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马雅可夫斯基短诗117句

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

1、马雅可夫斯基经典语录

(1)、②语言学家,曾介绍马雅可夫死基与耐特认识。

(2)、新小说派发展的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后长达三十多年的“热闹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达到高峰.

(3)、6,美国诗人评论家庞德:他的鸿篇巨制、现代叙事诗《诗章》,加上他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以及多部的文学评论集,使他登上了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宝座.

(4)、在先锋艺术家们纷纷加入造型艺术处后,这个直属于教育人民委员会的机构并未缩紧意识形态——由于造型艺术处的主要纲领是“对抗旧文化遗产对于新社会之艺术、文化的影响”,所以它反倒极大支持了未来主义者“精神革命”的诉求(当然前提是服从机构的指导)。所以一九一八年三月《未来主义者报》上的宣言文字(未来主义是“无政府社会主义”在美学上的对应物)只是被巧妙地转换成了造型艺术处编委会的条款(未来主义艺术是最进步的美学,也是唯一配得上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艺术形式)。由于获得了造型艺术处的支持,马雅可夫斯基及其同仁一边继续推进艺术层次的革新,它表现为以专业精神完善“无产阶级艺术”的不尽人意之处,一边尝试着使“精神革命”与布尔什维克的领导结合起来,以此在苏维埃体制下继续推进“精神革命”,这一点印证于一九一九年初马雅可夫斯基组建的共产主义未来主义团体。共产主义未来主义时期,“精神革命”的目标被谨慎地替换为“新的共产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然而,即使获得了一定支持,未来主义与左翼艺术的磨合也谈不上顺利,譬如共产主义未来主义团体自成立以后便一直被拒绝登记备案,所以自始至终类似于非法组织,这件事给未来主义与左翼艺术的磨合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失败的烙印。

(5)、对马雅可夫斯基那不幸、无望之爱要负罪责的不是别人,正是上帝本人:

(6)、 “马雅可夫斯基的姿势一次都没变过,”莉莉回忆说,“他没有向任何人投去目光。他抱怨,他愤怒,他嘲笑,他歇斯底里,在长诗各部分的中间他会暂停一会儿。完事后他就坐在桌边,做作地要茶喝。我急忙从茶炊里给他倒茶,我不响,而埃尔莎则得意洋洋:‘我就知道会这样!’”

(7)、(11)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4页。

(8)、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相识时,莉丽已经结婚三年。本来布里克夫妇对当代诗歌,尤其是对未来主义者并无好感,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他们的家庭沙龙里当众朗诵了《穿裤子的云》之后,布里克夫妇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赞不绝口,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诗,马雅可夫斯基则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莉丽。

(9)、虽然手稿被撕毁了,但文本的一些片段似乎被用在其他短诗里了,比如在这首中:

(10)、在整个一九一八年,上述幻想先后遭到三次打击:首先是同年一月,造型艺术处在彼得格勒成立,它直接让二月革命以后自由组建的文化工作者联盟形同虚设;其次是同年四月十二日,契卡消灭政治无政府主义,两天后“诗人咖啡馆”即被取缔。在传记作者看来,“这两起很可能彼此相关的事件标志着俄国革命的无政府主义阶段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终结”;11第三次打击最是致命:一九一八年秋季,布尔什维克真正统一了政权。它直接让此前要么对布尔什维克敬谢不敏要么持抨击态度的作家们转变态度,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合作。季诺维也夫说得没错:“身处我们目前经历的时代,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学校不可能是中立的,艺术是不可能中立的,文学是不可能中立的。同志们,我们别无选择……”12但放弃艺术的中立,或者说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合作,其本质又是一种告诫:应当交出文化上的领导权……一九一八年秋,大批先锋艺术家与未来主义者加入造型艺术处,如马雅可夫斯基、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帕维尔·库兹涅佐夫、伊利亚·马什科夫、罗伯特·法尔克、阿列克谢·莫尔古诺夫、奥莉嘉·罗扎诺娃、瓦西里·康定斯基等。正是由此开始,马雅可夫斯基才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即未来主义开始进入到与左翼艺术的磨合时期。

(11)、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饿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2)、20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13)、革命的诗人,“进攻阶级”的伟大的儿子。中国人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的歌声如像风暴飞过了中央亚细亚。任何的山岳沙漠海洋都阻挡不了你!你!坦克车,快速度飞机,真理的信徒,你的时代是永远的世纪!(3)

(14)、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5/09-5/13

(15)、和马雅可夫斯基关系很好的画家拉里昂诺夫,为马雅可夫斯基画了几幅肖像画。其中有一幅非常抽象。拉里昂诺夫的先锋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对创作的态度上。他一旦觉得自己的风格定型了,就会立刻转型。有时,他甚至会直接在自己的展览上宣布和自己的风格决裂。所以,他的战友们就会对此很不满,甚至当场会跟他打了起来。

(16)、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文学战友们,将自己称作未来主义者。后世常把他们叫作先锋派。最能阐释未来主义精神核心的,或许就是1912年他们发表的宣言《给社会趣味一个耳光》。这个宣言宣扬的是一种割裂传统的精神。其实,在他们创作中,存在着很多对传统的借鉴,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未来主义者们要展现的是自己的姿态。

