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生前名言
1、顾炎武人生经历
(1)、顾炎武名绛,号亭林,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清初大儒,爱国主义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他的名言。他辞世后,在北京的祠堂建于广安门内大街报国寺西侧,与千年古剎珠联璧合,形成一个古建筑群体。
(2)、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3)、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呜呼!士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21)
(4)、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5)、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6)、顾炎武说:“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义论策表制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⑩他在《与人书》中明确提出自己治学为文的宗旨说:
(7)、若附上古镇的历史文化气息,则犹如锦上添花。
(8)、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
(9)、对祖国的爱始终是黄大年最深的情结。大学毕业,他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书写爱国报国之志;在海外的18年里,他密切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情感上“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回国后的7年,他更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人生的写照,更是他不变的初心。
(10)、(15)钱穆:《顾亭林学述》,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一句话,它就是顾炎武先生说的。无论是中日甲午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这句话都喊出了最响的音符,激励人们站起来抗争,用鲜血,用生命,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去保家卫国。得知顾炎武先生曾生活在千灯古镇,我岂能不去瞻仰?
(1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4)、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位前贤说的名言警句能给你什么启发?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15)、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16)、 政治上他不与清廷合作,客观上在思想文化领域,为清朝做出了贡献。因开时代风气之先,故在清初学术界居重要地位,很受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知识分子的拥戴,其学术主张和爱国主义精神也颇受辛亥革命以来有民主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称赞,对他评价很高。
(1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19)、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唐李煜
(2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顾炎武生前名言有哪些
(1)、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14)顾炎武:《答汪苕文》,《蒋山佣残稿》卷载《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顾炎武遵守先妣“无仕异朝”的遗训,始终以明遗民自居。所以他申明自己的治学宗旨是经世致用,却又有所等待,待“王者起”,始“见诸行事”,而不为今人道。这无异要表明,他所说的经世致用,并非要为清廷做什么,而是在为一个以明道救世为己任的儒家学者自我定位。(13)
(4)、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薛瑄《读书录》
(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 在这美丽的故园,我们每人拿了一支菊,敬献给这位爱国者,缅怀顾炎武先生的气节和情怀。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再往里面走,就是顾家的住宅和读书楼。读书楼里陈设了顾炎武与朋友研读《史记》的蜡像。楼下,则是顾炎武平时阅读、写作的地方。顾炎武故居,前面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面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占地30亩的顾园,在故居西南侧,它与故居、祠堂、墓相通。是按照原来的史实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的游览区。里面的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再现了顾炎武居家生活、读书写作的情景。
(9)、顾炎武(公元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忠清、行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 延福寺位于古镇的核心地带,它是千灯最古老的建筑,有着1500年历史。始建于南朝,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也。
(12)、出自《京口即事》。(译文)祖遨意气风发,誓复中原,渡江北伐,一举成功。
(13)、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14)、译文:英明的君主求贤才时很辛苦,但用人时就很轻松了。
(15)、译文:士大夫们的无耻,其实就等于国家的耻辱。
(16)、但顾炎武这段话至少在表面上有语意矛盾和模糊之处,他一方面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一方面又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这种语意矛盾和模糊之处反而增大了它的诠释空间,引来不少学者专门对它说解,如全祖望对此语加以解释说:“谓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学也。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者,而邪说以起,不知舍经学则其所谓理学者,禅学也。”⑤全祖望的解释,大体不离顾氏本意,而更为概括。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理学”,不是作为学术专有名词的“理学”,而是“义理之学”的缩语。否则,“经学即理学”一语会造成极大的学术混淆。
(17)、 在古代的戏曲中,没有现代化的特效,没有繁多的道具背景,最最核心的就是演员本身的唱功、眼神与神态。所以对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除了清亮婉转的嗓音,还要有顾盼生辉的神韵。一个笑靥,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无声胜有声的情感。
(18)、原来,我穿越了!我发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件神奇的外套!没有什么汽车,卡车之类的。这些外套的颜色很奇特,表面上是白色,而实际上白色只是一个底,你可以在上面选择颜色进行涂鸦,而且它还很高级,涂上的颜色,你想擦就擦,不想擦就不擦。它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双翅膀!
(19)、爸爸说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爷爷最先提出的。顾炎武爷爷故居是整个宅第主体,它朝东落西,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明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面与顾炎武爷爷的墓地和顾园相连。
(20)、 深深地感动于学长分享的经历,真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除了最初时那份初心之下的勇敢追求,还有长期的相互陪伴,相互尊重,真心的付出,理解和包容,以及永不放弃的的相守与呵护。
3、顾炎武人生
(1)、(21)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三。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3)、大家好!我是来自淀山湖中心小学四年级6班的张雅洁。我性格活泼开朗,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兴趣广泛。我喜欢跳舞、唱歌,也喜欢看书,还喜欢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
(4)、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6)、 水乡,人家,扁舟,石拱桥,石板路,构成了我们心中的水墨画卷。
(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 用餐毕,之前联系好的导游如约而至,带领我们开始下午的古镇时光。导游看起来很年轻,但是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她读了很多顾亭林先生的著作,可以随口背诵,典故信手拈来,我心中暗生敬佩。
(9)、朝阳这篇作文,正确的审题应该是紧紧抓住如下这两方面关键:一是“担当”,二是顾炎武说的“天下”或林则徐说的“国家”。合起来就是:勇于为国担当!只有兼顾了“担当”和“国家”两者,才是恰当的立意!
