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的婴儿实验
1、人性本恶的案例分析
(1)、性恶论认为,人生下来是恶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需要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
(2)、但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大概8岁的时候,儿童们趋向于选择数目相等的颜色,做出更加公平的选择,到了9或者10岁,这些孩子们似乎开始做出一些疯狂的选择。
(3)、关于告子,我们只知道他是战国时代的人,他的其它情况却是一无所知。正因为他有了与孟子在稷下学宫关于人性论的论战,我们才知道历史上有告子其人。告子认为:人“生之为性”,就是与生俱来的“食”“色”两种本能。“食”是生存的本能,“色”是生殖的本能。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善恶都是后天教化深化了人本性导致的结果。他举例说:“性好比流水,在东方挖口子他就往东方流,在西挖就往西流”以此来证明人性本不具备善恶。孟子针对这一比喻,也同样用水来证明:“水的流向的确不分东西,但也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就好比水往下流。你当然也可以引水而上,但那是水的天性吗?是外因改变了水的本性。正如人不善,是环境使然,并非人性如此”。孟子还辩论说,食色是任何动物都有的本能,“难道狗性就是牛性,而牛性就是人性”?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孟子与告子的这番对论,决定了告子的观念亳无立脚之地。但后世依然有依附告子的观点来各抒已证的。我们这里暂且不论。
(4)、问题谁是女巫啊?教皇说有两种办法可以见面,第一看上面的标记有胎记的,或者是有各种各样其他标志的人就是女巫。第用水来试验他们。如果说用一块石头绑在他们脚上,把他们沉到水里面,如果这个女人能够浮起来,这就是女巫!所以说警告一下某些想要穿越的少女啊你要穿越到中世纪小心当成一个女巫被抓起来。
(5)、这时教授告诉他,你不是8你不是一个囚徒,你的名字是xxx。听了这番话,这名志愿者才慢慢回过神来,离开了模拟监狱。
(6)、来自天使行动组织(Angel Action)的反抗议者戴着10英尺高的天使翅膀包围了WBC的抗议者们,阻挡他们的视线。还有一个名为机车爱国者卫队(Patriot Guard Riders)的组织提供非暴力保护盾。一般他们只是手举旗帜,团团包围WBC抗议者们。
(7)、接着第二场玩偶剧,就让偷了球的兔子玩偶去试图打开玩具盒,右边的玩偶帮助它打开,左边的玩偶过来,砰地一声关上了盒子。
(8)、最终他因为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产生了种种精神崩溃的症状,他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哭、咒骂,并且要求退出……
(9)、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PaulBloom称他们是“惊人地成熟,拥有微妙知识的生物”。
(10)、接着,用两个玩偶也在小婴儿面前表示了自己的喜好,一个喜欢吃全麦饼干,一个喜欢吃燕麦片。
(11)、从自然进化的角度看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了生存必须对与我们“不一样的对象”保持警惕,所以我们需要社会、教育和后天的指导来进行干预。Paul还有一个实验,但是实验对象不是婴儿还是不同年龄的儿童。在实验里,参与实验的儿童面前会摆放这样一个分为两个颜色的四格方形盘,研究者会在四格里各摆上一些砝码。参与实验的儿童被告知,他们可以任选一个颜色,他们选中颜色后,靠他们这边格子里的砝码就属于他们,对面相同颜色格子里的砝码就属于另外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并不存在,只是研究者告诉实验对象有这么一个孩子稍后要来)。研究者提前告知孩子们,试验结束后,他们和那个稍后会来的、但其实并不存在的儿童可以根据砝码的多少兑换不同的奖品。
(12)、我们根据荀子的理论可以知道,他认为人性是本恶的,充满着许多恶性,例如好利、疾恶。但未了避免顺着这些恶习导致社会的混乱,人们须接受礼的教化与后天学习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荀子主张人应接受教化,限制自己恶的趋势,将自己由恶转善,这就是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根据孟子的性善论我们可以知道,孟子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赋有许多善端,所以人性是本善的,那么为什么长大后会出现恶人?那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好好的存养并持续扩充它,再加上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才使他们渐渐往恶的方向发展,但人性还是本善的。
(13)、既然性本善,人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佛教有释迦牟尼佛这么好的教法,有这么多佛菩萨在世间,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错误发生?这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堕落在轮回之中不能出来?我们想这个问题,得不到什么答案。
(14)、“婴儿实验室”的研究主任Wynn希望研究更大的问题--“人类偏见的起源:偏爱那些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群体”。成人世界里,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哪怕是一些微小的相似之处,那么婴儿是否如此?