(17)、总的来看,在马雅可夫斯基第二个创作时期,“无政府未来主义”过渡为“共产主义未来主义”,它既是先锋艺术与苏维埃政权短暂的蜜月期,也是“白银时代”在苏维埃俄国走向终结的阶段。这一磨合开始于一九一八年,结束于一九二一年。当未来主义、先锋派与左翼艺术的界限越发模糊不清,列宁直接出面干预了这种混淆。所以不到一年马雅可夫斯基“已经确信精神革命不仅遥不可及,而且不合时宜”。布d在一九二〇年底的《关于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决议中宣布未来主义是“荒谬”和“扭曲”的艺术。等到一九二一年,未来主义的情形更加不妙:此前来自苏维埃最高领袖的干预仅是宣布未来主义不再受到欢迎,那么列宁对诗人的新作《150000000》的口头回应(卢那察尔斯基在文章里透露了这一点:“共产d就它本身而言,不仅对马雅可夫斯基先前的作品持敌对态度,而且对他鼓吹共产主义的作品同样持敌对态度”13),则使得未来主义直接被划入与文艺政策相抵触的阵营。

(18)、③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有鲜明的先锋精神,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

(19)、⑤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瑞典斯特林堡的《到大马士革去》。

(20)、在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中,莉丽·布里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对他创作产生过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避开莉丽·布里克就不可能全面了解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也不可能真正认识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

2、马雅可夫斯基短诗

(1)、莉莉的妹妹埃尔莎早年一直生活在她万人迷姐姐的阴影之下。一开始,籍籍无名的马雅可夫斯基是埃尔莎的男朋友,她向自己的姐姐炫耀,自己的男朋友是个大诗人。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布里克夫妇家朗诵了《穿裤子的云》,这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布里克夫妇的命运——马雅可夫斯基从此爱上了莉莉。

(2)、《穿裤子的云》是一部青春的、骚动的独白,它让帕斯捷尔纳克回忆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年轻的造反派们,而高尔基则感叹“他从没在《约伯记》以外的地方读到过如此这般与上帝的对谈”。尽管布局、结构上存在一些弱点,但这首长诗是一个重大成就,尤其如果考虑到作者的年龄。靠着充沛的情感和创新的隐喻系统,本诗在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并且还浓缩了诗人所有的主要题材。其中许多——疯狂、自杀、抗神、人脆弱的存在——已在两年前写就的剧本《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中得到过呈现。作者为这部表现主义、尼采主义作品界定的体裁是“悲剧”。很重要的一点是,“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剧本的标题。“悲剧的题目是《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评论道,“标题中隐藏着一个天才般朴素的创新:诗人不是作者,而是这部用第一人称向全世界发声的抒情作品的对象。”当马雅可夫斯基被问及为何剧本要用他的名字命名时,他回答说:“剧本中那个注定要为所有人受苦的诗人就是这么称呼自己的。”诗人是替罪羊和救赎者;孤独一人,被人群排斥的他之所以要肩负起这个重担,正因为他是诗人。

(3)、当玛丽亚最终露面,并宣布自己要嫁给另一个人时,诗人冷静得“像亡者/的脉搏”。但这种冷静却是被迫的——他体内有某个他者正在奋力冲破狭小的“我”。他“美妙地病了”,也就说热恋了——“他得了心火病”。诗人提醒赶来的消费队员,“要温柔地爬向燃烧的心”,并试图靠自己用“一桶桶满溢的泪水”扑灭火焰。灭火失败后,他意欲支撑在肋骨上挣脱出自己——“你是跳不出心的!”,你也躲不掉对爱人的永恒思念:“你哪怕,向诸世纪呻吟出/‘我烧着了’/这最后一呼!”

(4)、关于贺敬之,书中写道:“贺敬之也是一位以政治抒情诗驰名文坛的诗人。贺敬之从事诗歌写作之初,曾对陕北的民歌形式‘信天游’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它们的一些特点吸收进自己的创作中。后期,则比较注意学习外国诗歌中的有益成分,在对外国诗人的学习中,马雅可夫斯基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位。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中丰富的想像力、近乎怪诞的夸张和‘楼梯式’的诗歌形式,都给过贺敬之以深刻的启发。与马雅可夫斯基以‘最强音’来歌颂十月革命相似,贺敬之是以自己的‘放声歌唱’来迎接‘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11)

(5)、题图:TheClockmaker,IvanKliun

(6)、在二月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今天要把生活重新改造,直到衣襟上的最后一颗纽扣。”另一方面,革命革命为马雅可夫斯基和其他艺术家带来了希望:他们将能不受审查机关的干涉进行创作,1917年3月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作家代表被选入主席团,这个协会主要目的在于为艺术和艺术家能独立于国家而斗争,这样的观点在几年后自然迅速成为历史遗迹,但是在当时许多人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也包括马雅可夫斯基,他说:“我的,总的来说也是所有人的座右铭,就是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万岁,不受政治干涉的自由艺术万岁!我不拒绝政治,但是在政治的领域不应该有政治。”如果说二月革命激发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热情的话,对于十月革命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两年里,马雅可夫斯基只写了十二首诗,这对于在其他年份勤奋多产的马雅可夫斯基来说绝对是反常的,这表明他被正在发生的事情震慑到了。就像他自己说过的那样——没有革命的形式,就没有革命的内容。

