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谚语和气象谚语
1、农业谚语气象谚语
(1)、看云测天谚语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乌龙打坝,不阴就雨。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西北黄云现,冰雹到眼前。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云交云,雨淋淋;云结亲,雨更凶。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云吃雾下,雾吃云晴。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2)、 在种植方面,要把握好时机。“头伏萝卜末伏菜(油菜),中伏种的好白菜”、“入伏十八天,种谷十八亩,打谷十八石”。这时复播种谷还会有好的收成。
(3)、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4)、其次,语言通俗易懂。谚语类似成语,就是人们生活中常用常说的现成话,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传,而且一条谚语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道理通俗化、口语化,是客家人思维火花的碰撞。
(5)、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6)、除观测天象,总结天气变化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外,客家人还密切关注身边日常事物的变化,以便预知天气,安排农事,这类谚语数量也颇为繁多:“狗吃水,天将雨”“池塘翻水鱼浮面,暴雨洪水在眼前”等等。在种植粮食的同时,畜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步发展,这也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主要经济格局,这在炎陵客家谚语中也多有体现:“三年不选种,耕田老懵懂”“薯大无苗,芋大无根”等等。
(7)、 墙湿三板,墒没深浅。(土墙头雨湿三板厚,证明雨量已经很大了)
(8)、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9)、这都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没有肥料想要把田地种结实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10)、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11)、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12)、 寒露霜降是秋芒季节,既要收割碾打谷黍,又要搬运玉米、割豆子、摘棉花、收芝麻,农活虽然复杂,但要做到忙而不乱,注意技巧。“早割豆(不炸角),午摘花(少沾叶屑),摊开口袋收芝麻(不怕颗粒掉地里)”,做到颗粒归仓。
(13)、“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高,云顶扩散,发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呈白色。
(14)、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南风头,北风尾。
(15)、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农业的气象谚语三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16)、 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种张绵(棉花)”、“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羊盼谷雨牛盼夏”、“苜蓿长过腰,牛马齐增膘”。到了谷雨,山坡路边野草生长旺盛,地里种植的苜蓿长得齐腰高,紫花累累,营养丰富(人也可食嫩叶)。骡马牛羊,草料足增膘快。这就是“草膘料力水精神”说法的缘由。
(17)、崇明岛有史以来就是一个移动的沙洲群,1400年前从长江中不断下移至今日长江口。大大小小的沙洲涨涨坍坍,最终形成现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祖国第三大岛。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很多地方都有老百姓迁徙到崇明的。据史书记载:最早登上沙洲垦拓安家的是来自江南句容一带的百姓,以后江北的南通、海门,江南的宝山、南汇、嘉定、常熟、张家港、江阴以及浙江沿海地区都有前来拓荒并居家移民到崇明的。崇明历史上先后隶属于通州、扬州、苏州、太仓、南通,一直到1958年才隶属于上海。江北风、江南情都是崇明风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还有各个朝代的流放犯人也从天南海北被放逐到崇明岛,北宋后期为避战乱从中原地区过来的大批逃难者等。
(18)、与此同时,炎陵客家谚语蕴含着民间大智慧,对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意义。第传承了民间智慧。客家谚语种类众多,是千百年来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是一些关于农事和气象的谚语,更是客家人得以观天察地、战天斗地、创造财富、生存繁衍和发展进步的“科技”保障,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农谚在服务农业生产、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9)、Copyright©2014-2022 心语文化
(20)、崇明岛每年要遭到台风、大潮的侵袭,迫使岛上先民要预测天气变化。由于江海潮的作用,崇明岛不断涨坍迁移,崇明岛先人面对江涛海浪,不断地围垦种植,建造美丽的家园。由于崇明岛是一个由泥沙冲击而成的岛屿,地势高度有限(海拔21—26米之间),岛上居民每年辛勤劳作之际,最使他们担忧的就是狂风暴雨和江涛海浪对岛屿四周江堤的侵袭,每年狂风暴雨挟带着大潮咆哮而来时,经常有江堤被冲毁,大片田园受淹,庄稼失收,面对灾害,人们不是单纯地在无奈中仰天长叹,而是逐渐地开始摸索风浪灾害的规律性,了解天气变化,尽量做好预防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尽量减少灾害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于是,岛上先民开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天象、物象等来预测天气变化,并将积累成的天气变化的经验编成通俗的谚语,这方面的天气谚语如“虹挂东海处,大风刮倒树”、“东风打过更,水在门外涨”等。
2、农时谚语和气象谚语有哪些
