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预言的元素
1、门捷列夫预言的元素有哪些
(1)、这是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1734~1797)的一幅画作,名为《寻找哲人石的炼金术士》,描绘了炼金术士布兰德(右侧人物)蒸煮尿液并发现了磷的情形。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排泄到尿液中的磷大约为0.5~1克。纯磷(白磷)暴露于空气中的话,在50~60℃的温度下可以自燃,释放出热量并发光(磷光)。
(2)、法国地质学家贝吉耶·德·坎古杜瓦(1820~1886)最早意识到元素具有某种规律。他把化学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发现性质相似的气体或金属元素会周期性地反复出现。
(3)、有趣的是,有关元素周期律的最早中文记录,似乎出自中国第一位派驻海外的外交官、清廷驻英公使郭嵩焘(1818—1891)。图4是《伦敦电讯画报》1877年2月24日增刊上刊登的郭嵩焘像。郭嵩焘出使英国期间,曾多次向人请教近代化学方面的知识,而他身边恰好有两个堪当此任的人。第一位是其英国随员马格里(HallidayMacartney,1833—1906),此公是乾隆年间英国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团长马嘎尔尼(GeorgeMacartney,1737—1806)的后人,早年曾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1876年以三品衔候选道兼三等翻译官的身份随郭嵩焘出使英国。第二位是福州船政学堂舰船驾驶科首届毕业生会考第一名罗丰禄(1850—1901),他的同期同学包括严复、刘步蟾、方伯谦、林永升、邓世昌等众多名人。1877年3月,清廷选派第一届赴欧留学生时,罗丰禄已经留校任教,但是他还是以候选主事兼翻译官的身份获选,只是没有像严复等同学那样被派往海军学院,而是直接进入伦敦国王学院深造,师从化学名家蒲陆山(CharlesLoudonBloxam)学习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罗丰禄后来成了一名职业外交官,先后出任清廷派驻英、意、比、俄等国的公使。图5是英国伯明翰市1900年制作的罗丰禄纪念章。
(4)、版权所有少年儿童出版社,鼓励任何不用于商业性质的传播
(5)、例如,锂(Li)这一列到氟(F)结束,从钠(Na)开始新的一列。因此,锂与钠、氟与氯(Cl)等性质相似的元素就位于同一横行。
(6)、到了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但是,纽兰兹没有认识到在已知元素之间还有未发现的元素,因此"八音律"存在许多矛盾。1866年,纽兰兹在英国化学学会上提出了"八音律"的见解时,引起了哄堂大笑。有人讽刺说,你怎么不按元素的字母排列呢?许多年以后,即在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得到普遍承认以后,他们的论文才得以发表。纽兰兹甚至还因此而获得了勋章。
(7)、500多年前,医学家与炼金术师帕拉塞尔苏斯提出三元素理论,认为可以用盐、硫和汞来描述世界上一切物质;
(8)、之后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尿液中所含的磷(P)发光所导致的。实际上,布兰德的发现是人类发现新元素的最早确切记录。
(9)、门捷列夫最初设计的元素周期表中“类铝”的位置(图源:wikipedia)
(10)、经过多次蒸煮、浓缩和提炼后,这些尿液最后形成了一种黑色的沉淀物。布兰德将其进一步加热后惊奇地发现,黑色物质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白色物质!这幅画逼真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形。
(11)、Gallium: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llium
(12)、镓的固态呈蓝灰色,液体镓呈银白色,有镜一样发亮的表面。因其液态温度范围大,它常被用在高温温度计和量压计上。镓与银和锡的合金适于代替补牙用的汞。镓也用于焊接包括宝石在内的非金属材料到金属上,还可作为核反应堆中热交换的介质。
(13)、目前,人类共发现了氢、氧、金、银、铜、铁等118种元素。在中学教科书上,大家肯定都见过元素周期表,它用“H”“O”等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化学元素,并根据原子序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序。元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原材料”,水、空气、大地,甚至连我们人类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14)、六年后,1875年的一天,舟齐律看到了一份材料,她兴奋地冲入门捷列夫的办公室:“教授,我们预测的类铝被发现了!”