(15)、PaulBloom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最初有一种道德观,在某些方面很感人,在某些方面却很令人失望。”
(16)、“婴儿实验室”的研究主任Wynn希望研究更大的问题--“人类偏见的起源:偏爱那些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群体”。成人世界里,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哪怕是一些微小的相似之处,那么婴儿是否如此?
(17)、我们都在歌颂大地母亲孕育万物的同时对于落在自己身上的一点点灰尘也无法容忍,对于其他的事物也是抱着同样的态度。
(18)、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
(19)、我们曾经认为我们是被教育成拥有仇恨的,但是这个实验证明我们不是被教会,而是天生就会仇恨,我们天生就会区别“我们”和“他们”。耶鲁大学的教授Paul认为这就是我们不是那么有道德感的原因。我们的原始道德某些方面令人印象深刻,某些方面却让人觉得很沮丧。我们可以看到成人一些最糟糕的偏见在婴儿的行为和思想上反映出来。
(20)、《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暂且称之为性善论;《圣经》说,人是有原罪的,暂且称之为性恶论。
2、人性本恶是真的吗
(1)、“人之初,性本善”。乍一看来,非常浅显,清楚明白。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开始,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当我们细究这句话时,却发现它其实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哲理。
(2)、不过,近期,一项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性中可能存在一些天生“善念”,或者更专业地讲,至少孩子们能够在较早年龄段拥有道德判断。
(3)、年龄最小的那一组孩子通常都会选择自己砝码比对方多的那个颜色,而不是两个人可以得到同样多砝码的颜色。Paul说,年龄小的孩子会有很强烈的和对方比较的倾向,他们不在乎公平,他们只想要相对来说比别人多,这是一种社会性的比较(例如上图,选择蓝色,他们可以得到比选绿色更多的砝码,也可以兑换更好的奖品,但是他们仍然选择绿色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我得到的比你得到的多”)。
(4)、《马太福音》18章中耶稣也强调:“你们若不能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耶稣在四福音中也多次强调天国中都是像小孩子一样单纯善良、信心满满、精力充沛的人。
(5)、如果人性恶,那么做什么都正确,善待人是正确的,虐待人也是正确的。尽管西方人认为人性恶,但是,西方人的做法却却反应了人性善。比如废除死刑。
(6)、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岁~5岁)。处在该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7)、当然,佛教里面所说的“善”不是善恶相对的这种善,而是一种绝对的本体,这个绝对的本体有一种向上的、向光明的一种趋向,一种趋势,从这么一个角度来说性善,而不是说善恶相对的这种善,为什么?