(7)、《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出版两年后,历史以奇怪的方式呼应了未来主义者破旧立新的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不过,战争在艺术家圈子内部引发的爱国主义热情倒还在其次,譬如在马雅可夫斯基眼中,他就将战争理解为弥赛亚的降临,将其视作人性涤罪与美学革新的历史转机。诗人既天真地相信经过战争洗礼的俄罗斯将要诞生一批“新人”——所以战争“不是无谓的杀戮,而是一首关于被解放和被歌颂的灵魂的长诗”6(人性涤罪),也浪漫地认定战争以及它所带来的“礼物”即是对未来主义诗学观念的证实(美学革新)。“一战”爆发整一年,马雅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的第一首长诗《穿裤子的云》。作者在此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在听过马雅可夫斯基的朗诵后,高尔基“像女人一样号啕大哭”。无论这个细节与事实是否有所出入,其时的俄国艺术已然在未来主义的旗帜下,先于社会变革完成了自身的革新。未来主义者要求艺术不受政治干涉,创作拥有绝对的自由,这一点大概也是马雅可夫斯基在二月革命爆发后对其热烈欢呼的原因。在比较了马雅可夫斯基写于一九一七年的三首关于革命的诗歌(《革命(纪事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后,本特·扬费尔德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带有强烈无政府主义倾向的自由意志社会主义”,7因此他“接受二月革命,视之为自己的革命”,但又“并未对任何具体的政治路线表示支持”。8

(8)、正是日益升起的爱情噬火让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字强烈,成为一个被疯狂的爱情吞噬的天才,才留下无数浓烈激昂的诗词短剧作品。

(9)、我是多么愚蠢哪,竭力想把头埋进音韵的羽毛。

(10)、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文学.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提法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11)、作为未来主义者的马雅可夫斯基和许多杰出诗人一样,一出声就已经拥有了不凡的语调和显而易见的才华。1912年马雅可夫斯基还是莫斯科绘画、雕塑与建筑学校的一名学生,他在和同学达维徳·布尔柳克散步时给他念了一首诗,由于不自信就说这首诗是一个朋友写的,布尔柳克没有上当,当即大叫:“这是你自己写的,你可真是个天才诗人啊!”就是这么神奇,布尔柳克一锤定音,这个英俊的大个子的命运就这么定了。自此,马雅可夫斯基也就走进了布尔柳克正在组建的未来主义者的圈子,1912年年底未来主义者第一本合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问世,其中刊登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处女座,也就是他给布尔柳克念的那两首诗:《夜》与《晨》。在这本以“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轮船上扔出去”著称的小册子里,俄罗斯先锋派文学四位杰出的代表人物首次汇聚在一起,他们是马雅可夫斯基、布尔柳克、赫列勃尼科夫和克鲁乔内赫。

(12)、21格里耶:《关于某些过时的定义》,《为了一种新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13)、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

(14)、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利奈蒂,他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次年又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主张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

(15)、他跟随父母的工作变动来到了莫斯科,至此小小年纪的马雅可夫斯基便跳入了革命洪流中发酵成长,不到15岁就传奇的加入了共产d。

(16)、从诗上说,我是喜欢惠特曼、凡尔哈伦和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大诗人玛耶可夫斯基、布洛克的作品的。(4)

(17)、马雅可夫斯基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同旧俄罗斯文学最后一代作家中的任何人相比,马雅可夫斯基更为大胆、英勇地寻找和实现与革命的联系,但他身上还是保留了旧世界的烙印、与新时代的裂痕。十月革命前,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中有很多未来主义的表现。他的独创、革新,也是与未来主义的艺术主张分不开的。未来主义给予马雅可夫斯基的,除了虚无主义和荒诞离奇的形式主义艺术之外,还有标新立异的本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长诗《穿裤子的云》,是诗人对资产阶级爱情、艺术、制度和宗教表示愤怒和抗议,他号召进行反抗,并预言革命的到来。

(18)、在十月革命后,埃尔莎嫁到了法国,这段不成功的婚姻很快就结束了。她在法国一度穷困潦倒,直到与法国大诗人阿拉贡走到一起。从此,她才与姐姐平起平坐,她们都是一个伟大诗人生命中的女人。但埃尔莎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自己也写作,她起初用俄语写作,后来用法语写作。二战时,她和阿拉贡用文字激励法国的抵抗运动。后来,埃尔莎成了第一个拿到龚古尔奖的女作家。糜绪洋还提到,如果大家去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学史的话,莉莉的名字经常会冷不丁从哪里冒出来,因为很多人都曾是她的正式男友,或者有过暧昧关系。