(15)、从1862年起,他对283种物质逐个进行分析测定,这使他对许多物质和元素的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重新测定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因而对元素的这一基本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对前人关于元素间规律性的探索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先后研究了根据元素对氧和氢的关系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元素电化序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原子价所进行的分类:特别研究了根据元素的综合性质所进行的元素分类。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分析才能做好综合。这样,门捷列夫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他分析根据元素综合性质而进行的元素分类时,他坚信元素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同时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一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差较小。他紧紧抓住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反复测试和不断思索。他在每张卡片上写出一种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的性质。就象玩一副别具一格的元素纸牌一样,他反复排列这些卡片,终于发现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在按原子量的增大,从小到大地逐渐变化,也就是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往的变化。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就这样产生了。
(16)、图1 科学巨匠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17)、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后,许多化学家都把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这样就使元素原子量与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逐渐展露出来、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把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指出每组的三允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原子量之和的一半。例如钙、锡、钡,性质相似,铬的原子量大约是钙和钡的原子量之和的一半。氯、溴、碘以及银、钠、钾等元素也有类似的关系。然而只要认真一点,就会发现这样分类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所以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
(18)、CIGS太阳能电池可以制作成便携的柔性器件(图源:wikipedia)
(19)、 “怎么能说没意义呢?工作与生活就是寻求新的知识,在这种追求之中,我们的生命就有了价值。” 门捷列夫有点不悦,“看不到机遇的人是蠢人,抓不住机遇的人是庸人,有机遇不抓的人是罪人。我预感,这里隐藏着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大的机遇。”
(20)、相对于其他金属元素,镓被发现的时间较晚,这可能与其是分散元素,无单独成矿有关。镓在地壳中的含量大约为18ppm,丰度与铅和钴相近。虽然单从数值上看并不是很低,但镓的开采却远比铅和钴困难。镓在矿石中的含量通常不超过0.1%,常与铝、锌、锗的矿物共生,所以镓一般是从这些金属矿石冶炼中的副产物中获取的。
2、门捷列夫预言的元素及其确认过程
(1)、有趣的是,郭嵩焘在记述了上面的故事之后,又联想到大约半年前(1877年8月26日)从报纸上读到的海王星之发现的故事:1846年,在法国人勒维耶(JeanJosephLeVerrier,1811—1877)和英国人亚当斯(JohnCouchAdams,1819—1892)各自独立推算的基础上,天文学家找到了天王星外一颗较大行星,即海王星。郭嵩焘在叙述发现经过时同样使用了“测其中空缺处”这样的话语,感叹“西洋天文士凭空悟出,则遂有人循而得之”,与门捷列夫先预言再由布瓦博德兰从矿物中提炼发现镓的经过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亦略见西人用心之锐与其求学之精也。”(6)
(2)、1669年,德国一位名叫亨尼格·布兰德(1630~1692)的炼金术士收集了大量人体尿液,并对其进行了蒸馏提纯。当时,炼金术在欧洲非常盛行,很多人试图通过加热或添加某种物质来“点石成金”——把铁(Fe)、铅(Pb)等普通金属变为黄金(Au)等贵重金属。以此为职业的人则被称为炼金术士,布兰德就是其中之浓缩和分析尿液是其炼金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3月1日那天,门捷列夫和舟齐律照旧在研究着这63种元素的规律,整整一天,依然头绪杂乱,但隐约中也呈现了一些规律。
(4)、1834年2月7日门捷列夫出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848年他进入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1850年他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他取得教师资格,并获金质奖章,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
(5)、王青教授:从大学物理教育反观中小学提问题能力的培养
(6)、类似地,他们还预测了其他未知元素的多个数据。
(7)、门捷列夫创作了元素周期表之后,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
(8)、(3)凯德洛夫.伟大发现的一天(M).林永康,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学院出版社,20