(10)、 千灯,这座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镇,东望上海,西邻苏州,袅袅昆曲从此地发源,想来是水乡意境。有关“千灯”这个地名的来历,说法很多。其实,千灯旧称千墩,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城东南36里,三甲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改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为该地土墩上长满了一种草:“根可以做红色染料,也可以做药材,这种草称‘茜草’。”所以,把“千墩”易名为“茜墩”,并一直沿用到解放后。茜墩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人们都感到叫“茜墩”、“千墩”都似不妥,不如用“灯”更好。这个“灯”字,象征着光明,象征着辉煌,象征着富裕,与“金千灯”相符。“千灯”这个地名就由此而来。
(1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范仲淹
(12)、“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事“于当今之所通患而不敢以避”,鲜明地表达了顾氏的救世决心与意愿。文中所说的“通患”、“未尝专指其人”,是指国家社会之中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弊端,而非特指某些个别现象。面对经学流衍衰变、原始儒学精神的不断丧失,他大张经学旗帜,就是要恢复经学规切时弊、教化人伦、救民水火而见诸行事的功能和作用。
(13)、(19)(23)顾炎武:《廉耻》,《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14)、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5)、《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一共有七十二位,而顾炎武是其中之一。”看着这里的旖旎风光,看着这中间精心构筑的亭台楼阁,有一位朋友感叹说:“顾炎武的生活和读书条件这么好,难怪他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听了他的话,我表示否定。因为在游览过程中,看了那些图文介绍,我对顾炎武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不幸的时代,不幸的家庭,造就了这一个自强不息,倔强独立的伟人。
(16)、译文:全国都在发狂,反而把那些不狂的人当作狂人。
(17)、“行已有耻”的耻系指人的羞愧之心,为保护人格之尊严,对不道德的行为不屑为之,对加之于身的侮辱不能容忍,皆可谓有耻。顾炎武认为,耻是贯穿于子臣弟友出入往来辞受取与等日常生活之间的事,是做人的根本。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不耻于自身之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也即以天下之苍生百姓不得享有太平而为己之耻。这就把耻联系着士大夫济世安民的责任感。顾炎武还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22)这就是士大夫阶级的责任。所以,士大夫阶级的有耻无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按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23)
(1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9)、甲骨文.悦读空间,就藏在广安门内三庙街三晋宾馆的院子里。正面就是上下斜街,站在书店的窗口就可以俯瞰一条街的沧桑。
(20)、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明代思想家薛瑄经典诗句摘抄年代:明朝
4、顾炎武人生境界的名言
(1)、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 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尽做主人翁。(朱德)
(6)、 顾祠于1845年春落成,架屋三楹,分南中北三个院落。1845年5月28日顾炎武先生生辰之日,举办了顾祠落成典礼仪式并开展亭林先生公祭活动。此后顾祠也成为儒臣学子们聚会、社交及讨论学术的地方。
(7)、 日已近黄昏,路上是渴望归家的行人,这小镇,慢慢地沉静下来。脚下是千年的古桥,站在桥上,水中倒影清晰可见,只见不远处单拱石拱桥在河水的映衬下,水面上的半圆和水面上的虚半圆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圆。整个河面风平浪静,不时划过的小船泛起的微波扰乱水面上平静的半圆。
(8)、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四(6)班 张子娴
(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0)、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南宋辛弃疾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罗老师这种担当,是为他人谋幸福,虽然是为妻子儿女,但也是为他人,不是为了自己——这种精神和行为,当然是高尚的,是值得赞扬的!问题是,罗老师这种担当,是正常人的正常小担当,和“国家”没有直接关系。
(13)、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4)、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薛瑄
(15)、昆山人民对顾炎武是非常敬重的,这里到处可以看到顾炎武的影响,这条直通亭林园的上下四车道大街,就叫亭林大街。
(16)、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唐 杜甫
(17)、顾炎武始终不肯与清廷合作,清廷多次请他出来主持编纂《明史》,都被他拒绝。他巅沛流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到处游学,取得累累成果。他以游为隐,躲避在清朝做官。他这样清修为人,甚至也得到了清朝政府和一些大官的敬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汇编《四库全书》,专门立了一篇《亭林先生神道表》,对顾炎武的生平事迹、道德文章予以全面肯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接受张之洞的提议,将他与衡阳王夫之、余姚黄宗羲一起从祀孔庙,对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和声望进一步作褒奖。清朝皇帝还下圣旨,修筑“亭林祠”,用以纪念顾炎武。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新阳县知县万厉钧为他重修坟墓。人们都是敬仰忠心耿耿,并有气节的人,这就像当年日军对待在抗日战争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的张自忠将军一样,他们全军列队脱帽致敬,并帮他整容,然后用白纱布包裹全身,用上好棺木盛殓。这种令敌人都感动的伟人,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脊梁。
(18)、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19)、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经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对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影响。