(8)、同样,我也有一个疑问:许多人帮助他人、做慈善就无从解释。
(9)、实验人员让小婴儿选择更喜欢的玩偶,竟然有81%的婴儿选了关上盒子的那一个。
(10)、B.F.Skinner说过“我们必须通过在不同的情况下来教育孩子们有关所有的一切”,这些实验的结论是不是完全否认了他的观点呢?Paul认为,通过“婴儿实验室”,我们知道人类天生共享一些共同的道德观。我们对于公正、对和错的基本理解都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如果人们出生时就已具备了基本的是非观和宇宙性的道德规范,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邪恶是从哪里来的?是我们后天学习到的吗?也许不是,“婴儿实验室”接下来的一系列实验将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11)、用逻辑思考就知道,基督教并没有说人性恶,说人有原罪。
(12)、1914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造成了近一百万人死亡(多达140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但在圣诞节这天,英军和德军选择了休战。故事的真实性不得而知,某些部分可能也有所夸大。传闻英国士兵躲在战壕中时。
(13)、(释义)指人从一出生就是有坏意识的,所以只有用规矩来规范一个人的成长,所以后期的“善”也不过都是被规矩抑制之后假装出来的善。
(14)、但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大概8岁的时候,儿童们趋向于选择数目相等的颜色,做出更加公平的选择,到了9或者10岁,这些孩子们似乎开始做出一些疯狂的选择。
(15)、但不论如何,这段实验让我看待与生俱来的人性,还是多了一些思考和启发。
(16)、他律道德阶段(6岁~8岁)。处在该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重和顺从,通常会认为外在权威制定的规则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
(17)、在他看来,任何违反规范的行为都应当接受“赎罪性”的惩罚;直到12岁左右,在正确的引导之下,儿童才会逐渐形成自律的道德观念。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够根据环境、角色身份等因素来对某件具体事情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18)、他们开始选择给对方孩子更多的砝码,他们更加慷慨,做出有利于对方的选择。在这个年龄,孩子们已经受到教育,接受了成人社会希望他们承担和遵从的道德准则。
(19)、这个实验仅仅进行到第二天,就有忍受不住『狱警』虐待的『囚犯』精神崩溃了……
(20)、董仲舒是西汉时中国儒学的一代宗师。今文经学家的代表。他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继承《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认为“人受命于天”。但他认为,天有阴阳的属性,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有善恶两种品质。善的品质体现于天的阳,叫着“性”;恶的品质体现于天的阴,叫着“情”。他认为,“性”能体现“天”的“阳”只是可能,并非是现实中的“善”。同理,“恶”体现于“天”的“阴”也只是可能,并非是真实发生的“恶”。因此,他主张,人性分为三类:“情”欲少不教而善的,叫“圣人之性”;“情”欲多而又虽教不能为善而行恶的叫“斗筲之性”;介于两者之间,虽有情欲可以为善为恶的叫“中民之性”。这就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有趣的是,唐代文化大家韩愈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将人性作了更细的划分。他将“性”和“情”都分为上中下三品,性与情相互对应。“上品之性”发为“上品之情”,“中品之性”发为“中品之情”,“下品之性”发为“下品之情”。这种细化也许更精致,同时对以后宋明理学有关“天理人欲”的争论给出了启发。
3、人性本恶故事
(1)、那么,我有一个疑问: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开始,人就是善的,后来的恶又从何而来?
(2)、自律道德阶段(10岁~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将道德规范内化,并在具体事情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3)、PaulBloom教授说,伟大的品质,利他主义和公正不阿都在婴儿的思想中就已埋下了种子。不管是我们的哪一面,好的一面或者邪恶的一面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所以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利他和自私,公正和偏见,善良和邪恶复杂地交织。在婴儿看似混沌的世界里还有更多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4)、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涉及偏见,我们天生是一个正义感爆棚的物种;可一旦涉及偏见,对于和我们不同的人,我们天生的邪恶与自私也就暴露出来了。
(5)、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6)、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求生的欲望,像刚一出生的婴儿,本能地就会吸吮母亲的乳汁。人为了要生存下来,首先就必须要去占有甚至是掠夺生存资源,这种本能就是自私的,排他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是本恶的。
(7)、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
(8)、霍布斯描述称,人类是“肮脏”和“野蛮”的,人类兴旺发展需要社会和规则约束他们的本能;
(9)、扮演监狱长的教授没有做出指示,他要求狱警们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采取措施维持监狱的秩序。
(10)、老子和孔子比较,老子的无为更多一些。西方人长久以来就被基督教灌输人性恶,但是又不得不按照上帝的要求做好人。
(11)、孔子没有说人性善,不过从孔子的言论行为看,推测孔子是赞成人性善的。
(12)、因为感到无聊,囚犯们居然开始造反,他们集结在同一个牢房,撕掉身上的编号牌,并且说话挑衅狱警。。
(13)、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认为,婴儿似乎认为偷球贼应该受到惩罚,他们天生带有正义感。这就是他们最基础的道德观。
(14)、而这些学生一开始只是为了好玩或者赚点零花钱的目的加入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次看似好玩的实验,将会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15)、PaulBloom还给大一点的孩子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16)、第一组实验很简单,五个月大的婴儿Wesley会看一场简短的木偶剧,中间的小老虎木偶会想要打开舞台中间的木盒子,木盒子里放着一个玩具。旁边站着两个木偶,穿黄色衣服的小狗会来帮忙小老虎打开箱子,然后剧情重复,穿蓝衣服的小狗会跳到盒子上,把盒子关起来,不让小老虎打开。一个是善意的行为,一个是恶意的行为,至少在成人的眼里是如此的,但是5个月大的婴儿是否也如我们一样这样看呢?或者是他们有自己的偏好?