(9)、西方近代化学知识于清末传入中国,代表性译著是1871年左右出版的《化学初阶》(广州博济医院)和《化学鉴原》(上海江南制造局)。学者们认为两书出于同一底本,即美国人威尔斯(DavidAmesWells,1828—1898)的《化学原理》。威尔斯的书初版于1858年,后来又曾多次重版。王扬宗认为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和徐寿(1818—1884)翻译《化学鉴原》时参考了较新的修订本两书都介绍了当时已知的64种元素(其中一种后来证明不是元素),但是没有提到元素周期律。
(10)、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11)、然而,天文学在当时又是一门十分敏感的学科。
(12)、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13)、3mm蓝色LED(图源:jolliFactory)
(14)、300多年前,拉瓦锡在其《化学基础论述》中列举了33种化学元素,其中光和热也被认为是元素的一种;
(15)、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
(16)、这份材料是法国科学家布瓦博德朗的研究报告,也宣布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镓”,并且在报告中提供了镓的多种实验数据。
(17)、然而,随着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类铝”并命名为镓,1879年瑞典化学教授尼尔松发现“类硼”并命名为钪,1886年德国化学家文克莱尔发现“类硅”,并命名为锗,笼罩在元素周期表上的阴云消失了。发现“类铝”的文克莱尔激动地说“从前只是假定的类硅果然发现了,证明元素周期性的学说的正确性的证据,难道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这证据当然不只简单地证明了这个大胆的理论,它还意味着化学视野的进一步开阔,在认识领域中迈进了一大步”。曾经的质疑变成了热烈的掌声。门捷列夫天才般的留白也成了科学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神来之笔。
(18)、如果横向均匀排列,设X与65相差a,则65+3a=a=所以X为65+a=Y为65+2a=
(19)、门捷列夫说:“既然有名字,我们就要把它们的性质预测出来。”
(20)、HendersonC:美国研究基金支持下的物理教育研究及其对高等物理教育的影响
3、门捷列夫预言类铝的故事
(1)、在发现了镓后的四年,也就是1879年,瑞典科学家尼尔逊发现了钪,它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1886年法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了锗,它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硅。这些元素的性质竟和门捷列夫十五年前的预言非常吻合。
(2)、门捷列夫当即给布瓦博德朗写了一封信:“镓就是我预言的类铝,它的原子量接近比重是请你再试验一下,也许你那块物质还不纯。”
(3)、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提出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他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因此他第一个指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是他的报告照样无人理睬。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尔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刊出一个“六元素表”。可惜他的表中只列出了已知元素的一半,但他已明确地指出:“在原子量的数值上具有一种规律性,这是毫无疑义的”。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一说。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在表中,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住的重复,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就好象音乐中八音度的第八个音符有相似的重复一样。纽兰兹的工作同样被否定,当时的一些学者把八音律斥之为幼稚的滑稽戏,有人甚至挖谤说:“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呢?那样,也许会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六元素表”、“八音律”是存在许多错误,但是应该看到,从三元素组”到“八音律”都从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探讨了各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使人们一步步逼近了科学的真理。以前人工作所提供的借鉴为基础,门捷列夫通过顽强努力的探索,于1869年2月先后发表了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论文。在论文中,他指出:
(4)、图1亚罗申科《写字台前的门捷列夫》(1886)https://ru.wikipedia.org/wiki)
(5)、字形演变字形演变:暂未找到字形演变资料。详细释义发现历史镓在巴黎由布瓦博得朗于1875年发现。他在闪锌矿矿石(ZnS)中提取的锌的原子光谱上观察到了一个新的紫色线。
(6)、有了卡片,门捷列夫和舟齐律的工作方便多了。只要有空,他们就在办公室里以不同的方式摆放卡片,寻求规律。
(7)、根据拉瓦锡的实验结果,道尔顿意识到氢和氧含有“最小单位的粒子”,它们总是按照相同的比例结合为水。其实,道尔顿所提出的“最小单位的粒子”就是原子。后来,他进一步提出同一种原子的“质量”完全相同。例如,任何氢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量”。现在,人们把原子的重量称为原子量。
(8)、例如,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就曾致力于对植物的分类,他写了《自然系统》一书,使杂乱无章的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系统。
(9)、在漫长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近代曾出现了三次严重的危机,并由此也带来了三次重大的突破,从而推动自然科学向前进一步发展。
(10)、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表了33种化学元素的名单,随后在欧洲出现了一股搜寻新元素的热潮,被发现的元素很快达到了60多种。这些元素的性质不显得杂乱无章。这种情况使人们感到迷茫: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寻找新的元素?