(19)、一百年前,一个有着小资情调的享乐主义者,一个生活观念超前的先锋派,一个头脑里爬满了欲望小臭虫的坏蛋,由于一场大火被救援的水冰冻了整整五十年。

(20)、未来主义者多半是左派(大概只有赫列勃尼科夫是例外,在临终前的1918-1922年,他写下许多批判、讥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诗歌),因为在他们看来,布尔什维克主义很像他们自己的运动,是一种抓住将来,把它的尾巴拴在现在这部笨重牛车上的努力。没错,马雅可夫斯基是革命家/诗人,但当你把眼睛更靠近历史,你看到情况比一般的印象要复杂得多。在1917年马雅可夫斯基的意识形态立场更接近孟什维克,并与高尔基的《新生活报》合作。革命的旗帜所勾画出的自由、民主、社会公正的理想,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正当热情的叫嚣,自发力的破坏,镇压和惩罚。于是既然连勃洛克这样一位对别人的痛苦如此敏感的人,如果说没有为革命辩护,起码也尽力用自己的《十二个》去理解它,那么未来主义还有什么可说的,他们的成分中原本就有流血和造反。

3、马雅可夫斯基重要作品有

(1)、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人们迅速死亡,而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

(2)、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3)、他的三大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都是古典芭蕾典范之作,《大天鹅圆舞曲》《花之圆舞曲》等诸多音乐优美、个性鲜明的乐曲,深受观众喜爱。

(4)、“时过境迁”之后,重审诗人的生平和作品,不是要纠缠马雅可夫斯基对于今天尚有何种“意义”——既然诗人影响的退潮肉眼可见——而是说作为一个从“白银时代”走出并走进苏联时代的作者,他既没有因时代的断裂而迅速沉默,也从未在自己身上抹去“白银时代”的遗产。仅此一点,马雅可夫斯基便具有一种独异性:个人与群体、文学和政治、左翼文学和先锋艺术、精神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悖谬不仅至死纠缠着诗人,也让他的反抗和顺从、调和与不可调和、挣扎或弃绝转换为他自身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一言以蔽之,作为跨越两个时期且在两个时期均有活动的文学案例,马雅可夫斯基多多少少反映出了时代的某些真相,而正是这一复杂性赋予了他在当代依旧被“重读”的可能(如革拉特科夫、法捷耶夫,便不具备这种可能)——既在文学的意义上,也在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就前者来说,今天的读者需要的是一部未经删减、囊括诗人各个时期以及不同思想倾向的诗歌选本;就后者而言,则需要一部考订严谨、材料翔实的传记,如新近被译介过来的这本《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在这本书里,作者本特·扬费尔德力图将马雅可夫斯基从“第二次死亡”——“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准则进行必要的清洗”——中拯救出来,由此也让他在“第三次死亡”——“当苏联的大厦倾塌时,马雅可夫斯基也倾塌了”——中得以复活。作者试图呈现出诗人身上的重重悖谬,以此恢复其长期以来被削减与篡改的形象,证明他既不是苏维埃第一诗人,也不是人们“恨之入骨的那个体制的代言人”。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提供了一种对“马雅可夫斯基遗产”进行重估的可能。

(5)、俄国未来主义不仅仅是一场文学运动,还是一场综合艺术运动。马雅可夫斯基就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他在美术学校里学习。因此,这些未来主义诗人们对书籍的字体、装帧、插图和朗诵的要求,不亚于对文本本身的要求。他们发表过一篇宣言,该宣言认为,每一个词语都要用不同的字体印刷。因为朗诵的时候,重音落在不同的位置,都会导致意义出现偏差。

(6)、4,英国作家伍尔芙:她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灯塔去》《海浪》.

(7)、上述所有题材都在第三部分得到发展,但反抗的动机正在变得愈发清晰。朵朵白云是“白色的工人们”,他们“向天空宣布凶狠的罢工”后“走散开来”,诗人号召所有“饿着肚儿的、流着汗儿的、温温顺顺的人们”起义。然而他的情绪却是矛盾的:虽然他看见了“一个穿越时间的群山者,/却没别人能看见他”,但他知道“什么都不会发生”:“君不见——/天空又用一掬/溅满背叛的星斗在犹大着呢?”于是他“哆嗦着,被一下抛去小酒馆的角落”,(67)“用葡萄酒浇洒灵魂和桌布”。墙上的圣像“正把光辉馈赠给”“酒馆里喧嚷的人众”,那是另一个玛丽亚——圣母。历史正在重演,人们又一次宁可释放巴拉巴,而不放过“被唾弃的各各他人”,也就是马雅可夫斯基:

(8)、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9)、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10)、12转引自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60页。

(11)、郭沫若于1945年7月25日参观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时,在留言簿上曾写下了一首“马雅可夫斯基诗型”的诗:

(12)、然而马雅可夫斯基很快就发现,奥西普不是个普通的阔佬,而是发自内心地喜爱未来主义。只不过这是一个新近才有的爱好。除去朗诵《云》之前那仅有的一次私人会见,莉莉和奥西普只在公开讲演中见过马雅可夫斯基一回。那是1913年5月,象征主义诗人康斯坦丁·巴尔蒙特在侨居海外多年后回到俄罗斯,人们为此举办了一场庆贺晚会,马雅可夫斯基在晚会上发言,“代表敌人们”迎接巴尔蒙特归来。马雅可夫斯基被喝了倒彩,而在喝倒彩的人中间也有莉莉和奥西普。