(1)、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2)、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
(3)、农业自然经济是靠天吃饭的经济形态,尤其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的时期,“天”的阴晴冷暖和雨雪寒暑成了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客家谚语中有大量关于天气、天象的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等等。
(4)、 东晴西暗,下雨等不到吃饭。(意为大雨多降于农村早饭十点左右)
(5)、 瓦渣云,晒死人。(云不集中,天高无雨,天气闷热)
(6)、三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联系的天气谚语如:“春季无大风,夏季水无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六月初八西北风,惊动海中龙,七月水勿来,八月定登胸”、“寒水枯,春水多”等,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关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天气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论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断依据。
(7)、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高粱开花连天早,坐在家里吃好饭”,等等农业生产斗争的领域,是产生谚语的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的重要经验,就是掌握“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效联系和配合。
(8)、ᦢᧁᧈᦙᦲᦵᦣᦲᦠᦹᧉᦵᦵᦔᧂᦺᦙᧉᦝᦻ,ᦢᧁᧈᦙᦲᦩᦻᦠᦹᧉᦚᧃᧉᦵᦋᦲᧅ。没有船要先做浆,没有耕牛要先搓绳。
(9)、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10)、 “春打六九头”。立春过后天气乍暖还寒,“春寒冻死牛羊”仍要注意牲畜保暖,以防春寒造成损失。
(11)、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霞即红云)
(12)、正因为如此,崇明天气谚语才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代代相传,成为崇明传统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崇明方言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所著的崇明方言研究著作中,对大量的崇明天气谚语从语言学的角度做了分析。一些崇明籍作家撰写的小说、散文或戏曲中,也引用了不少的崇明天气谚语,生动地反映出崇明人的生活和地域特色,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3)、更难能可贵的是,客家人由对小家对故乡的爱,上升到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热爱,“有树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英豪,爱国方成大丈夫”等谚语是客家人的乡土观念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的最好例证。
(14)、2006年,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炎陵飞歌》,编者采集和整理炎陵民间谚语564条。1994年版《酃县志》、2011年版“炎陵文化”丛书《炎陵歌谣》《炎陵客家》也收集刊载了大量炎陵谚语。在这些谚语当中,客家谚语数量和品味堪称首屈一指。
(15)、谚语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广为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语句,它是人民智慧和生产斗争、对敌斗争以及各种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带有讽喻性、训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特征的语言结晶。在古代,对谚语的解释有许多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谚,传言也”,也有的学者称谚语为“鄙语”,《尚书•无逸》某氏传中说:“俚语曰谚”,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记载为:“谚,直语也”。
(16)、崇明岛地处北亚热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21°和北纬31°,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梅雨、干旱是最常见的灾害性气候。这些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历史上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灾害:
(17)、客家谚语乃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它不仅记录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客家人心理意识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也是透视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窗口之一。
(18)、 五月二十六滴一点,耀州集上买大腕。(农历五月二十六下了好雨,当年庄稼肯定好收,可到集上买大碗吃饭。耀州在陕西省)
(19)、 立冬进入初冬季节,秋收进入冬藏阶段。“立冬到小雪,秋收就妥帖”、“立冬见凌茬,庄稼全收煞”。这时谷薯豆菜各类庄稼全部收获完毕,进入了传统的“卧冬”时节。
(20)、 清明:“清明后种谷,早五天不早,迟五天不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时地温不高,植物发芽蒙动期长,不需抢种。但要适时春播春栽,不误农时。
3、农作气象谚语
(1)、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东北风,雨太公。
(2)、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3)、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4)、25)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5)、 九月九没雨看十三没雨半冬干。(农历九月初九和十三日不下雨,整个冬天都会少雨)
