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的意思
1、农谚的意思
(1)、“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指的是在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摄氏度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2)、农谚是千百年来农民生产经验的结晶,它是特殊的产物,是农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以后,农民自己“口写、口传”的“农书”。
(3)、在我的老家蓝田是这样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前后,下秧种花。而立夏前后该种的农作物必须子种入土。秋季收获一年的农产作物。
(4)、不过,以上的农谚也是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不是全国地区都适用的。而且对于这些农谚,农村的老人都是深信不疑的,因为这些都是老祖宗数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即便是在今天依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你们说是不是呢?
(5)、农谚还准不准了,不好说了,简单作为参考就可以了。不过,今年东北部分地区,低温寡照,雨水偏多,秋霜比往年早来十多天。这样的天气对低洼地块的玉米影响较大,产量降低,甚至出现绝产的情况。高岗地块的玉米还好一些,由于没有台风和病虫害的影响,产量要比往年好一些。
(6)、如果农历七月初七下雨的话,那么之后将会是连续的阴雨天气,一直到农历的十月初一。
(7)、以前农村里,基本上每个村子都有几个很会看天气的老人,如果对近期的天气拿不准,村里人都会向他去请教,而这些老人判断天气好坏的依据就是古人传下来的农谚,在当时虽然没有天气预报,但是这些老人的预测十有八九是准确的,而这就是农谚的魅力。
(8)、在小雪节气的时候,本来是应该要下雪的,如果没有降雪那天气就有点反常。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小雪节气没有降雪,那第二年小麦的收成就不好,麦粒也不饱满。因为在农村里还有着“小雪大雪不见雪,来年灭虫忙不撤”、“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的农谚。所以,北方的农民朋友都是希望在小雪的时候,能多多少少降点雪。
(9)、农谚是古人经过千百年的观察、体验之后总结出来的,其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都给农民农事安排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虽然现在有天气预报了,想要了解最新的天气情况,随时随地都可以,而且还比较的精准。但是古人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全部是凭借长期的经验。在农村的很多农谚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和24节气相关,毕竟在古代的时候24节气是农民农事活动安排的参考依据。农谚“淋了小暑头,四十五天不放牛”啥意思?2019年小暑是哪天?
(10)、意思是:麦子上盖了三层被厚的雪,雪越厚越保暖。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一开春便会以旺盛的势头突飞猛进。长的好当然就丰收。
(11)、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12)、“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指的是在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摄氏度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13)、“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说的是大雪节气这天如果突然刮大风了,并且气温大降了,那冬季的时候就会比较暖和,就连最冷的三九天也会很暖和。如果出现这样的天气,农民就要开始担心明年的粮食收成了。
(14)、农谚有“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等。
(15)、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
(16)、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17)、“鱼跃花,有雨下”:池塘里的鱼翻跳,表示要下雨了。
(18)、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19)、这句农谚的意思还是比较简单的,其实还有下半句:五月二十六滴一点,黄狗不喝野菜粥。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民间很喜欢用农历来记事,也是根据农历来安排农事劳动的,因此这里的五月二十六就是指农历5月26日,今年6月28日就是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农谚的意思是说今年秋季庄稼的收成好不好,可以先从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的天气进行预测。如果这一天下雨了,哪怕是下了很小的雨,那么后面也会是风调雨顺的,因此庄稼会有好收成,就连家里养的狗也不用去吃野菜拌稀粥了,当然了这个主要是用来形容当年的粮食丰收了。反之,如果在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是大晴天,那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很少,可能会出现旱情,这样当年的粮食收成可能就不好了。老祖宗的经验还准吗?