(13)、2,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他的诗作《驶向拜占庭》,描绘了一个老人远渡重洋去圣城拜占庭,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的故事.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14)、马雅可夫斯基在一九一八年为《穿裤子的云》第二版撰写的前言中,更加明确地概括了这层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就精神主旨而言,一九一八年的“精神革命”与一九一二年《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一脉相承,它所反对的都是有产阶级的“旧艺术”。倘若这一点为诗人提供了与布尔什维克亲近的可能,那么两者的分歧恐怕更多:首先,“未来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反威权的无政府主义”,10他们颂扬艺术的独立,个体的价值,拒绝承认任何施加于艺术与个体的领导,而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某些诗(如《穿裤子的云》、《给俄罗斯》、《人》)中,人们已能看出一种由个人主义向存在主义过渡的端倪,亦即诗人反抗的不只是世间的贫困、不公,他还要和缺席的神、不可逆的时间以及腐败的现实秩序进行斗争。其次,即令马雅可夫斯基的出身与他的诗学观念使得他与布尔什维克有着同样的敌人,“精神革命”的实质却是在与后者争夺一种文化上的领导权。本特·扬费尔德在此书开篇曾有过这样一段勾勒:“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社会政治实验,其目标是建构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马雅可夫斯基将自己所有的才华与精力都奉献给了这场革命”,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诗人与其他未来主义者的内心想法并非如此简单:他们也许认为自己与布尔什维克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应由两者共同领导俄国社会:布尔什维克负责政治与经济,未来主义者们则负责文化上的事情。

(15)、实际上,从马雅可夫斯基成熟期的诗作来看,这位诗人已经是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的革新派诗人了。1924年创作的长诗《列宁》中,马雅可夫斯基塑造了一位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既平凡又伟大,对人民无限忠诚,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是与人民水乳交融。他还歌颂了d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人民对共产d、对列宁的敬爱。长诗《列宁》把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6)、3,美国作家福克纳:他是“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7)、形式主义文论的革命性体现在哪里?以前,俄罗斯的文艺批评将艺术看成一个形象系统,或者是一个价值系统。这就像大家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的那一套理论,比如这部作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8)、                          

(19)、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 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20)、同年创作的《向左进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马雅可夫斯基热情地歌颂人民群众和列宁,《罗斯塔之窗》及许多短诗都写得明快简练,而且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客观的叙事和对话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抒情独白,诗体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个时候马雅可夫斯基已经明确表述了自己面向现实、向现实主义艺术前进的方向。

4、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

(1)、于是,埃尔莎和他约法三章,允许他给自己写信,但是不允许他在信里谈爱。结果,什克洛夫斯基就滔滔不绝地写,埃尔莎有时冷淡而克制地回几封信。什克洛夫斯基说,你既然不让我谈爱情,那我们就谈谈文学。不过,在表面上,他在谈文学和诗学,字里行间却还是在谈爱。最后,埃尔莎实在受不了了,就让他别给自己写信了。什克洛夫斯基干脆把自己的这些信件和埃尔莎的那几封回信凑一起,编成一本书信体的小说出版,该书叫《动物园》。埃尔莎因此气得不行。没想到,在高尔基读了这个小说之后,认为这个女孩子文笔很不一般,劝埃尔莎试试当作家。埃尔莎从此走上了写作道路。

(2)、伍尔芙《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

(3)、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水根 朱顚云王尚知

(4)、过了三年,也就是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用四个口号来描述这部长诗的“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在诗中其实并没有这种体系化和对称性,但如果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代词“我”来代替那个意识形态色彩的“你们”,那这些描述就显得相当准确:《穿裤子的云》讲的就是这些东西,但却不是“你们的”,即资本主义社会的,而是我马雅可夫斯基那折磨人的单恋,我通向各各他的美学道路,我反对不公的抗争,我与残忍的、缺位的神的斗争。

(5)、4,兰波: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了,并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才华横溢,他主要的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彩图集》.

(6)、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其文学的成就不如绘画的成就高,也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

(7)、本内容系经济观察报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8)、作为一场广泛的文艺运动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尽管其影响极为广泛,但就文学领域而言,实际成就仅局限于诗歌领域.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为了在内容上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并提出“自动写作法”,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

(9)、 1964年——日本演员堤真一出生 1973年——日本漫画家高屋奈月出生,代表作《幻影天使》

(10)、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11)、早在抗日战争时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读田间的诗后就写下了《时代的鼓手》(1943)一文,盛赞田间诗歌创作的时代意义和革新精神,并说:“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7)后来,郭沫若在论述马雅可夫斯基诗歌风格时也强调:“中国田间同志的诗和他(指马雅可夫斯基——本书作者注)的风格非常接近。他们的诗都是用很简单的语言,甚至一行一个字。在以前,诗人闻一多曾经评田间同志的诗是战鼓的声音,批评很扼要,把‘鼓动’、‘鼓舞’、‘鼓励’这些字样的根源抓着了。闻一多是诗人,田间是诗人,诗人论诗人,才能有这样的恰当。”(8)田间同志在他的诗集《给战斗者》的序文中曾说,中国人民需要马雅可夫斯基那样的诗人。他和其他诗人一起,在抗日根据地,像马雅可夫斯基的“罗斯塔之窗”那样,写了一些“街头诗”、“枪杆诗”等,使诗歌为革命斗争的目标服务。