(6)、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7)、 伏天三场雨,扇子高搁起。(意为伏天多雨,天气不会太热)
(8)、预测晴雨方面的如“初三夜来云遮月,干干湿湿半个月”、“小暑头里七天阴,一个月里难得晴”、“秋前无雨水,白露狂雨淋”、“冬至前后有雪,来年雨水多”等。
(9)、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不下就阴天。
(10)、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11)、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12)、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13)、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14)、 大雁脚下带霜去。(大雁南飞时,当地天气已经很凉了)
(15)、预测年成丰歉,这方面的谚语是根据前期天气情况预测当年或来年的收成好坏,如“未蛰先蛰,人吃狗食”、“端阳有雨是丰年”、“立秋雨最忧愁,大熟收成一半收”、“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糠”、“十月宜来霜,无霜来年荒”、“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冬雪勿烊,来年有粮;春雪勿烊,饿断肚肠”等。
(16)、 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①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早春种麦正适时”;“枣芽发,种棉花”,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稻秀暖、麦秀寒”。③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④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⑤天气谚语,如“月晕而风,日润而雨”。⑥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如“豌豆开花,最怕风刮”。农业气象谚语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在引用时要注意在当地生产中加以检验,因地制宜地运用。特此整编看云测天谚语、观风测天谚语、雷电声光测天谚语及观物象测天谚语。
(17)、总之,我们这里是沿海地区,可能跟别的地区气候有些区别,可能我们这里老祖宗留下的天气谚语在山区或其它地方不太适用。不过,我认为:不管你身在何处,肯定都会有老祖宗留下的适合当地的天气谚语,这些谚语都是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
(18)、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蚂蚁垒窝要下雨。农业的气象谚语二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十雾九晴。
(19)、生活类谚语700多年前,客家先民经历长期艰辛的迁徙生活来到炎陵。他们深知在异域落地生根、安家立业和繁衍生息的艰难,只有凡事克俭、诸事克勤,克服懒惰思想而勤劳创业,克服享受思想而节俭朴素,营造褒勤贬懒氛围,才能用自己的双手垦辟出新家园、新生活。因此,客家人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是家中的一分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到田里地里帮忙或帮助大人干家务活,即使白发苍苍的老人也绝少清闲之人。
(20)、 一年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最早的文化成果。它反映了冷暖寒暑的气候变化和季节特点,有力地指导农事活动促进农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
4、农时谚语是什么意思
(1)、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只有通过施肥来保持土壤肥力,人们才可以真正地放弃刀耕火种加撂荒土地的原始耕作方式.推动农业向高级阶段方向发展。
(2)、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流行全国各地的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千百年来一直唱响在万荣大地,且代代相传。
(3)、雨后怕阴天,下了就不干(豫)雨后天晴热死人,下雨还未停(桂)
(4)、 春分:“春分燕子来”。春分时节小燕子从南方回来,在屋檐下衔泥垒窝,生儿育女,飞舞天空,捕食害虫,保护庄稼。
(5)、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6)、ᦷᦙᧆᦷᦜᧂᦀᦸᧅᧈᦣᦴᦈᧅᦚᦳᧃ,ᦷᦙᧆᦓᦾᧉᦀᦸᧅᧈᦣᦴᦈᧅᦵᦵᦡᧆᧈ。大蚂蚁飞出洞,要下雨;小蚂蚁飞出洞,天要晴。
(7)、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8)、地方团结才能兴盛,家庭和睦才能兴旺,兄弟和谐事业才会越做越大、日子才会越来越好。因此,炎陵客家人特别重视家族家庭和睦相处,强调以和为贵,融洽和睦,团结协作;把尊老爱幼视为最高品德,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任何情况下,都以维护家庭的和睦为大局,以坚守家业兴盛为首要,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和平。因此,这方面的谚语也特别多,如:“家中唔和外人欺,公婆唔和子嫂欺”“打虎要亲兄弟,战场要父子兵”“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愁”“骂人的不高,挨骂的不矮”等。
(9)、崇明的气象谚语涵盖面十分广泛,它从日月星辰的变化到风雨潮汐的征兆;从春夏秋冬的交替到雨露霜雪的更迭;从雷鸣电闪的观察到霞光虹霓的出现……都有涉及。它的内容也十分庞杂,从时令气候的骤变到气温高低的推测;从灾情有无的问卜到虫口多少的预料;从作物播种的迟早到年成丰歉的推算,无不加以包罗。因此,“江西人识宝,崇明人猜天”——这句话不是崇明人的自吹,而成为江南地区不少人的共识。在崇明,只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天气谚语,什么“清明前三后四”、“干冬湿年,湿冬干年”、什么“三朝迷雾发西风”、“九月廿七催懒妇,十月五风拖勿过”、“春霜勿隔宿”……往往比较灵验。当然,最为神奇的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和撑船出海的船老大,他们有着公认的猜天本领,对千变万化的气象情况能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猜个八九不离让人不得不佩服。
