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吗
1、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吗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2)、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3)、“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5)、《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6)、四书五经是我们中国儒家传统经典。我曾经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想知道我的粉丝里边有多少人看过四书五经。结果让我有点吃惊,有百分之九十多的人没看过。中国古代儒家圣贤几千年就留下这么点经典,四书打印出来也没有多厚,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四书五经到底在说什么了,我觉得非常遗憾。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风度,是由他的民族看什么书决定的。几千年留下来的这点经典我们都不知道的话,现在的风度就是乱七八糟的。如果你觉得这些东西不合理,那你更应该去看,去了解它哪里不合理,更何况它实际上是合理的呢?
(7)、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1)、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12)、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官修的《御纂七经》,是清代科举考试的用书,也是汇编体的著作。其中《周易》《诗经》《尚书》《春秋》的宗尚、体例和《五经大全》是一致的,取材范围扩展到明代末年,时代下延了。而因为《三礼义疏》是修于清代乾隆初年,参与的人多是礼学的名家,便不再使用前面陈氏的《集说》,改用新的。因此,从明代到清代,经过《四书五经大全》和《御纂七经》这两次的编纂活动,“四书五经”系统的经典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13)、《春秋》又名《麟经》,鲁国编年史。原由鲁国史官所编,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我国从古至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4)、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5)、《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成《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又称《书经》。
(16)、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17)、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18)、解释《春秋》的“三传”,只有《公羊传》对这句话有解释。就是在这段解释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对中国历史极为重要的概念——“大一统”。
(1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0)、到了西汉宣帝的时候,宣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在汉宣帝看来,治理国家为什么非要只用德教、周政?从这句话能看出,他指的是汉代初年汉高帝刘邦并不纯用儒学,而汉宣帝本人也不纯信儒学。也就是说,尽管在汉武帝的时候独尊儒术了,在后来也还有一个发展过程。随着历史长河的推进,儒家和儒家学说才越来越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2、四书五经属于儒家经典吗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3)、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4)、一起来温读“四书五经”中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名言!
(5)、《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6)、《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7)、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8)、《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1)、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情结,国家统和平安宁始终是中国人最深的愿望。这一切的源头,就在《春秋》开篇的六个字里。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这种笔法又被称为——微言大义。
(12)、北宋杨时说,这是全篇的要领。南怀瑾说,这三句话是影响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最大的东西。《中庸》高深,开篇三句说的更是大本大源。
(1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14)、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5)、所谓“大学“,大人之学。研习大学,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开启光明大道的修行。三纲领,就是三项总要求。
(1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7)、《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18)、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19)、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四书内容其实不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加入了程子、朱熹的文章。在《四书集注.朱熹集注》中可以看见最早被编撰而成的四书。《大学》是孔孑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的入门读物,被列为"四书"之首。
(20)、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3、四经五书分别是哪些书
(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2)、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暠《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4)、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5)、四书五经是儒家重要经典的合称,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简称为“论、孟、学、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7)、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哦。
(8)、“明明德”,张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本来光明。守住或回到这种光明,是修身的真正开始。
(9)、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1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12)、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14)、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15)、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既是讲学习之道——经常温习、反复琢磨、嚼烂吃透,是学有所得、内化于心的不二法门。延伸到做人则就是经常自省和反思,正是不可或缺的修养之法,乃慎独的基本功夫。
(17)、译文: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18)、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1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20)、司马谈又提到,“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这已经显示出儒家对社会秩序、对家庭伦理所起的重要作用,那就是稳定社会和家庭的秩序。所以,汉武帝中后期的“独尊儒术”,是出于社会和政治的需要。
4、四书五经是不是儒家经典
(1)、我们今天讲的儒家,就是指由孔子所开创的这个学派。后来的许多儒家代表人物和各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普遍公认孔子的作用。韩非子提到:“儒之所至,孔丘也。”(《显学》)。意思是,最大的儒,到了极点的,就是孔丘。东汉高诱在《淮南子·要略》篇的注释里面也说:“儒,孔子道也。”高诱认为,儒家,就是孔子的学问。刘歆的《七略》更是说:“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这个话里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就是“宪章文武”。这里的“文武”,指的就是周文王、周武王。
(2)、《易经》开篇是乾卦,乾卦卦辞是“元亨利贞”。对中国文化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元亨利贞”则同时包含大道至德。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问你奔波千里而来,可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处?孟子则开口就回答了这一句。简单的一句,提出的却是儒家的重大命题,乃至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重大命题——要仁义,还是利益?
