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名言故事
1、佛经名言故事有哪些
(1)、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2)、不久却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这天,丈夫从外面办完事回到家中,为了消除疲劳,就对妻子说:“爱妻,今晚咱俩先喝点酒,你到酒瓮里取些酒来。”“好的,”妻子边应答边朝酒瓮走去。没想到她一打开酒瓮。
(3)、比丘尼半信半疑前去察看,果然发现酒瓮里有个尼师,她转身就走,口里念着:“罪恶!罪恶!”
(4)、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
(5)、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行脚僧,听说有这等怪事,心头生出一团疑云,他也进屋走到酒瓮旁,低头一看,原来是人在酒中的倒映。他感叹人世间居然有这样愚昧的人!随后对众人说:“你们都跟我来!”只见行脚僧端起一块石头,砸碎了酒瓮,还如此这般解释了一番。
(6)、 允许我矫情一次,今晚蛮开心的,可能就是好人有好报吧!以后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
(7)、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9)、既然是在因缘和合而生,那在未生之前就本来没有此物,在既灭之后也没有此物。在此物生后灭前,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个幻想而已。
(10)、如果你爱万物,万物也必将爱你,这就是魅力。如果你不伤害万物,万物也必将不伤害你,这就是平安。如果你珍惜万物,万物也必将珍惜你,这就是长寿。如果你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你,这就是财富。如果你施恩万物,万物也必将施恩你,这就是幸福。
(11)、先谈一下现存佛经的情况。佛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宗派是有差别的。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指的就是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汉族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朝鲜,再加上越南大部分地区,所信奉的佛教。藏传佛教的分布,除了藏区也就是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在新疆内蒙古东北也有相当程度的分布。此外在北京和河北等地也有少量寺庙,比如北京著名的雍和宫就是藏传佛教寺庙,承德避暑山庄内也包括了一定数量的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在蒙古,尼泊尔,不丹以及印度的小部分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和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比如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中国云南和越南南部少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12)、南天竺法。家有童女。必使早起。净扫庭中门户左右。有长者女。早起扫地。会值如来于门前过。见生欢喜。注意看佛。寿命短促即终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惟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处。定知是天。昔作何业。来生于此。知由见佛欢喜善业。得此果报。
(13)、百善孝为先,那不孝父母,甚至悖逆父母,在言语行为上伤害父母,那就是大不孝。现在这种事很多,古时候很少,在清朝,如果一个儿子杀了父母,那县长都要免职、判刑、坐牢,为什么?作为一个地方父母官,你没把百姓子民教育好,你没有尽到父母官的责任,就该撤职查办。现在再看看身边忤逆父母的人,很多工作生活上都不如意,总会遇到很多麻烦。
(14)、舍卫城中有位女人,坐在地上磨香,正好佛祖进城,这位女人见到佛祖之后,非常欢喜,就用手头正在磨的香,涂在佛祖的脚上。
(15)、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6)、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17)、年少比丘自知罪行,心惊毛竖,惶怖自责,便赶紧向老比丘忏悔自己的罪过。”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均提沙弥,由于恶言果报,五百世常受狗身;也因出家持戒清净的功德,得以见佛而后悟道证果。”
(18)、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谅的意义;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懂得了至极的尊重。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人,也有看不惯你的人。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
(19)、讲到这里就要退回来谈一谈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当中所记载的佛陀著述的情况。和当时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一样,佛陀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通过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文字。佛陀死后,佛教僧团的管理权落到了他最重要的弟子迦叶身上。他决定将佛陀生前的教诲通过整理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佛陀弟子当中记忆力最好的阿难承担了这样一个职责,在500名弟子面前背诵佛陀身前所有的重要语录。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这500人的一致认可才能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在佛教当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结集。在当时书写材料昂贵且文盲众多的情况下,以背诵的方式传承佛陀的言论,从而间接传承了佛陀的思想。结集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背诵内容的一种集体性的修订。
(20)、祈愿:三途休息、国泰民安、邪见众生回归正道发菩提心
2、佛经里的名言
(1)、3我前世作了什么福业,导致现在生到天上啊?