(20)、农历六月阴雨天气较多的话,这一年秋天地里的收成就不错,庄户人家就都能吃饱饭;而农历七月雨水过多的话,快要成熟的庄稼就会烂在地里,家家户户就得饿肚子。
2、农谚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说,牛年马年里风调雨顺,庄稼都会有好收成,不愁不丰收,而鸡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涝,往往歉收闹饥荒。
(2)、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开始清明节气。
(3)、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4)、从发布的预测来看,今年5-9月份北方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嫩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另外,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
(5)、“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意思是说,寒露这天要是下雨了,那么当年的冬天冬雨也会少,雨少雪就会多,说明是个冷冬;如果,寒露这天是个晴天,不下雨,那么当年冬天的冬雨就会多,冬雨多说明冬天暖和,是个暖冬。
(6)、 老话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大麦和小麦完熟期后,营养并不是固定不变了,籽粒的养分会倒流入秸秆,造成粒重下降,另外,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还会造成籽粒生芽变,使品质品变差,产量降低。所以,古人说的“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小满晴天抢收,雨天抢栽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小满节气一到,降雨天气就增多了。所以,晴天的时候要赶紧抢收夏熟的作物,例如、小麦和大蒜等。雨天的时候要赶快把播种和插秧完缺苗或边角的地方补一下苗,雨天有利于缓苗和生长。小满刮大风,麦子一场空小满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的5月21日左右,也是部分地区小麦的灌浆期,是籽粒发育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候发生“干热风”,会造成植株提前枯死,从而导致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7)、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它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
(8)、就拿北方大量种植的玉米来说,到了农历五月底的时候,正是大量需要雨水的时候,如果这个期间雨水不足,也不能及时灌溉,那就会影响其长势。前期长不好,等到后面就算是雨水多了,那时令己经过去,玉米也难以生长了,这样收成自然不好了粒。而其他秋收作物也一样会受到影响。所以老祖宗的这句农谚是有道理的,不过现科学技术发展了,就算是不降雨,出现了旱情了可以人工降雨了,或者是打井灌溉了。
(9)、这是预防倒春寒的一句农谚,如果在立春节气当天出现了降霜天气,那在后期就有可能会有倒春寒,这样会冻坏秧苗,这对春播农作物都是不利的。古人还发现,立春当天的风向也能预测后期的天气: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10)、农村俗语“冬至月半,秋衣过年”,过年冷吗?老人预测八九不离十
(11)、据预报预测,5月11日到12日西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区以及华北大部分地区,将会出现降温天气,幅度在4-8℃之间。并伴有大风和小到中雨及雷阵雨天气,甚至部分地区还将会有大暴雨。
(12)、总之,按老辈人的经验,无论啥时候收,最晚都不要过了小满。
(13)、如选好品种的农谚:“龙生龙,凤生凤,好种才有好苗生”、“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可见选种在农业生产上有多么重要。
(14)、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九月初一在寒露节气之后的年份,空气会来得比较晚和冷空气相对比较少,当年的冬天不会太冷,是个暖冬,不用特意去准备棉衣。相反,九月初一在寒露之前的年份,冷空气会来得比较早,冬天也会比较冷,是个冷冬。
(15)、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16)、既然寒露节气这么重要,古人留下了哪些谚语呢?分享几个给大家,作为参考了解!
(17)、“大雪满天扬,来年谷满仓”: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的话,第二年谷物就会有好收成。
(18)、今年九月初一已经过去了,寒露节气还没到,很明显是九月初一在寒露之后了,按古人总结的农谚,今年是个冷冬,冷空气可能要来得早,大家要提前备好棉衣了。
(19)、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20)、风:朝风一夜雨/东风雨,西风晴,北风过来冷煞人/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3、一天长一线农谚的意思
(1)、有不少人常常认为立春到了,春天也就到了。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立春只是说春天就要到了。老话常说“春打六九头”,立春过后还有好几个“九”呢,过完了九九才是冬天正式结束了。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立春节气一到,天气就会逐渐暖和起来了,但还是需要注意有倒春寒的天气出现。
(2)、冬天如果暖和了,不利于土壤保墒和封冬,来年,就会大概率发生春旱,不利于小麦、大蒜等越冬作物返青和早春种植的作物生长。并且,冬天不冷,还会造成病虫害越冬滋生,开春后温度一上来,病虫害就会来势汹汹,像小麦红蜘蛛、蚜虫以及小麦赤霉病等等,造成减产,农民即使花钱打药,也很难挽回这部分损失!
(3)、“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此时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这个时候也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4)、云:早看东南,暮看西北/云行东,一阵风;云转西,雨凄凄;云走南,雨成团;云向北,好晒谷
(5)、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
(6)、农谚是古人通过长期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和一些现象的总结,而不是预言,不能当作预言来看,这点要明白。所以,不能用现在的认知去否定古时候的一些总结,那样不公平,毕竟,气候条件和处理事物的手段以及认知都不一样了!
(7)、阴历四月是已月,节气在小满前后。小满是已月中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是交夏季后的第二个节气。以麦类作物而言,在中原一带,这时开始灌浆乳熟,小满不满,小得盈满,所以据此称小满。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合收麦插秧两头忙。如遇多雨天气,就要会分轻重缓急来干农活了。为了使成熟之麦收获好,就要先放下插秧农活而先干收麦的工作。不然就会因雨使麦减产或不收储霉坏有损失,收割麦是急事重要事,插秧也重要,但没有收割麦急。如果晴天无雨,则可以两头忙。
(8)、古人留下来的农谚,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很多已经不是那么准确了,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就行。还是要随意留意天气预报,做好相应的工作。但话又说回来,在古代那种条件下,形成的谚语,一直被流传下来,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对于古人留下来的农药您怎么看?还有必要继续流传下去吗?期待您的评论!