(17)、人性、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这番争论可追溯至中国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之间的论点的不同,而现代心理学中也有不同的观点,而我们自己根据平常的观察也会有一些想法,也有许多实验试图证明人的本性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但究竟谁对谁错呢?
(18)、人之初是人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自主意识,不能辨是非,没有行为能力,哪来的做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只有随着年岁的增长,收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又没有能正确引导的人,才会出现所谓的性之恶!
(19)、得岀结论“人之初,性本善”经不住推敲,人性本恶才是为真。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是真实的,东方文化“荀子的人性本善”是美化的。
(20)、尽管垂死之家除了祈祷之外并没有提供多少实际帮助,但她确实为拯救病患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特蕾莎修女逝于1997年。
4、人性本善婴儿举例
(1)、你比如说洗澡这个问题在中世纪教会告诉大家说洗澡不能洗洗了的话,你身体毛孔一张开,周围的病菌进入的体内,你这样不是更加容易得病吗?所以不能洗澡,法国的香水为什么那么有名,法国国王路易14一共一生就洗了三次澡!这就是大家崇拜的中世纪!嗨呀,脏乱差,这都是中世纪的象征,谁造成的?一方面,人类当时的历史水平,或者说认识没有那么高,另一方面,教皇从中作梗。
(2)、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在中西方争论了两千多年。
(3)、“看守”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囚犯会得到特权,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和更好的伙食。
(4)、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让不足1岁的婴儿观看木偶戏,木偶戏中不同颜色的木偶外形以不同方式进行表演,其表演行为可清晰地被识别出对错和善恶。
(5)、第一组实验很简单,五个月大的婴儿Wesley会看一场简短的木偶剧,中间的小老虎木偶会想要打开舞台中间的木盒子,木盒子里放着一个玩具。旁边站着两个木偶,穿黄色衣服的小狗会来帮忙小老虎打开箱子,然后剧情重复,穿蓝衣服的小狗会跳到盒子上,把盒子关起来,不让小老虎打开。一个是善意的行为,一个是恶意的行为,至少在成人的眼里是如此的,但是5个月大的婴儿是否也如我们一样这样看呢?或者是他们有自己的偏好?
(6)、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为何这个女人如此独特?特蕾莎修女,本名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njeze Gonxhe Bojaxhiu),也被誉为“仁慈的天使”(Angel of Mercy),是一名传教士兼罗马天主教修女,一生致力于帮助他人。
(7)、反过来染就不可能,反过来就不是染,是洗,是去色。
(8)、接着给婴儿看第二幕,在上一幕表现不好的绿衣服小兔子想打开装有玩具的箱子。穿黄色衣服的小狗帮了忙,穿蓝衣服的小狗跳上盖子,不让小兔子打开。之后实验的工作人员拿出两个小狗木偶让婴儿选,这一次婴儿是会选择那个帮忙的小狗,还是关起箱子的小狗呢?