(2)、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3)、"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4)、道是指事物的规律。术是指应对方法。有事物的规律没有应对方法,可以去学习应对方法。有应对方法但是事物规律不在你的掌控之内也是无能为力的
(5)、投稿邮箱:yuanjiemeiwen@1com
(6)、南天竺法。家有童女。必使早起。净扫庭中门户左右。有长者女。早起扫地。会值如来于门前过。见生欢喜。注意看佛。寿命短促即终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惟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处。定知是天。昔作何业。来生于此。知由见佛欢喜善业。得此果报。
(7)、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众人皆不知这些话的意思。
(8)、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
(9)、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0)、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11)、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2)、以前舍卫城有位女人,非常贫穷,长期在路上乞讨为生。一切人民都没有人去关心他。
(13)、消息传开,人们都想得到这份奖赏,可就是想不出猎获大象的办法。有一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猎手听到了这一消息,十分兴奋,高声喊道:“这下我可以发大财了。”原来他在深山老林里深知大象的习性,有捕猎大象的丰富经验。
(14)、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15)、(第2句)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河畔,始建于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莫高窟不仅记录了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代教信仰,保存了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一千多年间的艺术流传及演变。敦煌石窟艺术内涵十分丰富,牵涉到宗教历史,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知识。
(16)、有位邻居觉得十分奇怪,这对夫妻平时如胶似漆,今天怎么闹翻了,于是进屋想问个究竟。这位邻居听了他们各自的诉说后,很是奇怪,就跑去看酒瓮。嘿,里面确实藏着一个跟自己模样相似的男人。他一语不发,出了屋门,把自己的所见和疑惑告诉了那些急于探听的邻居。
(17)、《法华经》有一重要譬喻——“化城喻”,有一队商旅要到远处去取得珍宝,畏惧荒无人烟的恐怖道路,队伍有一位智慧高师幻化一座巨大而繁华的城市供人们休息,渐渐地人们沉迷安逸,早忘了寻求珍宝的使命。
(18)、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19)、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佛性存在一切事物之中,即是如此,也没有什么红尘俗世,更没有尘埃可污染,一切皆是空,包括空本身。
(20)、天女又去到佛祖面前,佛祖为她说法,证了初果,然后回到天上。
3、佛经名言名句大全
(1)、善待自己,从不生气开始 (超过10万人阅读......)
(2)、诸位比丘问:她前世种了什么福,能够生到天上,而且身上这么香?
(3)、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在发怒的时候,相貌是最丑陋难看的,如果经常生气发怒,习以为常,那个相貌就会慢慢固定下来,让人一看就是面目狰狞,凶恶丑陋,让人感觉不舒服。相反,有修行的人,常发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感恩一切众生,常常面带微笑,时间久了,那个相貌就会转变,所谓相随心转,三年过后,你再对比三年之前,肯定大不一样了。
(4)、无须执着于事物的假象,要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达到转迷为悟、离苦得乐的境界。
(5)、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6)、你不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没有改变,你还是你。你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出了改变,你就不是你了
(7)、善贤夫人不听六牙白象的这一解释,想冲上前去踩死那猎人。六牙白象立即上前阻止,并讲了许多道理,坚决不让善贤夫人去伤害猎人。善贤夫人只得作罢。此时白象的五百部众也赶了过来。
(8)、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筑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种子,可以生长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人由迷转悟;少少的施舍,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让人脱离困境。
(9)、过去的因果已经结成,未来的因果谁又知道?连每一个瞬间,每一个你所察觉到的“现在”,其实也是虚幻不真的。
(10)、老者被兔子的献身精神感动了,他恢复了帝释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从此月亮上就有了一个兔子的影子。
(11)、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12)、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13)、佛就说:“我早在以前就接受过你的忏悔。”佛身边的弟子感到奇怪,问傍:“这个比丘尼出家之后从未见过佛,为什么你已接受过她的忏侮?有何因缘?请讲给我们听听。”
(14)、有一次,六牙白象在两位夫人的陪同下在森林中散步,它突然看到池里有一朵极为艳丽的莲花,就走上前去摘了下来。正当它想将莲花献给贤夫人的时候,善贤夫人一把夺了过去。贤夫人见了,心里十分不悦,她想:他爱善贤而不爱我。
(15)、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6)、得到需要的,是福;贪求过多的,是累。人生的需求如同吃饭,只能吃两碗的饭量,如果贪图饭菜的香味多吃两碗,不但不能正常享受多吃的好处,相反,倒会因为胃承受不了而带来痛苦。可见,得到未必就是享受。不要和别人攀比,学会不贪婪,不奢求,平和宁静,知足常乐。
(17)、生活中可以没有诗歌,但不能没有诗意;行进中可以没有道路,但不能没有前进的脚步;工作中可以没有经验,但不能没有学习,人生中可以没有闪光,但不能有污迹。
(18)、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
(19)、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20)、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人活一世,也就求个心的安稳,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
4、佛经经典故事
