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有哪些82句

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

1、古代关于农业的典籍

(1)、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耩地要见湿土。

(2)、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3)、至明清,气象学虽发明不足,但在总结演绎前人成果方面可圈可点,尤其是深受“西学东渐”浸染,气象之学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趋势,初露近代气象学的曙光。其中,明代雨量观测、航海气象、天气预报等技术日益精进,“南北寒暑”“昼夜长短”“蜃气楼台”等理论认知不断深化,农业气象谚语广泛传播,气象云图等推广使用。在官方,“月奏雨泽”成为常制,顾炎武《日知录》载:“洪武中,令天下州县长吏,月奏雨泽……永乐二十二年十月,通政司请以四方雨泽奏章类送给事中收储,上曰: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泽者,欲前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在民间,“占候谚谣”成为常用语,如明初娄元礼《田家五行》记载气象谚谣,凡分论日、论月、论星、论风、论云、论虹、论雷、论霜、论雪、论电、论气候、论山、论地诸篇,皆反映了明初农业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报经验。明清之际,西方科技的传入为我国气象科学带来了新技术和新观点。传教士将西方当时比较先进的温度计、湿度计引入中国,清人还仿制了冷热计、燥湿器;利用《三光图》等云图预报天气;出现了炮击雹云,消除冰雹的技术。梁章钜《农候杂占》凡分四卷,从天文、地理、人事、时令、草木、虫鱼等角度,论述了预测天气变化、解释气候现象、把握气象规律之理论,是古代农业气象谚语的集大成之作;游艺《天经或问》凡分图序、天、地三卷,全面阐释了天地变化的情势,解答了气象变化的规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适应性、经验性气象知识的局限,是近世少见的气象原理之作,也是我国科学气象学之肇始。

(4)、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5)、榆钱唰唰响,种子耩高粱。榆钱黄,种谷忙;杨絮落,种山经。

(6)、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7)、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8)、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雷打天顶雨不大,雷打云边降大雨。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急雷快晴,闷雷难晴。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春雷十日阴,冬雷十日寒。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

(9)、三月南风不过四月南风只一天。五月南风当日雨,六月南风透地干。

(10)、(意思是插秧日期不能晚于夏至,否则水稻的生长发育眠期不够,最后很难成熟,产量很低,甚至失收,粮食不多。)

(11)、④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

(12)、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13)、《市南物理》系列专题:中国古诗词、成语、俗语、谚语中蕴含的物理知识(3)

(14)、(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转变,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征税标准的变化,土地经营权没有改变,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主要是因为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唐代纳税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征税标准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而非强化,排除D项。

(15)、《市南物理》系列专题:科普读物(中国古今物理成就和应用)(1)

(16)、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桐树开花,正种芝麻。

(17)、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

(18)、秧田要整一掌平,下种手要撒得匀。稀播秧苗壮,密播瘦又黄。

(19)、据考古发现统计,至今已发现的东汉牛耕图遗迹有60多处,分布于许多地区,北到辽宁、内蒙古,西到新疆、甘肃,南到四川、贵州、广东、福建,东到山东、江苏等地。这说明当时

(20)、(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2、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有哪些

(1)、霜降见霜清明止,春节降雨春天旱。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

(2)、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3)、    民间流传的农业气象经验,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世代流传,不断丰富。中国古代农学家,如贾思勰,徐光启的著作中部曾大量引用农谚。辑录中国古代农业气象谚语的主要古籍有《田家五行》、《卜岁恒言》和《中国百科全书》等。收集、总结农业气象谚语对推进和发展中国农业气象科学是有意义的。

(4)、头水浅,二水满,三水四水往上赶。冬水透,青苗厚。

(5)、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6)、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

(7)、距今约2500年前,从先秦至汉,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主张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天人合人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已融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中国的农耕文化源于此。老子是道家的鼻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最重要的理论,所阐述的重要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融入我国的农业中。

(8)、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9)、处暑下雨烂谷箩。气温与农业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10)、(意思是,如果惊蛰前打雷,那么之后难见太阳,整个二月雨水较多。)

(11)、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早晨雾露仰满天,热煞骡子晒煞獾。

(12)、作为一个延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时间的累积给了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1

(13)、(解析)据材料“许倬云的《汉代农业》载……人口迅速增加,粮食短缺现象日益明显”可知作者认为汉初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粮食危机,故选C项;据材料“被错误地归因于农业人口向商业领域的外流”可知作者认为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是错误的观点,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便有了重农抑商的措施,而非始于汉武帝,排除B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14)、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15)、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16)、(解析)依据材料,唐朝前期对“授田的男丁缴纳粟一石,为国家服役二十日。不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称之为“租庸调制”,这种税制征收“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为无地农民提供土地,一方面保证了国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授田男丁需要向国家服役二十日,但也可纳绢或布代役,这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非强化,排除A项;唐代“租庸调制”课征平均“占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一定程度减轻了人民负担,但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代与“租庸调制”相应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兼并,但并未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不可能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

(17)、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18)、常垫牛栏掏鸡窝,腿勤手快积肥多粪坑加个盖,肥效全都在。

(19)、秋分不割,霜打风磨。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20)、久旱大雾有雨见,久阴大雾转晴天。久旱东风不下雨,久雨东风不晴天。

3、古代关于农业的名言

(1)、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2)、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3)、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4)、年里施肥施根线,抵过年外施三遍。庄稼要好,底肥要饱。