(9)、可是他们不能做什么,无法说话,无法写字,更无法长篇大论的阐述他们的道德观。难道他们真的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吗?难道真的就如哲学家卢梭所说,婴儿就是“大傻瓜⋯⋯什么都不知道”吗?直到最近,人们终于发现进入和分享宝宝们世界的方法,这就是“婴儿实验室”。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KarenWynn是耶鲁婴儿认知研究中心的主任,即我们所说的“婴儿实验室”。她说她承认在心理学领域,很长时间,人们的确是这样认为的。
(10)、James选择了那只关起箱子的小狗,而参与实验的婴儿中,81%的婴儿选择了关起箱子的小狗。实验的结论是: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认为坏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可以说婴儿就已经具有天生的“基本正义感”。
(11)、他们又设计了实验,给小婴儿两个选择,是喜欢吃全麦饼干还是燕麦片。
(12)、这些孩子都被学校和家庭教育,脑子里渐渐有了许多符合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优良美德。
(13)、A、“善”是一种价值或更精确的说是一种价值体系
(14)、不仅如此,曼德拉出狱二十周年纪念时也邀请了布兰德。另一位看守曼德拉的狱卒,詹姆斯·格雷戈里(James Gregory),也曾谈及并记录了与这位“政治犯”的友谊。格雷戈里和布兰德都曾谈到他们对曼德拉深深的敬仰之情。
(15)、这才是英语启蒙的关键时期,科学给的答案你绝对想不到
(16)、主持人Lesley在节目的最后,以一句话结束“好吧,我想我们应该对于婴儿怀有更大的尊敬感,谁知道呢?”
(17)、Nate和87%参与实验的婴儿选择了那个欺负灰色小猫的小狗,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即使是婴儿也希望看到与自己有不同爱好的木偶受到伤害,仅仅因为他们与自己不同。请问,还有什么比以“你是否喜欢麦片饼干还是麦片圈”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更加武断的呢?没有了,但是对于婴儿来说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标准。人类天性偏向于把世界上的人都分为不同种类,而分类的标准往往都是些很小而且无关紧要的线索。从一定程度来说,这就是道德观的阴暗面:我们希望和我们不同的人遭到惩罚。
(18)、实验进行到这里,所有人都被深深困在了这个实验里,无法自拔!
(19)、原来我们生来就是基因里带有偏见的物种,是不是细思极恐。
(20)、他同时也发现,助人行为不会因为奖赏而加强,这表示它不是训练而成的。根据这个结果所得到的结论:帮助行为是天生的习惯,而不是后天培养的。这又是一个人性本善的例证。从上述三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得知,人性是本善的。你们是否能找到证明或支持人性是恶的科学实验呢?若找不到,这三个例子可直接移作结论,成为支持性善的最佳证明。
5、心理学人性本恶
(1)、超我,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功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完美,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心理学家过去一直认为人的思维是不可能预测的,因为太抽象也不易用实验仪器捕捉。但是有了脑成像技术,可以从大脑某个已知功能区域的血流量来推测那个区域的活化意义。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在争辩人性是善还是恶,透过科学实验,我们已经在大脑中看到了「人性本善」,因为人在说谎的时候会讨厌自己。
(3)、这个世界最早除了尘土和水什么都没有,其余的一切和这两者都只是寄宿关系,都会通过暂时消失再次与它们融为一体。
(4)、然而,当“狱警”知道这个消息不是真的时候,都变得很生气,一气之下要求囚犯们光着手清理马桶,还增加了点名次数,站在他们背上让他们做伏地挺身。。
(5)、开始的时候教授以为8612只是在假装,但后来发现他真的精神快崩溃了,所以决定放他离开。
(6)、PaulBloom教授说,伟大的品质,利他主义和公正不阿都在婴儿的思想中就已埋下了种子。不管是我们的哪一面,好的一面或者邪恶的一面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所以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利他和自私,公正和偏见,善良和邪恶复杂地交织。在婴儿看似混沌的世界里还有更多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7)、看到这里,我为这些小肉球啧啧称奇,他们看似无知得可爱,脑袋里却装着不知道多少,让我们大人无法想象的事物。
(8)、五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伸展手臂去接近他们喜欢的东西,因此研究者在观看木偶剧之后把两个木偶拿到Wesley面前,问他喜欢哪个小狗,Wesley选择了穿黄色衣服的小狗,那个帮助小老虎的小狗。而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做出如此选择的婴儿,在“婴儿实验室”的试验中,四分之三参与实验的婴儿选择了“好木偶”。
(9)、严格的说,荀子名为儒家,但实质却是法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巨大推进作用的两个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就出自他的门下。所以,后人也称荀子为“儒表法里”。在他的身上,并不具备孔子提出来的“贤良工正方”的观点和作风,相反,他却是法家先驱商鞅的继承者,对人性否定一切,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对待人性。说的更明白一点,荀子是尽可能从最坏的角度去理解人性的。有趣的是,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推断人性,相反地却证明了礼乐教化的作用,也就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的这一观点,也为“法治”提供了人性上的根据。也许,荀子的性恶论较之孟子的性善论可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更深刻,抛开生物学和生理学,如果人性真如荀子认为的性恶,那么,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人类会是个怎么样的世界呢?至少,人,不能称为人了。
(10)、到底我们是否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具有天赋的道德感还是从后天的环境中习得?或者更糟糕?我们天生就是邪恶、自私的,必须由家长、老师和信仰来教育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11)、而这些教育,遏制了天性中自私、偏见的那一面,放大孩子们天性中善的那一面,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融入社会和集体。
(12)、只有底下的人傻的跟那傻子一样,我才能够通过宗教完美的控制整个地区的财富以及人!