(1)、她去善法讲堂参加集会,玉皇大帝问她:你前世种了什么福业,现在的身躯如此美妙,光明无比,好象真金。
(2)、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
(3)、只见里面有个漂亮女子的身影,气得酒也不拿了,冲到丈夫面前责问:“你这个不知羞耻的男人,把我娶到你家,怎么酒瓮里还藏着女人?你说,这个野女人是哪里的?”妻子突如其来的大骂,令丈夫如坠雾中,他赶紧跑到后间去看个究竟。
(4)、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5)、佛祖说:她前世做人的时候,早起扫地,正好佛祖经过她家门口,她见到佛祖之后心生欢喜,因为这个善业,就生到天上了。然后来到佛祖面前,听经闻法,证得初果。
(6)、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逐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体。到了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进入了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进入了密教发展阶段。所谓密教也叫密宗。指的是通过隐秘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传承的宗派。原本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后来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的特点是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内容。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仪式仪轨。而密教的发展时期恰好又是藏区吸收佛教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呈现了以密教为主的这样一种特点。藏文大藏经当中就保留了大量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经典。这是和汉文大藏经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密教经典当中的一些修行思想和方法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宋代时候设立的官方佛经译场当中,并不翻译此类经典。 汉文大藏经当中密教经典文献就远不如藏文大藏经丰富。但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保存,汉文大藏经要优于藏文大藏经。
(7)、猎人赶紧回答:“我怎么敢动手拔你的长牙呢?你是这样的慈悲,不但不治我的罪,反而还救了我的命。我如动手拔你的牙,那就是恩将仇报,我的手肯定会烂掉的。”
(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9)、他就对优波迦嗏说:“你先睡吧!我来看守。”于是优波迦喽嗏就放心睡了过去。迦喽嗏见他已熟睡,就偷偷把毒花摘下,一口吞了下去。
(10)、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虚幻的表象的时候不被迷惑,便算大智慧了。
(11)、有位长者女早上起床打扫卫生,正好碰到佛祖在她家门前经过。
(12)、一对新婚夫妇,郎才女貌,相亲相爱,邻居们都非常羡慕。
(13)、只要是动了情执,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受制于他人,事实上是受制于自己的那一念爱染和贪执。
(14)、更高的哲人独处着,不是他们享受孤独,而是在他们身边找不到同类!
(15)、感佛往恩。来供养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诸比丘问佛言。今此天女。以何因缘。得生天上。佛言。此天女者。昔在人间。困饿垂死。佛使阿难与食。既得食已。心生欢喜。乘是善根。命终生此天宫。重于我所。闻法得道。
(16)、赤心奉国,循圣人训。 成仁取义,思先贤德。
(17)、六牙白象就安慰善贤夫人说:“你不要慌张,穿袈裟的和尚都是吃素行善的好人,他们从不杀生,所以绝对不会来伤害我们的。”
(18)、比丘尼半信半疑前去察看,果然发现酒瓮里有个尼师,她转身就走,口里念着:“罪恶!罪恶!”
(19)、久违的人生,谁都不易,满身疲惫,却有卸不下的压力;一肚子苦衷,也有不能说的时候。风雨之中,打伞也要前行;失败之后,带泪也要经营。
(20)、只是安静听春风吹拂树叶的声音,看阳光洒落地面的光影,在这一瞬间,脱离了过去心,脱离了未来心,也脱离了现在心。
5、佛经中10句最经典名言
(1)、ほら前(まえ)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来(みらい)(那就是你的未来)ほら足元(あしもと)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脚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前(まえ)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来(みらい)(那就是你的未来)未来(みらい)へ向(む)かって(朝向未来)ゆっくりと歩(ある)いて行(ゆ)こう(慢慢
(2)、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3)、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4)、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谁说出来的,而是自己做出来的,善恶一念之间,但是所做所为都种下善恶的种子,等待时机,因缘和合而触发。
(5)、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6)、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100句佛语经典语录素材库。
(7)、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8)、这女人不忘前世的恩怨,在洞房花烛之夜,她娇嗔地对梵摩达说:“你要用象牙为我做一张床,我才能活,否则,我是陪不了你多久就会死的。”梵摩达王即发布命令:国人凡是能搞到可以用以制床的象牙,将获得一百两黄金的奖赏。
(9)、到了公元元年前后,北印度贵霜帝国成为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中心。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佛教开始向中国进行传播。贵霜帝国当时既和中国有着交往,同时和中东的波斯乃至于古罗马地区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时候,以大众部佛教为基础,吸收了少量上座部佛教思想,以及印度本土婆罗门教和波斯拜火教,再加上古希腊宗教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佛教教派,大乘佛教。大乘指的是能够同时容纳多人乘坐的马车。与之相对的是,小乘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用来对之前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进行贬称的一种称呼。指的是只能够由一人乘坐的马车。从这个名称上看就体现了两种思想。早期佛教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开始提倡通过帮助他人解脱,从而实现自身解脱,也就是有普渡众生的思想。