(10)、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植”“保”“收”等环节的经验。人和地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我们不可以忽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人勤地也勤,粮食堆满囤”、“人勤地情深,黄土变成金”、“地里埋着宝,只要勤快就捡到”、“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11)、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12)、收集整理客家谚语,宣传普及、综合利用行业谚语,就是传承先民智慧的过程。第有利于践行核心价值观。炎陵客家传统谚语,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德、处事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要求,可以说是“生活智慧、处世纲常”“修身守则,励志良方”。充分运用客家谚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琅琅上口的特点,传承发扬好这些优秀谚语,有助于知礼和善、诚信守法,有助于传扬客家传统美德,提升大众文明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1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
(14)、春季连绵阴雨,往往影响棉花适时播种,造成早稻烂秧,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流行。
(15)、秋季连绵阴雨,增加棉花烂铃,降低产量和品质,还造成秋播季节推迟,质量降低。
(16)、ᦢᧁᧈᦠᧃᦓᧄᧉᦊᦱᧈᦅᧂᧈᦵᦵᦎᧆᦢᦸᧂᧈ,ᦢᧁᧈᦠᧃᦣᦸᧅᦊᦱᧈᦝᦱᧁᧉᦵᦵᦟᧃᧈᦂᦳᧂ。没见水别忙砍竹筒,没见松鼠莫忙扳弩。
(17)、 过了腊天气长一杈杷。(过了腊月初白昼时间得更长)
(18)、例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穿蓑衣”,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天气较晴好,故有“云往东,车马通”之说,“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台风来临,常伴随有暴雨,所以会穿蓑衣。
(19)、(注:磨子雷,就是雷声不断,听不出个数,一直响)。
(20)、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5、农谚和气象谚语有哪些
(1)、大雁不过九月小燕不过三月三关于农业气象谚语六月盖夹被,田里不生米。
(2)、 与人事相关的谚语: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地整平,出苗齐,地整方,装满仓。犁地要深,耙地要平;光犁不耙,枉费力下。
(3)、其实,在漫长的农耕生活时代,从统治阶级到普通百姓,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十分重视观测天象。历代朝廷都设有专门的气象官员,甚至设立国家的观测天象的组织机构为农业、军事、水利以及皇家的登基、出行、大礼等服务。我国历史上还曾经产生过像东汉张衡等这样杰出的天文气象学家。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军事家,在著名的赤壁大战中,神机妙算“借东风”,草船借箭大败曹操——当然,所谓神化的“借东风”,实际上是他能够根据天象预测天气,做出正确的作战部署。老百姓学会看天则是因为那时要靠天吃饭,四时变化,风云聚散,何时播种,何时收割,旱了需要灌水,涝了需要排水……一年辛劳的收成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更不用说漂泊海上的渔民了,当然要懂得一些猜天的本事,才能顺天行事,保护自身。既然千百年来各地老百姓都会猜天,为什么独独“崇明人猜天”获得大家的称誉呢?崇明人猜天的特殊本领由从何而来?如何世代相传?有的气象谚语大家能说,但对它的含义理解不一。在气象科学发达的今天,崇明气象谚语还有什么价值?本文将分别介绍。
(4)、ᦚᦳᧃᦷᦎᧅᦋᧁᧉᦓᦲᦰᦎᦱᧅᦆᦱ,ᦵᦵᦡᧆᧈᦀᦸᧅᧈᦋᧁᧉᦓᦲᦰᦗᦱᦵᦎᧀ。早晨下雨晒草排,早晨天晴背蓑衣。
(5)、放水要看天、看地、看庄稼,不可随心所欲,还要根据地势、水情、节令等重要因素来适时地进行灌溉,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
(6)、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7)、4)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8)、天气谚语在语言结构上比较讲究表达的对仗及韵律,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很有韵味,例如“寒食东风紧,黄梅雨水勤”、“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冬青花开得旺,黄梅雨落得狂”、“行得春风,必有夏雨”等。
(9)、ᦵᦣᧆᦺᦣᧈᦠᦹᧉᦺᦡᧉᦖᦹᧃᧈᦗᦱ,ᦵᦣᧆᦓᦱᦠᦹᧉᦺᦡᧈᦖᦹᧃᧈᦠᦱᧇ。种早地收得万箩,种水田收得万挑。
(10)、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云交云,雨淋淋。
(11)、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晕即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
(12)、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往往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农业亦如此。愿未来的农业生产越来越智慧、高效、精准、创新。
(13)、湖南客家人最为集中的是浏阳市和炎陵县。炎陵客家人的语言、风俗最接近粤东地区。(见《湖南客家》著作人杨宗铮为《炎陵客家》出版作序)炎陵客家谚语的形成,源于广东、福建、江西客家人的大量迁入,地方特色鲜明的炎陵客家谚语是在闽粤赣客家聚居地域之外的一朵客家文化奇葩,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
(14)、崇明人猜天有法宝——这个法宝就是老祖宗总结、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大量的天气谚语。这些谚语是用崇明话总结和表达的,对大多数没有文化的老百姓而言,显得生动贴切、顺口好记,所以人人都能说出一些。
(15)、这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但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逐渐变成“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