(12)、显然,马雅可夫斯基写诗的目的就是在于让痉挛的痛苦的大街说出话来,叫喊起来,所以他的诗歌的音量才如此洪亮。后来当一度很亲密的朋友帕斯捷尔纳克和自己发生分歧时,马雅可夫斯基说的话也是意味深长的:“你喜欢的是天空中的闪电,而我喜欢电熨斗中的闪电。”也就是说,从1912年马雅可夫斯基以粗犷有力的形象登上诗坛的那一刻起,未来主义立足于创新立足于词语解放的诗学观念就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写作,就算他在革命后政治上变得更激进,耗费很多精力去写作所谓那些“社会订货”的诗歌,在背后起作用的依然是未来主义诗学观念,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许多诗人一旦涉入通常非诗的社会性题材就显得平庸不堪(当然也是因为他们原本就很平庸),而马雅可夫斯基依然可以使自己这类诗作保持在相当的水准上(不是全部,但已经难能可贵)。

(13)、马雅可夫斯基也写爱情诗。在创作于1923年的长诗《关于这个》里,他反对在爱情、家庭问题上的小市民庸俗习气,向往新的家庭关系。

(14)、19本特·扬费尔德在书中将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被处决的年份系于1939年,不确,应为1937年。

(15)、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出生 19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出生 1955年——中国大陆导演赵宝刚出生 1960年——中国大陆演员和导演英达出生 1964年——日本漫画家藤岛康介出生。代表作有《逮捕令》、《我的女神》

(16)、1927年,马雅可夫斯基写了长诗《好!》。卢纳察尔斯基称它是“十月革命的青铜塑像”。他歌颂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和欣欣向荣。长诗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而以抒情为主。长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马雅可夫斯基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创作。1929年创作的《赫烈诺夫讲库兹涅茨克的建设》、《库兹涅茨克人的故事》歌颂了工人阶级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17)、他年轻时所写的长诗《穿裤子的云》,让高尔基“受到了惊吓,焦虑不安”,乃至于嚎啕大哭。高尔基说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这首诗表面写没有回报、痛苦的爱,但又与诗人表现出来的孤独、拒绝政治,甚至无神论密不可分。写作完这首诗不久,马雅可夫斯基与已经结婚的莉莉陷入了爱河,并将这首诗献给莉莉,莉莉和她的丈夫奥西普也资助了《穿裤子的云》的出版。这对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莉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

(18)、①耐特,拉脱维亚人,任苏联外交信使,在执行任务时遭敌特袭击而牺牲。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黑海遇到了耐特的名字命名的轮船。

(19)、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4/11-4/15

(20)、下面让我们来赏析马雅可夫斯基经典名著长诗《好!》节选。长诗的第六章是直接描写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它表明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这一章是这样开始的:

5、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1)、那莉莉呢?她是如何看待马雅可夫斯基的激情冲动的?写完《脊柱笛子》后,马雅可夫斯基把她请到自己在望德街的公寓。他用赌博赢来的钱和报社的稿费在叶利谢耶夫食品店买了烤牛肉,在美食家食品店买了杏仁糕点,在克拉夫特糖果店买了两斤多酒浸樱桃和巧克力,又在艾勒斯花店买了鲜花。他把皮鞋擦得锃亮,又戴上了最漂亮的领带。朗诵完之后,莉莉说了自己有多么喜欢他,可马雅可夫斯基却勃然大怒:“喜欢?然后就没了?为什么不是爱?”莉莉答说当然爱他,但内心深处她却在想:“我爱的是奥夏。”

(2)、“我立刻就明白,沃洛佳是个天才诗人,但我却不喜欢他,”莉莉在故世后才为人所知的一段回忆文字中,她如是写道,“我那时不喜欢那些大嗓门的人,我是指那些外表上让人感觉嗓门很大的人。我不喜欢他个子那么高大,不喜欢在街上人们都要转头看他,不喜欢他倾听自己的声音,甚至连他的姓马雅可夫斯基也不喜欢,这个姓嘹亮得就像是个笔名,而且是个庸俗的笔名。”

(3)、未来主义在苏维埃政权治下的高光时刻很短暂,到1919年五一节前夕,当局就决定“无论如何都不能”委托未来主义者为1919年五一节的庆祝活动绘制装饰。未来主义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是由列宁钉下的,他声称未来主义者“往往把最荒谬的矫揉造作的东西冒充为某种新的东西,并且在纯粹的无产阶级艺术和无产阶级艺术的幌子下,抬出某种超自然的和荒谬的东西”。另一位领袖托洛茨基对未来主义显然也没有多少好感,在《文学与革命》艺术中指出:“在未来主义对过去的夸张的拒绝里,包含的是波西米亚式豪放不羁的艺术家的虚无主义,而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这本书是1924年出版的,但托洛茨基持有这样的观点显然要早得多。在苏维埃领导层只有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和未来主义者有较密切的交往,但是不能同意他们对古典经典作家不屑一顾的轻浮态度。结果可想而知,未来主义者丢掉了自己的报纸,而且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里也几乎丧失了自己全部的影响力。

