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描写雨的诗古诗大全79句

描写雨的古诗大全300首

1、描写雨的古诗大全300首

(1)、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2)、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3)、最是一年春好处的春雨,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笔下如星光闪耀,璀璨夺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几首

(4)、下雨的夜晚总是比较好睡,听着雨声就有一种心安的感觉。那么诗词中的夜雨有着怎样的美呢?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6)、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

(10)、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6)、(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17)、-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8)、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19)、唐诗三百首|141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0)、其实,许多诗词是诗人的血泪之作,当我们面对与诗人同样的遭际时,再读这些诗词时,忍不住为之掬一把泪。

2、描写雨的诗古诗大全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7)、对于任何一个人中国人来说,那都是必须要知道唐诗的存在,因为只有了解了唐诗,那么才能够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8)、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李贺《南园十三首》

(9)、读到李煜的《虞美人》,想到了自己也曾是皇族,如今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10)、(出示课件12)“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11)、此的蒋捷春风得意,与歌女唱和为伴,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多么美好的雨,多么美好的夜晚。

(1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1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偶的最爱,呵呵)

(14)、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

(15)、唐诗三百丨117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7)、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18)、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出示课件3)图片,释题。

(19)、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20)、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习习谷风,维风及颓。习习谷风,维山崔嵬。

3、描写雨的古诗词句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2)、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3)、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4)、②理解“昔我往矣”。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

(5)、(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6)、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唐·白居易《长恨歌》

(7)、唐诗三百首|157崔涂《除夜》: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9)、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0)、结着愁怨的姑娘。写雨的诗句古诗大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1)、唐诗三百首|135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3)、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4)、原来,那文本是清朝皇族的格格,家道中落后,嫁作人妇。

(15)、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7)、唐诗三百首|137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18)、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19)、所有物是人非、无可奈何的情感,在最后一句中了结。

(20)、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南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4、描写雨的古诗大全300首诗

(1)、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风雨》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2)、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4)、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叶茵《耕钓境》

(5)、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8)、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9)、唐诗三百首|108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0)、-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1)、山路 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2)、海棠红近绿阑干。——蒋捷《虞美人·梳楼》

(13)、唐诗三百首|14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⑵郊扉:郊居。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1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18)、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1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