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二十字117句

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

1、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句简单

(1)、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朱翌《朝中措》

(2)、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3)、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4)、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杨无咎《蓦山溪》

(5)、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6)、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7)、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9)、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出处:文森《九日》

(10)、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1)、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遵纪守法。做到自爱、自强、自律,勇于抵制不良行为,不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积极参与禁毒、反邪教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活动。

(12)、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13)、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14)、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1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16)、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17)、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18)、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19)、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2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2022月亮有关古诗词小学一年级(篇三)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二十字

(1)、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钱琦《竹枝词》

(2)、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3)、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4)、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5)、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小学一年级(篇二)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6)、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首先祝大家节日安康愉快!按照国家法定假日规定:2018年端午假期为6月16日至18日放假(共三天),6月19日(周二)正常到校上课。

(7)、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骚人洒墨香浓。幽情要眇,雅调惺松。——赵以夫《芰荷香》三年级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篇二)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8)、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10)、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1)、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1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3)、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钱琦《竹枝词》

(14)、译文: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15)、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16)、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17)、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端午日赐衣》

(19)、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0)、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句四句

(1)、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2)、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节日。端午节,亦有端阳节、重五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别称。在盛夏的开端,几场细雨,几卷荷风,在这烟水迷离的日子里,吟咏踏歌的先贤诗人、文人墨客款款走来、绰约闪现于目前……在他们眼中的风情端午是:一首千年吟唱的风景诗,一幅异彩纷呈的风俗画,一次家国情怀的屈子祭,一个骚客雅集的诗人节,一场鼙鼓震天的龙舟赛,一缕芬芳满口的粽子香,一盏绵长甘冽的雄黄酒……

(3)、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4)、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郭应祥《传言玉女》

(5)、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6)、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7)、翻译: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了。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8)、艾叶、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0)、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色彩沮。——刘禹锡《竞渡曲》

(11)、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12)、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13)、端午感怀 粽子喜甜咸,片片叶情深。 行吟怀屈子,小米寄乡音。

(14)、对于陆游来说,这个端午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啊!

(15)、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16)、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首》

(1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9)、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20)、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宋·苏轼《屈原塔》

4、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句四句是什么

(1)、便当裹米?,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2)、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3)、译文: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4)、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⒒鹘诶足巽伲�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G鬣动,�E�X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6)、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7)、条脱闲揎系五丝。――宋・李清照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8)、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0)、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11)、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12)、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13)、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14)、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15)、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16)、翻译: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17)、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涉江)

(19)、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20)、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首》

5、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 全诗

(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2)、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屡屡被贬,发妻王弗、续妻王闰之先后离世,惟王朝云与东坡携手人生的巅峰,又义无反顾不离不弃地陪伴他走过人生的低谷,是最“懂”他的女人。朝云为东坡育有一子,未满岁便夭折于金陵(南京),东坡“老泪如泻水”。可叹天妒红颜,朝云在陪伴东坡被贬惠州时于34岁溘然长逝,东坡从此终老亦未续弦。朝云去世后,苏东坡为她亲书墓志,建六如亭于墓畔,亭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留下一阕《雨中花慢》词,其最后一句:“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其情真真,其意切切,苏东坡可谓有情有义大丈夫。

(5)、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空上着词声。——《正月十五夜》

(6)、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9)、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鱼家傲》

(10)、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11)、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12)、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陈与义《临江仙》

(1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14)、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张榘《念奴娇》

(15)、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16)、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7)、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18)、——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9)、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20)、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2)、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王迈《念奴娇》

(3)、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4)、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7)、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8)、《菩萨蛮》(宋·陈与义)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9)、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11)、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12)、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1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4)、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刘辰翁《齐天乐》

(15)、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16)、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17)、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