(4)、5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331页。

(5)、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6)、在本雅明一九三四年于巴黎法西斯主义研究所的讲话中(《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定的启发。这篇演讲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本雅明将诗人的天赋视为法西斯特权,又如他想将读者的目光“引到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和他所定义并代表的那种‘行动的’作家身上”,18以此证明一部政治倾向正确的作品总是采纳了一种先进的文学技术,亦即先锋艺术(创作技术)与左翼文学(政治倾向)是可以完美契合的。可是,三年之后特列季亚科夫即遭到处决,这大概便出乎本雅明的意料。19同样,他似乎也忘记了一九二二年秋天由列宁主导的驱逐一百六十多名学者和作家的“哲学船”事件,不然他怎么会在演讲中欣然宣布“苏维埃国家虽然不会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样驱逐诗人,但它将……给诗人分配任务”20呢?在这次演讲里,人们能够听到许多似曾相识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恰恰是马雅可夫斯基一直以来“放开喉咙”发出的声音。本雅明要更进一步,他不仅要让“有精神的人”——不与群众联合的反动作者——消失,也要打破作家与读者的界限,以此进一步地敲碎作者的“法西斯权威”。本雅明的这些看法,其中一方面在二十年后被阿兰·罗伯-格里耶所澄清:“让我们直截了当地承认:社会主义革命并不信任革命的艺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需要对小说形式作任何的研究,它极度怀疑艺术技巧上的任何革新”。21余下的则毋庸赘言。

(7)、这是马雅可夫斯基22岁时写下的诗句。这个仅仅活了37岁的苏联诗人喜欢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当众朗诵。据说他声音洪亮才思敏捷。那时候的年轻人无论男女都疯了一样的爱他,他们跟着他一起默诵,就像今天的年轻人跟着歌星一起哼唱。        ”

(8)、《云》是彻头彻尾、清一色的独白,诗人在诗中反抗外部世界,反抗一切“非我”者。长诗始于惠特曼式的放肆自夸:

(9)、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

(10)、奥西普·布里克先是决定向正苦于无处发表的马雅可夫斯基伸出援手,资助出版《穿裤子的云》,继而亲自投身当代诗歌的研究,并成为一名批评家。但此时马雅可夫斯基已经疯狂地爱上了莉丽·布里克。从此,他的诗几乎全部献给了她。为了离她近一些,他没有回到在郊区的住处,而是搬进了皇家帕莱斯旅馆,几个月后又迁到离布里克家只有咫尺之遥的纳杰日津街。

(11)、⑧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代表性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等。

(12)、超现实主义文学:它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从1924年到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

(13)、如果青年马雅可夫斯基生活在当下,大家很可能会用“女装大佬”来形容舞台上的马雅可夫斯基。“当然,他年轻的时候论资历还够不上大佬,所以大概可以说他是一个‘女装细佬’”。糜绪洋开玩笑道。

(14)、1999年中国学者汪剑钊出版了他的比较文学的新著《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书中有专章——“马雅可夫斯基与中国的政治抒情诗”,着重论述了郭小川、贺敬之两位诗人的创作与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关系。

(15)、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剧作是《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16)、1,内心独白: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写作技巧.

(17)、1912年开始写诗,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俄国未来派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宣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

(18)、 1907年——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19)、“很遗憾你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的书,”奥西普9月在给奥列格·弗雷利希的信中写道,“但我想你只不过是没有认真读。也有可能是那种独特的粗鲁和形式上的言简意赅把你吓走了。我自己已经连续四个月什么都不做,只读这本书;我能把它背出来,并且认为这是世界文学中最天才的作品之一……马雅可夫斯基在我们家又过日又过夜;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格,当然尚没有彻底形成:他还只有二十二岁,而且是个可怕的流氓。”

(20)、未来主义者们分裂得非常快,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创新,每个人都在互相攀比,谁更新得快。所以,未来主义团体是很不稳定的,其内部会不停分裂,然后会闹出很大的乱子。当然,闹乱子本身也是他们预设目标的一部分。帕斯捷尔纳克在回忆录中有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认为这些未来主义者就像在摇“创新”的彩券,马雅可夫斯基运气足够好,摸到了大奖,从此就被人记得最牢。

(1)、与完成《放开喉咙》同月出版的《苏联百科全书》上对诗人如是介绍:“十月革命以来,马雅可夫斯基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格格不入的”。在这个评价之后,诗人走出了他的最后一步:加入“拉普”。但加入“拉普”同样不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出路,这甚至不是请君入瓮,而是自投罗网。诗人原先经受的外部批评(“列夫是不能改革的,它必须被摧毁”),在他加入之后变成了协会内部的批判。戏剧《澡堂》首演一周,“拉普”的扩大化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指出《澡堂》的攻击对象不是官僚主义,而是无产阶级政权。在此我们不妨回溯诗人作品的另一个主题,如《穿裤子的云》(1915)与《人》(1917)里诗人对世界的反抗,《给俄罗斯》(1917)中诗人在祖国对自己永远是一个“异乡客”的寂寞感觉,以及那首“希望/下班后,/工厂的工会委员会/用一把大锁/锁住我的嘴”的《回国!》(1926),本特·扬费尔德为我们提供了这首诗后来被删去的结尾:“想让我的国能懂我,/要是不懂,/——又能怎样,/我就改道/绕过我故国,/像场斜雨/划过身旁”。至于《放开喉咙》(1930)中诗人对被孤立的感同身受,更自不待言。这一反复出现的晦暗基调构成了马雅可夫斯基诗歌中的另一条线索,即他对自己在不断表明忠诚、不断适应各种要求之后依旧没有出路的预感,而一九二九年底官方对诗人创作回顾展的抵制,工人群众对诗人朗诵的攻击,“拉普”批判《澡堂》的上纲上线,以及一九三〇年初《印刷与革命》杂志在出刊前被勒令剪去对诗人创作二十年的贺词,统统是对以上预感的证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马雅可夫斯基已无路可走。