(13)、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14)、其中编号为8612的犯人,因为在刚刚『入狱』的时候带领囚犯们反抗狱警的管理,而受到了狱警们的格外『关照』…
(15)、再给苦水,就不一样了,会挤眉头,别过脸拒绝苦水。
(16)、有些地方一种风俗,孩子生下来,先给他尝苦水,然后再尝甜水。意喻先苦后甜。
(17)、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18)、参与实验的孩子,能够决定自己和后面进来的孩子,能够拿到多少筹码,筹码能够用来换奖品。
(19)、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提出来的,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都愿意承认的。荀子也有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性本恶。这是他们相互争论的地方,估计最后是孟子获胜了吧,不然也不会是人之初性本善更让我们所熟知。但是人性本恶其实也很有道理,也只能是说他们的观点不太一样吧。
(20)、但是现实总会给你带来一些不大不小的惊喜,比如说天花或者是黑死病!出现了这些疾病怎么办?教皇你能够给我治好这种病吗?教皇自己躲都还来不及呢,因此,必须要找一个背黑锅的谁被黑过,当时的欧洲还有其他人替教会背黑锅吗?全死光了呀!
(1)、“性恶论”是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这种性恶论思想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法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西方的哲学家就不能说原罪,说人性恶,民主制度就是为了制恶而设计的。
(3)、一个玩偶比较友善,另一个玩偶不那么友善,拿这两个玩偶让婴儿们选择喜欢的那一个。
(4)、这是说,初生的婴儿有深厚的德,连猛兽,毒虫,老鹰都奈何不得他。
(5)、而刚刚出生的婴儿,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后天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影响着他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而这些东西又决定了他人性的善恶本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本善,人性的丑恶不是本能,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
(6)、这个实验今年还被翻拍成了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很多社会和人性问题,让众人哗然和反思......
(7)、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行事准则是快乐,不理会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只要求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制是寻求“本我”的满足,也同时保护整个机体,它遵守“现实原则”。
(8)、他们开始选择给对方孩子更多的砝码,他们更加慷慨,做出有利于对方的选择。在这个年龄,孩子们已经受到教育,接受了成人社会希望他们承担和遵从的道德准则。
(9)、老子和佛陀都说无为无我,无我就是没有分别心。通过修行是可以去掉分别心的,所以证明人性本善。佛教把人性解释得更清楚,人性本清净,善恶都是染着。
(10)、48条戳穿人性的“神问答”!值得珍藏仔细品味
(11)、儒家最早的典籍中就出现了宗法伦理思想。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关系被认为是统治中不可缺少的“大伦”。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把君臣父子关系依然看作是最根本的二伦,并进一步提出了“人伦”的概念。孟子认为“人伦”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性善论”强化了孔子的宗法理论,说明了人之所以成为人和人的价值所在。后来,视人伦为人的本性的思想被宋理学吸收,完善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思想。
(12)、成年人之所以感受不到自身以外的保护力量,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而精神内耗,造成生命力过早的衰竭,主要是缺乏信仰。
(13)、举个最明显的例子,看过《动物世界》的人,应该都能看到动物世界里随时都能发生的危险,要在危险之中生存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摆脱危险,羚羊逃亡时,逃脱的那只,在摆脱危险的时候,同时也把自己的同类至于危险之中,这是否是一种残忍?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动物世界,人类并不会这样,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14)、到了九岁十岁,他们甚至还会故意让另一个孩子拿得更多一些,自己少一点都可以。
(15)、之后,研究者拿出两个小猫木偶,橘黄色的小猫也喜欢麦片圈,而灰色的小猫则喜欢麦片饼干。Nate和橘黄色小猫有共同对麦片种类的喜好,那么Nate会偏向喜欢橘黄色的小猫吗?
