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古诗文网84句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电子版

(1)、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 无有(无形有质的), 入于无间(进入不开窍的空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 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的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4)、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5)、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

(6)、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 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 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 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 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7)、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而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有敌人了。

(9)、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

(10)、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1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12)、人民若不怕死,以死来恫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先使人民惧怕死亡,有为非作歹的人再处死,这样谁还敢为非作歹呢?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5)、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16)、(翻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       (第十三章)  

(17)、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8)、(2)「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非人意之状。

(1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0)、佛说实无众生可度,但是他却兢兢业业的在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普天之下,何人何物不是众生。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也是不着相度众生的意思。圣人不弃人。是因为无人可弃,为什么无人可替弃?因为平等嘛,不着相嘛。在圣人看来,没有一个人是比另一个人更值得拯救的。他不会因为这个人衣衫褴楼,贫穷肮脏就只是救这个人,而不救那些拿起屠刀作恶作非的人。

2、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古诗文网

(1)、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随⑨;或觑或吹⑩;或强或羸⑾;或载或隳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

(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5)、几年以后,野猪的数量越来越多,完全超出了森林的承载能力。它们吃完地上的各种果实,就开始啃树木的幼苗,这种“断子绝孙”式的觅食方式最终把森林屠戮殆尽,以至于“后继无树”,最终野猪也因为缺乏食物开始大规模死亡。

(6)、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贷且成”。

(7)、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8)、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9)、(解释)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啬为好由于吝啬,可说成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积德。重积德就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有了治国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延长生命的道理。

(10)、(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11)、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12)、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13)、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14)、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1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6)、这个善行无辙啊,就是说呢,善于行走是不留痕迹的。

(17)、(解释)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18)、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9)、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0)、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3、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音版

(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 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 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4)、心智总是锁在某一个段位,你肯定就被这个段位反过来捆绑,这个段位的环境条件都是你的障碍。

(5)、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6)、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7)、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有勇气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这两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

(10)、虽然对于最早的译者学界仍有不同的声音,但传译的目的研究成果基本还是一致的,当时,大批的西方传教士为了在华传教,积极从中国的典籍中寻找《圣经》教义的依据,把中国典籍和道德经做对比寻找依据。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教,找到中国民众思维的突破口,传教士们都研读了中国诸子百家的学术著作。起初,儒家典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但后来,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民众大多是儒、道、释三教的信徒,为迎合自下而上的传教路线,才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道家典籍《道德经》,并视其为东方智慧的源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实上《道德经》早期传播是被西方基督化、附庸化和殖民化的历史,其中的译本中也有种种谬误,此处不足为论。

(11)、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12)、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13)、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4)、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15)、(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1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7)、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18)、规律是空虚而没有形态的,如果遵循着他办事,也许就不会要求把事情办得完美无缺。规律是那样的深远而复杂,好象是万物的根源:他消磨去万物的锋芒,从而融解文明之间的纷争;调和它们的长处,从而使它们都不那样完美。规律是无有形态,是隐没的,但又实际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如何传下来的,只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前。

(1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

4、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拼音

(1)、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2)、他说:这个又是另一个说法。你试着把这个话和佛家的《金刚经》来对应就明白了。

(3)、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4)、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5)、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7)、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8)、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

(9)、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10)、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11)、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1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

(13)、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14)、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15)、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6)、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1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8)、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

(19)、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20)、即使调解了仇恨,也一定还有余怨;用德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即使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讨要欠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握有借据,也不向人索取,而没有高尚品德的人会像收税的人一样苛刻。天道对谁都不偏爱,它总是帮助以善行事的人。

5、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二章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3)、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

(4)、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