(5)、文中摄影作品已获原作者授权,请勿盗作商用。
(6)、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条天人合一之路。
(7)、闭心自慎,终不过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楚辞·桔颂》
(8)、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由于四书五经体现了儒家思想,所以被称为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9)、《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10)、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11)、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12)、孔子每每回望那个圣王时代,老子也梦想回到曾经的结绳记事之时。有个词叫“人心不古”。不古的事情,其实已经太多太多。
(13)、《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自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开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简单的编年纪事——鲁隐公元年,春天,正月。背后内涵却大有玄机,历来众说纷纭。
(14)、《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经”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15)、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16)、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2500枚。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8)、“仁者无敌”,只要你为大家好,你就是最强大的,生活一定会幸福,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世界是一体的,你发出善念,世界向你回馈,你就幸福了。孟子每一篇都在反复地讲这个道理。但是如果你不明白“道”的话,你会觉得孟子的话都是讲给帝王的,跟我们没关系。
(19)、译文: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20)、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5、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1)、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2)、译文: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忧虑。
(3)、 《书》,又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现通行版是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4)、《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5)、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7)、《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后经孔子编辑删定。
(8)、《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儒家重要经典。
(9)、《易经》——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大医
(10)、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教育儿子的教子家训。
(11)、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1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14)、《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15)、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16)、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7)、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开篇,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提出的都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命题,提供的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华所在。
(18)、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国殇》
(19)、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20)、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1)、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4)、“四书五经”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地位极高。
(5)、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此十者合称十翼。
(6)、《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它的演变与《大学》相似,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北宋二程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到了南宋,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篇,后来便成了《四书》之一。
(7)、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诗经·小雅·巧言》
(9)、“修道之谓教”。上天赋给人善良的本性,顺此发展,择善而秉持,在实际生活中修养及印证,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恢复本来的光明正大,这就叫做“教”。
(10)、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刚健,人道进取,便是其中大道。
(11)、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12)、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4)、是孔子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
(15)、优先合作顺丰快递或德邦快递,一定不让您久等!
(16)、所谓经典,越看似平凡的地方,往往越不平凡,是美好家庭必备的思想读物,是父母孩子共同成长的学习典范。
(17)、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当我在科学研究处于逆境的时候,总是可以从《孟子》得到启发”,他的博士父亲在他小时候特地请一位老师教他读《孟子》,这也成为他今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
(1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19)、《中庸》原名《礼记》三十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从此称为儒家的基本经典。
(20)、如果没悟道,没有懂得道的道理的话,看这句话就会以为是停止以后我们内心才能安定,然后才能安静,才能一点点往下走,一直自己走。那么你做好事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停止呢?我如果每天都停止,是不是内心就安定了?是不是就静了?实际上知道停止才去安定这个解释是一个误解,真正的解释是这样的:上句刚说完“在止于至善”,停止在至善的至高的境界,然后“知止而后定”,你知道那个至善的境界,内心才能安定。懂得“无我利他”的道理以后,把小我放下来,你的内心才能真正安定,安后以后才能静,静以后,真正的思想才进入你头脑里面,然后才能有所计划,有所成就。这个从高到低到自己修行最后行动的一个路径,如果不懂的话,就变成一个从低到高的一个顺序了,不合理了。真正悟道以后,再看儒家的经典就豁然贯通,全都清楚了,原来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儒家经典就会被解释得乱七八糟,历代的分歧就是这么出现的。越看儒家越觉得乱,这个凭什么这么说啊?这种说法说得通吗?每个人都可以问出无数个凭什么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4)、君子得此大道与四德,元、亨、利、贞便正是人生成功的四个阶段——合于善,是最好的开始;集合美,路就亨通;讲究义,就能得利;保持这些,事业就能稳固。
(5)、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6)、译文: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7)、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8)、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9)、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12)、《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础和终极,而乾卦居于开始。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分量,开篇四个字,已足以说明。
(13)、何为圣王政治?内核不过就是十六个字:能者居之,以德服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14)、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15)、《春秋左传》的是一本人性之恶的书,知恶,从而才知道仁爱的宝贵。读《春秋左传》,历史的阴暗面昭然若揭,无时无刻不在警示我们。
(16)、『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7)、译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却不到处炫耀。而是看准时机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9)、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准备考取芝加哥人学的研究生,但芝加哥人学规定没有本科文凭的要求必须读西方的名著,可李政道说:“我没读过西方的名著,但我熟读孔、孟等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他用这个道理说服了招生的人,成为芝加哥人学研究生。
(2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也不简单,关键在“不知”二字上。可以理解为无心——冒犯和伤害如果是无心的,便不必生气,这是宽容;也可以理解为无知——世间种种人的不堪,说到底都是因为不明大道,智慧和境界不够,自己也受着其中的苦,其实都是可怜的,若生气只能说明自己也是这样的层次,真正的君子只会悲悯,这是慈悲。
(1)、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3)、“四书”的名字,到朱熹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但是从唐代韩愈、李翱以降,直至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及后来的学者就已经对此重视,并进行过阐发。朱熹总其大成,写成了《四书章句集注》。所谓“集注”,主要是集学者们的说法。
(4)、“五经”里面的第一部《周易》,因为程氏的《周易》理学化色彩更强,所以和朱熹的《易学启蒙》《周易本义》放在一起并行。《书集传》是朱熹授意他的学生蔡沈作的。《诗集传》是朱熹本人作的。《礼记集说》的著者陈澔是朱熹的四传弟子。《春秋胡传》作者胡安国是程颐的再传弟子。《春秋集传》的作者是张洽,是朱熹的弟子。这些“四书五经”系统的核心典籍,是“程朱”理学对经书进行理学化的成果。