(2)、肖鼎臣、毛雪雯、王梓行、朱昊、齐林、丁韶仪、蔡舒婕、王颖、王廷、王尧 

(3)、将要贯穿全诗的各种情感剧烈起伏已在此显现,序诗在让读者对此做好准备:

(4)、“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

(5)、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6)、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

(7)、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8)、4,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奠定了他在现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并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其风格晦涩难懂,但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

(9)、张钧诚、刘君张志明、刘鸿飞、韩静、李靖雯、陈琳、魏熙、王鑫雨、王宇迪、徐文宣、张洪宇

(10)、我们在今天当然可以轻松地说,被政客摒弃恰恰是好作品的反面证明,可是想想革命后的那些恐怖年代,想想1921年被杀害的诗人古米廖夫,1922年被送上哲学船驱逐到国外的那一百六十多名哲学家、作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数学家,革命的阴影和反作用力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对革命抱有纯粹的激情,一方面可能也有某种自保的心理,马雅可夫斯基在整个二十年代勤奋工作,像一个游吟诗人一样到处演讲,朗诵,鼓吹革命,并以自己真诚的诗篇歌颂革命、甚至歌颂几乎判决自己作品死刑的革命领袖。马雅可夫斯基试图紧跟革命的洪流,不被革命的巨轮抛弃。既然立体未来主义在新政权下已经不受待见,那么就改弦更张,变身为立体共产主义,变成列夫,变成莱夫,不同的旗号下自然有不同的纲领,但总的来说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观念还是未来主义时期确立的那些东西(这些不变的东西,这些对形式一以贯之地坚持,其实正是马雅可夫斯基作品质量的保证,但却不利于挣得当局的信任),后来自然也有新成员加入,但是其才能都远远不能和第一代立体未来主义者相匹敌,这些新成员无力给新的旗号增添任何有益的东西,无论是提升诗艺本身还是仅仅就争取到当局的信任这功利性的层面。这些不停改换的旗号,在我看来主要还是为了抢得苏维埃政权治下文学艺术的话语权,那意味着什么——出版的顺畅,扩大的名声,优厚的利益,或者至少是生存。但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所有的期望最终都化为泡影。

(11)、当你毫无准备的被问:“如果100年后你还活着,你打算怎么面对世界?”大多是人都会说:

(12)、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经典形象是穿着黄色女装的少年。这件女衫是他妈妈给他缝的。有时,在马雅可夫斯基演出的时候,警察会专门警告他,不准穿这件女装进来。但是,他会把女装交给他的粉丝,夹在报纸里带进舞台再换上。

(13)、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美国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

(14)、《脊柱笛子》《莉莉奇卡!》以及那首标题不太像诗的《致一切》——马雅可夫斯基这些年的作品见证了他是如何将莉莉神化的。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从兴奋急坠到最深沉的绝望,从愉悦掉落到痛苦,前者都是爱情所赐,而后者则是没有回报的感情付出所必然导致的。在《莉莉奇卡!》一诗中他写道,没有莉莉就“没有大海”、“没有太阳”,只有“挚爱的你的名字的鸣响”能为自己带来愉悦。在《脊柱笛子》中,他歌颂“化了妆的,/红发女人”,也就是莉莉,把“撒哈拉般燃烧的面颊”放在她双脚边,并赠给她一顶冠,“冠冕中我的语言是/一条抽搐织成的彩虹”:

(15)、马雅可夫斯基当然是天才诗人,但是他登上文坛即进入未来主义诗歌圈子,也是一种幸运。在这个圈子里,布尔柳克年长马雅可夫斯基十一岁,赫列勃尼科夫年长马雅可夫斯基七岁,在当时他们显然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文学艺术观念,并以自己的方式激发了年轻的马雅可夫斯基身上潜在的才华。在1928年写的自传性随笔《我自己》中,马雅可夫斯基坦言:“他(指布尔柳克)是一个绝妙的朋友。他是我的真正导师。布尔柳克使我成为诗人。”在一篇文章里,马雅可夫斯基更清晰地道出了他和布尔柳克之间的契合点:“布尔柳克具有凌驾于同时代人之上的大师的愤怒,而我所有的则是一个知道旧事物势必灭亡的社会主义的热情。”在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未来主义通向革命的暗道,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可以在马雅可夫斯基大量诗作里不断发现,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文学革命(未来主义)相互之间不断激发的深沉的力量。

(16)、(吉他:华山 吉他/合成器:王闯 贝司:宋阳 鼓:毛毛)

(17)、如今到了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已被认为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诗人,但声望尚未找上门来。他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刊登在各种报纸和鲜为人知的未来主义刊物上,当1913年秋天在彼得堡上演剧本《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时,莉莉和奥西普还住在莫斯科。事实上,当时他主要还是靠搞各种未来主义式的乱子和风波而闻名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