(16)、我自己深受一些看过的书籍影响,一直认为“人天生是向上向善的”,对孩子也有一种天然的信任。
(17)、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岁~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逐渐认识到规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18)、表现不好的“囚犯”,则被关禁闭,大小便也没人清理,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慢慢的,很多人学会了服从!
(19)、一个红色圆形木偶挣扎地爬上一座小山,而“邪恶”的蓝色方形木偶试图将它推下山,与此同时,“善良”的黄色三角形木偶向上推动红色圆形木偶,试图让它爬山。
(20)、画面重复一次,蓝色三角形又往山顶上爬,走到半山腰,后面突然来了一个独眼的红色圆形,很快追上蓝色三角形并贴在一起,然后上升速度同时加快,很快抵达山顶。画面又换了,蓝色三角形仍由山脚往上爬,爬到一半,从山上来了一个独眼的黄色四方形且滑行快速,把蓝色三角形撞到山下。
(1)、研究人员向6个月婴儿播放3个类似吃豆人角色的视频时,这些角色分别是:“受害者”、“欺凌者”和“第三者”,“欺凌者”猛烈地撞向“受害者”,将它撞到墙壁上,有时“第三者”也遭到伤害,“第三者”有时会介入帮助“受害者”,将自己置身于两者之间,帮助“受害者”逃离。
(2)、她是天使,他是父母的新世界,世界上新的生命体。
(3)、实验内容是请受试者去闻阿摩尼亚(氨水),因为很臭,受试者的眉头通常都会皱起来,大脑中的厌恶中心就活化;这时这个人躺在仪器中,请他在看到红桃十时要读黑桃同时扫描他的大脑(就是强迫他说没有威胁到他的道德的谎)。令人讶异的是,受试者大脑的厌恶中心也活化了起来。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人不喜欢说谎,就算只是无伤大雅的小谎言。
(4)、这时候,教授才警觉,才过了几天时间,这群心理正常的学生,都已经不知不觉接受了自己的定位。。有的变成了施虐成瘾的狱警,有的变成了自怜自哀的囚犯。。
(5)、人性本善论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动机论、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它相信人天生就有实现本身的潜能和满足基本需求的倾向。动物在向人演进的过程中,就显现出人性,即友爱、合作和创造。
(6)、当木偶戏以相反外形的木偶扮演角色时,婴儿仍能选择“乐于助人”的善念木偶。
(7)、有人说,人是自私的,会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8)、其实刚开始报名的时候有接近100人报名,他们之所以选这些人,是因为他们做过了心理测试,证明这24个人是心理非常健康的一群学生。
(9)、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10)、罗杰斯、罗洛·梅与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相信人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以尊重和信任的为前提,人会有积极及建设性的发展,他们的理论综合成了人性本善论。
(11)、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这是一个人类长久以来都在争论的话题。到底我们是否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具有天赋的道德感还是从后天的环境中习得?或者更糟糕?我们天生就是邪恶、自私的,必须由家长、老师和信仰来教育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自古以来长期在哲学、道德和宗教领域对于人性的重要论辩主题。恐怕唯一能够知道答案的方法就是去问问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了。
(12)、而人的一生,是善恶相伴的,一个原本善良的人有时也会因一时的贪念而做出了丑恶的事情;而浪子回头金不换,又是对人性转换的另一种解读。
(13)、“性善论”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的同时,认为人有不善的原因即外部环境和自身主观愿望的影响。为了能使人的善性得到保存和发展,“性善论”强调道德修养,存心养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德修养从良心、善端开始,向着仁义礼智诸善德和君子圣人的人格这一目标迈进。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
(14)、实验人员先是让中间的老虎玩偶,传一个球给左边的兔子玩偶,但是兔子玩偶拿到球并没有传回给老虎玩偶,还直接就跑了。
(15)、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为了搞清楚这些神秘小生物的道德观,实验人员专门为他们设计了一段玩偶戏。