(11)、http://gkwl.cbpt.cnki.net
(12)、直到18世纪后半叶,人类才确立了元素的概念。法国化学家安东尼·拉瓦锡(1743~1794)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并首次准确地从空气中识别出了氧(O)元素。1789年,拉瓦锡出版了《化学基本论述》(又名《化学概要》)一书,在这部书里将元素的概念定义为无法再分解的单纯物质。
(13)、在布兰德发现磷的17世纪,人们根本没有元素这一概念。自古以来,人类无意间发现了金、硫(S)等天然存在的元素,并将其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它们是元素。当然,布兰德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磷元素。
(14)、镓是第一个先经理论预言,后在自然界中提取到的化学元素。它的发现对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起到了关键的证实作用,也把门捷列夫的声望推到新的高度。镓的化合物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镓合金为代表的液态金属还经常作为一种神奇元素出现在科幻创作中。
(15)、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6)、门捷列夫通过——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恐怕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8)
(17)、(4)刘则渊.纪念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150周年——凯德洛夫《伟大发现的一天》中译本撮要(J).科学文化评论,2019(1):5-
(18)、400多年前,波义尔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9)、“对的,”门捷列夫说,“这就是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的‘三素组’,刚才这几组数据是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它们分别是锂钠钾、钙锶钡、氯溴碘,类似这样的元素还有好几组。这不就是一种规律吗?”
(20)、在彼得堡大学,门捷列夫任教的头两门课程是理论化学和有机化学。当时流行的教科书几乎都是大量关于元素和物质的零散资料的杂乱堆积。怎样才能讲好课?门捷列大下决心考察和整理这些资料。1859年他获准去德国海德堡本生实验室进行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他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观察化学过程,又根据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来研究它的化学结构,这就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宽阔和坚实。因为他恰好在德国,所以有幸和俄国化学家一起参加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化学家会议。会上各国化学家的发言给门捷列夫以启迪,特别是康尼查罗的发言和小册子。门捷列夫是这样说:“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在1860年,我参加卡尔斯鲁厄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从此他有了明确的科研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4、门捷列夫预言的元素及其确认过程研究报告
(1)、门捷列夫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与综合,领悟到化学元素依照原子量(严格的说法应为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序数)的大小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从而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19世纪中叶,许多元素还没有被发现,门捷列夫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内,又在表中留下一些空位,预言了与硼、铝、硅类似的元素的存在。他借助梵文前缀eka(意“类”)将这些未知元素命名为“类硼”“类铝”和“类硅”——它们正是后来被发现的钪、镓、锗。根据自己的理论,门捷列夫还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原子量的数值有误。例如:当时认为金的原子量比锇、铱、铂要小,但门捷列夫坚持把金排在这些元素后面,并提出应该重新测量金的原子量,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
(2)、在天文学领域,两种宇宙观,新旧思想的斗争十分激烈。
(3)、200多年前,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化学元素的概念开始和物质的原子量联系起来;
(4)、(2)周嘉华,张藜,苏永能.世界化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255-2
(5)、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专著《化学纲要》一书中,列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他把已知的33种元素分成了气体元素、非金属、金属、能成盐之土质等四类。但同时他也把一些物质,如光、石灰、镁土等都列入元素。
(6)、门捷列夫笑了:“你穿越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只能写信。”
(7)、朱邦芬院士:“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8)、33年后,即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已知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排列成一条围绕圆筒的螺旋形。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9)、 一个经典的化学“恶作剧”利用了镓低熔点的特性:给人一把镓做的汤勺,当在热水里搅拌时,勺子就会神奇般的融化。
(10)、安宇教授:为什么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需要改变
(11)、镓的固态呈蓝灰色,液体镓呈银白色,有镜一样发亮的表面。因其液态温度范围大,它常被用在高温温度计和量压计上。镓与银和锡的合金适于代替补牙用的汞。镓也用于焊接包括宝石在内的非金属材料到金属上,还可作为核反应堆中热交换的介质。
(12)、舟齐律面露难色:“教授,这么繁杂,这项工作有意义吗?”
