道、平天下几个板块,不仅便于读者理解阅读,更对今人修养提高自身大有裨益。

(1)、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2)、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3)、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4)、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5)、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6)、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7)、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8)、王守仁提出学的关键是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

(9)、立志,然后勤学,“凡是不够勤快的人,都是因为所立的志向不够深切”。

(10)、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2)、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3)、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4)、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15)、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16)、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17)、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1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9)、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20)、(译文)心即是理。天下还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2)、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3)、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倡;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