(9)、它们对于指导历代农民从事生产,的确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几千年来,尽管读书的士人写了不少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农书,但严格地说,它们与农民的直接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供领导农业的政府官员或供经营农业的识字地主的参考,农民从中受到间接的益处则是存在的。农谚的流传,遵循着“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即一方面世代相传,绵绵不断;另一方面又会在流传中失去旧的,产生新的。
(10)、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把你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农谚知识都举出来。
(11)、老话说“立夏连绵雨,短袖换棉衣”,意思是说,如果立夏时节这段时间降雨比较多,那么接下来冷空气也会比较多,已经穿上的短袖又换上了棉衣。这种低温天气对于和水稻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这个时候东北水稻和玉米正忙着插秧播种,需要阳光和温度,让秧苗加快缓苗和种子萌发,连续低温,对出苗率影响还是很大的,再补苗显然是会增加成本的。
(12)、“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开始播种。
(13)、意思是说,如果在立春节气就开始打雷了,那一直持续到惊蛰节气的这段时间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类似的农谚还有“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是说立春节气就开始响雷,那这样在春天的时候还会出现比较寒冷的天气,这样会导致六畜不安。
(14)、所以,5月11日(农历四月十一)多地下雨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按照古人的推断,接下来一段时间下雨的天气会增多。
(15)、由于节气历与月相历,是两种不同计算的历法,有日差时差,但又要合到一起配合使用,这样就要有折中迁就了。于是阴历来了个闰月,从十二个月354或3变成十三个月384天,而节气历,从这立春到下一个立春时长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从阴历年不闰月看,355天不足365到366天,是有可能无春的,而闰月后,有384天,超于366天了便必会有两头立春现象。所以凡闰月年的阴历,只要不是闰腊月正月,都会出现一年立两春现象,正月立一次春,腊月又立一次春,成一年两春,两春夹一冬现象。但立春节气是一年一次的,因阴历年的日数与节气年日数有十多天之差,阴历要设闰,就使得立春有提前或延后现象,所以阴历年会现无春年或双春年现象。双春年必在闰月年现。而从公历看节气,是没有这现象的,立春都多在2月5两天,极少在
(16)、月:小晕风伯急,大晕雨师忙/月亮毛东东,不下雨,就起风
(17)、通过冬至节气当天有无降雨,还能预测春节期间的天气情况。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指在冬至节气当天是晴天,没有下雨的话,在过年期间则雨水较多。而冬至当天下雨了,那过年的时候会以晴天为主,非常适合走亲戚、拜年了。类似的俗语还有“晴冬至,年必雨(鄂)”、“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等。
(18)、另外,小满时节也是部分瓜类、豆类、玉米出苗的时间,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啃食幼苗,做好预防总不会错。
(19)、距离夏至节气(6月21日)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进入夏至以后,也就意味着酷暑天气正式来临了。从这几天的天气变化来看,就能明显感觉到酷热天气到了。现在就算是什么都不干,在中午的时候也常常大汗淋漓,即便是下雨天气温还是比较闷热。今年在南方的雨水还是比较充足的,可是在北方雨水还是有点偏少(好像北方这几年雨水一只偏少)的。有些地方玉米播种下去了,但是降雨却非常少,有些玉米苗都已经受旱很严重了。在北方地区就流传着一句预测秋季庄稼收成的农谚:“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20)、好的谚语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4、农谚的意思拼音
(1)、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2)、老祖宗还发现了,冬至节气当天的风向也对后期的天气有影响。如果冬至当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预示着来年春季的雨水比较少。而在湘、桂、云等地还有着“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的说法,意思是指在冬至节气的北风比较大,那就有可能出现倒春寒,需要放置霜冻情况。类似的说法还有“冬至有风冷半冬,冬至有雪来年旱(晋、鲁)”。
(3)、清明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而民间历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4)、小满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当中反应降水的节气,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意思是说,到了这个节气下雨的天气开始增多了。而这个时候也是大蒜成熟的时期,如果不及时采挖,又赶上下雨,大蒜就容易腐烂变黑。所以,古人留下的“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小雪或者是大雪节气的时候,如果能降一场大雪,那么第二年准是丰收年。而如果晚上的霜比较大,那第二年就是大晴天。其实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冬季的时候正是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的阶段,而这个时候降雪,不但能缓解北方部分地区的旱情,而且还能冻死地里的害虫,所以对于越冬的小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民间还有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6)、当然,我们现在的防冻措施要比过去高明的多,我们可以通过浇越冬水以及喷施田小二植物防冻剂等来挺高小麦的抗冻能力。
(7)、清明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而民间历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8)、其实在立春打雷,这样是一种反常的天气现象,对后期的天气肯定有影响的,在过去农民朋友都是害怕立春节气打雷的,农村里还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
(9)、需要指出来,这句农谚中的“四十五天”其实并不是实数,而是指时间比较长。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前后如何下雨了(并不是说小暑节气这天),那表示后面的气温会比较高、雨水也少。因为天气太过闷热,就连养牛的农民也被高温天气折腾得不想要出去放牛了。这句俗语主要还是突出了,小暑节气到了,那后面的气温就很高这个特点。
(10)、这是在农夫的家乡湖南这边所流传的一句经典俗语了,听农村的老辈人说,其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冬至节气当天早上如果是有霜,也就是说当天是大晴天,那么在明年的时候雨水就比较少,很有可能会出现旱情。在国内多个地区都有这个说法,比如在广西地区有农谚“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意思是冬至当天没有降雨,在第二年的夏至节气期间少雨,极有可能会出现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