(16)、 “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的配合和有效的联系,正体现了农业操作的程序:节令农时、改土深耕、施肥积肥、农田水利、预测旱涝、合理播种、防虫除害、收获贮藏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谚语与之相对应。谚语以其通俗简短、生动活泼的语言渗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窗口,它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着农民的心声和爱憎。农业谚语在汉谚中数量大,是汉谚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农业谚语的历史之久远,流传之广泛,数量之繁多,以及知识概括,经验总结等方面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历史特点,农业谚语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传播农业生产经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反映农耕文化的谚语浩如烟海,这些农业谚语在当今社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安排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和联系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我国的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自然气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的注意,因此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气谚语。
(17)、客家先民作为“客”,是“后来人”,来到炎陵这个陌生的地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早已被异族占据,他们只能向尚未开发的山区进军,才能找到落脚之地。炎陵西片地势开阔,而客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客家人面临险恶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立足,除了需要有坚强坚定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本领,还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炎陵客家人生性顽强,不怕山高路遥,不怕风高浪急,一心勇往直前找出路,开创新天地。
(18)、 别小看前人的智慧,这些谚语,即便到了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觉得可以类比一下,这些农业谚语就是对当时的“农业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体现着古人的勤劳智慧,这放到现在,不就是“数字农业”吗?
(19)、雨后天开得早,莫想天气好;雨后天开得晚,天气定好转(鄂)
(20)、所以说,今天从气象学的角度来剖析天气谚语,论证天气谚语,前人积累的天气谚语在气象学上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
(2)、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
(3)、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4)、 二十四节气确立于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实际经验的积累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农事活动和区分气象物候的重要依据,它每个节气的记时记事,与我县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天气变化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联系。因此,有学者考证说,河东大地是二十四节气发端和形成的主要地域之一。
(5)、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自然也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因素,也成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和内容,其中气象现象一直是文学产生以来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各种气象现象作用与人体和大脑,并产生不同的精神体验,把这种体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气象文学。气象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反映气象文学的体裁有气象神话、寓言、诗、赋、词、楹联、散文、谚语等。
(6)、客家人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辛勤劳作,长期的耕作更使客家人对土地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和依恋感,这种依赖感和依恋感迅速扩大至他们所生活的土地上,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故乡自然也热爱有加,因此乡土意识也特别强烈。这种故土情结不仅仅体现为寻根溯源,探询祖宗源自何方,也体现为对迁移后所定居之地的认同感,如反映乡土情结的谚语:“摘瓜寻藤,念祖寻根”“金窝银窝,当不得自家狗窝”“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等等。
(7)、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东风下雨,西风晴。
(8)、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的质量。
(9)、 冬至当日回。(冬至当天白昼就开始变长)
(10)、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11)、 有些谚语告诉我们怎么栽种,有些告诉我们怎么避免虫害,该什么时候施肥......例如:春施千担肥,秋收万担粮。这里的“千担肥”就是有机肥,这是告诉大家让作物吸收足够的营养,才能让产品品质更好。
(12)、 孤山戴帽,伙计娃子睡觉。(孤山布满云雾,预示天要下雨,伙计们可以休息了)
(13)、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14)、15)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