(13)、德国科学家斯塔尔提提出燃素说来解释化学反应,燃素说作为化学的理论成果统治了化学界近100年。科学的发展不是凭空进行,而是必须以已有的科学成果为发展的起点。
(14)、Copperindiumgalliumselenidesolarcells: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pper_indium_gallium_selenide_solar_cells
(15)、到了1829年,德国的化学家贝莱纳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已知的54种元素中有一些相似的元素,例如:氯、溴、碘,不仅在颜色、化学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规律变化,而且其原子量之间也有一定理的关系,即:中间元素的原子量为另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这种情况,他一共找到了五组,每组有三种元素,他将其称之为“三元素族”,即:
(16)、刘玉鑫教授:关于本科生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和教材编著的一些思考
(17)、(6)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214,309,384, 478-479,797-7
(18)、稀有气体元素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性质与迄今为止发现的元素截然不同,因此,很难添加到现有元素周期表的空格中。不过,科学家最终在氟(F)和氯(Cl)这一行下面新增了一行,从而将稀有气体加入到元素周期表中。
(19)、门捷列夫说:“科学就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比如,英国的纽兰兹因为喜欢音乐,他根据音符提出了‘八音律’,就是一种创新。”
(20)、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不仅结束了各元素孤立、杂乱的状态,也引导人们开始用更科学的眼光,来认识元素内部的自然规律。
5、门捷列夫预言的三个元素中,最早被发现的是
(1)、1894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氩(Ar),它的发现给元素周期表带来了巨大挑战。氩属于稀有气体,是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在之后的几年内,科学家又相继发现了氖(Ne)等其他稀有气体元素。
(2)、布瓦博得朗没有意识到的是它的存在和属性,都已经被门捷列夫成功预言了,他的元素周期表显示出在铝下面有个间隙尚未被占据。
(3)、门捷列夫首创的元素周期表以最轻的元素——氢为起点,将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纵向排列,并在合适的地方转到新的一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横行。
(4)、柔性可变形智能机器人?有戏!:http://it.people.com.cn/n1/2019/0218/c1009-307597html
(5)、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元素分类表。其中,门捷列夫发明的周期表不仅能一目了然地显示性质相似的元素以怎样的周期出现,还卓有远见地为尚未发现的元素在表上留下了空位。也就是说,门捷列夫预言了今后可能会发现的元素。
(6)、几乎与门捷列夫同时,德国化学家迈耶(JuliusLotharMeyer,1830—1895)也进行着类似的探索,只是他的表不够全,也没有像门捷列夫那样明确宣称化学元素随着原子量增加呈现周期变化。他也承认自己的工作受到门捷列夫的影响。
(7)、图5英国制作的罗丰禄纪念章(http://image.baidu.com)
(8)、葡萄牙一位亲王的船长曾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事都和他说的相反。”托勒密体系的错误日益暴露,人们急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9)、硬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证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来统治万物,就一定让人类的住所?
(10)、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1)、道尔顿当时曾预测,如果氢原子的“质量”(原子量)为氧原子的“质量”(原子量)则为不过,氧的实际原子量为当时,道尔顿认为水分子是由1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的,是“HO”(实际上,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H2O),再加上当时的实验结果并不十分准确,从而导致了上述错误。
(12)、(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1,402
(13)、顾牡:对于重新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和体会
(14)、门捷列夫轻舒一口气:“我们完成了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化,接下来等待实证检验吧。”
(15)、多年后,门捷列夫的孩子长大了,这孩子的名字叫“元素周期表”。
(16)、我们是中科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与日本知名科普杂志Newton版权合作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月刊。
(17)、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18)、这些事实说明,门捷列夫破解了元素的“密码”!这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每一种元素都在周期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已经被填满的行和列中不会有新的元素,而空格不但能预示尚未发现的元素,还能根据它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推测出它们的性质,这就极大地加速了寻找这些未知元素的过程。不过,在门捷列夫的时代,人们还不知道原子的结构,所以他并不知道这种规律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知道如何处理那些“穿杂色衣服的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过渡元素。
(19)、果然,他的物质还不够纯。他又一次提纯了镓,并重新测定了镓的比重。结果,他信服了,门捷列夫是对的,镓的比重是