(10)、中国东晋与南朝宋时有一位高僧法号道生,他自幼学习佛法,是另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之一。道生潜心研究涅槃佛性思想,被当时的人赞誉为“涅槃圣”。
(11)、宗派不同佛经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就形成了三个大藏经系统。大藏经是佛教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编。三个大藏经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传佛教当中汉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就有一定的区别。能够收入大藏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佛经了。
(12)、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佛性存在一切事物之中,即是如此,也没有什么红尘俗世,更没有尘埃可污染,一切皆是空,包括空本身。
(13)、天女回答说:我前世做人的时候,用一点点甘蔗布施,现在得到大果报,光明显赫。
(14)、一个养花的人告诉我们,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15)、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16)、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
(17)、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18)、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9)、优波迦喽嗏听了这番话,实在大惑不解,问道:“你做事怎么这样鲁莽啊?怎么做出这样的事?”说完哀哀唱道:当时你睡眠,花落我身边。我吃美味花,你反把我怨。但愿从今后,不同傻瓜住。损人又害己,同住没好处。
(20)、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1)、在《法句譬喻经》里,记载着商人波利与海神之间,一段很有智能的对话: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掬水问波利说:你看是海水多呢?还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2)、他寿终之后,生到天上,乘坐天上的宫殿,来到佛祖面前。
(3)、优波迦喽嗏想:“我现在虽然独自吃下这朵花,但吃到肚子里,我们两个头都可以免除饥渴,长精神增气力。”于是他没有叫醒迦喽嗏,独自把花吃了。
(4)、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5)、俗话说“病从口入”,现在人很讲究吃,很贪吃,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吃好。为了满足舌头根的那点欲望,什么敢吃,什么都要吃,奢侈无度,最后吃出一身毛病来,什么三高,各种千奇百怪的病。比如得了食道、肠胃的疾病,再想吃,却吃不进去了。这年头,还从来没听说哪个是因为吃不饱饭营养不良生病的
(6)、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7)、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8)、有本事的人,别人夺不走你的财富。没本事的人,别人给了你财富,你也守不住
(9)、祖宗虽远,祭祀须诚。 子孙虽愚,经书必读。
(10)、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11)、人生短暂,放眼天地宇宙,几十年的光阴也在朝暮之间,不必执着于眼前的梦幻泡影了。
(12)、当你没有想过去发生的种种难堪,也没有为未来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而担忧,也没有刻意强调现在要去做什么。
(13)、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佛语经典语录节选,希望大家会喜欢!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4)、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5)、六牙白象听完,顿时明白了什么。它认真地对猎人说:“既然你身负使命,就赶快来取我的长牙好了。”那猎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白象的话。白象又说:“我请你快点拔出我的长牙,好回去向你的国王交差。”
(16)、迦喽嗏听到这番话,却十分不高兴,心想:“他吃到好东西,竟然不叫醒我,独自享受美味。以后我碰上好东西,也不愿告诉他。”过了一些日子,两头鸟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朵毒花。迦喽嗏想:“好吧!让我把这朵花吃了,让我们两个一起死去吧!”
(17)、可出乎六牙白象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话音刚落,猎人的毒箭就射了过来。六牙白象还算敏捷,赶紧往旁边一闪,箭才没有射到自己身上。
(18)、诸位比丘问佛祖:这位天女因为什么因缘生到天上呢?
(19)、佛即讲起了以前的故事:以前,有一头长了六支牙的白象,它有两个妻子,一个叫贤,一个叫善贤。
(20)、人们看到这女孩长得十分聪明贤慧,就取名为贤。这女孩渐渐长大后,不爱红装爱袈裟。常常以穿袈裟为乐,不久就出家做了比丘尼。她虽没有跟随佛祖,可她精勤修习,很快就修得了罗汉道。后来她懊悔当初没能跟随佛祖学法,就不远万里跑到佛的身边,向佛忏悔。
(1)、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3)、佛祖说:这位天女以前在人间的时候,用香来涂在佛祖的脚上,因此命终后生到天上,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
(4)、六牙白象就安慰善贤夫人说:“你不要慌张,穿袈裟的和尚都是吃素行善的好人,他们从不杀生,所以绝对不会来伤害我们的。”
(5)、佛即讲起了以前的故事:以前,有一头长了六支牙的白象,它有两个妻子,一个叫贤,一个叫善贤。
(6)、生活最大的苦恼,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欲望太盛,就会造成种种痛苦和不幸。
(7)、诸天之众集善法堂。时彼天女亦集此堂。帝释以偈而问言。
(8)、人生最宝贵的不是时间和金钱,不是权力和地位,不是名誉和事业,而是亲情和友情。亲情和友情是千百年修来的缘,在大千世界纭纭众生中,能相亲、相爱,相见、相处,是多么难得的缘分,愿每个人都能珍惜这份缘分!缘到,报之以欢笑;缘散,报之以不厌。
(9)、形式逻辑就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严以律己)。辩证逻辑就是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宽以待人)
(10)、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11)、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谁说出来的,而是自己做出来的,善恶一念之间,但是所做所为都种下善恶的种子,等待时机,因缘和合而触发。
(12)、姑见到之后,就发脾气,用棍子打这个儿媳妇,结果打到腰脉,当时就打死了。
(1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4)、神和道就是一回事,掌握规律自然运行的法则,看破明白察觉与觉悟
(15)、你前世种了什么福啊,身上有这样微妙的香气,而且肤色如同真金?