5、顾炎武的名人名言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3)、在旁边听了以上事迹,我深感叹到:“顾炎武爷爷,您真的很伟大。”是的,像顾炎武爷爷这样的人在我国的抗日战争当中就有很多很多。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牺牲自我。如刘胡兰、董存瑞……,也正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像李清照所感叹:“生作当人杰,死亦为鬼雄。”
(4)、 在工作上,学长怀着对专业的喜好和钻研,将这条路走得扎实而深远,纯粹。
(5)、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春晓》
(6)、中国古代经学思想史的发展,可以划分三个大的阶段: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复归汉唐经学)。这似乎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路线。从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的转折,有一个过渡期的标志,即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所称:“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新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而由宋明理学到清代经学的转折,也有一个过渡期的标志,那就是顾炎武的这一段话:“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这一段极耐人寻味的文字,反映了一代宗师转移和引领学术方向的智慧。
(7)、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8)、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想一想当下,我国正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正是需要人才之际,多一人担当,则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力量,则多一份辉煌!中华之腾飞,需你我共努力!
(10)、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1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2)、纪念馆内以“家学渊源、艰难时事、采铜于山、北游万里、明道救世、著述宏富、流芳后世”七个部分,展示了这位伟大爱国者生前身后事。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5)、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6)、如果对国家有利,那么我就勇于向前,敢于担当,哪敢因个人祸福而取舍?
(1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0)、 很喜欢听学长讲述他的人生故事,虽然路程很远,但是不知不觉,已经到达了花桥地铁站。
(1)、(11)顾炎武:《与人书》,《亭林文集》卷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3)、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感动中国组委会)
(4)、走进昆山千灯古镇,瞻仰顾炎武故居及祠堂,我觉得受益匪浅。顾炎武,这个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真干实干的伟人将引领我们这一代的读书人、有志者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去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相关链接:*秋色赋*漫步惠山古祠堂
(5)、三位老友在顾炎武纪念馆合影,也还有点不老松的样子吧!(饶明路摄)
(6)、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7)、顺治二年(1645年)昆山、常熟先后陷落,其嗣母王氏闻变,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8)、一国皆狂,反以不狂者为狂也。——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
(9)、甲骨文.悦读目前仍然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户外招牌的书店。靠着口口相传、朋友圈和媒体报道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读者,周边社区居民行走十分钟就可以在640平米空间内自由阅读。
(10)、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成就颇广。其诗堪称清诗冠冕,此外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哲学观点上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倾向,提倡“引古筹今”、“经世致用”,主张富国利民,强调理论为现实服务。
(11)、译文:水可以导致地势险要,酒可以使人陷于危险。
(12)、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黄大年说服妻子卖掉经营的诊所,留下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办好了回国手续。他决定回国后毅然放弃一切,甚至“威胁”妻子离婚。
(13)、大家好!我是来自淀山湖中心小学四年级6班的杨添欣,我是一个活泼外向的男孩,平时喜欢看书、听音乐,喜欢参加各类作文比赛,平时也爱写作,我一直希望能和书籍成为好朋友!
(14)、 聆听昆曲,怀念着岁月的情愫,余音萦绕,散发着文化底蕴。
(15)、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6)、 这里坐落着秦峰塔,塔角檐下系铜铃,阵风吹过,铜铃叮当,令人心旷神怡。清代方豪思有诗云:“千墩墩上塔层层,高入云霄碍野鹰。我欲登上观四海,秋风病骨未堪胜。”
(1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8)、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9)、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出于引领学术方向的目的,顾炎武会通群经,博采历代经说,对汉唐旧注、宋明新说都详加采摭,细为考订,择善而从,而不墨守一家之说。张舜徽先生曾认为,顾炎武之学以朱熹为宗。顾氏固然尊重朱子,但他也有不少批评朱子的言论,与其说顾炎武学宗哪家,不如说他学宗“六经”。周予同说:顾炎武的经学思想,是有其经世内容的,他反对理学,是因为理学的空疏无物;他推崇东汉,是因为东汉经生的节义;他考辨古音古事,是为了明道救世;他提出“博学于文”,却又与“行己有耻”并重。从其治学方法来讲,主张由文字音韵的研究进而通经,但其目的是为了通经致用。⑨考察顾炎武一生的经学研究,即“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其中最明确的治经宗旨,就是通经以致用。
(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