(20)、图1是俄国画家亚罗申科(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Яроше́нко,1846—1898)的作品《写字台前的门捷列夫》,画中的门捷列夫正倚在台前思考,身边摆满了化学仪器,似乎是在重现“伟大发现的一天”的场景。
(1)、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相继发现了一些难以分离的元素,并将其添加到周期表中,从而使得周期表得到进一步扩充。此外,科学家甚至开始“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元素。也就是说,通过融合已知的元素来人工合成重元素。比铀(92号元素)重的元素基本上都是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发现的。
(2)、(4)当我们知道了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这就是门捷列夫提出的周期律的最初内容。
(3)、王亚愚教授:清华物理系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
(4)、门捷列夫看完研究报告,对舟齐律说:“他的报告中密度数据好像错了,我们预测的类铝密度为而他报告中写的却是”
(5)、图3苏联发行的门捷列夫纪念邮票(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
(6)、从18世纪中叶起,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被发现,许多人就开始了寻找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尝试,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德国人德贝莱纳(JohannWolfgangDöbereiner,1780—1849)1829年提出的“三元组”、法国人尚古特瓦(BéguyerdeChancortois,1820—1886)1862年提出的“螺旋图”和英国人纽兰兹(JohnNewlands,1837—1898)1865年提出的“八音律”但是,这些模型都不够理想,也无法涵盖全部已知的化学元素,遑论预言未知元素的存在及性质了。
(7)、(3)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发现,例如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一75之间的元素。
(8)、郭嵩焘当天日记没有交代信息来源,然而前一天的日记提到使馆随员及船政学堂督学李凤苞(字丹崖,1834—1887)携罗丰禄自“满吉斯”(曼彻斯特)归来向他汇报,则“略记丹崖所游历,以备他日访求。”学者认为郭嵩焘记下的,正是罗丰禄讲述的“曼德勒茀”与“洼布得隆”关于镓之发现的故事
(9)、1864年,英国化学家约翰·纽兰兹(1837~1898)提出,按照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时,每当排列到第8种元素时就会出现性质跟第一种元素相似的元素。例如,锂(2号)→钠(9号)→钾(16号)。这一规律类似于音乐中的八度音阶,每到第8个音阶就会出现相同音,因此,纽兰兹把元素的这一规律称为“八音律”。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能够与八音律相对应,因此,坎古杜瓦的这一发现并未在科学界得到广泛认可。
(10)、在化学领域,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他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11)、图片2来源:杨奇,陈三平,邸友莹,周春生,高胜利.再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和发展(J).大学化学,2017,32(06):46-
(12)、根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和它们的性质。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并把测得的关于它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而是9一0。当时布瓦傅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它的比重的呢?经过重新测定,镓的比重确实为9“这给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他说:“我没有可说的了,事实证明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
(13)、咨询、投稿请联系 ziranzazhi@1com
(14)、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人们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15)、这种荒唐说法被当作权威加以崇信之后,托勒密的学说就成为不可怀疑的结果而严重阻碍着天文科学的进步。
(16)、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适应时代要求,他从1506年开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阁楼上对天象仔细观察了30年,从而创立了一种天文学的新理论--日心说。
(17)、例如,他曾在1871年预测钙(Ca)与钛(Ti)之间应该存在原子量为44的元素。1879年,科学家发现了原子量为96的钪(Sc)。在门捷列夫预言存在的元素中,其中3种在其有生之年得到了证实,而且他所预言的元素性质也一一应验。就这样,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得到了彻底认可。
(18)、当时,文艺复兴正蓬勃开展,它不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19)、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63种)按照原子质量大小来进行了排列,并把一些化学性质形似的元素放在一列,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
(20)、舟齐律也想起来了:“我也看到过,在这之后,德国人迈耶尔也提出过《六元素表》。”
(1)、门捷列夫在纸上写了几组数据:7—23—40—88—15—80—1问舟齐律:“你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规律?”
(2)、研究领域主要是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但除了化学外,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在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绩。
(3)、除了以单质形式天然存在的金、铜、硫等元素之外,高温熔化矿石所生成的铁等元素很早就被人类所发现,并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