(5)、西风刹南脚,泥头晒勿白。立夏东南百草风,几日几夜好天公。

(6)、东霍霍(闪电),西霍霍,明朝仍旧干卜卜。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7)、有机农业(organicfarming)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8)、(解析)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分工逐渐细化,与材料中“啬夫,是征收农业剩余生产物的职官”“藉臣管理农业耕种,小臣”“小众人臣专管”“司土之下设有各类职官”相符,故选C项;尽管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但材料中只提到“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既未涉及率民事神,也未涉及敬德保民,排除B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排除D项。

(9)、观风测天谚语   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开门风,闭门雨。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东风急,雨打壁,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西风不会晴。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南风不过过三不雨就阴天。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顶风上云,不雨就阴,急风行暴雨。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10)、芒种不种,过后落空。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11)、成语、俗语、古诗词中蕴含的力学知识(6)——简单机械

(12)、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

(13)、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14)、初雷响声偏西南,秋季雨多雨连天。立秋前后降雨点,白露期间地不干。

(15)、意思就是说在头伏的时候就可以种植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都可以)了,而等到二伏的时候可以种植白菜这些了,到了三伏的时候就是种植油菜的好机会。

(16)、“1980年英国兰塞斯卡·布雷女士访华称,与14世纪《王祯农书》中描绘的那种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中国农业制度相比,中世纪的欧洲农业尚处于原始状态;……中国采取现代西方农业特点时应该慎重从事,不适当的技术引进可能造成预料不到的严重后果”。

(17)、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授田的男丁每年须缴纳粟二石,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课征平均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做法

(18)、《市南物理》系列专题:科普读物(中国古今物理成就和应用)(10)

(19)、晴蜓赶会拦路蚊,风雨不久就来临。盐缸返潮老砖湿,一至二天就有雨。

(20)、据统计的结果看来,在单纯的东北风里,降雨机会,冬天最多也不过26%,夏天只有11%,也就是说不下雨的机会有74%和89%。如果在气旋前部的东北风里,也就是有锋面活动着的东北风地带,下雨的机会就超过晴天。

4、古代关于农业的名人

(1)、从自然角度来看,清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从人文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强调人们之间的宗法关系与生死相依,祖先崇拜是农业宗法社会的主要信仰与精神支柱。在春天到来的季节,人们举行隆重的春祭仪式,对祖先亡灵礼敬纪念,就这样,“慎终追远”的人文内涵随着清明节俗而不断丰富起来。清明节成为了炎黄子孙礼敬祖先的一种文化活动,抒发人们缅怀祖先的道德情怀,是中华文明祭祀文化的传承。

(2)、稻秀暖、麦秀寒”。③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

(3)、距今约400年前,公元1637年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一书,全书18卷,附有121幅插图,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书中第一篇“乃粒”是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论述,三百多年来《天工开物》被译为日、法、英、德、意、俄文发行16版,对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了中国明代技术水平。

(4)、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5)、道理:我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一分为二的观点

(6)、(意思是,寒露前后可以种豌豆,霜降前后可以种冬小麦。)

(7)、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麦怕清明连夜雨。

(8)、未秋先秋,踏断蛮牛。(干旱需戽水)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9)、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

(10)、译文:在路上你看到了成群的蚂蚁搬家、看到大白天的蛇出洞在路上游走,那么可能过不来多久就要下雨了,这是因为动物对自然有与生俱来的感应。

(11)、肥多不浇烧坏苗,粪大水勤长得好。底肥三年壮。

(12)、(意思是,冬至就可以杀猪宰羊,一家人在一起吃点暖身体的东西进补。)

(13)、(解析)据材料“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无法镇压劳动人民开发土地,于是通过税收方式开放禁地,说明劳动人民与贵族的斗争促进了土地私有的确立,故选D项;材料说的市贵族与劳动人民的矛盾,并不是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没有提到促进社会发展,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引发井田制瓦解,排除C项。

(14)、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15)、六十天荞麦四十天雨,荞麦沟里不积水。荞麦不怕连阴雨,小麦不怕火烧天。

(16)、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植”“保”“收”等环节的经验。人和地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我们不可以忽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人勤地也勤,粮食堆满囤”、“人勤地情深,黄土变成金”、“地里埋着宝,只要勤快就捡到”、“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17)、明代的土地卖产契文中大体包括卖产人姓名、田土来源和性质、座落、卖产原因、买主姓名、价格、中介人等21项内容。此类契文如果加盖官印,即为“红契”,否则就是“白契”,两种契约都被认可。这种做法

(18)、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19)、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

(20)、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5、与中国古代农业有关的成语

(1)、当代学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刘立新研究员2008年撰写《科学施肥新思维与实践》一书,从植物生理视角研究中国传统农业,他总结说,我们的祖先传给我们很多宝贵的农田管理经验,即对作物的中耕、除草、移栽、插秧等农事活动、对果树的剪枝、断根、拉扭、环割和蔬菜的打杈、采摘和多次收获等。这些带有伤害性的农艺措施在今天看来,就是使作物在栽培环境中多次受到胁迫,胁迫使作物体内产生伤害乙烯Injuryethylen,乙烯是开启植物的次生代谢的信号物质,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作物次生代谢的正常运转就能产生农产品的产量物质、品质物质和风味物质、抗病虫草害物质和抗击灾害性天气的功能性物质。

(2)、八月初一雾冬旱,秋雾多了雪不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上一篇精选关于祖国的名言短句142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