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句子网

精选孔子关于幸福的名言有哪些74句

孔子关于幸福的名言

1、孔子幸福诗句

(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3)、“学习”部分包括孔子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言论,以及与孔门好学典范颜回有关的言论;“道德”部分包括孔子思想中关于“道”“德”“仁”“孝”“礼”“信”“智”等几个最核心理念的言论,可谓有“道”有“德”;“修为”部分包括孔子所论述的修身功夫,这原本与“道德”部分混为一体,但为了平衡篇幅,便把不方便抽绎出一个核心理念的言论划归到了这个部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释义: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义: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8)、人们每每于学习,则厌学、倦学、恨学、弃学,这是因为不真知学之滋味。

(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1)、此次推介活动将通过讲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故事,展现山东的厚重历史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

(12)、非常明显,子夏已经把老师孔子的日常生活状态,抽绎成了“君子”的普遍标准。这样的抽绎,显然是为了提升学者的人生品格,因此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义,不再局限在对孔子一个人的赞美和崇拜,个体的特征,被提炼成了普遍的“状貌”。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15)、    法国霍尔巴赫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可是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抵抗此狂风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蛮征服者对此亦须保持尊敬,而以之为政府施政的目标”。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1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8)、孔子标准像以唐代吴道子所绘的行教像为基础,宽鼻、阔嘴、浓眉、长鬓,让人观之敦厚、慈祥,最大限度的吸收了历代孔子像作品当中优秀的元素,凸显了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的伟岸形象。

(19)、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2、孔子关于幸福的名言有哪些

(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3)、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便是由好之而进入乐之,从而乐此不疲了。

(4)、孔子学说在国际上已经受到极大重视,联合国还将世界最高教育奖命名为孔子奖。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5)、有教无类。《论语》--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6)、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7)、IntheBookofPoetryarethreehundredpieces,butthedesignofthemallmaybeembracedinonesentence--"Havingnodepravedthoughts."

(8)、(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9)、这场以“新时代的中国:新动能新山东与世界共赢”为主题的推介会,将向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各方记者全面展示迈入新时代的新山东。

(10)、《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释义:《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1)、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释义: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释义: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5)、就算有正事干的人也一样,经常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没有时间和心思回头瞻顾或者驻足回味。生命在活动,生命在奉献,但却不知道究竟奉献了什么,活动有什么意思。精神随着身体四处奔跑,疲于奔命,连感受自己活着这件事实的功夫和心情都没有,形神俱疲,心体两惫。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幸福感呢?

(1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1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9)、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0)、只有理解了孔子的“恭而安”,才能理解“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也才能真正懂得“吾与点也”的意蕴,那只是一种愿望,一种生命处在闲舒状态下,自我体认、自我感受、自我玩味的愿望,而不是对某种具体目标,包括对人生整体奋斗理想的执泥和沉溺。

3、孔子说的幸福的句子

(1)、时至今日,儒家思想的发展,依然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它不仅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类精神文化更进一步优化,让人类的社会与社会之间更加密切,使得国与国之间更安稳地合作与发展,促使世界和平。

(2)、修己以敬——修炼自己,保持严谨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

(3)、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4)、“恕”——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年轻时代是打基础的阶段,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这个阶段关键中的关键。我始终认为,孔子的伟大贡献,是为中国人树立了道德国标,这个道德国标,就是鼓励人人力争做道德高尚、行为端正、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君子。而要成为君子,必须重视学习,必须重视修为,必须重视道德。无疑,在这一点上,常樯的认识与我高度一致。本书共有六个部分,其中几乎都涉及到了君子人格的塑造。

(6)、出自汉代班固《汉书·枚乘传》。福的产生有自己的根基,祸患也会有自己的根源,出去他们的根源,灾祸便无法产生了。

(7)、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化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钱穆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他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钱穆 

(8)、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摘孔子《论语》——释义: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0)、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

(11)、不耻下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容易变通难。

(12)、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1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4)、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说,中国的先哲孔子在德国广为人知。他的至理名言至今依然能给人们深刻的启迪。

(1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6)、音乐与舞蹈,孔子不仅喜爱,且精于研究,敏于鉴赏,长于教育。

(17)、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普遍的抽象,反倒使得被从个体的经验中抽绎出来的“特征”,失去了相当一部分鲜活的个性特点。这个被抽绎出来的普遍的“状貌”,与孔子本身的生命状态相比,也就显得有些僵硬或者刻板,其中灵动鲜活的个性,收放自如的弹性等,都被“蒸发”掉了很多。

(18)、15)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释义: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20)、经典是万家的家书。中国传统经典,特别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不属于知识教育、学问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价值观教育,最有利于激发孩子那颗向上向善的本心,最有利于尽早在他们心灵中种下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那种“互以对方为重”的儒家式人际交往观。

4、孔子的幸福观原句

(1)、    中国以偌大民族,偌大地域,各方风土人情之异,语言之多隔,交通之不便,所以树立其文化之统一者,自必有为此一民族社会所共信共喻共涵生息之一精神中心在。唯以此中心,而后文化推广得出,民族生命扩延得久,异族迭入而先后同化不为碍。此中心在别处每为一大宗教者,在这里却谁都知道是孔子以来的教化。——梁漱溟

(2)、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释义: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释义: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6)、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体会人生和感受幸福,一定需要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没有独处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对于生命的真实感受。非要找一个或几个伙伴一起吃饭说话,一起逛商场、看电影,一起游荡玩乐,一起闲扯之类,都不太可能真正得到这种对于人生的自我感受。一个人必须养成独处的习惯,这是真正的自立、自主、自强的表现。连一个人独处都感到寂寞,感到无聊或者感到恐慌,是不可能养成独立不倚人格的,没有独立不倚的心理品格,人就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深层乐趣。

(8)、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关于孔子的名言大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幸福是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肯认,当然这是初起的状态,幸福同时也是并且尤其是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脉搏、节奏等的自我感觉,自我抚慰。这种感觉的获得,仰赖于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可是有一点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给自己留下一点儿空闲的时间,还要给自己找到一点儿相对宁静的空间。

(1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释义: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释义: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4)、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释义: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