(16)、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物欲。他因此举例说:“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骨体服理好愉逸”。人生来眼晴就喜欢看好的东西,耳朵喜欢听好好听的,嘴巴喜欢吃好吃的,身体喜欢安逸,心好贪图利益。这些都说明了人性本是恶的。如果人这样成长下去,就会生出争夺,残暴,淫乱等丑恶行为。而这些都是人的物欲带来的。困此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是一切恶的根源。他还认为,人并没有善的根源,人之所以有礼义道德都是后天学来的,并非与生俱来。而所谓礼义道德是为了限制人性而设置的规范。如果说人性是“真”,那礼义道德就是“伪”;“恶”是真,那善就是“伪”。甚至于他认为,所谓圣人之善也并非真善,而是通过培养道德,改造性情从而“化性起伪”以此来达到某种道德境界。注意,我们这里说的“伪”是相对于“人为”与“天生”而言,并非其它意思。这就是荀子的性恶论。
(17)、荀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荀子这句话并站不住脚。人性本恶贪婪,是岀于生物本能,在幼年时期,社会、周围小群体等人文环境还没有过到塑造人格的熏染时间,在生命本能中是不会考虑“其他生物是有生命的”“他们有生存权力”“生命应该被尊重”。所以,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或后来教育,才能化解人之初本性。
(18)、虽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原罪性恶论”的冲击是巨大的,但由于宗教神学的影响年深日久,在宗教改革时期,德国的马丁·路德和法国的加尔文又恢复了奥古斯丁的理论。路德和加尔文较奥古斯丁的进步之处在于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认为《圣经》是最高权威,但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路德和加尔文都认为,人得救的最大障碍是人的骄傲,人只有靠自己的有罪感、忏悔、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和信仰上帝的宽恕,才能得救。
(19)、Nate和87%参与实验的婴儿选择了那个欺负灰色小猫的小狗,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即使是婴儿也希望看到与自己有不同爱好的木偶受到伤害,仅仅因为他们与自己不同。请问,还有什么比以“你是否喜欢麦片饼干还是麦片圈”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更加武断的呢?没有了,但是对于婴儿来说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标准。人类天性偏向于把世界上的人都分为不同种类,而分类的标准往往都是些很小而且无关紧要的线索。从一定程度来说,这就是道德观的阴暗面:我们希望和我们不同的人遭到惩罚。 我们曾经认为我们是被教育成拥有仇恨的,但是这个实验证明我们不是被教会,而是天生就会仇恨,我们天生就会区别“我们”和“他们”。耶鲁大学的教授Paul认为这就是我们不是那么有道德感的原因。我们的原始道德某些方面令人印象深刻,某些方面却让人觉得很沮丧。我们可以看到成人一些最糟糕的偏见在婴儿的行为和思想上反映出来。 但是Paul也说,了解人类原始、早期的冲动是可以帮助我们自己的。如果想消灭歧视,你必须了解婴儿顽固的程度和人类天性偏见的程度。Paul认为,选择“对自己有利”是一个人天生就具备的强烈偏见,这里的“自己”可以扩展到与自己行为相似的人,喜欢自己的人,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作为一种生物,这是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但也可以导致一些很糟糕的后果。
(20)、路德和加尔文的性恶论是在中世纪末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在西方一直受到重视,西方近现代都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此侵犯,人对人像狼一样。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这些本能欲望的活动原则是快乐原则,就是无条件地要求快乐和满足,与社会文明是对立的。不过他反对社会对人的本能欲望过多的压抑。
(1)、三个月大更小的婴儿也参与了实验。虽然他们还太小,无法控制和伸出自己的手臂,但是他们可以用眼睛投票。许多之前的研究都表明很小的婴儿会在他们喜欢的事物上注视更加长的时间。三个月大的Daisy参加了,看了同一出木偶剧后,她在“坏木偶”的身上注视了5秒钟,在“好木偶”的身上注视了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