(16)、ほら足元を见てごらん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ほら前を见てごらんあれがあなたの未来母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优しさ爱を抱いて步めと缲り返したあの时はまだ幼くて意味など知らないそんな私の手を握り一绪に步んできた梦はいつ空高くあるから届かなくて怖いねだけど追い糹壳けるの自分の物语(スト-リ-)だからこそ谛めたくないほら足元(あしもと)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脚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前(まえ)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来(みらい)(那就是你的未来)母(はは)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优(やさ)しさ(母亲带给了我那么多的温暖)爱(あい)を抱(いだ)いて歩(あゆ)めと缲(く)り返(かえ)した(她告诉我要怀抱着爱前进)あの时(とき)はまだ幼(おさな)くて意味(いみ)など知(し)らない(那时我还年幼不明白其中的意义)そんな私(わたし)の手(て)を握(にぎ)り(她拉着那样的我的手)一绪(いっしう)に歩(あゆ)んできた(一起走了过来)梦(ゆめ)はいつも空高(そらたか)くあるから(梦想似乎总是在天空的远方)届(とど)かなくて怖(こわ)いねだけど追(お)い続(つづ)けるの(很害怕我达不到但我一直不停的追逐着)自分(じぷん))の物语(すとおり)だからこそ谛(あきら)めたくない(因为是自己的故事所以不想放弃)不安(ぶあん)になると手(て)を握(にぎ)り(不安的时候她就握住了我的手)一绪(いっしう)に歩(あゆ)んできた(一起走了过来)その优(やさ)しさを时(とき)には嫌(いや)がり(那种温柔亲切有时也会让我讨厌)离(はな)れた母(はは)へ素直(すなお)になれず((遗憾)对已离去的母亲没能坦诚)ほら足元(あしもと)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脚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前(まえ)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来(みらい)(那就是你的未来)その优(やさ)しさを时(とき)には嫌(いや)がり(那种温柔亲切有时也会让我讨厌)离(はな)れた母(はは)へ素直(すなお)になれず((遗憾)对已离去的母亲没能坦诚)ほら足元(あしもと)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脚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这就是你要走的路)
(17)、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8)、他就对优波迦嗏说:“你先睡吧!我来看守。”于是优波迦喽嗏就放心睡了过去。迦喽嗏见他已熟睡,就偷偷把毒花摘下,一口吞了下去。
(19)、一次,迦喽嗏睡着了,优波迦喽嗏醒过来,这时一阵风过,把旁边一棵摩头迦果树的花吹到两头鸟的身边。
(20)、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南天竺的习俗是,如果家中有童女,那就会让她早早起床,负责打扫内外屋的卫生。
(2)、六牙白象心平气和地问猎人:“你需要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狠毒地来射杀我?”猎人哆哆嗦嗦地回答:“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原来是没有加害于你的心思的,可梵摩达王张榜征募你的长牙,我想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所以就来射杀你了。”
(3)、只是安静听春风吹拂树叶的声音,看阳光洒落地面的光影,在这一瞬间,脱离了过去心,脱离了未来心,也脱离了现在心。
(4)、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诸位比丘问:她前世种了什么福,能够生到天上,而且身上这么香?
(6)、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就是这样,谁也逃不过两样东西,一是因果,二是无常!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静心。静能生慧,智者无忧,计较是疼,比较是痛,淡然是福。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心。尽人事而顺天意,随遇而安即得幸福。正心。心术不正损人害己,意志不坚诸事难成。
(7)、人生四大境界:一是痛而不言。话,妙在说与不说之间。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和惨痛。二是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三是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四是惊而不乱。宠辱很难不惊,心惊则心动,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8)、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9)、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0)、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